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通用8篇)

时间:2023-10-14 18:14:14 作者:雨中梧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通用8篇)

在适当的时候,写一份答谢词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在写答谢词时,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等,增加表达的效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答谢词范文,读过后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精卫这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们想知道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吗?

3板书课题:精卫填海(读题,认读“精”“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鼓励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听读。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三、自主互动、认读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词

你认识哪些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读词语)

谁喜欢当小老师带读,请你来教教大家吧!(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不认识的字,然后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全认识了吗?请小组长把生字卡片分给小组的同学,请你们来教教同学或考考别人。

4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比一比谁是班里的识字大王。

5组词游戏并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四、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1师带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听读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进行评议)

3开火车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二、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九个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记字的方法。

2师重点指导“与”、“仍”、“夜”的书写。

3观察其他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与同桌交流。

4生练习书写生字。

三、感情朗读、感知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找出来再读一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课外延伸、拓展想象。

1学了这个神话故事,你将如何评价精卫呢?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小结。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1、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2、学生能借助“小卡片”,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感受。

3、借助温馨点击,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受到人格的浸染和 熏陶。

4、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诗,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讲故事。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2、了解精卫事迹的同时,感悟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

老师需要广泛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好课件。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生说。

(课件出示:《山海经》)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精卫填海》,了解神话故事。

1、自由朗读,读准确。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20页,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3分钟左右)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你读了几遍?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话,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谈,难读,生字多)

师: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2名学生即可)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把几千年前的古文读下来,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激励:同学们,你们已经读得很有味道了。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师:如果能够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 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读不懂得地方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问老师。(3分钟)

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老师考考大家,文中写的精卫鸟什么样子? 配乐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朗读真是韵味十足啊!老师就奖励大家看段动画片吧!(播放《精卫填海》动画)

三、温馨点击,了解精卫的精神

过渡: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一个神话故事,那么古人是想用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1、自读“温馨点击”,了解精卫精神。

师:我们课本21页的“温馨点击”中的话一定会给你更多的启发。

生自由朗读2分钟,然后交流。

2、小结过渡:同学们,你看,我们通过阅读温馨点击,对精卫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从精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问题)

生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四、 活动广角

2、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片,大家观察图片,试着说一说这些神话故事的名字。

五、作业;

1、把今天的古文读给家长听一听。有兴趣的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古文版神话故事读一读。

2、课下读一读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在单元结束时我们召开故事会,看看谁知道的神话故事多,谁讲的最精彩!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积累带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大海和精卫的头饰

一、教学过程

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说说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我喜欢看七龙珠)(我喜欢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节课,支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课件: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这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小鸟弃而不舍地向大海投石子,扔树枝。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教学评析:为了能够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通过课件演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很快地走进课文情境中去,教学效果较好。大家齐读课题(生:精卫填海)读过课题之后,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我想知道精卫是谁呀?精卫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小学生吗?精卫从哪里来呀?精卫要填哪里的海呀?它把大海填平了吗?精卫用什么填海呀?……)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真好,真聪明!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吧!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生字的?(有不会的生字我们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我有不会的生字就我们小组的学习组长学习好,有不会的生字我就问他不会的生字还可以到书后的查字表中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呀!选择你最喜欢、最熟悉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生字。一会汇报,看哪一小组汇报的生字最多。(生以组为单位自学生字)教学评析:通过分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发现难认字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扩大了学习的参与面。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把你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吧!(生汇报:我学会了精字,请大家跟我一起读精精精精卫 我学会了*字,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生字都汇报完了,支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到前边领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谁愿意来试试?(一名小老师到前边领读)现在我们做好。看看大屏幕中田字格里的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它们的?(课件:屏幕流动示范夜与字,学生在下面练习写两了)

生字都学会了,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小组学习)你们都解答了哪些问题?(生汇报:我知道精卫是一只小鸟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变成的一只小鸟精卫原先是炎帝的小女儿,它爱在海边游玩,有一天它游玩时不幸被海水淹死了。)我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天哪!大海真的有这么凶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洪水泛滥淹没村庄、冲毁房屋] 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大马都被淹死了我看到许多房屋都被冲毁了,人们失去了家园我还看到……)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大海生气发怒了真是波涛汹涌。

