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 课文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10-10 18:53:17 作者:雅蕊 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 课文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篇一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离开潭边,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拓展阅读:黄果树瀑布介绍

黄果树大瀑布的成因要上溯至2亿多年前的中三叠纪,那时黄果树一带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黄果树瀑布发育在一套“中三叠世中统关岭二段中厚层夹少量薄层状云灰岩”中,位置在翁寨小背斜东翼。黄果树瀑布形成时期的白水河,是一条发育于距今10万—50万年之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时期由“宽谷期”向“峡谷期”演化中的地上河流,后因“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地壳多次间歇抬升,引起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导致河流的侵蚀、溶蚀等下切作用加强,在该处形成“裂点”(河床因地壳抬生、侵蚀基准面下降及构造、岩性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较大转折处),这个裂点处的裂隙、溶洞、暗河非常发育。白水河先是形成了一个喀斯特侵蚀裂点型的落水洞型瀑布,后来随着河流侵蚀、溶蚀、侧蚀作用在地壳间歇抬升及晚更新世后期温湿气候中,水动力逐渐加大等因素影响下,落水洞的洞顶逐步坍塌,黄果树大瀑布终于呈现,已经有5万年的历史。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4月23日,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散文家徐霞客经黄果树瀑布入滇,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其后历代文人墨客作诗撰文赞颂黄果树瀑布。明末“天未才子”谢三秀诗中有“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清康熙年间曾任贵州巡抚的田雯曰:“匡庐瀑布天下称奇绝,何如白水河灌犀牛潭,银汉倒倾三迭而后下,玉龙饮涧万丈哪可探”。清代诗人郑子尹用“九龙浴佛”、“五剑挂壁”、“美人乳花”、“神女佩带”来描述黄果树瀑布,说:“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近、当代众多名人游历黄果树赞美大瀑布的诗文题记很多。

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篇二

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感受黄果树瀑布声音和形态的特点。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体会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

3、懂得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

(1)“凝神谛听”是什么意思?(注意力集中仔细地听)

(2)他在凝神谛听什么呢?(远处的瀑布声)出示瀑布声响

二、感悟声响

1、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划出文中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

2、文中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有哪些呢?谁来读一读。

3、刚进入风景区,我们听到了——

出示: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1)从远处飘来是怎样的一种声音?为什么不用“传”呢?(声音很小,轻柔,要细细的听)

(2)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就像——

(3)渐近渐响,那“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水声很响)

人喧马嘶的声音大吗?现在这潮水般涌过来的瀑布声都盖过了人喧马嘶,够大的声音。

(4)这段话中连用两个比喻,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和(),从中让我们体会到这瀑布声越来越响,这响声由远及近。

(5)指导朗读。

远听瀑布声似微风飘来,近听瀑布声像潮水涌过,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太美妙了!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美妙声音读出来吗?先练练。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齐读。

出示: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1)一架织布机的声音大不大(大)现在有多少架?(千万架)

(2)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你感受到了什么?(声音很大)

(3)又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齐读这句话。

出示: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1)从一个“泻”字中,你看到了这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瀑布很高,水从上往下流得很急。)

(2)瀑布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如果此时,你在瀑布底下,大声的说话,旁边的人还能听到吗?(听不到)这声响够令人难忘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三、感悟形态。

1、声音虽美,但如果我们来到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只听其声,未免太遗憾了!下面,请大家睁开慧眼,去真正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庐山真面目。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瀑布的形态,用浪线划出。

2、谁来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出示这两段话。

3、出示图片,教师叙述“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1)瀑布宽80米,我们的教室前后长十几米,现在有5个教室那么长。这么宽的白色缎子从织布机上泻下来,你感受到瀑布的什么?(壮美、气势非凡、不同凡响、雄伟壮观)

(2)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先自己试读。

(3)指名读。

出示: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1)“银雨”指什么?(晶莹的水珠)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怎么又变成金街了呢?(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2)用上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想象,描写“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3)谁来读一读。

四、体悟感受。

1、细细领略瀑布不同形态的美,体会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真实画面。我们想不想与瀑布水亲密接触呢?(想)

2、我们随作者来到了谷底,让我们从作者的感受中寻求自己的感受,读读5—7小节,找到喜欢的语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呆会儿与同学交流。

3、现在是我们交流感受的时间了,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谁先来说?

4、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与瀑布隔得很近,仿佛——尽情享受“银雨”扑面的滋味,好舒服!

我们无法前往享受一番,那就想想夏天体育课后,你撩过不少冷水来洗脸,这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板书:凉丝丝)

——每个细胞怎么会灌满活力的你有怎样的感受?

想象自己端坐在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壮观的瀑布直泻而下,瀑声盈耳,惊心动魄,山回谷应。我们人仿佛置身在圆形的、立体的音乐池中。

——四周的瀑布声好比奏鸣的乐声,自然、美妙,扣人心弦,思绪也自然地飘飞着,身子仿佛就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为之激动、为之兴奋、灌注了无穷的活力。

——原本在大自然面前十分渺小的人,现在在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人的胸襟开阔了,人与景合而为一,人瀑相融,人仿佛也成了瀑布中的一分子。

——瀑布的壮美、生机的无限,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陶冶,所以人们向往自然,都愿意去山水间走一走,看一看,汲取大自然的力量。

2、(反复引读)我们之所以久久……衣衫,是因为聆听……。///聆听……生机,所以我们久久……。好深刻的感受呀!作者早已陶醉于“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中”。

五、升华感受。

1、刚才我们与瀑布水亲密接触,感受人水结合的无穷享受,情景交融的无限魅力。“此时,徐霞客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2、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赞美黄果树瀑布?

