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艺术的魅力(优质14篇)

时间:2023-12-05 16:52:17 作者:GZ才子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通过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一样地方的戏曲有不一样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的时候,看见自我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俗话说:“要明白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明白,一尝吓一跳呀!这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先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样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我此刻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当热情的的五月迈着青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时,艺术的激情已不容拒绝地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飘扬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享受艺术,放飞心情的空间;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的熏陶。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都是艺术的种类。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习艺术,在生活中感受艺术。艺术节更是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最好的舞台。

艺术节的帷幕正渐渐拉开,我们的梦想才刚刚起航。让我们带着执着的信念,伴着青春的音符,努力开创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天空。

广东深圳深圳市景秀中学初二:罗文燕。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在大家的工艺美术书本上,有那么一件独特的雕塑作品,它是由数个圆筒组成的造型设计。初遇这一件雕塑时,我也被它特有的艺术风采所吸引住。它在如很多照片中引人注意,缘故有多种多样,我梳理了一下,一共能够分成三大类,分别是:一。色彩。它的色调呈深红色,在周边一些建筑的烘托下,它看起来分外夺目,令人迫不得已去留意它;二。造型设计。它是由数个样子尺寸大小不一的圆筒构成的,看起来很杂乱,但是它却显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设计风格,那样的话,大家自然可以去留意它了,由于在千篇一律的工程建筑中,它能出类拔萃;三。地理位置。这一件雕塑作品位于在西雅图滑冰场的正前方部位,这儿是个人来人往的地区。人的目光会被新鮮的事情所吸引住,那么一件独特的雕塑矗立在那么好的地区当中,当然会造成大家的视觉效果反映。

实际上,要是仔细的去观查这座雕塑得话,你要会品味出另一种美。这类美并不是外在的美,只是本质的美。从不一样時间,不一样地址,不一样视角欣赏到的设计风格不尽相同。而自己发觉的美确是这般:运动之美。这座雕塑的造型设计看起来杂乱,具体却有着运动的豪爽设计风格;它的色彩,是火一般的红色,最能体现一种对运动的热情,何况它是矗立在滑冰场的正前方,我觉得更是为了更好地能让人民群众激发对运动的喜爱之情吗?每一个荣幸亲眼看到这座雕塑的大家,我猜她们在欣赏时一定会在心的深海中涌起一层层对运动的期盼吧!换一个视角,我再去欣赏,发觉的是一种磅礴之美,那时生命的美。在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下我们去观查这类雕塑,原先杂乱的觉得在一一瞬间消失了,大家见到的是一件层峦叠翠的雕塑。一个个高矮不一样的圆筒,宛如生命的起起伏伏,而火一般的红色,则反映出了大家对生命的激情,看到这座雕塑,要我激起了旧事的诸多,有甜美的,也是有心酸的。

请使我们去用心观查与欣赏身旁的艺术,他们拥有无穷无尽艺术风采和不能小看的艺术使用价值;使我们去领略到艺术的人生境界,去感受艺术著作所产生的感召力,欣赏百遍就会有千种获得,给你的一双慧眼去发觉艺术的美吧!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四季的比赛中,早已有一个冠军在我心中诞生了。

她的神态——“春意盎然”,她的笑容——“百花齐放”,还有她最美的声音令人流连忘返。那是谁呢?那就是春天。春天的魅力已经把我紧紧抱住,让我永远喜欢......

春天悄悄地来了,大地都苏醒了。春的阳光,"贴"满世界,融化了冰川;落花的奉献,结出成果,抚育新的生命;大雁的旅途,即将结束,开始新的生活;学生来到了校园,和同学老师,学习新的知识......一切就像刚诞生一样。

春天的声音真是举不胜举啊!你听,微风正在唱歌呢,“呼呼呼”,她轻轻地掠过水面,拂过小手,轻盈而执着;树干上的鸟儿语重心长地唤着儿女回来,是多么亲切啊;还有校园的朗朗读书声,清脆而嘹亮,娓娓动听......走进春,走进这美丽的音乐厅!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啊!我爱春天,她是我永不改变的冠军!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上午洗衣服,幵始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二部。下午到美术馆看画展。

看画的人不少,但大厅里很安静。一幅国画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谁?画面上画着个怪老头,他扬着头,张大了嘴,白发和胡须向四方飘散着,他那赤裸的、瘦骨嶙峋的古铜色身躯向前倾斜。一双青筋暴露的手在空中挥舞,像是要抓住什么。而最吸引人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一双疯狂的眼睛,闪射着一种奇异的光芒。然而当你盯着它看时,你会发现在那疯狂的眼神后面,贮存着多少对光明的渴望,多少烈火般的期冀、多少坚韧不拔的自信自强啊!那双眼睛紧紧盯着的,是一轮高悬在地平线上的火红的太阳。