如果你是精卫,你会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大海,你也太残忍了,淹没了我们的房屋,让我们住哪里呀?大海,大海,你太坏了,你破坏了我们美好的世界大海,大海,请你以后不要这么做了,如果换做是你,你不伤心吗?……)大海如此凶猛,精卫害怕了吗?我们看看课文中精卫是怎么做的?(生读评)正是因为精卫被大海淹死了,所以精卫下定决心要把大海填平。精卫天天西山衔来小石子和小树枝扔进大海里。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我们接着往下读。你都读懂了什么?(生读评)刚才这一段大家读得都不错,现在可以找你最好的朋友再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把大海愤怒的语气以及精卫填海坚定的心情表达出来!还可以把自己的表情、动作加进去。最好还能有一些自己的想象在里面。赶快行动吧!(生找伙伴表演读)先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再到前边表演读。教学评析:让学生佩带大海、精卫的头饰,以表演的形式继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学生对精卫填海坚定的信念就会理解的更为透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同学们表演的都很好,大海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到底能不能把大海填平呀?(我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因为精卫有毅力我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因为即使精卫填不平,还有它的子子孙孙,它的子子孙孙也能把大海填平。我认为精卫不能把大海填平,精卫那么小,大海那么广阔,它不会把大海填平的我认为精卫不能把大海填平,我们以前学过乌鸦喝水,乌鸦把小石子扔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涨高了,精卫把小石子扔进大海里,大海的水不会没有还会越来越高。……)课文中的精卫和大海你更喜欢谁?(我喜欢精卫,因为它善良、勇敢我喜欢大海,因为大海宽广、美丽我喜欢精卫,喜欢它那种永不放弃的那种毅力我喜欢大海,因为我喜欢听海浪声……)同学们既有喜欢精卫的勇敢、善良,又有喜欢大海的宽广、美丽。大海的景色确实令人着迷,但海水一旦泛滥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谁的办法好?教学评析:此环节的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结合生活,联系科学,展开想象,各抒己见。这是开放求异后的归纳、整合、评价和提升,也是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训练,真正达到人文浸润,语言积累的目的。

同学们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会非常感谢大家的。老师这也有一首小儿歌送给精卫。你们想听吗?你是一只小小鸟/本为炎帝女娇娇/立志填海不动摇/恒心惊天地/意志冲九霄/感化多少人/激励几代朝/我唱只歌儿献给你/你精神长在永不老/ 老师希望你们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也都能像精卫一样勇敢、坚定。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一、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师: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

生2:我认识了这一课的生字。

生3:我知道了精卫是炎帝女儿变成的一只美丽的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

师:同学上节课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学这篇课文,说不定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味课文

(生自由读,有的读一遍,有的读两遍……)

生1: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写了精卫和大海的对话。

生2: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从这段看出了精卫非常勇敢。

生3: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告诉了我精卫是怎样来的。

生4:我最喜欢第5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告诉了精卫的子子孙孙的仍然在填海。

(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喜好,大部分喜欢4自然段)

2、师:很多同学都喜欢第4自然段,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愿意读一读吗?

(大部分生起立朗读)

3、师:喜欢其他自然段的同学,把你们认为精彩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一名同学读第2自然段,几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4、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认为第4自然段的对话非常精彩,很喜欢读。我们再读一遍,怎样?(师读旁白,男生读大海,女生读精卫。)

师:你们来当当评委,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

男生1:我认为我们读得很好,声音响亮,读出了大海的气势。

男生2:课文中大海是“愤怒地问”,愤怒的感觉我们没有表现出来。

师:你怎样理解“愤怒”呢?

男生2:就是很生气的.样子。

女生1:我们的声音太轻了,没有读出精卫的坚定。

师:你认为怎样是“坚定”呢?

