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历史教学调研报告(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1 06:08:06 作者:BW笔侠

撰写调研报告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简练明了,逻辑严谨,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报告内容。在这份调研报告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初中教学调研报告

学校一班人要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xxx中学作为完全中学,初中部与高中是一个有机地、紧密相连的整体,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要平衡投入,平衡管理,一样的重视,一样的支持,综合协调,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尽管该校是教育局直管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但是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初中的管理事宜当地政府管理为主,直接接受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与指导,这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大家要理解,要清楚。初中的考核结账算在xxx镇中心学校,但成绩首先是xxx中学的,如果考核算账成绩不理想,对xxx中学、对xxx镇中心学校都不利,教育局、镇党委政府、xxx的老百姓也有想法,这一点大家心中要明确要有数的。

要按照县教育局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来,xxx中学和镇中心学校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为了振兴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共同的努力。一是形成有初中管理特色的管理模式。初中与高中的教育规律不尽相同,教育教学管理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殊性和规律,所以,初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根据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考的要求形成适合初中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初中部的管理力量,要让有事业心、有能力、公道正派的人担任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明确岗位目标任务与工作职责,平衡分配管理岗位任务,加强履职考核,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三是完善初中部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初中要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要适当授权和放权,要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四是制定明确的管理考核方案。镇中心学校对x初的要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方案,明确目标任务。x中要在学校层面对初中部明确目标任务,初中部对个班级、教师也要制定明确的考核评比方案,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班级和教师身上。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考核奖惩政策,建立一套适合初中实际情况的以教育教学奖惩为主的激励机制,健全各种管理与奖惩激励制度,完善各种考核考评方案和操作落实的办法。二是学校指定的各种政策、方案、制度、办法、机制要公正公开公平,要以调动学校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等不同层面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目的,三是要树立他们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四是通过制度管人、管事,通过狠抓过程的管理来抓落实。五是学校干部要期带头示范作用。要做到吃苦、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在经济待遇的分配、各种荣誉的评选、教学任务的落实上要先顾一线的业绩突出的教师,不能是先顾领导自己,不能在一些小事的不当处理上对教师产生挫伤感,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总目标总任务、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要具体,要落实。考核激励要公正要严格,要体现出干的多与干的少、干的好与干的差、干的效率高与低,干的成本的高与低的差别来,只要起点一致、程序公正、考核评价科学、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

由于是完全中学,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事实,也就产生了教师待遇上的客观的不平衡,初中教师在思想上有时不平衡,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势必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初中教师的认识,转变初中教师的思想,调动初中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性、敬业奉献精神,提高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保证队伍内部的和谐,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要通过教育引导教师端正思想认识,从实际出发,从国家的政策,从全县同类初中相比较来看待待遇问题,不能形成一种偏离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待遇问题很重要,但是待遇首先受国家的分配政策指导,还要受当地的财力与消费水平的制约,三是与工作量的多少、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的复杂程度、投入的工作成本的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收入与付出总是程正比的。

加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力度,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的,养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吃苦精神,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养成的,所以要迫切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树立学生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的管理,不在于防和堵,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工作,及其他科任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

明确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过称管理,教学管理要务实,要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学过程管理要从针对上面的要求出发,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改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该单科备考为全科备考。在教学管理上,要摸索出一套性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管理过程的落实,不能水面一棍,光搞形式不注重实效。

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阶段目标。具体来说:一是要完成中考的目标任务,以县录取重点高中的平均比率为标准,即2%的人数为重点高中录取目标。重点高中的指标分配一般参考当年的中考成绩、办学规模人数、历年办学效益、日常教学管理水平、三年前升重点高中学生今年的升造率等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每年分配重点高中人数的既要参考当年中考的直接结果,还要参考平时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二是要完成普高上线率,普高上线越多,就相应的减轻了当年的中职招生任务,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三是提高各学科中考的人均分、降低低分率。四是巩固直升率,对于各种转出的学生要及时办理学籍异动证明,避免流失,保证直升率,不能摊空头人数。五是要完成好中职春招任务,完成春招任务的人数在最后算中考成绩时,将这部分人数从应考人数中剔除的,这样,既完成了中职招生任务,又提高了直升率,相应的提高了人均分、降低了低分率,这样做对于提高中考的综合成绩有较多的好处。所以初中要掌握这计算成绩积分的要领。六是要提高各种学生竞赛的获奖人数与级别,各种竞赛获奖的人数与级别将作为提前预录分配指标数的重要参考依据。七是要对平时的各种检查视导要高度重视,平时的检查视导情况的好坏将作为办学效率。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作为重点高中录取分配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

xxx中学这几年发展变化进步较大,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较好,需要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改善初中外部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对初中的舆论影响,让当地群众满意。

