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建筑给排水论文(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19:21:30 作者:碧墨 2023年建筑给排水论文(优质8篇)

导游词是指在旅行中,导游通过讲解、介绍文化和景点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相关信息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我相信大家都渴望拥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所以我们需要一位专业的导游来带领我们吧。导游词要保持信息的丰富性,让游客能够全面了解景点的特色和历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导游的脚步,领略名胜古迹的魅力和风采。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一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每天都有无数的高楼平地而起,成为了城市建设发展最快的一道“风景线”,在每幢大楼完成的背后,要经历无数道繁琐的技术工艺,很多施工人员在相互拼接配合下为城市绘出了美好的风景。在这么多的辛苦背后,最重要的就是工程的质量管理。本文从建筑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入手,分析了影响质量管理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质量;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以绝对的优势走在众多行业的前面。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现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在整个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工程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质量管理这一环节,对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工期进度有很大的影响,继而会影响施工单位甚至企业在整个建筑行业的信誉和地位。在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机构要发挥自身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管理,使之有效,科学,循序渐进。

一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每一件事物,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任何建筑工程的施工一般都分为两个方面:基础主体施工阶段和装修设备安装阶段。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两个阶段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是一个建筑工程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如果基础打得不够牢、主体设计得不科学与不合理,那么整个建筑工程也就毁于一旦,即使建造好了,也毫无价值可言,更不会通过施工监理行业的监督与管理,那么质量上让人堪忧不已,那么人们就不愿或不会去选择这样的建筑入住或者建工厂或用于其他方面,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失败。在当前时期下,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不是那么理想。如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败和无意义,整个建筑即使建成了,那也根本没有价值可言,在质量检测时也自然不会通过的。

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如果一个建筑工程不存在基础和主体阶段的种种问题,那么是不是说一个建筑工程就算完满的结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往往会遗漏掉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阶段,这就是装修及设备的安装阶段。如果设备安装及装修阶段出现了问题,也会降低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卫生间、地下室漏水,墙体粉刷不够彻底而导致石灰的脱落或坠落,电气安装方面的问题,饰品安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等问题。

二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因

通过对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每一种现象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就间接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关于工程质量问题管理的过程中,要想进行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对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要进行探讨。

一材料因素及机械设备因素前面已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材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建筑材料上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那些豆腐*工程就是因为材料上的不过关而引起的。如果建筑材料不能够达标,那么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理部门监理时也就难以通过质量的检测,最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能达到质量要求。例如,目前的住宅工程中,有85%是砖混结构,其中以烧结粘土砖作为主墙体材料,据统计,该类砖中有近50%是不合格产品。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建筑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的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影响工程使用功能和安全。因此要从3方面好把关:一是把好采购关,严禁采购不合格的材料。项目部对于主要材料要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严禁自行购置。项目部要根据供应商的供应实力建立材料供应商名册,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的原则。大宗材料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材料品种质量标准、供货时间、送货方式和交货地点。

二是把好材料质量关,对运到施工现场材料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施工单位要按规定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厂,对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场。

三是把好材料存放关,质量合格的材料进厂后,到其使用时通常要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在时间内,如果对材料的存放、保管不良,可能导致质量状况的恶化,如损坏、变质等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在机械设备方面,首先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设备合理地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人的因素我们社会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做一些事情。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人是主要的施动者,也是策划者。因此人的因素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中的一个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农民由于先天性的愚昧和无知,缺少一定的素养,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筑技能,没有基本的建筑常识,不懂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及准则。这就必然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方法因素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例如,铝合金门窗安装中,门窗框与墙体接缝处按规范要求应嵌填矿棉等弹性材料,其最外面的5mm厚度中应注入密封胶,但现在很多建筑工程却没有按规范要求去做,而仅在接缝处嵌填水泥砂浆。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文档为doc格式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二

高等职业教育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多年,随着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另外,目前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高职院校还存有偏见,认为学历低、就业工资待遇低,因此不被人看好。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以及多数企业开始重视高职毕业生的现状改变,人们已经逐渐接受并认可这一教育形式。为了保证这一态势的顺利发展,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力争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满足实际需求。