女生2:就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

师:对了,大海的愤怒,精卫的坚定,该怎样读呢?(生踊跃举手)

5、师:我们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试一试吧。(生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师巡视指点。)

6、师:哪个小组推荐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试一试?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生1:我认为自己读大海读得很棒,我推荐自己。

生2:我推荐我们组的刘映璇,她读精卫读得很棒。(两名学生分角色读,一名学生读旁白,一名学生读到大海愤怒的语句时,许多学生不禁为她鼓掌)

(三)体验课文

1.师:刚才大家把大海、精卫的语气读得很精彩,我想如果我们再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想像,肯定更能够表现出大海和精卫,你们愿意试一试吗?(生上台表演,师分发大海精卫头饰,课件1:配以背景音乐――大海波涛声,鸟叫声。)

[继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的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胆量。]

生1:(饰大海)你这只可恶的小鸟,每天往我海里扔石头,树枝干什么?

生2:(饰精卫)我要填平你!

生1:填平我?休想!我这么大,你填得平吗?

生2:我就是填一百年、一万年,也要把你填平!

生1:我跟你有什么样的仇?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

生2:因为你淹死了我,为了不让你再夺去别人的生命,所以我要填平你!

生1:你就别白费力气了!

生2:我填不平你,还有我的子子孙孙,只要我努力,一定会填平你的!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精卫填海》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以学生相对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葬身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口衔树枝和石块填海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精卫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极富传奇色彩。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读正确、流利,获得初步的文言语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展开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喜欢文言文,热爱文言文。

1、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与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温旧识,引课题

1、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

2、这些文言文有什么特点?你们是运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的?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的方式再一次勾起孩子们的文言文的认识,回顾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温故知新,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扫字词,读流利

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表示人物称谓的词:少女、女娃、精卫。强调“少”字多音字的读音,弄清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2)出示表示精卫行为的词,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曰和衔”教学,指导书写。

(4)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协助正音。

4、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5、师生配合读。

6、全班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朗读,先学生自读正音,后由老师示范读,学生画出节奏后不断尝试朗读,指名读,全班配乐读,多种形式的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感,读出“文言之味”。

(三)说故事,品人物

1、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2、小组分享交流。

(1) 结合注释把故事说清楚。

(2) 引导孩子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说故事。

(3) 展开想象再说故事。

3、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故事。

4、播放视频,品人物形象:精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让孩子理解课文并结合注释说故事。说故事的过程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进一步品精卫之形象。

(四)扩展延伸,作业布置

1、学法迁移,再读《夸父逐日》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

(五)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精卫这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们想知道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吗?

3板书课题:精卫填海(读题,认读精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鼓励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听读。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自主互动、认读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词

你认识哪些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读词语)

谁喜欢当小老师带读,请你来教教大家吧!(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不认识的字,然后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全认识了吗?请小组长把生字卡片分给小组的同学,请你们来教教同学或考考别人。

4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比一比谁是班里的'识字大王。

5组词游戏并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1师带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听读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进行评议)

3开火车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九个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记字的方法。

2师重点指导与、仍、夜的书写。

3观察其他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与同桌交流。

4生练习书写生字。

感情朗读、感知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找出来再读一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外延伸、拓展想象。

1学了这个神话故事,你将如何评价精卫呢?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小结。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七

1.会认“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趣味,力求熟读成诵。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5.通过学习文言文,丰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2.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观看视频,揭示课题

1.观看介绍《山海经》的视频资料。同学们,刚才视频里说《山海经》不但内容涉及广泛,关键还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汇编,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本书,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齐读课题。

2.精卫是一只鸟,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精卫鸟的图片及原著中描述外形的文言文)

在《山海经》中是这样描述精卫鸟的: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帮助学生明确生僻字的读音。

2.生认读生字新词:炎帝、名曰、溺而不返、衔、堙。

3.了解炎帝:炎帝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炎帝的资料,学生自读后谈认识)

4.学习“衔”字。

(1)课件展示:“衔”字的变形过程。明确古意:“衔”指的是为了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横在马嘴里,两端系着缰绳的小铜棒。

(2)读文中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句子中的“衔”是什么意思?(口里含着)

