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十讲读后感 三十六计读后感(实用9篇)

时间:2023-10-09 01:01:26 作者:XY字客 最新三十讲读后感 三十六计读后感(实用9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十讲读后感篇一

人们都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下面就有我给大家讲一讲“走为上”吧!

“走为上”是非常精妙而有章法的战略战术。运用“走为上”主要是表现三种方面:1、善弃2、善跑3、工算。如同拳师打人一样,先要把拳头收回来。握紧,才能打出去。里面讲的故事有:“楚庄王借势灭庸”“晋文公城濮破楚”等许多的故事。

《三十六计》这本书的'学问真多呀!

三十讲读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儿童彩图注音版《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关于兵法和智谋的奇书。这部兵学奇书提炼出了中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髓。全书共分为六套计谋,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谋又由六个计策组成,总共三十六计。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计谋,通过实战来演变出三十六计的精华。书中所选择的'故事通俗易懂,生动贴切,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便于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一个计策的内涵,故事的开头还配有“用计锦囊”。它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每一个计策的使用要诀,便于读者在阅读故事的时候,充分而深刻地了解每一个计策的使用方法。除此之外,每一个计策的后面还附有“扩展见闻”,易给读者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相信,只要大家细心地去品读这本书,就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收获。

三十讲读后感篇三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十六计》,你们一定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吧,其实这本书没有固定的作者,是后人研读《孙子兵法》和古代的一些战争总结出来的战斗计谋经验。其中,第七计是我最喜欢的一计--无中生有计的妙处,就在于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是敌人判断失误,从而出其不意地击败敌人。大家一定想知道计名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吧,让我给大家揭开这个叫《草船借箭》的计名故事吧。

刘备为了对付曹操,与孙权结成了同盟。诸葛亮留在东吴辅佐孙权,周瑜让诸葛亮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回营后,让鲁肃准备二十艘船、六百名士兵、青布、稻草。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和他取箭,鲁肃大惑不解,船在曹军面前一字排开,战士们开始擂鼓,鲁肃惊慌失措:“曹军出来,如何是好?”诸葛亮哈哈大笑:“子敬放心,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轻易出兵。”曹操听到擂鼓呐喊声,心想:“现在江面雾这么大,敌军突然来袭,肯定有埋伏,不能大意。”曹操下令,只能让弓箭手将对放射退。于是,东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

这则故事中的诸葛亮就用到了这一计,我们要多多向诸葛亮学习。

三十讲读后感篇四

《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本兵书,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验总结,主要讲古代人用的计谋。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就是“围魏救赵”一计了。它主张“避实击虚”,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这一计告诉我们,打蛇只打七寸,解围应该从最要害的地方进行攻击。而他最重要的还是提醒我们要凡事要动脑,要把每一个细节抓住。然后,再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成功,必须思考全面,才能做得好。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和观察。所以,我们需要有敏捷的观察力,刻苦学习的毅力。比如说,我在学习打羽毛球,打羽毛球就要比赛,而比赛就要讲究战略。羽毛球就很讲究战略,“围魏救赵”这一计中“避实击虚”的方法更是经常用。打羽毛球要把球打到空荡的地方,或者把球打到技术不熟练的人手里,这样便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成功。所以,《三十六计》让我受益匪浅。

《三十六计》是古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我们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并从中悟出道理,为祖国未来的发展献上自己的贡献。

三十讲读后感篇五

每当我过生日时,妈妈都会送我一本书。我过6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了我一本《三十六计》。这本书上有注释、有拼音、还有译文。我非常喜欢这本《三十六计》。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就说诸葛亮和周瑜商议军事。周瑜问:“诸葛亮在水上作战最好要有什么?”诸葛亮:“说当然是箭呀。”周瑜就说:“那你去做十万支箭来吧。”诸葛亮同意了,然后第一天诸葛亮没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动静,只不过是晚上找鲁肃来说他要接二十只船。第三天,晚上。他让鲁肃给每条船里都放三十个士兵,再放三十个稻草人。然后自己和鲁肃坐在一条船上,往曹营的方向开过去。开到曹操军营那边的时候,曹操让弓箭手全部都到这里来集结,拿着弓箭就往船上一顿射。弓箭全部都射在了稻草人身上。雾散了,诸葛亮让士兵往周瑜那里开船。到了周瑜那里。诸葛亮让鲁迅和周瑜还有那些士兵们数箭数完之后,足足有十万多只箭。周瑜只好甘拜下风。

我们的生活之中也用到用到了三十六计。比如老师昨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背英语,而小明昨天一直在玩游戏,没有背英语。第二天老师让我们十个人一起背。小明就张着嘴巴不出声。这不就是滥竽充数吗?虽然这些计谋都是打仗方法和技巧,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些技巧方法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生动的小故事。