《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备师方向)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其专业技能性较强,而我们所面对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屡屡不尽人意。素质低、计算能力弱、思维简单是逐年所暴露出来的不可避免的共性问题,想令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只有从实践入手,必须加强其实训环节,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一直在寻求更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让他们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有专门技术。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满足市场的“零距离”上岗要求,就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尽快具备岗位职业素养,获取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还要意识到,这一改革是持续的、长久的[1]。

2、直面课程改革现状

多年来,《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在国内各高职院校中一直是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名称,以《建筑给排水工程》命名,课程已历史悠久,是各个层次同类专业设置中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始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模式进行,其教学内容与本科教育的设置同出一辙。

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向职业培养转化,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改革洪流的推动下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十分重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注册设备师方向)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在此背景下也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

首先,我们在课程名称的设置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针对专业方向、高职学生的层次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其内容主要侧重于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故将课程名称改为《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更突出其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将此前的先理论后实践,改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边理论边实践,二者交互進行,改变了以往对知识的重视,而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把从本科教育延续下来的以章节设置为主线的教材蓝本,按部就班地讲授知识,变革为今天的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注重基本理论直接应用,削弱理论的推导,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根据实际工程中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增大了建筑中水和建筑热水的内容,使学生从民用建筑的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到建筑消防、建筑中水以及建筑热水,全面掌握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实施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倡导现代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2]。

3、课程改革目标明确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是为培养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而设置的,针对《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来说,要培养胜任公用设备建筑给排水工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使学生具有参与设计、指导施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从而具有从事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行管理维护的一线工作能力,具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实施我们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目标进行掌控。

3.1知识目标

所谓知识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民用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室内热水供应系统及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一般知识;了解建筑中水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局部污水处理常用方法;了解小区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

3.2能力目标

所谓能力目标,就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完成民用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的设计计算,熟练绘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施工图;能够完成民用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熟练绘制建筑内部排水系统施工图;能够完成民用建筑内部消防系统的设计计算,熟练绘制建筑内部消防系统施工图;能够进行民用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的设置,以及建筑中水系统的设置;能够进行小区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3.3素质目标

在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目标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遵守劳动纪律,秉承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倡导求真务实,踏实努力,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彼此尊重,求同存异,要有大局意识,提倡协同合作和服务奉献的精神;和谐共处,诚实守信,具有团队意识;具有规范操作、文明作业,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职业素养。在平凡的工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突破者,竭力培养能力过硬、身心健康的合格毕业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经过实践探索,走工学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依据实际工程中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选择一个真实的民用建筑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以此为主线进行模拟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载体,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自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有关文件,熟悉教育教学新理念,提高对课程的认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小组,共同进行课程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课程改革小组深入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掌握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联手,将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分解专业岗位工作,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5、开发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框架

走工学结合之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依托工程实际的课程标准。在学习情境的设计编排上,主要按照实际工程中工作项目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已有的教学资源,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仿真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另外,在教学中积极引入行业标准,贯穿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整合序化工作任务,设计相应标准。《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专业能力需求、学习情境及工作任务的设计、学时量化分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教学实施建议以及教学资源等基本要素。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重新构建课程框架,力求贴近岗位需求,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考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论知识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等特点,提高课程內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力求贴近实际工程需要,满足岗位需求[3]。《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从简单到复杂共开发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包括建筑给水设计、建筑消防设计、建筑排水设计、建筑热水供应与中水设计,从而进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序化后进一步将四个学习情境分解为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包括多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多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建筑热水供应系统设计、建筑中水系统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6、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评价体系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几乎没人能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对知识的摄取主要来自于课堂。因此,我们要向课堂要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水平。《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信息由以往的主要由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本课程总体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中辅以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以及分组讨论法等,通过综合评价进行考核。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环节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4]。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监督。在课程考核评价上,“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早已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尝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考核专业技能为主线,由单项任务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两部分组成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依据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成绩构成更加突显过程学习,其中单项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综合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试方式以口试、笔试和实践能力测试多种方式并存,交互进行;考核内容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具体的实际岗位需求而定,检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