5.在田字格里书写课文中的五个生字。

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指名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后,全班按照节奏再读课文。

3.课件出示:金文版《精卫填海》。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些历史故事刚开始是口口相传,后来就有了文字的记载,这是用金文记载的《精卫填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4.汉字经过演变,人们慢慢地把笔画、结构、大小进行统一,就出现了篆书。

课件出示:篆书版《精卫填海》。生齐读。

5.汉字就是这样不断地演变着。课件出示:繁体字的《精卫填海》。这下子大家一定能认出更多的字了,谁来读读?指名读。

6.没有标点的课文,大家能够读得很流利了,如果现在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全班齐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读懂文意

1.借助注释,了解内容。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说说文意。

2.检查学习情况,逐句解释,教师相机点拨。

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少女”“游”“溺”“堙”的'意思,以及文言虚词“之”“以”“于”的意思。

比较三个带有“之”的句子,理解“之”的不同用法。

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

比较后明确:“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会发生变化。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溺而不返)故事的经过是什么?(常衔西山之木石)结果呢?(以堙于东海)

4.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

5.学生讲述故事。

(1)课件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2)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6.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7.学生尝试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情感升华,感悟主旨

1.刚才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讲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可是这广阔无垠的大海,一只小小的精卫鸟每天衔点树枝、石头能把它填平吗?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还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在传颂精卫鸟儿坚韧执着的精神)

2.读诗文,感受精卫鸟的不屈精神。

精卫鸟被历代诗人盛赞:

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曾经这样说:(生齐读)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到了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曾写道:(生齐读)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后来到了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也说过: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就连著名作家茅盾也认为: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其实写的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意志正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

3.读了这些诗文,你对精卫鸟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刚才这节课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已经完全读懂并且能背诵这一篇文言文了,在《山海经》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教学板书]

13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堙于东海坚韧不拔

精卫填海起因:女娃溺而不返

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

结果:以堙于东海坚韧执着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播放《山海经》的视频资料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并结合《山海经》原著片段,让学生对于《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大意,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熟读成诵,结合本课的学法,拓展阅读原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亮点在于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金文、篆书和繁体字等多种版本,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兴趣十分浓厚。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八

1、会认“堙”等6个生字,会写“帝”等5个生字。能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2、读通、读顺课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3、联系其他上古神话故事和生活实际,体会精卫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愿望。

重点:疏通文意,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上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渴望。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故事引入。引导语: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是一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说。我听到有的同学提到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潘多拉魔盒》,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北欧神话故事,电影《雷神》的主人公,其原型正是北欧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今天呢,我们要接着学习一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2、幻灯片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正是出自于《山海经》,比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音、借助工具书,把句子读通顺。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堙”等生字,讲解“衔”等生字的笔画笔顺和记忆方法,重点分析“少”的不同读音和含义,“曰”和“日”在字形方面的区别。

2、教师配乐范读,多媒体出示停顿的地方,要读出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开火车”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内容。

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常年衔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播放精卫填海的动画短片,小组讨论问题:东海和精卫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东海和精卫的力量悬殊,仅仅靠树枝和石子精卫很难将大海填平,需要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东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深不可测、巨浪滔天。精卫——弱小但意志坚定、不畏艰险、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2、和同桌交流: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明确:

(1)一个人对待一件事坚持不懈,不放弃的'时候。

(2)一件事情很难办成,却依然坚持下去的情况下。

3、再一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精卫填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会怎么样?

如果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今天,人们可能会嘲讽精卫不自量力或者认为精卫更应该做的是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褒奖和学习精卫精神呢?

明确: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精卫填海是上古神话故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处于食物链底端,生活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其发生的原因。所以,我们的祖先非常渴望能够征服自然,能够保护自己,进而产生了填平大海这样在现在看来有点荒诞的想法。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古代劳动人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去理解先人。

(四)拓展延伸

预设:愚公移山、夸父逐日、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孙康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等。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再一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找一找中国神话故事书读一读。

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体会精卫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美,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产生对精卫的钦佩之情,养成做事情持之以恒的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