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方面的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17:52:40 作者:笔尘 最新教育方面的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优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方面的读后感篇一

“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别人,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看到这一段,突然让我想起来曾参加了一次儿子学校组织的讲座--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作为家长的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们的吃穿和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现代社会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

教育工作这么多年,遇上过形形色色、各种性格的学生,有的活泼开朗、积极向上;有的内向、胆小、话少;也有的蛮横、惹是生非。前一类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优秀,人见人爱;中间的一类学生默默无闻,常是被教师忽略了的那一群;而最后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让人头疼,究其原因,我认为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拿我们班的周庆翔为例吧,虽然他不是家中的独生子(上有一个姐姐),可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别视为掌中宝,从不舍得骂一句,更别说打了,以至于养成了他现在的这种目无尊长、不懂规矩的个性,老师常拿他无能为力,请其家长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家长也一口答应回家会好好教育,可每回都只是说说而已,第二天到校问他:“昨天回家你爸妈教育了你没有?”“没有。”只见他一脸的高兴。哎!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让我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再次借用一下孙老师的话:“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真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好好地阅读一下孙老师的这本书。

教育方面的读后感篇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上课铃声响过很久了,科任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训导学生,正课却一直没有开始。十几分钟后,有同学终于忍不住小声问了句:“老师,还上××课吗?”

这种利用课前几分钟处理班里的事情或者批评某些同学的场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很多如此行事的老师还往往被赞扬为有责任心。但是,12月10日,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和中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会召开的“反思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习惯,深化尊重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研讨会上,北京阜城路中学的英语教师庞春泉对这种以前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我在上课时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缩短了教学时间,剥夺了学生接受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权利,他们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光阴?占用上课时间说班级事务,还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听课情绪。而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我的教学,又会反过来令我不满继而教训他们,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效果的恶性循环。”

“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是我的义务,但是我也明白履行义务要有一定场合。铃声想起的时候就是下了一道命令……我该上课了,我无权说其他事情。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提出的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题“尊重―――基础道德”的.研究已经进行了。由于其涉及的是基础道德层面,又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很大的研究和发挥空间,因此,自开题以来,不断受到同行的关注,参与的教师日渐增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科研课题。最近提出的研究侧重点是反思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习惯。

北京东城区教科院的闫玉双老师说:实施“尊重”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师是关键,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思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习惯,就是从教师的角度,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行为。

学生进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习以为常的就是正确的吗?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的杨凤军老师对此反思了一番。

[1][2]

教育方面的读后感篇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上课铃声响过很久了,科任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训导学生,正课却一直没有开始。十几分钟后,有同学终于忍不住小声问了句:“老师,还上××课吗?”

这种利用课前几分钟处理班里的事情或者批评某些同学的场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很多如此行事的老师还往往被赞扬为有责任心。但是,12月10日,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和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反思教育习惯,深化尊重教育”的研讨会上,北京阜城路中学的英语教师庞春泉对这种以前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如果我在上课时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缩短了教学时间,剥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光阴?占用上课时间说班级事务,还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听课情绪。而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我的教学,又会反过来令我不满继而教训他们,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效果的恶性循环。”

“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是我的义务,但是我也明白履行义务要有一定场合。铃声想起的时候就是下了一道命令……我该上课了,我无权说其他事情。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提出的德育教育课题“尊重―――基础道德”的研究已经进行了10年。由于其涉及的是基础道德层面,又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很大的研究和发挥空间,因此,自开题以来,不断受到同行的关注,参与的教师日渐增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科研课题。最近提出的研究侧重点是反思教育习惯。

北京东城区教科院的闫玉双老师说:实施“尊重”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他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反思教育习惯,就是从教师的角度,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教学行为。

学生进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习以为常的就是正确的吗?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的杨凤军老师对此反思了一番。