7、编写特色教材,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必须有配套的多样化教学资源与之相配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从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变革。多媒体的利用,教学软件的开发,仿真三维立体动画的制作,以及各种音像虚拟环境的创设,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学资源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多样。

为配合开发的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框架,《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为主的教材模式,以整合序化的工作任务为蓝本,结合行业企业的飞速发展变化,以及岗位群的需求,编写与之配套的特色教材。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既要体现专业职业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我们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保障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发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视频文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内容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开发建设特色实训指导书,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保障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3]王红纪,王红伟,张云飞.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7(2):166.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三

建筑工程中,测量工作是进行工程建设的保障,所以在施工进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测量工作。比如,在工程进行时,要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检验和核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可实行性,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按照施工图纸的确切数据进行判断,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进行时,保护好可控点,有情况立即补救。因为施工建筑的场所存在局限性,空间狭小,这加大了深基坑挖掘的难度,因此,建筑施工时,要保护好围护设备,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管理,基坑的开挖工作需要按照现实情况进行机械和人工合作完成,进行时要注意标高和排水设备的处理,保证有积水会及时排出。施工过程严禁随意挖掘,避免发生意外和破坏施工质量,基坑挖掘完工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需要对基坑进行检查和核算,确定基坑建设是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的,没有破坏基土,无比较大的扰乱情况,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2加强深基坑技术管理

工程建筑施工时,需要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等部门的控制和管理来保证深基坑工程安全、高质量进行。严格禁止安全系数不达要求的施工工程,质量监督部要进行质量的监督检测,加大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督促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对不按要求进行的施工工程进行处理,对不按规定进行的施工单位进行管理和整改,督促整个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因为深基坑施工要求比较严格,场地环境限制,所以深基坑建筑应该首先摆正施工定位,确定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施工进度的管控,可以将施工进度分为不同的进度单位,严格把关,并将相关的不同时段分配给不同的管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动态、高效的控制。在人员管理方面,要遵守施工要求,安排人员进行场地的清理、布置和安排工作。对工程需要的简单装备和临时工程要进行合理施工,对人员的分配做到高效率的搭配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的人才分配,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在管理方面还要注意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培养员工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引进施工新材料,提高工程科技含量,降低工程生产成本。

2.3完善施工体系

在深基坑工程进行时,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相关文献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立的制度进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改进或建设的优化,对于地面、水源、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等要进行合理、恰当的保护,对施工过程和细节进行处理,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企业或公司之间要进行及时沟通,关于施工进度、施工难度、施工过程要有一定的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施工人员认真细心工作。对于施工过程,要有监管部门不定期的检测,建立自身的质量检测管理,对建筑质量和管理部门进行约束,确保工程建筑的安全实施。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房屋建筑的高层化发展,建筑施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设过程中,深基坑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深基坑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大大带动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深基坑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企业和施工单位需要按照施工要求和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培养深基坑技术的相关人才,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四

一、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由于缺乏完整的保护管理制度,相关责任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大部分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在维护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此外,一些企业就算建立一系列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的制度体系,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却不理想,影响制度化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的实施。

2.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在设备管理人员方面配置不齐全。此外,由于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相比于其他行业较为恶劣,而企业却没有相关激励制度与手段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导致给排水设备管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无法在管理中投入饱满的热情,导致设备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3.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缺乏养护资金

近几年,我国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的投入量随着工程数量的增加而加大。而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单位过度追求项目建设以及融资,忽略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导致设备养护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进行相应的施工设备的`养护工作,进而养护工作无法满足要求,使整个工程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建筑工程给排水设备管理策略

