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时间:2023-09-28 19:08:14 作者:纸韵 最新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一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找三角形,在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进行判断,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中关注学困生学习时间把握不太好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学习,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动手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实践时用时较多,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要更考虑的多一些,要细化教学目标。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发展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过程: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

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 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三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利用轴对称来证明习题,但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利用轴对称证明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写.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四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北师大版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已经对三角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并会在三角形内画。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在整堂课的讲解中,倡导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还继承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利用三根吸管摆三角形,引入三边关系,进而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议一议,个人活动测量三边并从几个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认识

3、由于现在仍是班级授课制,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往往一个问题的提出,差一点的学生思维,甚至还没有起步,好学生已经在回答了,所以怎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是一个现在共性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分层教学,使好一点的学生多给一点学习任务,使他能吃饱,差一点的学生少一点学习任务,使他吃了也能消化掉。

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还需要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教师讲的知识是否能真正的接受,理解。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五

认识三角形是借助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和在四年级认识角、线段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故我首先让他们找生活中的图形并紧接着动手做三角形,从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在具体的教学中,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还算顺利。

在第二阶段,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重要关系过程中,由于是再现课,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再加上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有限,所以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够深刻。

今天这节课,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堂真正成功的数学课堂,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加上是再现课的原因,孩子一味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回答问题,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很模糊,甚至出现错误,这说明他们对是如何得出这句结论的过程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也反映了学生往往只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这种学习模式,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这是孩子在常年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错误学习模式。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数学,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很多孩子上来就列算式,只要看到数字,要么就加要么就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如果这种学习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做”题目,不会论述、思考、研究问题。

因此我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这也将更促进我们素质教育的开展。

《认识三角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六

认识三角形是借助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和在四年级认识角、线段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故我首先让他们找生活中的图形并紧接着动手做三角形,从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在具体的教学中,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还算顺利。

在第二阶段,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重要关系过程中,由于是再现课,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再加上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有限,所以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够深刻。

今天这节课,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堂真正成功的数学课堂,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加上是再现课的原因,孩子一味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回答问题,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很模糊,甚至出现错误,这说明他们对是如何得出这句结论的过程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也反映了学生往往只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这种学习模式,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这是孩子在常年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错误学习模式。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数学,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很多孩子上来就列算式,只要看到数字,要么就加要么就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如果这种学习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做”题目,不会论述、思考、研究问题。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反思篇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从下面的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思维的提升。

[案例1]

几年前,曾经听过一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公开课,那时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事隔多年,具体的细节已淡忘,但是依稀记得大致的流程是:教师让学生量出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算出三个内角的和,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测量大部分的学生得出的结果并不是180度。老师解释说,这是因为量角产生了误差,如果没有误差,应该是180度。学生似懂非懂,心存疑虑,为什么偏偏是180度,而不是179度或181度呢?老师说180度就:180度吧。

反思:显然该流程中的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量角,进行计算,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做。得出的结论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知道了这个知识,没有学到数学的方法,更没有思维的提升。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种误解,数学的结论似乎可以模模糊糊,大致这样就可以了。

[案例2]

今年,我也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给四年级的孩子上的。过程如下:

新课开始,复习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度数,计算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和。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学期画角的时候知道我们三角板的三个角有几度吗?

生1:一种是:一个角90度、一个角30度、一个角60度。

生2:还有一种是一个角90度,两个角是45度。

生:是180度

师: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呀?

生1:是不是直角三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生2: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学生1讲时,大多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当学生2讲时,有很多学生露出疑惑的眼神。当时我想是不是直接讲第二个问题呢?可又怕学生一时接受不了,于是我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吗?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生1::一个正方形能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你说得对,可这是一种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生2:任何一个长方形也都能分成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而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那么这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一定是180度,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心里不由暗暗佩服,这孩子的推理无懈可击。还有很多孩子的手高高地举在那里。

生3:只要证明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就行了。

我向学生竖起大拇指说:这个想法好,可是怎么证明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呢。于是量一量,拼一拼的方法应运而生。接下去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师:既然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此我们猜测,是不是……

孩子们又用拼一拼、量一量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反思:学生从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度,猜测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的方法又是多维的,或从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推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或证明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受上面方法的启发,又用量一量、拼一拼的方法验证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把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较好地弥补了量一量所造成的误差,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可信的。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地探究新知,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孩子们自主得出了结论。验证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3]

最近,我又听了其他老师上的这一堂课,他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认识了内角,复习了三角形按角的分类,回忆了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后。

师:想象一下,有没有两个直角、两个钝角、或一个直角一个钝角的三角形,也可以画一画,摆一摆。

同学们听后纷纷动手摆、画。

一分钟后,教师出示学生画或摆的各种图形,发现这些根本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师:那么这些图形怎样才能变成三角形呢?

同学们通过画、摆,得出要形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把角的边往里靠,也就是两个角的和要小于180度。

生1:有190度吧。

生2:有200度吧

生3:反正不会小于180度。

生:我们不是学过量角了吗,那我们把这三个角量一量,再加起来就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几度了呀!

师:真聪明,那我们就按他的方法量一量吧。

(验证开始了,学生们量了几个三角形,当然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在180度左右。)

(接着学生想到的是用“拼”的办法,把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

师:既然是平角,你能确定下面肯定是一条直的线吗?

(学生面面相觑,不敢确定。)

师:这说明用拼的方法也有误差。那么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呀!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有学生提出把一个长方形对折,能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课堂安静下来,孩子们在思考)

教师作进一步的提示,能否把锐角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减去两个直角,余下的180度全是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同理,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很快就自主得到了。

反思:三角形的三个角能拼成一个平角,理论上说是对的。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我们能肯定那一定是一个平角,因为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只是“近似”的直线。所以,当老师说“拼”的方法也有误差,听课的老师在下面暗自否定这种想法的时候,孩子们却是频频点头。接下的推理,是严密的,无懈可击的,结论是孩子们信服的。孩子有自己的眼光看数学,教师应蹲下身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心田。

在这节课上,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思辨引导学生多想一步,想深一步,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会了数学方法,感悟了数学思想,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级教师钱阳辉说过:“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