看着这凝固在画幅上却又永远奔腾运动着的奇异形象,我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我身体中生发起来、扩展开去,我激动得心都要爆裂了!不知为什么,我真想马上把此刻的感受倾吐给正在身边随便哪一个人。

周围已经聚集不少看画者,大家都仰着头,默默地盯着看,象无数虔诚的信徒在瞻仰神明的圣容。我觉得气氛是这样的庄严而凝重。一个坐在轮椅中的小姑娘也默默加入这庄严的一群,她吃力地抬起那和身体不成比例的大大的脑袋,一双苍白的手紧紧握住轮椅的扶手。多奇怪呀,我发现她的眼中,竟闪现出跟夸父一样的目光。我不由得靠近她,生怕她孱弱的身体经受不住这巨大热情的灼烤。此刻,在她心屮的地平线上,一定也升起一轮燃烧得噼噼剥剥的太阳吧!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指导思想:

通过组织师生采摘、品尝小种植园劳动成果,享受收获的快乐。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时间:5月12日——16日。

年级:五年级。

实施:1.五年级全体教师与学生一起摘蚕豆,剥蚕豆,体验亲手劳作带来的乐趣。

2.请食堂工作人员对青蚕豆进行加工。

3.品尝,师生共同品尝劳动成果,体味劳动果实的甜美。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从古到今,高雅的艺术作品与通俗的艺术作品似乎总是水火不容。高雅的作品是阳春白雪,厚重深沉,能给人精神的洗涤与身心的净化;通俗的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却往往只是“快餐式”的文化享受,难以给人长久的精神滋养。面对高雅与通俗之争,愚以为,在感受一定的通俗作品的同时,不妨适当感受经典,与高雅使精神得到升华。

通俗的作品固然有其受人欢迎的地方,它的碎片化与功利化,能满足人们短暂的精神需求,然而,在它发挥了自己的功用之后,便往往为人们所淘汰,变得一无是处了。像如今的商业化时代,电影本来是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高雅文化享受,但自从第一部商业电影问世,品味高雅文化的权力下移,普通大众在五花八门、类型多样的电影中各取所需,电影的内容变得功利化、通俗化,人们看电影也不是为了得到精神滋养、灵魂的升华,二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为名利奔走的生活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抑或是给自己空虚的精神注入一点活力。因此,人们不厌其烦地追求看这种快餐式的文化享受,也成就了通俗作品的价值。

然而,高雅艺术作品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尽管大多数读者对于《百年孤独》、《红与黑》这类厚重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死活读不下去”,它们还是应该成为我们的'阅读选择和文化追求。因为推究原因,读不下去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阅历不够,审美品位仍有待提高。同时,人们的功利心太强,远远盖过了纯粹的“因为热爱阅读而阅读”,与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存有隔阂,不能了解它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不致于被商业的气息熏染,我们不能抛弃高雅的艺术追求。

时代呼唤我们能放下浮躁功利的目的,静心适当感受一下高雅作品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就算对于《论语》、《庄子》等作品的理解仍缺乏深度,就欣赏一场古典音乐比听偶像的演唱会要枯燥乏味得多,就算许多世界名画十分抽象、难以吸引眼球,在耐心品味它们的时候,我们不管阅历深浅,都能体味到厚重而凝练的气息,渐渐体悟到它们长久不衰的原因,感受不同于通俗作品的精神的陶冶,与心灵的触动,这时功利化的时代应孜孜以求的啊!

因此,适当地感受高雅作品的魅力,不强求完全领悟它们的内涵,只为一次与高尚的心灵、与过去的时代、与伟大的思想的对话,在拯救功利化社会方面显得更为急迫和紧要。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

今天,学校组织大家去艺术馆参观,体会艺术的魅力。同学们都很兴奋,同时也很好奇,大家早早地就来到了艺术馆们前集合。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大厅,跟着一位解说员阿姨开始参观。在她的介绍下,我们先看到了一些高大而又生动的雕像,接着又看到一个个大大的展柜,柜子里面摆放着各色各样的陶艺作品。有红色的碗,有绿色的杯子,有黄色的茶壶……太精致了。我最喜欢的还是挂在墙上那一幅幅美丽的画,有抽象感的,有立体感的,就像真的一样。其中有一副水牛画得特别好,把牛的霸气表现得栩栩如生。最后在返回大厅的另一条过道的墙壁上,我又看到了一些象形字,这都是甲骨文,太神奇了,人类真是伟大啊!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们都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以后,我们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感受更多的艺术,通过艺术来美化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今天终于聆听了王宁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这接近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方块字的魅力,同时也让我反思了下自己的教学。