1.完善设备管理体制

健全的给排水设备管理制度能够引导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使给排水施工设备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必须提高对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其重要性,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应考虑长远的发展,做好设备管理机制的规划,使与工程相关的各组织与个人的权责得到明确,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开展时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2.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的日常管理中,应培养设备管理人员的养护意识,并正确引导其进行给排水设备的管理。建筑工程企业应积极对设备管理人员开展相关思想教育活动以及专业培训,加强设备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保养意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充分掌握设备管理要点,以便在实际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为给排水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还应提高对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使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在实际施工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此外,对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实行责任终身制非常有必要,将设备管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给排水施工设备管理工作质量联系到一起,使施工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得到提高。

3.加大设备管理资金投入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管理设备管理中,应根据实际工程的规划与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计划,提高设备养护管理资金的分配。在给排水设备管理资金预算中,应将设备的最长使用年限作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工程资金总投入情况,进行管理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统筹预算设备管理。

4.及时更新给排水施工设备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类先进的新型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中去,然而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存在设备落后、老化的问题,导致施工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对给排水施工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筑企业应及时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并加强给排水施工设备的保养,减少设备的维修频率,进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5.加强给排水施工设备的养护检查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具备足够的防范意识,加强对设备的检查与保养力度,特别是一些容易出现问题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此外,还应制定设备养护考察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针对给排水施工设备的养护与检查中的不规范行为,应根据相应的奖惩制度进行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给排水施工设备的管理,提高给排水工程质量,使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得以提高,进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五

摘要:目前,在给排水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理由,比如与土建施工的配合度不高、设计预留预埋洞口时不够准确等。这些理由严重影响了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也降低了整个建筑工程结构的承载力。本文就此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的策略,然后就其前期准备以及安装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要点

前言:建筑工程中的给排水施工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施工之前应做好技术、设备、材料等方面的准备,还应确定好相应的进度计划和劳动力安排,为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组织,对每一个施工一个环节加强制约,尽量减少理由的出现。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总结,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做好以上这些工作,才能缩短施工工期,真正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建筑给排水施工策略分析

1、预留预埋的设计与施工。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中,要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关键是要做好套管、孔洞的预留预埋工作。做好预留预埋工作就需要进行有效的事前制约,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建筑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预埋套管的偏移、绕渗以及事后凿孔。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以及施工人员必须要深人了解施工图纸的意图,在安装的时候要熟悉相应的工艺、管道配件、洁具以及设备的尺寸大小。对标准首层等工程的重点部位,绘制给排水预埋图的时候要对比建筑结构尺寸,并进行专门的施工组织设计。还要形成相应的预留预埋统计表,并以此为依据对各楼层预留预埋情况进行检查。

2、分区安装。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很多待建的建筑工程属于高层建筑。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时普遍具有施工面积大、垂高度高以及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分区安装的策略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分区安装的施工策略可以对高层建筑的垂直空间进行有效利用,从而缩短了工程的施工工期,保证了施工进度,也为施工组织管理提供了便利。在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进行分区安装施工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按高层建筑的层数分为几个区域,以两个或三个为宜;第二,按安装量的密集度进行分区,管道密集程度高以及用水量大的施工要进行单独分区,比如浴室和公共卫生间等区域。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中采取分区安装的策略,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3、做样板层。在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中,为了确定每层管道的安装位置、尺寸以及形式,一般需要做样板层。由于建筑工程普遍具有较多的层数,标准层也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选择其中的任意一层来作为样板层。在施工设计的时候,建筑工程中的管线交叉等理由往往会被忽视,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有鉴于此,在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与设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发现设计上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协商解决,以提高安装数据的准确性。在样板层的施工过程中,管线平面的布设位置和标高需要进行重点制约,选择洁具及管道配件的时候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完成之后,要及时组织监理、设计、建设及其他相关单位验收样板层。验收合格之后,就可以按照样板层的数据对其它楼层进行安装施工,从而实现了有据可依。

二、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分析

1、技术准备。在施工之前,首先应对施工以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应从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施工方案,要了解图纸中的规范要求及相关内容。其次,还要熟悉管道及相应设备的型号和性能,同时按照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2、进度计划及劳动力安排。第一,施工管理要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事先应分析施工中有可能遇到的理由,做到未雨绸缪。制定进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应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工程进度计划与实际施工的缺口;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应建立生产管理责任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并将施工责任进行层层落实;第三,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劳动力进场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完善激励机制。

