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范文(22篇)

时间:2023-12-15 23:51:06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的编写应该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教学活动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以便教师根据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教学计划范文,相信能给你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初一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忙下,我对我初一下上半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潜质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贴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状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料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整体系统化;(2)缺乏对教学资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此刻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理解,毫无思考明白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刻段内让学生透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潜质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理解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潜质。

因此,在教学时,务必全面明白学生的基础与潜质,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潜质。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发奋,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必须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学设计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第二章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透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状况,使学生初步会数数的方法。

2.帮忙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数数的方法,并会按必须的顺序数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教具准备: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以及相对应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说得真好,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有关数数的知识。小朋友,你有几个手指头?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3、同桌同学互相数数。

二、新课教学:

(一)看图数数。

2、小朋友们讲得真好,这么多的物体,你能分别数一数,然后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吗?

3、(1)仔细观察(2)指名说(3)同桌同学互相说。

5、对,按必须的顺序数,就不会重复也不会数丢,你认为按什么样的顺序数好呢?同桌2名同学选好一个顺序,互相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并有序板书)。

6、小结:我们在数数的时候,要按照必须的顺序数,才会数得又快又好。

7、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2)老师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说数。

(二)数数身边的数。

(1)点名说(2)自由数(3)指名答。

2、身上的数数完了,此刻,我们数一数教室里的数。

(1)点名说(2)自由数(3)指名答。

三、小结。

教师:这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能够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2345678910。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透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好处。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能够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明白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齐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能够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能够理解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帮忙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能够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明白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懂得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并掌握了数位顺序表。但是在数数时每次到整百整千的数时容易出错。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

初一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

首先很感谢校领导,精心安排这种大型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赛课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我认为受益匪浅,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专门为我们的课,听一节,教研一节,指导思路,点评我们上课教师的优缺点,鼓励并促使我们取长补短,帮助我们进步一大截。

针对4月27号(下午第二节课),我的这节课【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我想从两方面来反思。

第一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自身的问题。上课教学目标虽然清晰,但是目标完成的很不好,原因是上课主线不清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是审题,找出等量关系式,而我在上课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如何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组,我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反而在方程组的解法上浪费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方法并没有教会孩子们,为此,我感觉很惭愧,这节课我一定会再找一节自习课,还给学生的。

其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与展示的问题。小组长的作用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应用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是一处难点,需要靠小组长的点拨,带领其他成员参与进来,真正的及时解决问题,处理疑惑。但小组长的带领指导作用发挥不出来,那么整个合作交流环节就欠缺好多。另外,展示环节中,展示的孩子们声音不够洪亮,字体写的不够清楚,最严重的是展示时比较啰嗦,浪费时间,甚至跑题等问题。总之,各小组成员都没有真正的按分配任务行动起来,更没有真正的思考起来。

最后,就是导学案设计,题目对于我所带班级来说,有些偏难。上课之前,我忽略了孩子们的程度,只是贸然的在思考如何能把这张导学案的教学任务完成。所以,在午自习时,我临时给各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了任务,要求他们在上课之前把展示的题目提前板演在黑板上,上课时,可以节省板演的时间,小组讨论、点评时,就可以直接看板演讨论。但,整一节课,下来之后,我错了,我太高估孩子们的能力了,提前板演省下的时间,反而给他们多多提供了说话、做小动作的时间。

第二方面,解决的方案。

借用王忠敏副校长的三句话“解决一个观念,落实一个行动,收获一个效果”,来说,当天下午第三节课教研结束后,我直奔教室,开始继续落实小组培训的行动。通过教研,我突然意识到了之前培训的活动太肤浅不到位,导致孩子们在应付各科教师而已。我按照期中考试成绩,把小组适当的调整一番,分出6大组。每组8人,又分成2个a层、3个b层、3个c层,确定谁帮谁进步,又确定新的奖励措施。

另外,对于本节课的导学案,我适当的进行了修正,准备找一节自习课,把这节课,给孩子补回来,还孩子们一节完整的课堂。

初一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

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

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认数、数数,学会从1数到10。

能力目标: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能够数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情感目标:在数数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学会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抽象的点子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刚入学的小朋友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观察画面往往只对其中色彩、人物等感兴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通过创设情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同桌交流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就放在数数的活动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这些都是数学知识,数学课上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一所“美丽的校园”图。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老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因为老师不认识小朋友,可以请一排或一列的同学依次站起来汇报)。

(二)数图中的数量。

1.数出数量是1的。

师: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生可能回答: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足球),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表示出来。

师: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都可以用几表示?(生:用1表示。)出示数字卡片1,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师:图中数量是2的都有哪些?表扬同学们观察的仔细。

师:有2位同学在用单杠锻炼身体;有2位同学很懂礼貌,在向老师问好;有2位同学在看书,讨论问题。那么,2位同学玩单杠、2位同学敬礼、2位同学看书,这些可以用几表示?(生:用2表示。)出示数字卡片2,老师领学生一起读一读。

3.数出数量是3的。

师:图中数量是3的都有哪些?

