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如果你正在制定教学计划,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二)诵读感受。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三)研读探究。
1、小组学习,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用“____”在文中标出。(提示:“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提示:“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归结: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提示:“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提示: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惟一的答案。)。
(四)品读玩赏。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正楷或行楷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同学或朋友。
(明)袁宏道。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窃读记的教学设计
1、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主要资料,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透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述和心理描述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透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动作,心理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读书的好处。
【学习指导】。
品悟——表达——体会——朗读。
【知识链接】。
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曾任记者、修改、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富,代表队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预习完成)。
(学法:轻声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意辨音)。
1给下列字注音,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窃()________撑()________唾()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惧怕dd贪婪——唾沫——。
知趣——依依不舍——饥肠辘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感受渴望。
1、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窃读?
2、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
(找出“我”窃读的语句,抓住描述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3)、“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4)、“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3、“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桌合作,说说作者窃读的滋味是什么?
2.作者的快乐是什么?惧怕的又是什么?
3.“我”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五、回读课文,深化主题。
1.文中的“我”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2.大家想一想,是什么激励着我如饥似渴地窃读,贪婪地汲取知识与智慧呢?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
【当堂检测】。
1.抄写词语。
窃读炒菜锅勺踮脚饥饿惧怕。
贪婪充足屋檐支撑鼓励唾沫。
招牌知趣皱眉头依依不舍饥肠辘辘。
【学习反思】。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五)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教学构想】。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二、重点难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在学习过程中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鲁滨孙是谁?漂流到哪儿?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介绍鲁滨孙及作者。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默读课文,看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的生活?(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3.第一自然写的是什么?(介绍鲁滨孙)。
4.第二至第九自然,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怎样分层?
起因(第二自然段):被冲到荒岛。
经过(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战胜困难,生存下来。
结果(第九自然段):回到英国。
5.经过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依据是什么?
(1)解决暂时困难。
(2)解决住的问题。
(3)解决吃的问题。
(4)抵御野人的迫害并教化一名野人。
分层依据:不同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鲁滨孙给你什么印象?(碰到危险不畏惧)。
2.用上两组关联词语,把这一段连接起来。
(四)自学讨论第二段。
1.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荒岛上?如果是你,怎么办?(没有人居住、找不到任何食物。)。
2.鲁滨孙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从船舱中找可用、可吃的东西。)。
3.为了应付长期的漂流生活,鲁滨孙要战胜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要求:自己默读、在文中批画、与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汇报自学情况。
找住的地方。
解决吃的问题。
防御野人。
救下并教化“星期五”。
你认为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滨孙遇到困难不悲观,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在这个没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开拓了这块处女地,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五)朗读课文,谈感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我们现在虽然不会去航海和冒险,将来也不一定会遇到像鲁滨孙这样的事情,但是困难我们都会遇上,而且人人有,时时有,我们要学习鲁滨孙对待困难的积极态度、顽强精神,要有勇气去战胜它。此外,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要多学知识,多长本事。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六、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六)、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课下翻译5—6段。
3、课外收集一些写物的古诗名句。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更多。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备课资料: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关于描写舞蹈的语句优美、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排比,所以我把课堂重点定位在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做到学以致用,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优美,但是可以运用到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习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舞蹈美。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播放印度舞蹈视频)。
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常常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三、品味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
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
(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
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
《史记》的教学设计《史记》教案
目标预设: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地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首先通过默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着通过研读,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最后在一遍又一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高大,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设计思路:
课题的题眼为“发愤”,因此,我紧紧抓住“发愤”一词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发愤”,其次寻求“发愤”的原因,然后感受“发愤”的过程,最后感知“发愤”的结果。整堂课让学生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理解“发愤”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齐读)-——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老师故意把“愤”写成“奋”)。
2、(学生质疑后提问)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你觉得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由“奋”和“愤”你分别想到了哪些词?(勤奋、奋力、努力……;愤慨、愤怒、气愤……)。
4、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对!这个“发愤”不仅可以理解为努力写《史记》、勤奋写《史记》、坚持写《史记》,还可以理解为满怀义愤地写《史记》,所以决不可以换,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题,读出“发愤”的味道。
二、紧扣“发愤”,研读课文。
(一)感受“愤怒”的心情。
1、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异常愤怒,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句话。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联系司马迁受处罚的`起因、结果以及上一课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资料小组内讨论讨论。
3、交流。
4、同学们,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再也抬不起头来。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仅仅是说了一句公道话,谁知却得罪了汉武帝,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愤啊!难怪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一死了之。
5、指导有感情地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比一比,谁能读出悲痛、愤慨之情。指名读,齐读。)(一读)。
出示:《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中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7、同学们这种耻辱何等残酷,何等悲愤,就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再去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司马迁那遍及身心的伤痛吧!(二读)。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8、你从这里的“几次”、“残”读懂了什么?