小学生进办公室一般会喊“报告”,而高中生极少喊,一般是推门而入。其间的差别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发展中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当内在自我形成的时候,他们需要平等的人际交往。高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人格的平等,当遇到问题需要与老师交流时,“报告”对他们来说已经难以启齿,而且有些人喊完“报告”后老师没有听见,被“晾”在办公室外面,他们的自信心遭受了打击。于是,推门而入成了他们用来抵消这种感觉的外在表现。

杨凤军老师对自己班上的学生宣布:以后到办公室找我不用喊报告,但请敲门。杨凤军说,朋友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门上很认真地贴上“尊重从敲门开始”。

杨凤军说:“学生军训时必须喊‘报告’,因为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对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改报告为敲门是教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承认,是一种真正的.平等。”

一天下午,李丹路通知学生放学后留一下。可等他开完会回到班上,发现多数学生都走了,只剩少数学生在等他。“我当时非常生气。特想训他们一顿。可转念一想,如果我批评了留下来的同学,就等于鼓励了先走的”。

李丹路把剩下的学生带到操场的草坪上谈心。开始时,学生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李丹路就请他们谈谈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来呢?”“结果怎样?”李丹路不断地鼓励学生说,还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老师我可以说真话吗?说了真话,你不会对我有成见吧!”“不会看不起我吧!”

“我发现,自己以前并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权利。”李丹路说,以前,我和学生谈话,一贯态度和蔼,请他们坐下,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谈话仍旧心有余悸。反思自己,我和学生谈话时那种审视的目光,好像要挖出学生身上所有的问题,谈话的全过程都是按我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我的问题以外,几乎全在听我讲解、分析,只有受教育的份儿。这不是平等的谈话,而是上级对下级的训导!我忽视了学生自尊的需要。以前有的学生曾经试图与我争辩,都被我以严密的逻辑、合理的假设、深奥的理论以及环环相扣的分析各个击破,按他们的话说,“反正说什么都是我没理”。出于自我保护,学生开始封闭自我,顺从老师。我为此陶醉,而他们却失掉了真实的内心。

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李丹路着手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他与学生谈话有三步曲:第一步―――打消戒心。提前预约,并请学生选择谈话地点。第二步―――鼓励说话。他郑重承诺,“能听到你们的真心话,是你们对我的信任”。第三步―――控制自我。特别是在学生“暴露问题”的时候,要告诫自己师生是平等的。问题和谬论的存在一定有它特定的背景、原因和道理。

李丹路的真诚换来了学生自尊意识的内化。现在每天都有学生愿意和他聊上几句。

原北京市教委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在谈到反思教育习惯时说,我们的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轨道上学惯了、走惯了的。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的改革,许多人感到了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动员教师对多年形成的教育习惯进行思考,分辨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需要改变的,这将使我们的教育改革不再空洞。

教育方面的读后感篇四

“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那就是说,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关键在于经常地“自我评估”。譬如一句西班牙谚语: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譬如一句中国人都知道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生的进程。

世间万物无穷无尽,有正必有反,所以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作为一个人当然会有坏习惯,但是如果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可是好习惯并非自然而成的,自然而成的常常是懒惰、生活无规律等等坏习惯。所以我们才要自我控制来培养好习惯,而且这样的培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勤奋是这条路的捷径。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毅力对于习惯来说有多么重要。

“小偷针,大偷金。”大家一定都听过的。这句话就形象地反映了习惯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习惯,而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若一个人有不好的、不良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会失败。纵观历史,失败的人无一不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而失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人来说,蚁穴就是坏习惯、不良习惯。提前提防“蚁穴”,压住不良习惯的苗头,也不失为一种改变习惯的好方法。

在生命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人会在困难中迷失方向,而那些具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往往会在困难中学会东西。这就是习惯,可是总而言之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我坐在习惯的肩上,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预见大千世界。我一个人站在路口,等候着什么;身边的一片树叶落在长椅上,你也在等些什么吗?口袋里也只剩下一个硬币,就给我一份夕阳吧。格外得艳。我会发现,每一天的'习惯中,会隐蔽着所有的不相似。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方面的读后感篇五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杭州市文海中学程建平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习惯教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习惯这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