王老师说到:“要注重那些基础字的运用,那些生僻字,多久还看不到、用不到一个,你拼命地让他们记住那些字,有什么意义呀,就是要让他们忘的吗?这不是欺负小孩吗?”反观自己的教学,确实是这样,过于注重生僻字的讲解,拼命让他们记住,总觉得让他们多学点总是好的,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是:他们不但记不住这些字,还逐渐丧失了学语的兴趣。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明也是很独特的.明。字也是最独特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因为民族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化传承,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同时中国的汉字是非拼音字,同拼音字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1、在语音上表示音节;2、在意义上代表语素;、形体上是方块平面型字;4、内部构造有其理据性,即构成规律;、其发展速度上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特点的内涵要求能具体阐述,比如什么是汉字的理据性,既要求能解释,又能结合汉字加以说明。

对于习惯于书写汉字的人而言,我们或许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字是这样的神奇。一个个独立的方块字,不仅每个字都独立成意,还可以拼凑出无数的词句,表达了任何你想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这也就意味着语教学要从简单的方块字入手,而不是一味地借用西方的理论,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扑朔迷离,看起很高深的样子,其实自己都还弄不清楚状况。

对于现在是一名实习老师的我说,一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自己先懂得才能教给学生,二是要学会教学,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他们自己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方块字的魅力,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愁》诗的艺术魅力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家,在他近千首诗歌作品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以乡愁为题材的乡愁诗。

乡愁自古都是诗人创作的母题之一,在此方面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也不乏其人。可能是由于年少求学时邮票传书的相同经历引起了无数学子的共鸣,加之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同胞长期隔绝,每一个炎黄子孙期盼祖国一统,手足团聚的爱国情怀始终无法释怀的缘故,余光中的《乡愁》诗从诞生之日便受到海峡两岸人民格外的青睐,至今从未走出每一个中国人的视线。除了以上原因外,《乡愁》诗作本身通过完美表现形式表达伟大爱国情思,凭借高超艺术造诣驾驭表现形式所营造的独特而完美的艺术空间,以及彰显出的唯美、鲜活、独特、永恒的艺术特质也是吸引无数学者不断探究汲取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其艺术特质尝试探究一二。

一、构思精妙,双维掘进。

《乡愁》诗构思精妙是其主要艺术特色之一。诗人将他绵长的思乡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构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在纵的时间里纵情跳跃,在横的地域上追忆驰骋,双维共进直至将整部诗篇推向艺术的高峰。时间维度上,诗人选取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段,犹如一条金线,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一线串珠,以时间为序,详尽描绘出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亲与日俱增的绵绵情思。空问维度上,诗人以时间为轴线,按照个人特定时段所进发出的特定情感,将四个特定的场景依次展现,并使其自然形成递进之势,逐级推进。前三节诗犹如海面从风平浪静逐渐小风涟漪,诗人情感犹如倾诉从如怨如诉渐次轻声低泣,直至“浅浅的海峡”由于人为原因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难以逾越的汪洋的场景一出,和风涟漪的海面骤起滔天巨浪,铺天盖地,撼动宇宙;轻声低泣诗人突然放声号啕,哭天抢地,声达天籁。至此,纵横交错的双维,共同将诗作推向了艺术的巅峰,诗人用一人乡愁,打开了海峡两岸数以亿计华人的心扉。情境所至,正如诗人在《白玉苦瓜》序言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乡愁》是华夏民族传统乡愁诗在特定时代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完美变奏,就其艺术魅力而言,达到了以往任何时代乡愁诗所无法抵达的广度和深度。

