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比较轻重教案与反思大全(16篇)

时间:2023-11-20 13:37:53 作者:紫薇儿 大班数学比较轻重教案与反思大全(16篇)

在编写大班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这些大班教案范文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面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2、通过测量、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3、能积极尝试和比较主动地学习。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面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底块场地。

物质准备:塑胶板70块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给每个幼儿人手5块塑胶板,让幼儿用塑胶板自主地拼图。然后,请幼儿根据拼出的场地的形状,想想它们分别像什么?再请幼儿比较这些场地的面积大小。

2、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拼出的场地的面积大吗?让幼儿通过铺垫子去发现5块场地是否一样大。

二、操作活动:给5块场地铺垫子并记录用了多少块板。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3、通过给不同的场地铺垫子,比较结果发现5块场地面积的大小。

三、活动评价: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2、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或别人的操作结果,并讨论:你认为着5块场地一样大吗?为什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面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电影找座位活动,理解电影票上的数字含义,学习用数交集的方法,对号入座。

2、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数问题,丰富生活经验,感受数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室布置电影院场景;电影票20张;抽号箱及座位号。

活动过程:

一、价值取向:了解看电影的生活常识。

1、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看电影常识:

(1)今天天气真好,大头儿子打电话约大耳朵图图一起去看电影。

(2)他俩来到电影院,已经是几点了?(9:30)。

(3)今天电影院播放哪几部电影啊?观察播映表。

他俩不想等太久,所以想看离9:30最近的那部电影。

大家一起帮忙找找哪部电影离9:30最近。(10点播放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4)他俩买了2张电影票。座位号写在哪儿啊?谁知道?

(5)大头儿子的座位号是:第3排6座。谁帮他去找到座位。

图图的座位是两道算式题:第6—4排9—5座。

算对了答案才能知道几排几座,找对座位。请一幼儿算出答案,并找到座位。

二、价值取向:模拟游戏,提升看电影的生活经验。

今天免费看电影,你们想不想去看啊?但是这些票子上的座位号有点奇怪:有的是加法算式题,有的是减法算式题,还有的就是单个的数字。只有坐对座位的小朋友才可以在下个抽奖活动中得到奖品。(幼儿自己伸手在箱子内抽票、算出答案、入场、对号入座)。

(1)老师提示幼儿:对号入座。

(2)验证游戏:

今天电影院举行抽号中奖活动,被抽到座位号的观众可以得到一个奖品;如果你坐错了座位,与抽到的座位号码不一样,那就请你重新对号入座。

(3)结束:

今天我们学会了去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的方法,这样看电影的人再多,也不会拥挤,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

下次你们一家人去电影院,你要走在爸爸妈妈前面,不但要找到自己的座位,还要帮爸爸妈妈找到座位,好不好?播放一小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现在我们休息一会儿,等会儿继续再看。

活动反思:

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枯燥而又抽象的。而今天这节课,我将要教会孩子们理解并区别“1”和“许多”,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感知这种量的关系,我通过直观的教具在营造氛围的同时适当渗透认知,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面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来自老师教案。!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xx年、20xx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xx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小百科:日历,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记载着日期等相关信息。每一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一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面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2、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

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面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2、难点: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统计图,展示板,多媒体课件,彩色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四种水果,看看是那四种水果?

(视频出示水果图片:草莓、梨、西瓜、菠萝等)师: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种水果有几个吗?

师:每组的操作盒里也有这些图片,请给它们排排队,数一数,比一比。

(从下往上排队,水果标识在下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讨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贴到黑板上。

师: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个格子摆一个水果就能帮助我们比出多和少。

师: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幼:按从少到多排或从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绍统计图。

师:你们在摆图片时有没有碰到困难?

幼:西瓜图片太大,一个格子放不下。

师:谁有好办法?

幼:也可涂颜色来表示。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展示涂颜色的方法。)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

师::涂颜色的看起来非常清楚。这时就会出现四个柱子。我们只要比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统计图展示板)想一想,图中的四个柱子、数字、水果标识都告诉我们什么?。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底下的图片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水果。数字可以告诉我们哪种水果有几个,像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3.看图提问题。

师:请你说说从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统计图告诉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统计图还告诉我苹果有5个,比草莓少1个。

二、应用知识。

1.创设情景。

2.小组讨论结果展示。

师:请每组出一名小朋友,拿着统计图说一说。

3.分析应用。

师:根据这些统计图,我们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多买一点,哪些水果该少买一点?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数学练习册》统计练习题。

活动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班数学教案:比较轻重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奇妙的书”课件。

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面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2、通过测量、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3、能积极尝试和比较主动地学习。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面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底块场地。

物质准备:塑胶板70块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给每个幼儿人手5块塑胶板,让幼儿用塑胶板自主地拼图。然后,请幼儿根据拼出的场地的形状,想想它们分别像什么?再请幼儿比较这些场地的面积大小。

2、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拼出的场地的面积大吗?让幼儿通过铺垫子去发现5块场地是否一样大。

二、操作活动:给5块场地铺垫子并记录用了多少块板。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3、通过给不同的场地铺垫子,比较结果发现5块场地面积的大小。

三、活动评价: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2、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或别人的操作结果,并讨论:你认为着5块场地一样大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都用一样大小的垫子去铺场地,虽然场地的形状不一样,但每一块场地都是用了12块垫子,说明这5块场地一样大。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大班数学教案:比较轻重

1、能说出球体的名称,知道球体的外形特征,即不论从哪个方向看球体都是圆的,不论向前、后、左、右它都能转动。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幼儿每人一个小筐子,筐内有乒乓球、圆片纸、铅笔、操作材料各一。

2、教师演示用的大范例,教室内角落放有球体形状的物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2、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3、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小结: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4、找找哪些东西是球体的?