3、设备以及材料准备。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提高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在采购各类管材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点:第一,技术人员应按照设计要求列出施工中所用管材的型号、规格、管径等详细信息,以便于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第二,在管材及设备进场之前,应仔细检查管材和设备的外观,要确保管材没有孔洞、破损等质量理由。在检查所采购的设备时,应查验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相应的检测报告等文件,检查合格之后才能进场。

三、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要点理由分析

1、安装给水管道时的技术要点。在安装给水管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安装给水管道之前,应仔细检查埋设的支架以及预埋件的位置。要对孔洞以及各类预埋件的位置进行检查,检查其位置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同时,在安装给水管道的过程中还应考虑放空及运转工艺的要求。第二,对管道承接口进行仔细检查,应使焊缝、法兰符合具体的规范要求,同时管道的连接处不得紧贴墙面或楼板。第三,安装完管道之后,应及时填写相应的施工技术文件,监理工程师需在文件上签字;如果给水管埋设在楼板之内,应进行压力测试,同时做好验收记录。第四,如果管道需要穿越梁、剪力墙等受力结构,应设置相应的钢套管预埋件。另外,如果管道穿越楼板,可以将塑料套管设置在砖墙之内。第五,连接管道的时候如果需要使用粘结剂,禁止用强力对口,消除管道空隙时不能使用加热的策略,这样可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六

[摘要]高职院校以技术教学为主,在装配式建筑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技术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以期提升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教学;课程改革;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具有低成本、短工期的优势,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装配置建筑教学也应发生改变,与时代接轨,与产业融合,进而培养大批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医学检验课程存在着偏离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三个角度出发,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求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建筑给排水论文篇八

下文主要论述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特点,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施工要求进行更加详细的布局与安排,以保证我国未来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施工更加周全与科学。只有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施工情况得到完善,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效率。

1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1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概念

深基坑施工技术是通过确保建筑地基的稳定,进一步保障整个施工建筑的稳固和安全,肯定、重视建筑的地下施工工作。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施工要求特别高,提高施工技术的施工标准、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深基坑施工的发展和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在建筑施工中,暂不考虑其他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如果深基坑方面没有处理好,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不能保障,对未来居住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威胁,还会对企业和公司产生经济和声望的不利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刑事问题,由此看来,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影响范围、事故内容比较大,问题较为严谨。

1.2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深基坑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表现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筑基坑的深度在不断地加深。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住房需要以及人们对于住房的容纳度及高度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在较少的建筑面积下实现了较多人的居住,因而建筑住房的安全问题也随着得到了重视。住房建筑必须按照地下室及人身安全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来实行,必须加强基坑的安全建设和深度问题,比如目前的情况是如果建筑物在地上修建18层以上,就必须保障基坑深度超过7m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现代城市的高层建筑不断攀升,也加剧了基坑不断加深的现状。就技术方面,我国的深基坑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直是企业发展中的阻碍。

1.3深基坑施工技术发展的特点

综合我国近年来建筑施工技术和基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得出了我国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技术的'三大特点。由于高层建筑不断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国家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障国防需要和建筑安全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施工基坑的深度,开拓地下领域,并保证施工安全。为了保证城市的发展规则,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划,导致了施工建筑环境复杂的问题。在较繁华的城市,地下工程建筑较多,包括地铁、商铺等一系列工程,在地质环境的制约下,再加上地下建筑的复杂性,也加剧了深基坑技术的施工难度。因此深基坑施工技术必须保证基坑和建筑的安全性能以及地下工程和地下建筑的整体性。深基坑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其建筑的检查、设计、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极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深基坑施工技术的特点中,基坑所用支护的形式、样式较多,比如地下连续墙、人工挖孔桩、深层搅拌桩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还需要使用各种板、管、墙、杆等一起做成支护设备,进行联合利用,保证深基坑技术的顺利进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