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02:39:09 作者:BW笔侠 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既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圈的环保理念。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由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我把本节课定位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重点。

在教学目标落实中做到了,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及图片观察生物圈范围示意图,学生能掌握生物圈的范围。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文p28-29页图文内容,阐述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作用,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做到了学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但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生理解还是不透彻,原因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每一种生态系统特点和个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后,学生往往难以从这个认识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指导,时间不够,指导不到位,不能有效调控。

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

1.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鱼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

2.“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1947年解放军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50年代中期王*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垦田产量86.85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8.86%,粮食商品率达84%。

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三

我讲的这一节课是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可以算得上是一节尝试课,因为其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类似于本节的课题展示。在确定该内容时经过了选择,别人没有做过,我做一次看能不能成功。

在授课时,首先,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引入课题,如:以学生的生活问题“中午的时候有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好饿啊,补充能量去。”(1)你们觉得这里所说的能量在哪里?(2)能量怎么样到人体内的呢?食物中的能量是不是100%的传递到人体内的呢?”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入课题。其次,注重了引导学生分析与总结。在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从自己的结论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一目的在上课已达到。

但有不足的地方。

1、自己对学情分析不够,不是太了解自己的学生状况。所以在到整个过程中自己的步伐快了点。

2、没有太多的体现合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体现如下:

3、(1)、让学生对林德曼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并让学生作出评论。

(2)、利用林德曼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分数据和“某河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如下:水藻(871.27)小鱼(141.10)大鱼(15.91)鱼鹰(0.88),单位为105j/cm,计算这一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后得出传递效率为10%--20%。

4、如果“你家要种一些果树,养殖罗非鱼,养殖文昌鸡”你怎样设计才能使能量尽可能的取得最大效益。

3、没有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如果能把时间把握准一点,就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分析更充分一些并体现合作的能力。

下课后,我找了几位学生了解上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基本学会了分析能力,并对这次上课的方式给予肯定,因为他们觉得这次上课有严密的推理,和逻辑,象是在上一门理科课。

这次上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成长的经历,让我在这类课型的上法上有了好的例子作为参照。也让我充分感到上好每一次课都是一次挑战。这次上课最大的收获是“做老师难,做好老师更难”的感觉,这使我不断的反思过去上课的情景,我发现我还不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条件下,一个好的老师都能上好课,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掌握不好容易一节课讲不完。

在一开始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教材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学习,设计完以后,我自己总体感觉上有点不舒服,说不上来,就觉得乱,太碎,不系统。怎样才能让上课的效果更好一些呢?后来我想起了昨天听了一节吴老师的课,他是先让学生看书,再给出问题学生逐一回答,效果很好,这种方法我并没有试过,是否可以用用呢,于是我又将教案该了一遍,先让学生看一遍书,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这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最后我再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穿线、补漏、建立前后联系。

结果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果真和以前有所不同,学生很兴奋、很积极,知识点掌握的也很好,希望各位教师有兴趣也可以试一下。

细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五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本节课采用了“三段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几点感悟:

(1)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节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有关情节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互动活动方式为学生阅读教材后相互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不仅体现了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4)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学中不要吝啬一些表扬、鼓励性的语言,例如你真棒、做得不错、你说得太好了等,经常使用这些语言往往既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又调动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