一是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点是要抓好责任心、责任意识、增强教师的集团荣誉感、危机意识、敬业奉献精神。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22日至25日,市教科院组织了城区初中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本次活动调研了七所学校,各学科分头深入课堂听了七节课,并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了点评。下面就七节化学课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1.七节化学课中,教师都采用了三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提升学案)教学,学案设计符合三段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流程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实用性强,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精选有代表性的题目,问题及习题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差异性,使用效果良好。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好体现,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利用生产生活实践、学生已有经验、社会热点等素材引入教学;关注学生已有认知,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力求以问题引导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方式多姿多彩;重视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3.贯彻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新课程理念,重视紧密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关注最新科技和学生实践;重视化学知识的应用,力图贯彻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重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多种探究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实验、讨论等)。

4.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交流和评价,积极开展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普遍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及时交流和反馈。

1.学案的使用过于模式化,实效性有待提高。

(1)学习目标条目繁多,许多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一一罗列,学生在学习内容陌生的情况下,对目标理解肤浅,甚至感到茫然。

(2)一些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后,统一编写学案后,进行了资源共享,确实减轻了教师的个人负担,但部分教师有拿来主义思想,对学案不经任何修改的使用。造成了学案使用的模式化、机械化,制约了教师的思维和创新,忽视了学生的班级差异,降低了教学效果。学案的操作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学案编写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学案编写过于细化,模式化的学案,学生象答卷一样从头到尾依次完成。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问题意识的形成。

学案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在学案的设计中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如果预设都做好了,学生上课时就没有新鲜感。所以课堂探究部分应该空出更多时间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保留新鲜感,使课堂更有弹性和开放性。

学案设计中还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案的编制体现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学习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突破措施、问题的设计、活动安排等都具有共性。集体备课中学案的设计不能过于细化,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对学案进行二次加工。学案的使用不能一成不变,一切依据情境,依据学生需要,用活用实。反对哪种学期前编制印好一个学期的学案的做法。

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以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等。

2.预习有名无实。

(1)七节化学课的学案中都设置有预习内容,但预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教师将预习内容设置为填空题格式,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学习方法的引导。

(2)预习的评价与检查落实不够。只布置不检查或上课对对答案等做法,使部分学生对预习疲于应付,达不到应有的预习效果。

进一步转变观念。预习不应只是对新知识的提前学习,还应包括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在预习新知识的同时,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预习内容中应设置旧知回顾内容。

关注知识预习的前提下,预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是课下预习,方式可多种多样,如从媒上的搜集拓展的资料,制作学习卡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实验等。

预习要分层次。根据预习内容,可以分成多个层次,让所有学生都预习有所成,有基本要求,有提高要求,有高层次的深入研究的任务等。

预习要有所发现。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发现自己的疑问,在学案中要给学生留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检查和评价督促预习。可采用教师抽查与小组内学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尤其是较懒的要勤查,如果一些学生预习不到位,小组交流就会流于形式,使部分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课堂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3.缺乏真正的小组合作。

(1)学生的自学进度快慢不一,到小组互助学习时,部分学生还在自学,不参与讨论。

(2)小组组长不组织讨论,或者小组的组员有的参与不了讨论,有的游离于小组外;有些学生缺乏交往技能,只关注自己发言的机会,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

(3)小组互助学习时发现不了问题,不知道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不能有效或深入的讨论。

(4)评价时只强化了个人的评价,而淡化了对小组的评价,致使学生对小组的归属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不够强烈,不能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

1.转变观念,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价值的认识。

2.加强小组建设,分工科学,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

3.召集相关组员开会,做到分层推进,各个击破。

4.加强小组评价的研究,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元评价,将小组建设深入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教师组织一堂课,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论文)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不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勺哈中学)。

-->。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历史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对贺家桥中学师生对历史学科认知的调查,了解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

调查时间:20xx年2月27日到20xx年5月1日。

调查对象:贺家桥中学初中三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以及在校的部分教师。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问卷调查、上网搜集资料等等。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也存在偏见,将其归于“副科”,不予以重视。而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确是博大精深的,随着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的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和现代公民意识方面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一轮的课程课改,以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在全国范围为内迅速展开,使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历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却没有完全深入,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师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认识。

主要以贺家桥中学为例,贺家桥中学是醴陵市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不管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整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以下是对其三个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

1、问卷发放和收集情况。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计。

发放问卷数。

120。

110。

120。

350。

有效问卷数。

105。

100。

115。

320。

2、问卷反映的部分基本情况。

你喜欢历史学科吗。

初一。

初二。

初三。

喜欢。

40%。

35%。

36%。

不喜欢。

19%。

47%。

30%。

一般。

41%。

18%。

34%。

你所接受的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初一。

初二。

初三。

讲述式。

50%。

70%。

20%。

划重点、背诵式。

50%。

30%。

80%。

师生互动型。

历史课重要吗?