请幼儿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球体形状的,说说为什么要做成球体形状?

5、作操作材料,三个图例中,找找哪个是球体,为什么?

6、活动结束。

数学教案比较轻重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三)小结。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4)小组讨论,汇报.。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

1.通过用眼看一看、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幼儿小朋友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幼儿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实物若干。图片、天平秤教学重点:

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一、创设情境师:星期天,动物乐园可热闹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轻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1、看一看,比一比。

(1)在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你还知道谁轻谁重呢?课件出示几种动物比轻重?

(2)你们又是怎么知道它们的轻重的呢?

(2)幼儿操作,掂一掂。(现在请一幼儿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数学书和文具盒的轻重,以及其它你感兴趣的物体的轻重)。

(4)有幼儿说,他反复掂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轻重不是很明确,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呢?(对了,我们可以借助秤这种工具称一称,现在,我们用天平这种秤称一称。

3、称一称,比一比(1)教师示范称一称,课件出示称苹果和梨的图画。问:谁轻谁重呢?你怎么看出来的?(很多同学都看出来了,放苹果的这边矮,说明苹果重,放梨的这边高,说明梨轻。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天平秤的指针会偏向重的那边呢,可见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

(2)幼儿操作,秤物体,比轻重。(现在你们可以自己来称一称,比一比轻重。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比较物体的轻重一般用哪些方法?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的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当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园数学比较轻重教案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

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

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

2.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

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1.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

2.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教师: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2.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

3.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

(学习词汇:垂、翘)。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1.教师: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

2.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

(学习词语:不轻不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多和少》及教学反思[样例5]

1.使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物体的摆放形式无关,初步建立数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1.磁板1块,纽扣、瓶盖若干。

2.幼儿作业纸。

数一数,说一说,每组有几个苹果?它们都一样多吗?

1.指导幼儿看作业纸。数一数每组苹果是几个?它们一样多吗?为什么?

4.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品的数量不因物品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老师在活动区可投放像上面那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

在教学中在引导方面,要做到深入了解,在教的过程要详细和恰当的运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幼儿练习要把前面基础打好,在幼儿练习时才不会出现错误的发生。

数学教案比较轻重

1、能知道物品具有轻重不同的特征。

2、运用感官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准备。

书包两只(一只空的,一只装书),笔,玻璃瓶,铁块,石头,积木,盘子等实物,作业单若干。

过程。

l出事装书的书包与空书包,请幼儿背一背。

提问:两个书包有什么不同?

结论:空书包轻,装书的书包重。

l幼儿分组操作,感知各种材料的轻重。

从盘中去两个物品,比比是否一样重,什么轻,什么重。

2、幼儿操作练习:该放几个苹果?

l在作业单上画上所缺的苹果。

建议。

将操作材料摆放在数学角,巩固幼儿对物体轻重的概念。

数学教案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1)先出示两个袋子,“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带着提进来,这时孩子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轻,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第二组:花片和积木,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接下来比较和讨论这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最后延伸活动进行5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大班科学比较轻重教案

1.认识天平,学习使用天平,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

2.学习按物体的轻重给三个或四个物体排序,感知理解序列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比较的物品若干对。

一、请幼儿选择3种(或4种)瓜果,运用已有经验比较轻重。

1.这些瓜果一样重吗?怎么辨别轻重?

2.引导幼儿用手分别去掂各个瓜果的份量,然后再记录表“用手掂”一栏中,按物体的轻重用数字进行排列。(引导幼儿知道物品的轻重是相对的,学习尝试按物体的轻重给三个物体排序)。

二、教师设疑:有的瓜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怎么办?(出示两个重量相近的瓜)。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瓜哪个重,哪个轻呢?

三、认识并使用测量工具——天平。

1.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准星必须居中,物品应轻拿轻放)和利用天平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哪边翘起哪边物品就轻,哪边下沉哪边物品就重)。

2.猜想:这两个瓜哪个轻?哪个重?

3.用天平测量验证这两个瓜谁轻谁重,初步学习使用天平的方法。

4.用天平测量验证前一环节中“用手掂”排序三个物体重量的准确性。

四、游戏“猜猜谁轻谁重”。

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瓜果,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

本次活动以瓜的实物引出,请幼儿先用自己的方式想出比较的方法,通过用眼睛看、天平秤、用秤重量的方法和用生活经验脑子想等方式进行,教师在引导中要多用扩展性的话题引到,到后面有些幼儿又想出了用纸沉下去的程度来进行比较,方式多变,但有时教师在活动还欠缺,喜欢重复幼儿的话语,需要不断反思。

比较轻重大班教案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