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好段 阿房宫赋读后感笔记摘抄(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1:52:30 作者:LZ文人 读后感好段 阿房宫赋读后感笔记摘抄(精选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好段篇一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和散文家,其文学主张是"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唐朝是个诗歌盛世,最为著名的诗人是"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很著名的诗人是"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由此可见杜牧诗名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杜牧擅长于七言绝句,诗作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格悠扬,艺术上别具特色。春花秋月、春雨秋叶,是诗人们十分喜欢的意象,杜牧就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一首是描写春天,带着淡淡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首是描写秋天,勾画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散文也很有名,代表作是《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晚唐统治者发出警告,既体现了作者出众的政治才华,又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人评价"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有人给予"诗人之赋"的美誉。汉朝辞赋大家扬雄认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意思是,诗人写的赋不仅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而辞人写的赋,不过是徒具外表的华丽而已。显然,《阿房宫赋》思想艺术俱佳,全文五百一十三字,分为四个自然段。前两段是描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后两段是议论秦王朝的灭亡教训,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夸张而不淫靡,议论而不干枯。第一段浓墨重笔描写阿房宫的气势,尤其开篇四句,写阿房宫之由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气势雄健、含义无穷,音节紧凑、撼动人心。其中前两句,只有六个字就写出六国相继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后两句是写兴建营造阿房宫的浩大声势,一"兀"一"出"对比鲜明,用意极深,暗示砍光了秦陇一带的树木和四川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第二段是着力描写阿房宫宫女的美丽和珍宝的繁多,指明这些宫女和珍宝是从六国来的,揭露秦王朝的荒淫靡费。写宫女,既夸张地写她们的美丽和化妆的讲究,又写出这些宫女的悲惨命运,其中"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即有的宫女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更谈不上宠幸了。写珍宝,既言其贵重和六国收藏之不易,又言秦王朝挥金如土,不知珍重和爱惜。第三段用"嗟乎"一词转折,由前两段夸张描写转为后两段正面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议论中,作者对秦王朝的残暴奢靡,满怀悲愤之意;对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充满同情之心。第四段是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骄奢淫逸、民不堪命,才被起而"族"之,目的是警告晚唐统治者。

品读《阿房宫赋》,不能不佩服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首先表现为繁简适当,恰到好处。文章繁处,不惜笔墨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非但不觉冗长,反而觉得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简处,则是惜墨如金,只用六个字概括秦灭六国的历史,读来不仅没有淡乎寡味、瘦硬枯燥的感觉,反而能获得言约意丰、尽得风流的意象。其次表现为比喻新奇,夸张大胆。比喻和夸张,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形象、勾人心魄的重要修辞手法。文章以拟人的手法比喻阿房宫亭台楼阁的形状,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腰、牙、心、角都是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用来描写亭台楼阁,生动逼真、情趣盎然。文章的夸张更是大胆而奇崛,如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绘阿房宫之高,则云"隔离天日".再次表现为骈散交织,韵白兼行。《阿房宫赋》既状物叙事、抒情言志,又重视音韵节奏、辞章优美。总体分析,铺叙、描绘以骈偶句为主,议论、抒情以散文句居多,用韵不拘骈散,而是随意造词、因词就韵。具体而言,第一、二段错落有致地运用骈偶句和散文句;第三段则是散文句中间插骈偶句;第四段都是散文句。全文语言风格看似骈散杂用,实则和谐协调,令人感到新鲜和耐读。最后表现为用语凝练,珠圆玉润。《阿房宫赋》多用叠字、双声和叠韵来描摹事物,叠字如"溶溶"、"盘盘",双声如"檐牙"、"蜂房",叠韵如"独夫"、"戍卒",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是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注意声调平仄的搭配,如"各抱地势"是四个仄声连用,继之为"钩心斗角",则转为"平平仄仄";又如"歌台暖响"是"平平仄仄",继之为"春光融融",则转为四个平声。这种四连平、四连仄的用法是极其大胆的,从效果上看,音调变得抑扬顿挫,节奏更加流畅明快。