二、立意深远,意象鲜活。

南朝刘勰在其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的概念引入文学范畴,并在《神思》篇中描述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既是传递诗人情感的“物质”媒介,也是诗歌看得见的“精神”灵魂。作为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和精神灵魂的使者,意象的`作用首当其冲,它的撷选客观地反映了诗人的抒情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艺术功底的深浅。乡愁本是人们都能普遍体验却又难以淋漓尽致表现的情绪,诗人仅用4节16行诗句,就将它表达得如此深沉、厚重,这应该归功于他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来的四个鲜活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年少时的邮票,承载着自己厚重的乡愁,是传递母子亲情的媒介,更是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集游子思念母亲,母亲挂念游子的浓浓亲情于“小小”邮票之中,读来使人倍感亲近,温馨。长大后的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以及往来探亲的奔波辛劳,一张窄窄的船票,凝聚了恩爱夫妻真挚、浓烈的爱情,客观真实,令人向往。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被一方矮矮的坟墓永远掩埋在相思的故土里,生死离别,阴阳相隔,诗人对已故母亲无尽的追忆和悼念,以及失去母爱的痛苦和无法尽孝的歉疚,使人苍凉无助,潸然泪下。而现在的一湾浅浅海峡,更是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抒发了千万海外赤子对祖**亲无限的乡思乡愁。海峡是“浅浅的”,近在咫尺,涉水可渡;但作者写《乡愁》时,海峡两岸同胞正常的交往已隔绝20多年,加之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这个历史性事件,可能愈发勾起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语嗟叹,郁结了诗人及万千海外赤子多少的渴望和愤懑。

余光中先生借一人之口,将天下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真实鲜活的意象展现给了祖**亲,也使诗歌的意境由一人情思升华到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让祖**亲充分感受到了万千游子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和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可谓匠心独运,立意深远。

三、形式完美,三美兼备。

闻一多先生认为,完美的诗歌应该具备“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是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中一直遵循的原则。就此而言,余光中堪称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具体实践者,《乡愁》可见一斑。

音乐美,低回哀婉,柔美悠扬。全诗随标题隔句押“ou”韵,且每节后两行都以“头”字为韵脚,回环四次反复,且随着长短句、强弱音规律变化,平仄交替有序,节奏起伏悠扬,再配上每小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的完美过渡,读来朗朗上口,昕来悦耳动听,低回裒婉,如怨如诉,宛然一首柔美中略带哀伤的“思乡曲”。

绘画美,鲜活生动,情景交融。全诗用极其精炼朴实的文字绘制了诗人人生不同时代的四幅场景图,鲜活生动,情景交融。场景一:邮票传情思母图。写信、寄信、收信、回信,借助邮票,母子二人用原始的方式倾诉彼此的思念,温馨而感人。

二海上颠簸探亲图。漫长的等待,海浪的颠簸,相聚的甜蜜,相爱写满辛劳。

三:隔海相望悼母图。阴阳相隔,多少孝心无从表达:隔海相望,追忆母亲历历在目,失去母爱的痛,痛彻心扉。

四:望眼欲穿思国图。由家而国,由己推人。人至暮年难归故土,秋之落叶归根无期,跪立海岸仰天长叹,悲凉至极。

建筑美,结构对称,错落有致。结构上,《乡愁》全诗均衡匀称,段式句式和谐整齐。而在每一节中,少则3字,多则10字,整齐中又富有参差之美,呈现出统一中求变化,寓变化于统一的审美法则,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以来。诗作颇丰,以乡愁诗最为出众。纵览他的乡愁诗,

《乡愁》一诗不仅内涵宏富深厚,而且艺术特质精巧鲜活,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己成为中国当代新诗坛中一颗闪亮夺目的明珠,深受世人青睐,值得文人推敲。

艺术的魅力作文

首先,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它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或者说它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良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由于有这样三方面的结合,所以《琵琶行》的故事显得丰富曲折,不同凡响。从抒写迁谪意来讲,等于是抒情诗。诗中作者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

这一特点是与这首诗的主题有关的。《琵琶行》的主题具有双重性。诗中既刻画了一个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琵琶女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作者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塑造出作者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琴拨既倾泻了琵琶女的满腹辛酸,也拨动了作者受了创伤的心弦,于是两种身世,一种悲痛,互相映衬,互相感染,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琵琶行》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吻抒情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是有其原因的。白居易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特别是在任谏官时“有阕必规,有违必谏”,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最终在种种责难下,被贬到江州,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只不过他素来乐观旷达,恬然自安罢了,这次“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见《琵琶行》序)。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诗中还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同时又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另外,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首诗还富于音乐美。为了避免平淡沉闷,全诗不断地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更增加其一唱三叹的情致。例如诗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写,优美的语言随着琵琶曲“三两声”,“续续弹”,“银瓶乍破”,“曲终收拨”的变化,将音乐的轻重缓急,旋律的抑扬分合形容备至,再加上叠字的回环往复,本身也染上了强烈的音乐感,变成了一曲用文字谱成的乐章。

总之,这首诗正是以它在艺术上耀眼的光华千百年来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传诵,并将继续传诵下去。

《雨巷》的艺术魅力

《雨巷》通篇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风景画,借此营造出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本诗有“四美”:。