初一。

初二。

初三。

重要。

15%。

20%。

77%。

对历史是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初一。

初二。

初三。

22%。

10%。

12%。

78%。

90%。

88%。

学生认为学好历史学科最有效的方法有如下:

(1)多听历史故事。

(2)多看历史剧。

(3)考前老师挑出重点,多背诵。

(4)考前做好和记好练习册。

(5)认真听课。

总之、通过问卷分析以及实地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发现历史学科在农村中学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在很多老师、学生看来“历史课不用认真上,也不用认真学,应付考试关键在于背诵”,真正喜欢历史学科,认真学习历史学科的学生是非常的少,认真上好历史课的老师也不多。具体来说,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回答,答案大多集中在“讲故事的学科”,“研究过去的一门学科”……在我所交流的学生当中,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只是认识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也许和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相关,关于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情感的熏陶、提升我们到的修养境界这些方面他们很少认识到。现任历史学科的部分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在交流中,关于怎样上好历史课,他们大多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以老师精彩讲述为主的学科,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在很大程度也没有发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历史学科也可以从个方面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对于历史这门课程还没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由于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就直接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对历史的误解,如问卷中反映的不喜欢历史学科;部分认为历史学科应该以讲述式为主、以背诵记忆力取胜;同时认为学好历史学科在于多听历史故事、多看历史剧、考前老师挑出重点,多背诵等等。

2、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他是一门记忆性较强的学科。首先、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学的好与坏,对他影响不大,因为他们认为其不能体现一个人智力,就算学的很好也只是说明他的记忆力很好,不会像数、理、化一样因学得好而誉为“天才”值得骄傲与炫耀,历史学科学的好,在现实当中也很少会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特别表扬;其次,在部分学生和老师看来,学好历史学科关键是为了升学,提高成绩关键在于初三这一年,只要后面这一年多花时间多记、多背,之前学的好与差都没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在问卷中也发现,初三学生对历史学科认知也与初一初二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绝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初一、初二在历史课上经常不听讲,做其他科目的习题或者作业,态度上极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也很低,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了。

二、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历史学科教学。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实地访问,以烟洲镇中学为例,笔者认为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1、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

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新课程改革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以常宁市烟洲镇中学为例,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烟洲镇中学在也展开了“五环渐进式”试点教学,但是为期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由于导学案设计的巨额印刷费、教师工作量的几急剧加大、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基本素质等都对其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再加上,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被迫中止实施。由于这些客观的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新课改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因而对于历史学科,根本没有唤醒大家对其的重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育人功能,也未被发觉,部分学校历史课,也仍旧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2、应试教育的“毒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应试教育下升学率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它压倒一切,代替一切。随之而来的是种种错误做法:擅自削减或占用历史课时,使历史教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等等做法都曾经风靡一时,虽然现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改革,各个地区的教学思维观念都在转变,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试教育的“毒瘤”不管在学校领导、老师还是家长、学生的的意识里还是仍有地位,例如学校不重视历史学科,把历史学科当“副科”,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用具缺乏如学校没有历史教学参考书、历史挂图等;历史课教师因为所教学科不受重视,也不认真对待;学生,由于历史课本身的特点--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也从不把历史学科学的好当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上述做法都使历史学科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

3、师资力量的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各项待遇的差异,高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城镇学校,农村初中的专职教师却寥寥无几,造成了农村初中历史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农村兼职历史教师约占整个历史教师队伍的80%以上,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主科,无力他顾,对历史课往往采取敷衍搪塞,完成任务的态度。再加上兼职教师大多年年变动,使他们无心去熟悉教材,钻研教法和自学深造,所以很难上出优秀的高质量的历史,长期使用的讲述式法,和重点知识背诵法,“一讲到底”以读代讲,这种把教学看成单纯的知识灌输或流于形式的应付,大大削弱历史知识的教育作用。这种令人索然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锐减,也就导致学生们长期以来误解历史,认为历史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课就是讲故事,也根本不需要预习、复习。

三、建议与对策。

1、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农村历史教学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热爱历史教学。

无论社会上如何看轻历史,无论人们觉得历史课多么无关紧要,无论评价机制多么不利于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历史课。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但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人素养方面的基础。