《阿房宫赋》直接抨击了秦王朝的骄奢淫逸。《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对照《阿房宫赋》的描写,历史事实与文学描写有着很大差别,其中一个差别是秦始皇修阿房宫的原因主要是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宫殿不能满足扩张需要,而杜牧却将兴建阿房宫归因于"秦爱纷奢".第二个差别是秦始皇只建了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完成全部工程。即使完工,也不像杜牧所说的有"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后来的考古发现,秦王朝并没有建成阿房宫,仅完成地基而已。第三个差别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只有两年时间就去世了,这与杜牧所说的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差距甚大。指明以上差别,并不是想掩饰秦王朝的骄奢淫逸,而是想说明《阿房宫赋》是文艺作品,想象和夸张势在必然,我们不能据之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进而线性地评论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但是,《阿房宫赋》批判秦王朝的纸醉金迷、腐败堕落,却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文章写阿房宫的高大气派,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咸阳是指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川指渭水,发源于甘肃省境内,樊川为渭水支流灞水。这是概述阿房宫的全貌,具体描写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和气魄,让人想象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幅员之广大。写阿房宫建筑之堂皇,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从而对亭台楼阁极尽描绘之能事,把楼阁之众、走廊之曲、檐牙之奇写得精妙如画。写阿房宫中人的梦幻感觉,是"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意思是,盘旋而上,曲折而下,天井像蜂房排布,瓦沟如旋涡相绕,层层叠叠矗立而起,真不知有几千万处院落。长桥飞渡水面,天上万里无云,为何有蛟龙横卧?复道高架空中,并非雨后放晴,怎么会有彩虹辉映?身在宫中,只觉此高彼低;扑朔迷离,不辨东南西北。写阿房宫的歌舞升平和醉生梦死,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意思是,台上歌声悠扬,歌喉吐暖,温暖如春光融融;殿中舞袖舒展,徐徐生风,清凉似风雨凄凄。在一天的时间内和一个宫殿里,竟然有不同的气候冷暖。虽然文学想象不能代替真实历史,但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是不争的史实。还是《史记》记载:"隐宫徒刑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万,动用七十万人修建阿房宫,如此巨大工程,如此浩繁靡贵,必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史记》就不止一次提道:"天下苦秦久矣,此其一端。"

《阿房宫赋》间接抨击了六国和晚唐王朝的骄奢淫逸。杜牧在文章中既写秦国又写六国,主批秦王朝,次批六国统治者。文章写阿房宫美人之多,因为这些美人是从六国掠夺来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六国帝王之妻妾及其宫女和王子皇孙,告别故宫楼阁,乘车来到秦国。早晨献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宫人。那么,这些美人在阿房宫怎样生活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一连用六个"也"字状写这些美人的奢华生活,即美女洗漱倒掉的残脂剩粉,使渭河水面泛起层层油腻,焚烧的椒兰香料,使骊山山坡烟雾弥漫。其实,这既是在批判秦王朝的奢靡,也是在批判六国的奢靡,秦王朝奢靡不过是六国奢靡的继续和延伸。同时,文章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因为这些珍宝也是从六国掠夺来的,而六国的珍宝是经过多少代、多少人,从老百姓手中掠夺得到的,即"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这些珍宝到了秦国之后,秦人并不珍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意思是,宝鼎被视为铁锅,美玉被当作石头,黄金被看成土块,珍珠被认为砂砾,随意丢弃,遍地可见。秦人见此情景,并不觉得可惜。《阿房宫赋》批判秦人对待珍宝的态度,实则也是批判六国对待珍宝的态度。六国统治者与秦王朝一样,都是挥金如土,弃之如敝屣。应当指出,杜牧写《阿房宫赋》,主要目的是警示晚唐统治者,拿他自己的话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就是杜牧其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因而文章明批秦王朝,暗批晚唐王朝。史料记载,李湛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耻,不可一世,既"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殿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李湛在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了,继任者文宗清算时,就将"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还废了"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者共一千二百七十人".这说明晚唐统治者的荒唐行为绝不比秦王朝逊色。杜牧年轻时就怀抱"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志向;《阿房宫赋》运用委婉的言辞表达作者观点和题旨,对晚唐统治者进行暗示、告勉和劝诫,以期能够幡然醒悟、重新振作。文章所写秦王朝的宫殿、美女、珍宝,字字句句实则锋芒所指是晚唐统治者。当然,杜牧的批判不是希望唐王朝的覆灭,而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重振大唐盛世。而史实恰恰与杜牧的愿望相反,在他死后数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大唐王朝就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塌。