师:有3位同学在跳绳锻炼身体;有3个板凳。那么,3位同学跳绳,3个板凳可以用几表示?(生:用3表示。)出示数字卡片3,请学生读一读。

4.做一个“火眼金睛”的游戏,依次数出数量分别为4、5、6、7、8的事物。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到图片中数量分别是4、5、6、7、8的事物分别是有哪些?

师:学生回答,(表扬)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图片中数量分别是4、5、6、7、8的物体分别是哪些,并且在图片中标记出来。

5.认读9、10各数。

通过课件呈现数量为9和10的四幅小图片,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左上)小女孩的表情有几种,(右上)颜色有几种,(左下)草莓有几颗,(右下)小提琴有几把。让学生清楚地认识9和10。

(三)认读1-10各数。

1.按顺序认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字,先从小到大读。增加难度:从大到小读。

2.不按顺序读:随机指数让学生读。

三、知识应用。

(一)出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每种水果的数量。

(二)出示第二幅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图片中苹果、蜜蜂、蝴蝶等事物的数量,将不同事物对应的数量和数字进行对应连线。

四、学习儿歌。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为了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开始讨论。这是新校园,有1根旗杆、2副单杠,3位同学在跳绳...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听清老师的要求。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止了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发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和自信,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走向成功。作为教师,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数学思考: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能够按物计数,正确地说出一类物体中按一定标准分类后的数量;能按一定的次序、方法进行数数。

4、情感与态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同时把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等思想内容渗入其中,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

彩色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数学乐园!在每天的数学乐园时间里啊,小朋友们将和老师一起去探索数学奥秘。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你知道了它的小秘密后,就能增长自己的本领,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1、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用到数数,你能从1数到10吗?谁来试一试?

2、借助手指数一数:

(1)伸出一只小手,数一数有几根手指?

(2)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两只小手有几根手指?

(3)师生一起一边伸手一边数数。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彩色挂图。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兴地来上学了。

2、数图中的数。

(1)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能告诉老师吗?

(2)能数出它们的数量吗?

(3)配合学生回答,贴上一面国旗的图片。

(4)请全班同学一起说。

(5)大家能不能像他那样带上数字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6)说给同桌听。

3、交流:谁能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说给同学听?

学生数到10以内相应的数字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集合图片和数字。

4、图中数量是1的还有哪些?

从小到大依次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没有发现的事物的数量。

5、认读1~10各数。

(1)从小到大读。

(2)从大到小读。

(3)打乱顺序读。

6、数身边的实物。

(2)学生自己准备。

(3)当小老师: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数好的东西,向大家提问。

三、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这个美丽校园里的红旗、鲜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其他东西,回家后,数数家里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再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6+6+6+6=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知道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所以在课的伊始,我想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到应该有序的数,多角度的数。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中。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动物学校正在开运动动动会呢,你们快看小猫班和小猪班的检阅队伍走过来了(课件出示小猫班和小猪班都是12人,但是小猫班是整齐的排列,小猪班是散乱排列),每个班级有多少个小动物呢?我们快来数一数吧!(板书数一数)。

(学生观察数)。

师:数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可能回答:

生:小猫班队伍排列非常整齐,很容易就算出有多少小动物。小猫班每排有3只小猫,一共有4排,3+3+3+3=12只一共是12只。(师板书算式并介绍相同加数)。

生:小猪班一个个数是12只小猪。

生:小猪班站的齐,小猫班站得不齐。

师:说的真不错,你看小猪班站的多整齐呀,今后我们在站队的时候也要像小猪班学习。

【设计意图】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活动一:数熊猫。

学生看书,边看边数。

生汇报。

生:15只,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5个5个数的。

师:你能数给大家看看吗?

生:我是一横行一横行看的。生边说边数。

师:你可真了不起能和前一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数法。

师:我们也一起来像他一样数数好吗?5、10、15。

师:那你能列个算式吗?

生:5+5+5=15。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要把是怎样数的告诉给大家,并列一个算式。

生:我是一竖行一竖行数的3、6、9、12、15。

生:3+3+3+3+3=15。

师:那你能列个算式吗?