(2)改进教学方法,遵重学生主体地位。

a、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模式。历史课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每册都有两三节活动课,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准备,并且搞好活动评议,这样既可以调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组织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编辑《历史手抄报》,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历史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和人格感化作用。

“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能与时具进,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注重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实现的主要实践者,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农村历史教育发展。

重视历史教育,强化政府行为,为历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胡锦涛同志又强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和社会的进步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对历史教育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上升到治国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1)加大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保障历史教育经费。

资金不足是影响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生活苦难,财政捉襟见肘,学校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教育基金,要办好平困地区教育,就不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第一保证教师基本工资,及各种补贴,缩小地区间差异,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老师深入农村。

(2)、积极组织历史教育资源下乡活动。例如常宁市每个学期都开展了“送课下乡活动”,请优秀教师送优质课到农村课,将优秀的教学方法,传送到农村,给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于语、数、外、化学、物理等,历史学科基本被忽视。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予以重视,不能将历史学科至于一个黑暗的角落,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应该多组织历史学科的教育活动。将更多的历史教育资源引入到农村,积极组织历史教育资源下乡活动,从而唤醒农村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3、转变学校历史教学观念。

学校作为一个育人机构,要时刻铭记我们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时期我们是素质教育,我们不能一切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于历史学科,我们要予以重视,充分发挥他的社会功效,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上。作为学校要注重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多开展形式多样历史教育、教研活动。例如、请外校历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使本校老师能够开拓视野,取众人之所长,补己之不足。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辟历史课第二课堂,用故事会、历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丰富他们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开拓型的建设人才。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既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让农村历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暴露,又给农村历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唤醒了他的危机意识,同时也为农村历史教学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广大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时机,转变观念,不失时机的为农村历史教育工作作出贡献,如果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农村历史教育必将会迎来灿烂的春天。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5、6)三个班级的《中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当说圆满完成了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主修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非史学,这所以去教历史学科,是应学校的要求与安排,我艰难的答应了。因为我对历史的掌握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所以我给自我制订了一系列以“加强自我学习带动学生成长”为主旨的方式方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理解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供给信息参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征各不相同。1班学生人数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6班学生人数70人,男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理解本事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1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6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简便。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我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理解,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进取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到县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资料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教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当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活力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资料、哪个时候应当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本事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教师,我的指导教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景,让自我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景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景,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景,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向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两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梦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异常是这次期末考试,我6班32名(近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致认可。我自我也不断钻研业务,进取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我。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进取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我深深的明白,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经验还是很缺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以一颗年轻上进的心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把教学工作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优点:

问题:

3、埭中教学内容能落实到每周、每一个知识点,但缺少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备课方面:

优点:

问题:

3、一些学校的教学案设计中缺少高考精典题一环的选取与回顾。

课堂教学方面:

优秀良好一般备注。

省中2。

光华2。

南中21。

三中111。

戴中11。

埭中11。

竹中1。

优点:

问题:

3、有的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状态。

练习批改方面:

优点:

问题:

2、有的学校不能很好地精心选取设计训练题。教师做的题目没有达到一定的量。

4、练习题不能做到精练精讲精析精评。

教学建议和要求:

1、要加强对教纲、考试说明、教材的深入研究,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

2、夯实基础、重视能力、将识记——理解——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复习过程。

3、要对传统的专题复习进行改造和和整合。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摘要:

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话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而至。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长期延续,我们的课堂很难彻底摒弃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子。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立足当下,尽快转变观念,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步伐与我们相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民主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一)重视实验教学。

初中生对一些化学现象颇感兴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学生颇感兴趣的一项教学活动,它是促使学生学好化学的催化剂。在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气体的生成、颜色的改变、沉淀的产生等新鲜的化学现象。正是这些现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化学课上,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开展演示实验,对于一些自己无法完成的实验也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活动之中,集中精力、兴致勃勃地参与化学学习。

(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其实,这就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例如:从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可以联想到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联想到“温室效应”的成因。由于森林被无休止的砍伐,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大量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多,便导致了全球气温变暖,这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很多危害。通过这些,学生便会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此时还会产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合理利用二氧化碳的想法。