《阿房宫赋》指明了骄奢淫逸必然亡国的道理。杜牧在前两自然段中极力铺陈描绘阿房宫之雄伟、宫女之奢华、珍宝之繁荣,其实是为第三、四自然段的正面议论造势和作铺垫,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必然亡国的道理,给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古文观止》在编选《阿房宫赋》时评论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隋广指隋炀帝杨广,叔宝指魏晋南北朝陈后主。这是很有道理和见地的。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全面议论了秦王朝的灭亡过程。首先批评秦王朝统治者不懂民心、不知节俭,掠夺财物时是锱铢必较,使用财物时是挥霍无度,"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其次用比喻手法,评论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劳民伤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意思是,修建阿房宫的结果是,使支撑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使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妇女还多;使闪亮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多;使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上下的线缕还多;使纵横交错的栏杆,比全国土地上的城郭还多;使嘈杂的乐器声音,比市场上嘈杂的人声还乱。再次是指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心背离,揭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尖锐矛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最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用了三个典故,概括了秦国的灭亡和阿房宫被毁。一是戍卒出身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二是刘邦率兵首先攻入函谷关,使秦王朝灭亡;三是楚人项羽领兵来到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对六国和秦王朝的灭亡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文章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能爱护体恤人民,挥霍无度、骄横敛怨。否则,六国可以抗秦而不致以灭亡,秦可传位于万世而不致以二世而亡。"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直抒胸臆、情绪激愤,警示晚唐统治者以及后来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亡国的教训,秦人是来不及为自己哀痛了,后人可以为秦人哀痛;后人如果仅仅哀痛却不引以为鉴,那也会使后人的后人再来哀痛后人呀。《阿房宫赋》这最后一段话,诚如子规啼血,一叫一回肠欲断,谁能不为杜牧的忠诚之心感动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中国二十四个封建王朝,由于骄奢淫逸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般而言,封建王朝都经历了由盛入衰的历程,其转折点就是骄奢淫逸。开国者环境艰辛,尚能做到节俭,与民休养生息;继任者则是条件优渥,容易不惜民力、恣意挥霍,逐步走上亡国之路。因此,《阿房宫赋》以讽喻手法,极尽比喻和夸张,启示执政者要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顺应民心、珍惜民力。因为骄奢淫逸,必然搜刮民脂民膏。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公权力、公共机关是不创造财富的,其收入和消耗只能由纳税人承担和老百姓付费。执政者挥霍越多,老百姓负担越重。一旦老百姓不堪其负,忍无可忍,就会揭竿而起,执政者就会丧失民心,国家就会风雨飘摇。因为骄奢淫逸,必然加剧贫富分化。即如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所言:"奢侈与财富不均永远成正比。一个国家里,财富分配如果均匀,就不会有奢侈。"骄奢淫逸与生活贫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些人骄奢淫逸,另一些人肯定是生计无着、艰难度日。这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裂痕,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为骄奢淫逸,必然败坏社会风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执政者对于社会风气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如果骄奢淫逸,就会使社会物欲横流,民德趋薄,败坏风气;如果节俭朴素,社会风气就会淳朴清正,民心就会平和顺畅,国家就会长治久安。长治久安,这不正是执政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吗?!杜牧作《阿房宫赋》,执政者鉴之鉴之。

读后感好段篇二

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风雨故园”。

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鲁迅童年的事情。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被皇帝点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为荣。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后来他的爷爷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个死刑。从此,周家败落了,鲁迅父亲的病也就因此越来越严重。鲁迅从此“家、三味书屋、当铺”来回跑。在这期中,鲁迅也曾想过从此不读书,因为他想到了他的爷爷、子凌公公(鲁迅的长辈,考了一辈子,结果连秀才都没考上,最后变疯了)、父亲、三味书屋的寿先生都读了一辈子的书,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但是,鲁迅的父亲就希望他们三兄弟能读好书,将来好给周家增光。结果真的给他盼到了,鲁迅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了解了鲁迅的童年,我觉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来更易懂了,因为我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这位伟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再加上一头一尾的小引和后记,一共有十二篇。刚开始看这本书是一页一页、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接着看,但后来我发现有几篇文章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跳过去不看。可是有些文章,就好比《狗猫鼠》吧,我虽然可以从文中看出鲁迅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但是我却看不到更深层的意思——《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还有,《无常》我根本看不懂,但是,我可以从导读中理解一点意思,主要还是为了讽刺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在“风雨故园”里,我真的看到了《父亲的病》中所说的那样“要原配的蟋蟀一对”,还有更离谱的呢,要什么了生三年霉的豆腐渣熬成灰,什么三年的陈仓米……唉,那些“名医”真是想得出什么说什么啊!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也反映了旧中国的科学、医术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无知。

读后感好段篇三

看过三毛传记,结果是第一次看三毛作品,惭愧惭愧,一翻开就停不下来,一星期内抽空看完。感动我的是三毛那心怀大爱的美好品质,同一件事情,她通常不会想到这个人令她多么恼怒,她习惯于想到这个人的此时行为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因此她反而对伤她的人可怜起来了,忘记了自己受到的伤害。