生:3+3+3+3+3=15。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预设:学生也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数法,

生:我是横着2行2行数的,用10+5=15。

生:我是竖着两行两行数的6+6+3=15。

师把学生的算式都列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比较。

5+5+5=15。

3+3+3+3+3=15。

6+6+3=15。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教师结合黑板上的三个算式比较三种不同的数的方法)。

生:都是加法但是加数不一样,

生:有的是加数都相同,有的是不同的。

师:那我们看看这三种数法哪一种能最准确不容易数错。

通过讨论孩子能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

师:其实方法3和方法2本质是相同的,6是把两个相同加数先加,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手指着每一行或者列,一行行或一列列数,不容易重复或者遗漏,也容易检验。

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生:因为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所以列出的结果算式不一样,但是结果一样。

生:为了能更准确的计算出结果我们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数一横行一横行或一竖行一竖行的数。(黑板上只留下相同加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重点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

活动二:数圆片。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看看你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同桌合作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学生汇报。

生:我们列了两个算式,首先我们是一排排数的,4个6所以。

列式为6+6+6+6=24(个)然后我们又一列列数的6个4所以。

列式为4+4+4+4+4+4=24(个)。

学生边汇报师边板书。

师:看着黑板的算式,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放开的说,数的角度不同算式不同;可以列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都是相通的加数相加,加数不同,但是结果相通同)。

【设计意图】再次数,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由数实物到数图形,抽象程度上也有提升。

活动三:数格子。

1、师:看来今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不少哇!小熊猫北北要参加跳格比赛,还要数出有多少个格子,翻开书的第三页,如果你是北北,你想怎么数呢?想好后在书上列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1:我可以列出算式,10+10+10=30(个)。

生:我列的是3+3+3+3+3+3+3+3+3+3=30(个)。

板书。

【设计意图】三数格子图,是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联系拓展,领悟新知。

1、活动四:数苹果。

师:运动会结束了,熊猫老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优秀,于是决定要用苹果来奖励他的学生,课件出示(教材中给出了加法算式,只需要填上结果,用课件出示时,去掉算式,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生:有5盘苹果,每盘里有3个。

师:谁能提个数学问题?

生:5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该怎样列式呢,写在练习本上,

生列式:3+3+3+3+3=15(个)。

板书3+3+3+3+3=15(个)。

指名学生说算式。

板书算式3+3+3+3+3+3=18(个)。

师:如果有这样的10盘呢?

生说算式3+3+3+3+3+3+3+3+3+3=。

师:如果有这样的15盘呢?

生说算式:3+3+3+3+3+3+3+3+3+3+3+3+3+3+3=。

师:那100盘呢?现在请你在本了上列出算式。

生可能会说出结果,要给予表扬,有的不去写,教师质疑。

师:为什么不写呀?

生:这也太多了。

师:是呀你们说的都不错,我们来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第三页。

生:用乘法就方便了!

3、你们想了解乘法这个新朋友吗?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乘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到写这些加法算式越来越麻烦,进而使他们联想到能否有简便的方法。再通过看书上智慧老人说的话,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板书设计:

设计中生的语言是根据试讲后学生的发言进行的预设。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1.通过观察、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是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1.会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数数。

2.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数数结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大家高兴吗?你们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你们想不想学好数学呢?下面老师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美丽的校园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第2~3页的主题图。

教师:瞧,我们的校园多美呀!仔细看一看、数一数,你们都有哪些发现呢?

学生汇报:有一位老师,许多小朋友,一面红旗……2.教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物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每种物体到底有多少个。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图中有哪些数量是1的事物呢?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说得真不错。像“1位老师、1面红旗、1个足球、1座教学楼……”这样数量只有1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事物。

教师:下面我们找一找数量是2的事物,谁来说说看多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像这样数量是2的事物,我们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用数字“2”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请全班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数量为3-10的事物,教学方法同(1)(2)。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教师依次出示3-10的数字卡片。

(4)教师:翻看课本第4-5页,同桌互相说一说数量是1-10的物体。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互动,按顺序依次说说数量是1~10的物体。

三、反馈完善。

1.小结数数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预设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做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2.认读1~10各数。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十个数字,现在你能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摆一摆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学生同桌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教师:你会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读一读吗?学生齐读1-10各数。

3.巩固练习。

4.联系实际生活,数身边的实物。

教师:看来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都能用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能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观察,汇报。