(三)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条件。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化学现象的成因是学生渴望探索的动力。化学教学必须让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因此,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当实验成功时学生不由得产生喜悦感和自信心。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实验,而且对现象的产生更加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动机。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的新型学习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例如:在氧气制取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分别制取氧气,比较不同的方法的反应原理,每一种方法分别发生什么化合反应。让他们采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两种方法来收集产生的气体,比较哪一种方法收集的气体更纯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停止加热还是先将导管移开,为什么。这些问题有些可以在实验之前让学生思考,避免实验时出现差错,有些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当然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各种问题,善于引导,多加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要记得内容多、容易忘、过程复杂等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应从学生基础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刚接触到化学课程的初中生,对一些化学现象极其感兴趣,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从表面现象追溯成因,也不知道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思考,更不懂得由浅入深的探索。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此外,初中生知识水平的制约导致了学习内容中需要描述的内容以及概念性的内容较多,而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需要教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结合学生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使这些内容上升为理论和概念。

在化学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但是这些内容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将这些枯燥的记忆内容编成顺口溜来方便学生的记忆。例如:记忆元素周期表中前20个化学元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再如:记忆化合价时,我是这样编的顺口溜:“钾钠氢银锂正一,钙镁钡锌正二齐,铝三硅四氧负二,正二三铁铜二一。”这样一来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而且兴趣十足,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重视实验教学。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演示精确,能够将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定会兴致十足的学习化学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非常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有很多实验无法完成,只能靠教师的讲解辅助学生理解,其效果极其低下。现代信息技术完全打破了条件的制约。例如:做完实验后先撤酒精灯,还是先撤导管,很多学生对此意识不够,认为无关紧要。这时多媒体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它可以演示正确与错误的两种现象。学生从中发现如果先撤酒精灯,酒精灯上试管的温度就会降低,气压变小,而气压变小就会导致右边导管的水倒流进入酒精灯上的试管,容易造成试管爆裂,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先撤导管。学生理解了其原因,更利于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

总之,要想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以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此我们的化学教学就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4年秋季宁夏普通初中进入全国新课程首批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三年多了。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以下对我校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1、教师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专职历史教师共参加区、市、县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12。

场次18人次,撰写学习总结18篇。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本学科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校专职历史教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三年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历史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由于种种因素,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更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1、教材的选用。

必修教材:按照统一安排,我校课改以来始终选用人民版教材。

选修教材:三年课改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先将六个选修模块向学生做简单介绍,广泛征求学生建议的基础上作出选择。一界学生选修两个模块,三年来,先后选修的模块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上教材均为入教版。

2、对教材的认识。

新课程教材编写原则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这给了历史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但由于新课程标准不够具体,编写者的理解认识不同,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千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之作为教学工具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同时,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3、课程安排。

我校安排在初一年级完成历史学科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及学分认定,每周三课时。必修模块学习完成后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初二分科后文科班每周四课时,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两个历史选修模块学习,之后进入全面复习。实践中,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们,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讨论,成为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初中历史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新课程中考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对比新老教材、各种不同版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教师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们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们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青铜峡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30%)。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祭黄帝文》的朗诵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同时,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魂”。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中展开了经常性的、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

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大禹治水”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最后播放的《祭黄帝》,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这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课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功底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了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上课时,有名学生在讲述阪泉之战的时候实则讲述的是涿鹿之战,我并没有及时的打断学生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做出更正和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看着他们在我们身旁茁壮成长,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热爱学生,喜欢他们的活泼乱跳、童言无忌,也能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莽撞行为。因为热爱学生,我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的学生也大都喜爱历史课。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几个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励,会使你的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饶,有时会创造奇迹的。成功每一个,幸福几家人!每每想到这些,历史的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感,都让我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

开学前,我总是先把整本教材通看一遍,了解每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具体备好某一课。这样讲课时,就能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前呼后应。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注意虚构成分)和网络资料,有助于我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当今时代,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当教师最忌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因为历史与其他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便于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经过多次课堂观摩、教学研讨、反思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进入角色自学,教师适时采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学习重点,并进行所学知识巩固迁移的课堂模式。为了便于操作,本模式分解为“3阶12步”。

一、“自主”阶段,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尝试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分四步进行。

1、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置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如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可以讲述“隋炀帝上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2、目标明确。

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把课堂教学的“训练重点”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明确揭示,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掌握技能指明方向。

3、提示学法。

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整体常规的学习方法(如自学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方法、课堂学习法、课外学习法等),进行宏观规范,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教给学生多种具体的方法技巧,实行微观优化。比如:课堂学习中的归纳总结法、材料解析法等。

4、异步自学。

依据学习目标,学生各自根据学习能力专心自学,圈点勾画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并写出自己的疑问;与此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特殊辅导,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或修正后面“导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导学”阶段,即教师想方设法,学生得以知识的教学阶段。