她与荷西之间的爱情超越了物质,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与日俱增的情比金坚,太令人羡慕。

再者就是三毛的家人对三毛的爱护,兄弟姐妹们间相亲相爱,父母的爱最为珍贵,如涓涓细流,无时不刻都在滋养着三毛,如三毛所说,无论发生了什么,家门都为她敞开着,所以三毛无所畏惧地闯荡,追求内心深处的自由。这也令人羡慕不已。

so,如三毛所说她是太幸福了,亲情友情爱情她都有,而且还是最高质量的,嗯,她值得拥有,因为她也给了旁人最好的亲情友情爱情。

相信许多人喜欢这本书也都因了这么一个善良活泼,时而疯癫,时而大义凌然的三毛。哪怕我从她这幸福秘笈中得了一点点的点化,也够我往幸福的路上奔上几百公里了吧。

读后感好段篇四

暑假期间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收获颇多。

正面管教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直接针对孩子,而是教父母怎么对待孩子,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体系。它提倡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既不骄纵也不惩罚。

正面管教的魅力在于——它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

正面管教包括52种有效的“具体工具”,可以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可行,可以更好的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同时可以让家长认识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从而更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冲突。

本书第一章直接提到了骄纵和严厉,让我瞬间想起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或者说,在严厉与骄纵中反复变换,我想这是大多数家长都有的经历。家庭教育的分歧,就会导致矛盾和纠纷,而最终发现,都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好品格。因为孩子是聪明的,他会自然的利用大人的心理钻空子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过度的骄纵放任,会导致家里没有规则,孩子过度自由,任性,没有自律自省的能力;而过度的严厉苛刻,会造成压抑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可能会更叛逆或者更懦弱,甚至可能出现反社会人格。

书中给到的方法是——“和善而坚定”,也意味着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比如常见的孩子玩手机,“白脸”家长可能就会马上训斥,觉得孩子不认真学习,甚至马上没收手机,而“红脸”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读书已经很累,玩玩手机没什么,或者只是口头对孩子说“不要玩了”但不采取任何具体的行动。而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其实家长可以选择允许孩子玩手机(不至于跟不上这个年代互联网的特殊性),但和孩子提前约定好大家都能接受的玩手机的时间,到了规定时间,如果孩子不自觉,这时就需要家长选择坚定的结束玩手机的时间。这便是和善而坚定的运用吧。

而读到书中的第七章——表扬与鼓励时,让我更清晰的了解:同样的期望,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太重要了。读完本章后,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对于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性。

赞扬在字典里的含义是:1。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2。美化,尤其是通过将完美归因于被赞扬的人。3。表示认可。而鼓励的含义是:1。鼓起对方的勇气;2。激励,促进。

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作者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刚开始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考了第一名,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些属于表扬,没有具体行为的描述,短期内有效,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问题在于,从长期看,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容易导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些孩子(长大后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而鼓励,是要求我们在肯定孩子的时候,要描述出具体的行为或场景。比如,当孩子很主动地整理好房间了,很多家长习惯的赞扬:“宝贝你真厉害,好能干,妈妈喜欢这样的乖孩子。”(言下之意,因为妈妈喜欢,所以你得多做这样的事)。如果是鼓励的话:“你主动把房间收拾好了,很干净,妈妈谢谢你的合作。你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怎么样呢?”表达了孩子具体做了什么事情,达到了什么效果,并引导他对自己做出评价。

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而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当然,不赞扬不代表不肯定。家长要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肯定和鼓励是对指向孩子自身的努力,让他能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源自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自己也可以对自己做出评价。

鼓励的学问非常深,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停练习和内化。

总之,正面管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运用实际案例让我们体会在面对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我们可以怎么说,怎么做,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建造和谐的幸福家庭。

读后感好段篇五

《城南旧事》。一本“沧桑”的“生活照”,用朴实而带有一丝忧伤的笔调细腻生动的诠释了她魂牵梦萦的童年。

《惠安馆》,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

小主人公英子在惠安馆前结识了“疯女人”秀贞,满身是伤的妞儿,和他们度过了有苦有乐的生活。到最后的一次无意的谈话中知道了秀贞口中的小桂子竟是妞儿!他们去天津了。英子亲生经历离别的痛苦,快乐的玩耍,真真切切的体会,去感悟自己的童年。伤心的哭泣,单纯的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英子的童年催虽然有一丝悲伤,但它的空气,是自由的。

《城南旧事》一书没有华丽的语句,没有刻意的去修饰,只是自然的描绘城南旧事。他给我一杯清茶的感觉,淡而香,却越喝越有滋味,十分醉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