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总结报告(实用5篇)

时间:2023-09-26 14:04:46 作者:QJ墨客 2023年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总结报告(实用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篇一

总体目标:

本学期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册书中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力争使70%的学生进入优秀之列,100%的学生及格,期末成绩位列全街道同课前五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

2、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

4、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与技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物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

2、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例如:化冰实验,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活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受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操。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课,本年级共有学生30人。

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他们大多数年龄在11——12岁之间,他们身心健康,活泼可爱,接受知识的能力强,。由于科学接近生活,大多数同学对科学很感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抓住学生新奇、爱动的特点,创设多种观察实验的情景,多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在实验中发展智力和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班内的优秀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能及时完成,能大胆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同学学习方法得当,模仿能力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表演能力强,成绩突出。

中程生同学好动,欠细心,但能认真刻苦学习,成绩良好。

后进生:有部分同学大脑比较灵活,但缺乏吃苦精神,他们有好玩的思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较差。如:刘倩倩等。

针对以上情况,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搞好优生优培和困难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大面提高教学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25课,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是本册书的起始单元。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天气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受和描述天气变化,设计制作观测天气的仪器,实地观测天气,获得观测天气的有关数据,并模拟天气预报发布天气信息,收集资料、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活对天气变化的影响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亲历和模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人类观测天气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影响。

第二单元,在了解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本单元从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引入,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状态物体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温度的改变可能促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第三单元,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亲历种植和饲养活动,发现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同时学会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会用多种方式做观察记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四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奠定基础。在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中,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不可逆变化既可以对人们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又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

第五单元,农业与技术是本册书的结束单元,也是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单元。在学习了天气、物质的状态、生物的生长和有趣的变化等单元以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与技术的关系。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农业与生活入手,围绕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这一主题,帮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资料分析,认识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六单元展示会:是全册书的总结,围绕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较完整的设计、布置、展示活动。目的是通过整理本学期对“变化的世界”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总结、归纳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学会自己确定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并通过展示与同学交流,达到分享学习成果的目的,从而充分体会成功学习的乐趣。展示会活动,也是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效果的一次较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应分别从活动组织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概念系统掌握三个方面,对各小组给予综合评价。

四、教学研究内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

4、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

5、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

6、掌握水的蒸发、沸腾、凝结和水的三态变化。

(二)、难点:

1、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例如:说明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物体的生长与变化,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

(三)、教研教改专题:

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2、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3、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用。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篇二

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材料,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鸭、鱼、蚕豆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4、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5、糖类和脂肪能提供给我们能量。

6、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7、食物在白纸上檫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糖类(淀粉)。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8、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出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为了使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能保持营养均衡,我们必须吃粮食类、蔬果类的食物,还必须吃肉蛋类的食物。

9、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10、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一种微生物。

1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2、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我们可以用冷冻(或冷藏)、晒干(或风干、烘干)、腌制、密封包装、真空包装、高温消毒等方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更好地储存食物。

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13、食物包装上一般都有生长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配料表、商标、生产厂家、地址等信息。

14、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等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篇三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噪音花岗石蜷捐躯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

四、情感升华。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篇四

教材简介

《血染的实验报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实验,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赞颂了施密特博士为了科学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以读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引领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科学家的崇高品格。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噪音花岗石蜷捐躯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这真是:

四、情感升华: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四年级的实验报告单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

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四、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1、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

2、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作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六、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

1、这次试验真得像往常一样?

2、那些地方确实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三、全班交流互动。

四、同桌互动。

说说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五、完成课后选择词语填空。

六、认读生字。

1、容易写错的字:博

2、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七、作业

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