3、作者又是怎么赞美的?(出示第一节文字“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在心底默默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叹——(齐读)

4、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地间悬挂着的歌,我们欣赏瀑布!我们赞美瀑布!现在,我们就借宋祖英的《瀑布》一曲一表我们的赞叹!

六、作业设计

1、把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介绍给家人听,注意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

2、学用游览顺序,仿写一处景物,尽可能的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

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篇三

一、关注语言,发展智慧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运用和词语的准确使用,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用眼、用耳、用口、用心,展开联想、深刻感受。

教学伊始,我抓住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实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黄果树瀑布是一部杰作。

文中第2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作者于移步换景中听到的美妙的瀑布声。我以一个主问题——“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切入,让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后的感受。学生起初感受到声音的“响”。在深入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飘、拂、涌、盖”这几个动词,又抓住了“微风拂过树梢”“像潮水般涌上来”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这声音的奇妙有趣。最后通过朗读,再次品味声音之妙。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瀑布的形态,我让学生关注语言,展开联想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她说:“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了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顺势利导:“‘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说:“非常长”。我继续追问:“那黄果树瀑布呢?”生:“是一匹宽幅白练。”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把握特点。美中不足的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瀑布的形美,学生的内心没能产生一种特别的震撼、赞美之情。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想想瀑布泻落的环境,青山环绕、树木葱茏,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瀑布显得格外——(洁白、晶莹、活力与生机)。

在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上,我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关键词句,阅读感悟。

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读出疑问来。课上,两位同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一:为什么作者听到的瀑布的声响是不一样的?问题二:“银雨洒金街”是什么意思?我认为,生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要关注学生读与思的结合,关注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在本篇散文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变品词析句式的理解式阅读,为整体感悟式的欣赏式阅读。

二、关注感受,美感体验

本篇课文,作者主要抓住了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的特点来写,并将作者的感受巧妙地融入其中。一开始瀑布声音的变化之美,也是作者感受的奇特。我让学生展开联想,于浮想联翩中感受瀑布的形美与声妙。

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感受,不仅是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还有触觉上的享受。作者用了很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下到谷底时的`感受。我主要通过创设语境,找到散文情与意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感受,并生成自己新的感受。

第5自然段,我创设了这样的语境:“腾空而上雨如烟,银珠跳落洒金街。这是多么的奇妙有趣。想不想和瀑布来个零距离接触?(想)让我们下到谷底,伸出手,撩一把水来洗洗脸。”(师生做动作)之后,我进行随机采访:“你感觉——”生:“清凉”、“清爽”、“舒服”。

第6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进行说话:“我真想——”学生的回答非常的奇妙有趣。“我真想随音乐的节奏跳舞!”“我真想带回家每天感受。”……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我让学生再读文字,感受这份流淌于文字之间的永恒的美。

第7自然段,因为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已经产生情感上的赞美与热爱,所以我采用了略讲。只提了一个问题:“是谁给了你心胸开阔的感觉?”自然地回扣本文中心:“黄果树瀑布,真实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我能尊重学生的感受,不牵强附会。应该说,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美好的。

三、关注表达,习得写法

我认为,本文在表达上有两大亮点:

一是抓住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来写。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的句子,读、圈、画、悟。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在课堂上,我以一些主要问题,引领学生谈体会、谈感受。学生能感悟瀑布形态的宽、美;声音的响、妙,变化之美。

二是全文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感受作者联想之丰富。“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谷回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我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品味语言文字中明白:比喻来源于丰富的联想,来自于真切的感受。

因为课上我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后面的“学法迁移,实践提高”环节,学生写起片段来比较得心应手。这一环节,我播放了“杭州西湖水上喷泉”的录像,真实可感的画面,变化万千的形态,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写的热情。

“刚进入杭州西湖水上公园,就被那震撼人心的水声吸引了。下面的水花就像鞭炮一样从下往上飞。那美妙绝伦的音乐,为这人间天堂增添了几分光彩。(生趣)”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水上喷泉别有一番美景。一开始像挥舞的花束,接着像孔雀开屏,美丽动人。两边腾空而上的泉水,如两条白龙飞跃长空。

从学生的习作来看,他们既关注了喷泉的形态和声响,也关注了自己的感受,语言也很优美。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我并没有给他们固定的句式,而是让他们尽情发挥,收效很好。

今天的课上完了,自己既定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但心中不免还有些遗憾,为自己一开始的不够洒脱,为学生没能达到一种亢奋的激情。几许失落,几多思考。晚上,收到了五(5)班江周龙同学的短信:“老师,今天课上完了,我感悟很深。”这让我感到欣慰。

生本课堂,给予老师更多的挑战,我实践,我思索……

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篇四

1.读为主线,多形式、多层次朗读。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

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它的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3.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纵观整堂课,这样的写景美文应以朗读为主,但是感觉学生没有读到位,我也没有指导到位。比如“银雨洒金街”这个环节,没有抓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词语进行指导朗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去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最后,学完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总是抓住了一些句子来读,没有让学生整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公开课上这样的写景文,是第一次,我想以后还会继续尝试。

黄果树听瀑课文原文篇五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学生对黄果树瀑布认识不深,让学生先观看黄果树瀑布的图片,感受瀑布的美丽、雄壮,再引出课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还是在识写生字上,这是新大纲的要求。接着,我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来识记生字,理解字词,并加强句子的练习,增加词汇量,为日后的自学生字词以及文字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儿歌法。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写“挺”,这样基本就没有学生写错这个字了。

2、重点笔画识记法。比如记“欢迎”的`“迎”,记住没有那一撇。

3、拆合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可以两分组合的汉字。如,什么“扇”,“户羽”扇。这么一拆一合,朗朗上口,还很好记。

总之,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生字时,要多想多听,还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看如何记忆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把烦琐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