9、把你的感受再加进去读一读。(三读)。
(二)感悟“发愤”原因。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画下来,并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的旁边。
3、交流。
(1)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a、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英雄的影响)。
b、他从小可能听过哪些英雄的故事呢?这些英雄的故事又给了他哪些影响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遭遇坎坷能坚持住,我也能挺住,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一读)。
(2)出示:父亲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a、你从这一段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b、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不坚持写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满腹才华就会付之东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二读)。
(3)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a、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板书:父亲的嘱托)。
b、父亲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会怎么安慰父亲呢?
c、是啊!这是父亲一生的愿望,临终之前他最牵挂的就是这本史书,所以他对儿子千叮万嘱,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指导读)。
d、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时刻提醒着司马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三读)。
(4)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
a、“泰山”、“鸿毛”分别指什么?
b、从他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他要死得比泰山还重,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写完《史记》,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板书:人生价值观。
c、司马迁,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下定决心忍辱负重写完《史记》。(板书:忍辱负重)。
(三)想象“发愤”过程。
1、引读:所以——(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2、练笔。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1)冬天,司马迁……夏天,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3、交流、点评。
(四)感受“发愤”结果。
1、不断地研读、整理、走访、查对、书写,就这样——(引读最后一小节)(板书:完成《史记》)。
2、这里有很多数字,你从这些数字读懂了什么?
3、仅仅吗?《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读读最后一段。
三、畅所欲言,提高认识。
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呢?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史记》里的故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内指导自读。
一、介绍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某种舞蹈艺术,可适当进行模仿、运用。如:杨丽萍的孔雀舞。
(2)课外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
(3)以《水浒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材料,品评其武打场面的精彩描写。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美”。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请大家用心欣赏这段舞蹈,观后试着说一说你观后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印度舞蹈)。
观赏这段舞蹈后,大家内心的感受怎样呢?哪位同学试着用一二句话描述你刚才观看的这段舞蹈或是谈谈你观后的感受。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希望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会有许多收获。(屏幕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之前大家先想一想:作者会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这舞蹈艺术呢?现在请大家带着疑问听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1~10)从切身感受出发,歌颂印度卡拉玛姐妹舞技的高超。
第二部分(11~18)通过对卡拉玛姐妹舞技的描绘,具体表现她们高超的舞技。
第三部分(19~22)揭示了印度文化是滋润印度舞蹈的食粮,表达对卡拉玛姐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表现出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
作者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是惊人的!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生齐读第十自然段,然后找出点明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的短语——“飞动的美”。)。
四、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现在请大家自读11-18自然段,让我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尽情欣赏卡拉玛姐妹的精彩表演吧。在感受舞蹈美的同时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屏幕出示问题)。
2、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分别从身体、服饰、神态等方面来表现她们姐妹的舞蹈美的吗?
3、卡拉玛姐妹的表演很精彩。她们的服装绚丽、神态多变、舞姿优美……观看她们的表演,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同学们,我们没有亲眼目睹卡拉玛姐妹的表演,但我们能感受到那“飞动”的舞蹈美。
这是为什么呢?
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蹈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本文是当代散文中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值得我们品读、积累。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欣赏舞蹈美的同时来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吧。(屏幕出示问题: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为精妙的句段,说一说写得“精妙”的地方。)并在文中勾画标注。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体会。(本文语言摇曳多姿。作者巧妙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长短句交错使用,有的段落单句成段;富有感染力,读来也具音乐美……像这么优美的文章,建议大家课后再行品读,最好是摘抄加以积累。)。
六、总结全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全文吧!(出示板书设计,师引导生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是作者自己一次观看印度舞蹈后写下的一篇散文。文章开篇直抒赞美之情,接着描绘精彩的表演过程,最后总写观后的感受;正面和侧面相结合,集中生动地展示了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
用语言来表现艺术形象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透过文字发挥想象,获得了语言和舞蹈形象双重审美的享受。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既感受到舞蹈之美,又体会到语言之美。
七、拓展延伸。
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我们中华艺术文化的精妙吧。请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图片,同学们,看了这几张舞蹈照片,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仿写,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
课后完成。
八、作业设计。
1、比较阅读。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将本文与《安塞腰鼓》比较,说说不同之处。
2、查找积累古今诗词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佳句。
如: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2、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3、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如有条件,教师、学生可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为上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三、研读课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卡拉玛姐妹的舞姿优美,冰心先生的语言同样美不可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应该是一次美的巡礼,七年级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这正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机会。但是作为涉世不深又缺少生活经验的少年,他们的审美能力必然有限,获得的美感往往停留在直觉。因此教师的适当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资料链接:
冰心(1900.10一.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课后记: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通过课文,从文学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艺术,丰富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印度舞蹈的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给人以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语言技巧,把卡拉玛姐妹优美酌舞蹈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人体悟形体语言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教学步骤。
同学们,印度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谓文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彩的服饰,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传达出神奇绚丽的民族风情,给人以审美愉悦。今天,我们将在冰心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这来自异域的飞动的神韵,共鸣于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
(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颦蹙粲然嗔视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雏凤花鬘。
斗薮浑身解数妥帖褶裙。
(2)释义。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静穆:安静庄严。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妥贴:恰当;十分合适。
2.教师感情范读全文,学生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如“深深地低头合掌”“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印度舞蹈,展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用飞动的“美”概括。
3.学生自由诵读,批注自己喜欢的语句(段)。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学生批注的精彩句段有:
13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如“光艳”“秀丽”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7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舞蹈的特点。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明确:
卡拉玛姐妹是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的:(1)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2)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3)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三、合作探究,深透领悟。
1.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提问,师生交流,探究释疑。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课文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提示:
(1)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2)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4)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2.迁移延伸。
教师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则尽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使人领会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2)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学习冰心用优美的词语、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观舞记》的引领,使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飞动的艺术熏陶中,充满喜悦。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艺长葆芳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