四、课堂作业。

《数一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数一数总课时数: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的热情。

xxx。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

(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师: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2)动脑动手:

1、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数一数》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10以内数的名称和顺序。

2、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动物,分别说出动物的名称。

2、数一数,图中每种动物的数量各有几个。

3、说一说,引导幼儿按动物数量的多少说出每种动物的名字。

4、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儿歌《数一数》,引导幼儿掌握数词和量词。

1、引导幼儿观看画册,指读儿歌。

2、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讲述小动物的故事。

三、手指游戏“十个手指头”

1、教师说儿歌《十个手指头》,幼儿跟读。

2、教师启发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创编动作。

3、幼儿自由表演儿歌。

日常生活教育及区域活动投放材料:

1、引导幼儿观察《看猴山》。

1)、说出猴山上有多少只猴子。

2)、数一数,树上有几只猴子,荡秋千的小猴有几只,梯子上的小猴有几只等。

3)、说一说,山上的猴子多还是山下的猴子多。

4)、找一找,与照片上相同的小猴子是哪只,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在数学活动区,引导幼儿根据数字卡片取出物品数量,学习物品与数字的对应。

家园共育:

儿歌有明快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容易记住,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数数的兴趣。家长在教孩子学习口头数数时,可以用一些简短的数数儿歌,如《数字歌》等。

附:

数一数。

一头象,两只虎,

三只熊猫四只鹿,

五匹马,六只鸭,

七只小侯八只兔,

九条金鱼十只鼠,

十个手指头。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头;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数字歌。

一一一,一只小鸡叽叽叽;

二二二,二只小狗汪汪汪;

三三三,三只绵羊咩咩咩;

四四四,四只老鼠吱吱吱;

五,五只布谷咕咕咕;

六六六,六只小鸭嘎嘎嘎;

七七七,七只蟋蟀唧唧唧;

八八八,八只青蛙呱呱呱;

九九九,九只斑鸠啾啾啾;

十十十,十只蜜蜂嗡嗡嗡。

数一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数一数总课时数: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师: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2)动脑动手:

1。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重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难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6+6+6(有4排,每排6个)=24(个)。

4+4+4+4+4+4(有6列,每列4个)=24(个)。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结果。

3.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总结:

1.根据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案例点评:

1.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几个,有几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数一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重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难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6+6+6(有4排,每排6个)=24(个)。

4+4+4+4+4+4(有6列,每列4个)=24(个)。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教材第3页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结果。

3.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总结:

1.根据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案例点评:

1.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几个,有几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班学生已使用两年实验教材进行学习,学习中初步形成搜集资料与自主探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数的生活资料,课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在估一估、数一数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千、万的计数单位,了解它们的进位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体会学习的价值。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我的研究课题,以往我认为将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简单变换或重组就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通过进一步理解《标准》所提出的理念以及教学中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实质是在深刻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加入教师、学生创造性的设计与思考,挖掘教材内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可利用和可开发的因素,这才能达到灵活运用教材的目的。

根据教材意图,我设计了数一数一课。虽然在课上是40分时间的学习过程,但如何能延长这一学习时间,使学生走出40分时间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不断地学习呢?课前,我就先请学生搜集有关生活中大数的资料,同时我也为学生搜集了录像资料,使他们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数,而且在学习中进一步建立数感。课的开始,学生伴随着宇宙星空、海洋鱼群、群马奔跑的录像进入了生活中大数的学习。呀班内发出了惊讶的声音。我顺势问:你们有什么感受?太多了!成千上万呢?有无数颗星星我都数不清了。接着,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体会大数就在他们身边。有的找到河流、山川的长度;有的从汽车的各种配件介绍表中发现大数;有的从报纸上剪下商场电器促销价目表,从中发现生活中的大数等。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建立了对大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教材是从已有知识数方块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我认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当数很大时,先确定计数单位,再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这样更易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脉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也将得到发展。