一是诗的意境很美。

以“雨巷”为题,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环境。全诗以“我”在雨巷中彷徨为主线,在彷徨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整首诗渗透着哀怨、彷徨的情感,“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好像积蓄了满肚子的忧愁,一开笔就倾泻出来,营造了忧愁的凄美的意境。而诗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等,也都渲染着淡淡的哀愁。

二是诗的语言很美。

语言是诗的眼睛,也就是音乐美,有音乐一样的感觉。“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读着这样的语言,就使人感觉好像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山谷,在山谷里喊着,听山谷的回音一样,回环往复;也好像品酒一样,那种喝下去后,慢慢品味的感觉,要说有多好就有多好。“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样反复地吟唱,乐感很强。

三是诗的结构很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第一节诗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最后一节诗反复出现,中间又把诗人哀怨、彷徨、凄清、惆怅、迷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四是主旨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主旨很朦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有的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的人说,这是表达诗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彷徨,不知道该怎么走,感觉到前路迷茫。

在新诗中,《雨巷》是一个“忧愁”的文本。诗中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的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鉴赏。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雨巷》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赏析。

应该说这些解读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自己也曾一度被这首诗歌袭击灵魂的力量所触动,但每次赏读这首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总感觉意犹未尽,其实面对经典的诗歌,我们既可以从诗人本身创作的意图出发,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审美体验出发,我认为经典诗歌之所以存在经典,还在于诗歌本身触动了我们自己情感的一部分,总是怕自己拙劣的笔触践踏了彷徨在江南悠长雨巷的诗人,但当我接触了马的哲学著作《圆点哲学》后,我觉得这首诗歌其实还存在着圆点式的审美。

《雨巷》的艺术魅力

《雨巷》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大约写予1927年夏天。1928年8月在《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首次出版。1933年,戴望舒的挚友杜衡曾经讲过:“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一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戴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有力的推荐,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对于《雨巷》中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一、运用象征主义的抒情艺术方法。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法国诗歌中较为流行的一个艺术流派。主要表达一种反抗资本主义秩序的意识,倾尽抒发一种世纪末的颓废。在表现方法上,用暗喻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感,五四末期才传到中国。戴望舒的早期创作明显就受到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对于他的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竭力的开发诗歌隐喻、暗示的能力,在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中抒发感情。《雨巷》也自然如此,诗中撑着油纸伞的“我”,悠长寂寥的雨巷,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其实,并不是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有着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虽然我们不能将其意象的深刻内涵全部理解到位,但是我们可以从中体味这些意象所具有的朦胧诗意和意蕴。在社会现实的氛围下,那种徘徊、孤独的心灵,那种可望而不可得的`希望等等,在《雨巷》中是既明朗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的。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以这样的方法来抒发情感,使得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由此可以看出《雨巷》朦胧、深情而低沉,的确是把握了象征主义流派的细微精妙。

二、受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熏陶。

在《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意象,显然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手法。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浣溪沙》李璩)……在《雨巷》中,诗人很显然是吸取了这样的一种意蕴。但这样的形象绝对不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白话扩充,在《雨巷》的意境和形象的构造上,诗人在吸取前人的精华的同时,又是有着自己的创造的,原因如下:一是古人用丁香象征愁心,《雨巷》中则塑造了一个如丁香一样接着仇怨的姑娘。她既有丁香的忧愁也有丁香的美丽与芬芳,这就由单纯的愁情演变成了一个含蕴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既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也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二是《雨巷》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个“姑娘”,这与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意韵不同,而且也与诗人早期的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不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新时代气息。更能唤起人们的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文学创作时期,这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三是在古代诗词中,雨中的丁香是以真实的景物来寄托情感。《雨巷》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则有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可能是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也可以是诗人想象驰骋的成果,可以说是真实与想象结合而生成的艺术形象。戴望舒自己也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所以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塑造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古典诗词,在依据了诗人自己生活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创造,从而营造了一个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想象美。

三、音节的优美,“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的音节也是非常优美的,叶圣陶先生称赞此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全诗一共七节,除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同一主调在诗中反复出现,既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的彷徨和幻灭失失落的表现力。全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不一,而大体在相隔不远处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韵两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还韵。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例如“眼光”、“姑娘”、“惆怅”、“雨巷”、“芬芳”等,如此在听觉上的重复营造了一种旋律般的回荡和流畅的节奏,反复激荡着人的内心深处,那股寂寞,那般彷徨萦绕在人们心头久久不能散去。诗中还借鉴了外国诗歌在音乐性上的技法,比如在一节诗中,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这种重复叠沓听起来更抒情和谐。可以说《雨巷》是戴望舒对新诗音乐性追求的高峰,至此,他开始走向追求内在情绪韵律的路线。但是这不能否定《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