5、提出疑问。

6、讨论交流。

相对比较深入的问题。如学习“资治通鉴”的知识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在大家的心目中,北宋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会出现《资治通鉴》这部通史巨著呢?并且,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

7、启发点拨。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老师趁机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8、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老师还应小结归纳,使所学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如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知识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年代:1220xx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三、“训练”阶段,即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的教学阶段。

9、咨询解惑。

通过“自主”、“导学”,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学生还难免存在着个别特殊的问题,所以安排一点时间接受咨询,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10、巩固迁移。

教师设计听说读写多种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能。

11、反馈补救。

根据巩固迁移训练的效果,及时评价反馈信息,采取补救性教学,确保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12、拓展延伸。

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拓展学习时空。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拟定明确可把握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采用问题导引策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法:为学生提示学法,给学生示范学法,促学生运用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能力。“训练”是贯穿本模式的一个主线,教师采取个人、小组、班级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借鉴“合作教育”的经验,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信息的立体交流,让学生既有各自的智能水平进行独立阅读、思考、练习时间,又有与同学和老师合作、探究、交流时间。这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为促进学生课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了条件;也对培养学生的效率感,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最新通过的初中历史新课标(20xx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现状却是历史学科日益被弱化,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突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些困难及其形成原因、解决对策进行分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学生因素。

农村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几乎都未曾专门接触过历史知识,很多学生都是把历史当成一门“副科”来学的。因此,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甚至不做作业、不看书、不记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过窄,除了课堂之外,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都是从所谓的“历史穿越剧”中获得的,这更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2.教师因素。

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高屋建瓴”,一开始就以中考甚至高考的标准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设计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致使初一的新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便感觉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会“知难而退”。

3.学校因素。

学校层面也存在不重视历史课的问题。历史课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时常被学校的各种活动占用;有些老师甚至在历史课上叫走学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历史课是副科的思想”。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地区的中考中,包括历史在内的“小四门”所占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考历史。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在这门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加之地处农村,条件所限,孩子们普遍缺乏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意识。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历史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更新,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新教材中,对秦始皇统治的特点用了“急于求成”这样的观点;“民族融合”也改为“民族交融”;司南由“战国发明”,改为“汉代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的时间,由“唐代”改为“宋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致使学生的厌学和畏学心理不断加重。

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结合历史事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历史名人诞辰周年纪念等。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又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历史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历史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途径向主管部门建议,中考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家长、社会重视历史等所谓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要解决这些困难,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学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原始的农耕工具,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学会如何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些动画,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动画。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制作教学方案,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丝绸之路的动画,从而更好地展现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多媒体技能,从而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视频,因为在农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电脑,都可以自由地上网收集一些教学视频来观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要播放一些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南京!南京!》来让学生更加直接深刻地认识抗日战争。所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应该掌握相应的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知史”方能“知兴替”。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不仅是课标对初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祖国的兴旺和发达对未来祖国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在课改的辅助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的探索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个体普遍存在叛逆、个性等特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接话茬展示自我、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疑等现象,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工作,利用学生主观所认可的方式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初中历史的教学背景,新课改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效提供了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学目标性、广泛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等。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课改的助力来展开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学中不断成长。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行为主义教育学派的学者多对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予以关注,他们认为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其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观念行为主义者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行为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实践探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若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有效性,可以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环境的潜在影响下提高自身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对“秦统一六国”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领土动态变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领土动态变化视频中感受秦国大一统这项事业的宏伟性,在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在认知和情感均有所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二)利用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推动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无限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这种无限的发展就在于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此使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历史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之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来推动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利用问题串教学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自主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水平。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有效教学方式的实践,历史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探索能够推动高效课堂构建进程的有效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三)利用课余时间的丰富活动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青春期的学生大多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示自身的优点与特长,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美,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生在学完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个百家争鸣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所感兴趣的学派自由结组,利用课后时间搜集大量的相关材料,在百家争鸣时根据“本派”观点与其他学派进行讨论;再例如我们在讲完活字印刷术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印刷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小刀对橡皮泥进行雕刻,再利用刻好的橡皮泥进行“印刷”,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对古人的智慧结晶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高程度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历史的学习对于塑造学生的完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常因自身的发展特点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xx(s2).

初中教学管理的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

给大家参考!