于是,我先拿出一满杯黄豆,请学生估计有多少粒。500,800,1000,3000多种不同的答案说了出来。正在学生争论不下时,教室内发出哗哗的响声,喧闹的场面立即静了下来。教师又拿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杯子,放了100粒黄豆,并告知学生其数量,让学生对比两个杯子的黄豆,再估计第一个满杯黄豆的数量。此时全班发出的声音趋于一致:900,10001000左右。顺势教师追问:从大家两次估计的情况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次估计的答案相差较大,第二次比较集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问道。因为老师给我们100粒黄豆当样子就好估计了。接着,教师请学生估计一张格纸上有多少个格,学生又出现争议无法准确估计。您能给我们一个样子吗?学生这次主动提出了估计较大数时需要标准,我很高兴。于是就提供给学生10,20,50,100的单位作为样子。学生很快选择了较大的数当样子进行数数。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样子开始了数数活动,这时教师提出要求:请你在规定时间内边圈边数,想一想怎样能让别人很快知道你的格子纸中有多少个格。学生开动脑筋紧张地数着,很快说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有的横着画、有的竖着画、有的以方块为单位画,无论是哪种画法都体现了10个100是1000或20个50是1000的含义,在这两种方法的比较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出10个100是1000的含义及合理之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发现自己选择单位不妥之处。当建立了百与千的关系后,再研究千与万的关系时,学生自然选择以千为单位去数数,建立了10个1000是10000的概念。这节课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疑问中探究,不断地体验、不断地理解、不断地修正自我。这些远比单一地告诉学生通过数数得出结论要更有价值。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全校升旗的录像,让学生结合本校实际体会一千有多大,进而体会一万有多大。

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价值,将40分的课堂教学延伸,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关大数的资料,在大量的生活资料中体会大数存在的意义,在估计、数格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案例点评。

发展学生数感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案例首先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着大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估计和数方格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的模型。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对数的感知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特别是,学生选择合适单位的过程中,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主学习。

编者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叙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是简单地记录数字的过程,而是在告诉人们课堂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而这些精彩的故事正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创作的结果。

数一数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顺序几个几个地数数,并能根据不同数法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在多个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能力弥补:在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加法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如果请你从1数到20,你认为可以怎样数?

抽答板书:几个几个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列一列。

(一)数一数,算一算有多少个熊猫玩具。

(出示熊猫图)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玩具店看一看,数一数柜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熊猫玩具?你是怎么看,怎么数的,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2、抽答板书:

横着看5个5个地数。

竖着看3个3个地数。

4、抽答板书:

5+5+5=15(个)。

3+3+3+3+3=15(个)。

5、小结:观察熊猫图时,我们可以从横的、竖的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发现有不同的数法,还知道能用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熊猫玩具。

(二)数一数,算一算有多少个圆片。

1、出示圆片图。

把你的数法和算式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抽答板书:

横看看6+6+6+6=24(个)。

竖看看4+4+4+4+4+4=24(个)。

(三)数一数,算一算有多少个方格。

1、出示方格图。

请学生观察方格图后,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自己是怎么数,怎么算的。

板书:

10+10+10=30(个)。

3+3+3+3+3+3+3+3=30(个)。

活动三:引导学生在算一算中体会加法的局限性。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要知道5盘苹果一共有几个,书上算式是5个3相加,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

2、师:你能算出5盘苹果一共有几个吗?请你算一算。

3、师:你能列出6盘、10盘、15盘苹果的算式吗?

5、要写出56个3连加,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四: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感想?

延伸: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个新朋友——乘法,用它来表示几个几连加就简便多了。

数一数教学设计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一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数一数总课时数: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师: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2)动脑动手:

1。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数一数教学设计

1.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2.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个数。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

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

主题图、光盘。

1、师:谁能告诉老师,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你认识几位小朋友?

2、你想和谁坐?你喜欢坐在第几排?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数。

1、儿童乐园里有几个小朋友?谁还想数数其它物体?

2、大家打开书,各自数一数,可以数给老师听,也可以数给小伙伴听。

3、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数的吗?

1、滑梯旁有个什么?谁知道这个小圆点表示什么意思?

2、按小图的顺序在大图里找一找,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地数,防止重复数,比一比谁说得好!(多媒体课件同步演示,从主题图中逐个抽取出10幅片段图)。

3、出示第7幅小图。

问:方框里是一个什么符号?放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有谁能告诉老师,方框里该画什么?

4、小组讨论第8幅小图。

5、比较第9幅图与第7、8幅图,这里的问号表示什么呢?(合作、交流)。

6、出示第10幅小图。

方框里应该画什么?请你找出10位小朋友站上来,看看是几个男生,几个女生?

1、门票游戏。

说明:只要完成每人门票上的题目,就能进入儿童乐园了。

门票上的题目:用点子图表示物体的个数。

1个小天使、2个南瓜博士、3个茄子老师、4个豌豆、5个蘑菇老师、6个小萝卜、7个小蕃茄、8枝铅笔、9个苹果、10只香蕉。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学校里藏着多少个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做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各种东西的个数?通过学生交流,总结这就是学数学。

“看”和“数”是学习的方法,不仅今天使用,而且今后更要主动地运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