我把这本三十六计推荐给大家看。

三十讲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是班主任苏老师奖励给我的,翻开第一页,印入眼帘的是一句让人无法忘却的经典名言: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智谋全书,这本书分为六套计谋,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这本书故事里的所表述的刚柔、奇正、进退、攻守、彼己、主客、劳逸的兵法精髓。每个计策用一到两个具体的故事描述,并且有“用计锦囊”对该计谋加以辅助说明。使我们领略到古为今用的`大智慧。

道理:该书使我对古人有了一种新看法,原来我觉得古人很笨拙,现在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不仅拥有无穷的智慧,还有无与伦比的沉稳,大军压境之下还能想出计谋对付敌人。

心灵感悟:这本书可以让我更加冷静,沉着的思考问题。正所谓:静以修身。

三十讲读后感篇七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3.由,诲女知之乎?《论语》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6.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8.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9.满坐寂然,无感哗者。《口技》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1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1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5.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核舟记》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1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9.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市飞泉亭记》

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6.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资去。《越巫》

27.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2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3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3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3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

3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36.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附答案:

1.强通“僵”,僵硬。

2.说同通“悦”,喜悦,愉快。

3.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4.最后一个知同通“智”,聪明,智慧。

5.乌同通“无”,没有。

6.裁通“才”。

7.扳通“攀”,牵,引。

8.帖通“贴”,贴上。

9.坐通“座”,座位。

10.少通“稍”,稍微。

11.止通“只”。

12.要通“邀”。邀请。

13.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14.诎通“曲”,弯曲。

15.衡通“横”,横着。

16.简通“拣”,挑选。

17.与通“举”,推举。

18.反通“返”,返回

19.暴通“曝”,晒。

20.见通“现”,出现。

21.畔通“叛”,背叛。

22.曾通“增”,增加。

23.衡通“横”,梗塞,不顺。

24.拂通“弼”,辅佐。

25.具通“惧”,全,皆。

26.资通“资”,资财,钱财。

27.不通“否”,吗,表疑问。

28.辟通“避”,躲避。

29.辩通“辨”,辨别。

30.得通“德”,感激。

31.乡通“向”,从前。

32.已通“以”。

33.信通“伸”,伸张。

34.被通“披”,披着。

35.支通“肢”。

36.阙通“缺”,缺点。

三十讲读后感篇八

在这奔三的当口,青春的尾巴上,多得是无所适从,不知道奔了三,走在奔四的路上又是何种境况和心情。我心里的那个洞那时该怎样?我从不企图那个洞能被什么填满或者渐渐愈合,对于这个洞,无所适从又无可奈何。
不知道王二心里有没有洞,嘻笑怒骂的生活形式下面无非两种可能:一是为了假装给别人看,一种是为了假装给自己看。前者流于肤浅,终生奔波活不成自己,也不知道活着是怎样的滋味;后者伤于固执,总不认命,总不服输,总要扑腾着受尽磨难。不觉得哪一个更高明,可是,哪有高明就去人生的,都是浑浑噩噩,恍然大半世了才反应过来人生应该怎么过,或者干脆来不及反应就去了南国。
网上流行这样的说法,说很多人是20多岁就死了,70多岁才埋葬。我并不赞同这种否定人生大半价值的武断定论。纵然20多岁的人是朝气,梦想和激情的象征,但以后的责任、成熟和恬淡或苦难岁月怎能因少了那么点脆弱的梦想而一笔勾销呢?受苦或承福都是来过的证明,平庸或不凡都是走过的印迹,又何苦悲观至此。若你不凡了,定时有人在你身后平凡的付出过,若你成就了,定时有人曾经无怨的替你背负过。那些所谓梦想啊、自信啊、激情啊,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孤身鏖战而来,你有的和最终会有的,都是无数人鲜血和汗水的铺垫和挥洒。所以,纵然时运不济或资质平庸,也不该相信自己20多岁就因为某某莫名其妙作死的东西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南国,毕竟,这也是对南国的侮辱和亵渎。
我会带着我的洞好好活着。


三十讲读后感篇九

读了《三十六计》,我的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沧桑:为了争夺权位,他们可真是煞费苦心呀!

书中经典的'计谋令我十分难忘: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其中,“无中生有”中的一个典故令我记忆深刻:诸葛亮七擒孟获。讲的是诸葛亮一次又一次活捉了孟获,孟获却每一次都说是一时大意,如果将他放了再战,诸葛亮未必能抓住他。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放了他,当第七次抓住孟获时,爱面子的孟获心服口服,便诚心归顺。诸葛亮也将夺下的地方全部归还,并让他继续当蛮王。蛮方也一直相安无事。

这本书令我知道了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希望大家都来看一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