调研内容,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展开——。

一、理论引领:

1、教学管理的内涵:是指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往互动活动的指导、服务、规范的过程。

具体点说,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预习),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专用教室和设备),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

主要解决二个方面六大问题:即教师想教、会教、教好;学生想学、会学、学好。

从人的角度:教师与学生两大团队。

从事的角度:教与学两大方面。教是指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等五大环节。学是指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应试等五大环节。

从人的角度:是人的发展,这里是指师生的共同发展。

从事的角度: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连接点、交汇处,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

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这部机器正常运转的关键保障。

同时教学管理也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靠教学管理来完成的。没有精细化的管理、严格的管理,就没有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荣辱兴衰的起搏器,是学校教育终极目标的集中体现。有质量就能招进学生,七年级招生容易;有质量就能留住学生,不至于使学生流失。

在国家背景中,政府强势推进素质教育,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素质教育之路还很漫长,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

在这种现实与理想还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管理,是十分现实的实践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

二、实践点拨:

第一大途径:加强对“人”的管理与培训(培养)。

加强对“师生”的管理与培训(培养),概括点说,仍然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即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为两条主线。

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教师的发展,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会推进教师的发展。这就充分印证了一句古话,也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教学相长”。这也就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教师队伍发展了,学生团队发展了,就可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历来被有识的学校管理者所高度重视。因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将学校存亡兴衰系于一身。这是治本的办法。

学生的成长是教育成果的最终展现,教育的理想与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着眼于未来发展。

紧紧抓住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两条主线——。

共性的措施:规则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

教师管理,实质等于制度管理加情感管理。就教师而言,应该建立健全各项。

规章制度。

并使其刚性不刚;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使教师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对教师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师生活的关心上例如去医院看望生病的教师、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等等还要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尽量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给教师以更高层次的关怀。美国管理学教授弗郎西斯指出:“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可以雇一个人在指定的时间到一个指定的岗位去工作你可以买到按时或者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是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必须设法去争取这些。”常言说的好:管得了人的身管不了人的心。这就说明了情感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管理,实质等于外在行为规范加内在心灵约束(魏书生的做法)。就学生而言,应该建立健全各种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实施爱心教育、自我教育。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个性的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办法。概括点说,“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住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专家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的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同区、市、省、甚至国家的著名专家、学者建立联系,协调好关系,争取智力扶持。

(2)、校际联动。市区其它中学各具特色,同它们建立了友好伙伴关系。交往频繁,互通有无,共同活动,取长补短。

(3)、同伴互助。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能真诚的帮助他人。帮助他人备课、导课、评课。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境界也获得升华。

(4)、名师带徒。老教师、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名师带徒可以使文化传承,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快速进步与进入角色。

(5)、教师培训。每周坚持一次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定期集体备课,安排外出学习等。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与大型教研活动。

(6)、教育科研。为教学寻找最佳途径,做到省时高效,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档次的根本保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学生学习动态、研究中考复习、研究教改趋势等。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培养:

促进学生成长的具体办法。

(1)、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

(2)、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

第二大途径:加强对“事”的管理与指导。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加强教学的常规管理,这样可以相对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但这是治标的办法。概括点说:既抓住“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即以课堂教学指导与管理为中心;以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为两条主线。

突出上课管理这个中心——。

那么如何管理课堂教学呢?

1、开齐学科,不能丢科。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开设所有课程。尤其要开全非中考学科,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更要关注九年级课程安排。美国音乐教育的本科专业还开设高数课。学科的交叉编排,既能使学生得到变相的休息,又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还能提高中考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

2、开足课时,不能丢节。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满课时,不“缩水”。尤其要关注非中考学科的课时,更要关注九年级是否按照课程计划做到这一点。中考学科再重要,可以挤占课余时间,但不能挤占非中考学科的课时。

3、配齐教师,有人上课。不能课程表上有课,实际没有教师教,形同虚设。尤其要关注九年级应该配齐非中考学科教师。

4、检查上课,规范课堂。是否有教师漏课,是否是正点上课,是否提前下课,是否中途脱岗,如接打电话、接待家长,是否坐着讲课,是否私自调课等。特别应该注意音体美等学科。非中考学科任课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中考学科教师却愿意上学生也愿意学,有些非中考学科的教师私下把课时给中考学科教师了,体现了周瑜与黄盖的关系,双方是愿意打愿意挨。作为业务干部应该加大查课力度。调课必须经过教导处,充分发挥教导处的管理职能。

紧紧抓住教与学两大活动主线——。

1、直接管理与指导教师的活动——备课、教课、批改、辅导、考试等五大环节。

(1)、关于备课的管理:

不备课坚决不能上课,老教师也得备课,高度重视备课预设这一环节。

备与教必须一致,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备课笔记仅仅是应付学校检查的,流于形式的,或者是用旧。

教案。

来顶替等,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和不对的。

备课笔记要规范、科学、实用。也应该看到和承认预设与生成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

(2)、关于批改的管理:

所有学科,所有学生均应该建立作业本和纠错本。

纠错本,把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并分析一下原因,进一步理清解题思路,回归知识点。

学生要及时、准确地完成作业;教师要及时、规范地批改作业。

(3)、关于辅导的管理:

辅导课,教师不能讲课,不能讲新课。

集中辅导与分散辅导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只注重尖子生。个别解答,尽量一对一的辅导。共性问题,如某一知识点模糊、一类题或一道题不会解答,都可以集中讲解。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提高薄弱学科和学科中薄弱章节的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也在不断增加:八年级增加了物理,九年级又增加了化学。一般情况下,女生重文,男生重理,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口味投其所好,结果就出现了“偏科跛腿”的现象。任何一科薄弱、分数低,总分就上不去。用一科给另一科“背分”,是很不明智的选择,也是极端错误的做法。即使是七、八年级很优秀的学生,到了九年级也会出现成绩不稳,升学的压力也会使他们情绪急躁。针对这些情况,应该采取“培优、补差”的措施,抓两头促中间,确保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关于考试的管理:

每次考试:考前,教师要先答下水卷,熟悉各种题型,掌握每道题的多种解法;考后,教师要全部批阅,讲评、矫正。

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月考模考,每考一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对考试成绩进行表格式分析。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卷面分析。透过数据,纵向可以发现学生进步和班级整体的变化,横向可以看出学生之间和班级之间的相互差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年级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全面的慎重的质量分析,分析到班,分析到科,分析到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要“了如指掌”,即使是教通科的科任老师或是教导主任,也能对各班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有个“宏观把握”。

考试的好处:考试不能没有,但不能太频繁。中考最能说明问题。通过考试,了解教情,检查学情,及时准确地确定优秀生、弱科生,调整措施,培优、补弱。通过考试,进行班级比较,树立竞争意识。通过考试,狠抓考风建设。

2、间接管理与指导学生的活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应考等五大环节。学生管理,是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可以出台宏观的政策加以指导、调控。

另外,还涉及到事务性工作,如订计划、写总结、编班、排课表、排作息时间表、学期或学年日程安排,健全学籍、整理教师档案等。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通过培训,相关领导干部认为:从理论到实践,从人到事,从业务到事务,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想;深入基层,调研加培训,规模较小,方法灵活,针对学校特点,在共性的基础上力求把握学校的个性化特征;教学管理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同实际工作对比,寻找差距,不断完善;将日常管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向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亲身经历的一堂优质课教学,结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远程网络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整合,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wei(web—basedinstruction基于)正在学校悄然兴起,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两方面进行,课程表现形式是通过网页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教学表现。

例如我在参加泸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基于网络环境下优质课竞赛中选择了教学《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我利用flash及dw制作的《红军长征》的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思考问题、文本资料、图形资料、媒体播放、课后练习、bbs等,网页之间用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并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有:讨论论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辅助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习活动、相关链接等。学生可以利用bbs(论坛)、协作(交互性)、意义建构(知识网络),教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网络技术、超媒体的优势最适合建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次基于网络环境优质课竞赛,我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在此提出与同行共勉。

通过对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产生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几点体会与大家共飨,总结如下:

1、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优于以前的单纯的课件进入课堂,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计算机课件被引入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各种各样的教学大赛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不管课件作得如何精美,学生基本上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不同,老师将学生引入网络知识的海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任务,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主动的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从课件进课堂到网络进课堂是课改的一个进步,它体现的是新课改的精神,要实现的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索取知识转变。

2、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变革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极为丰富。我在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长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项查询结果。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历史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物和事情,单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够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而网络手段的引入,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智慧品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3、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本质,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网络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以后,正好能够带来这种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师所设计的固定模式去展开,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历史。因此,在原来的师生问答的环节中间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了,教师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上的伙伴和朋友。正因为有了以上的可喜变化,教学质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1、历史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我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简直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编导、导演、演员,同时也是导游和技术专家。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有些学生可能在计算机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技术上的帮助;网络课堂上不能单单依靠学生们在组内交流、在bbs论坛上的交流,还应该有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要充当好这些重要角色,必须要求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历史网络课堂的问题设计及课堂学习在课后的延续。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所以,网络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网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专家在体验中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平,以便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最终才能够实现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整合。

网络既然可以从课外延伸到课堂,它当然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找到的资源放到论坛里,和其他同学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老师、同学作后的进一步的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教学信息。

当然,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的课程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也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得用网络来教学,教师应该灵活处理。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网络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网络技术必将会给沉闷的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就让我们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时代洪流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当潮而立的弄潮儿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习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