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小学生历史读后感(通用20篇)

时间:2023-11-17 15:25:21 作者:BW笔侠 最优小学生历史读后感(通用20篇)

读后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如果你正为写小学生读后感苦恼,不妨阅读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历史总结读后感

从9月8号开始,我在杭州__中学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教育实习能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对于我们师范生是非常重要。在实习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虽然这么说,但是刚得知自己被分配到__中学时,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因为听一些师兄、师姐说过在杭州实习的话讲课的机会比较少,而且不受重视,可能学不到什么,而且__中学又是省内数一数二的学校,可能对实习生会不屑一顾。

但是到了学校以后,我的一切顾虑都慢慢消失啦。负责历史系实习的是___老师,他曾经来过我们学校做讲座,很有学识,是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对我们非常照顾,而我的班主任和教学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___老师,她也是我的学长___的知道老师,已经任教十多年,经验丰富,教学很有自己的一套。而且她的个性我很喜欢,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会严厉的指出我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觉得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

那还是来说说说我的三个月的实习吧!

这三个月是我过得最充实,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成就感和最有挑战性的一段快乐时光,这段日子里,我终于体会到了要做好一名教师,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明白了要做好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感和重要性,总之,这是一段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的日子。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中秋节放假回来,9月17号,星期二,早上第一节课,我是我们小组第一个讲课的人,紧张的不得了。讲课的内容是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讲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只记得我讲的满头大汗,前言不搭后语,学生一直都很迷茫的看着我,我都快紧张死了,离下课还有5分钟左右我就讲完了,是指导老师替我解的围。课后,她先鼓励了我一番,说我教态还好的,做老师的推翻还是有的,等等,最后她说我课上有几个知识点讲错了,这是最不应该的,然后……我都没怎么听到啦,可以说是迷茫的第一节课。

这也让我深刻的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有些知识点之际都没有掌握好,怎么将给学生听呢?于是在以后的每一节课前,我都认真的备课,知识点都一一查清,不容许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对学生,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出来踏上讲台的喜悦,另外让我终生难忘的就是军训。虽然__中学这个实习点以前也是有的,但是他们都是没有经历军训的。由于这次实习改革,原来都是十一放假以后再去的,总共两个月,现在是9月8号就开始了,而__中学的高一学生军训安排在9月22日。所以我们就跟随班主任带着学生去军训了。

在实习期间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叫教师必须热爱这个工作,热爱学生。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般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更是和教师的职业性质格格不入的。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实习期间也体会到了,班主任老师真的很累,早上六点半起床已经太迟了,晚上10点半才能回到寝室,心里还在记挂着学生,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的行业要更累,甚至在八小时外还不能休息。因此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有首先付出对学生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师生之间架起了感情的桥梁,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才会有实效。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消除学习不好同学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在实习中,每天出发前都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因为我明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朝夕相处的学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也正是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我深深感觉到这三个月我所学到的东西是在大学里永远学不到的,我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享受学生叫的每一句“老师好”,在那时我是真正的一名人民教师——阳光下最最崇高的职业!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人类的伟大,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的文化,是把握历史的选择。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游泳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有民族团结的力量。

为什么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因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共产党处处为人面着想,是共产党首先选择了人民,不甘于对旧社会屈服的人民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也犯过不少错误,然后又不断的自己改正错误,开创新的局面,夺回新的胜利。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打败最强大的敌人,克服最严重的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源泉。

红军长征二万五的艰险历程过大渡河泸定桥的时候,敌人把桥上的木桥拆掉,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锁。共产党做好战斗的准备,敌人费劲千辛万苦也没有阻挡共产党。只有共产党员才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渡过这样艰难的关卡。

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这是党的伟大创举,是实事求是地把马克思主义与香港、澳门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香港和澳门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所以最后还是回归了祖**亲的怀抱。

没有人会喜欢战争,所以人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做到没有战争,公平公正、诚实友爱的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正义的代表,人民没有理由不选择它,历史也没有理由不选择它!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为低碳出把力!对,就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低碳一族”和“低碳宣传员”。首先从我做起,做好榜样!于是我努力做到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少用纸巾擦手;随手关灯和水龙头。平时勤动手动脑,废物利用来实现“低碳”:我把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稍加裁剪,制作成储物盒,用来放茶叶包、妈妈的化妆品之类的小物品;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了一盏漂亮的台灯;将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改善睡眠……爸妈看了惊讶地说:“现在,我家的小贝都变成个小环保专家了,我们也不能落后,得赶上低碳环保的潮流呀!”

读完《历史的选择》,我的心潮随着我们的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党在新时期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在这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日子里,我们静静的坐在教室里,沐浴者窗外明媚的阳光,我拿起笔,心情却异常的沉重,我苦难而备受屈辱的祖国啊,一幕幕悲壮、沉痛的历史画面呈现在眼前,仿佛回到了那段令人心酸难忘,惊心动魄的悲壮昨天。

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有多少革命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没有崇高的誓言,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理想而战,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去李大钊,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人、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战斗。李大钊被叛徒出卖,锒铛入狱。在狱中,他备受酷刑折磨,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为了崇高的理想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她们用自己的行动,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战争的硝烟离我们远去,回首昨天,我们永远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我们热爱和平“弱国无人交,贫穷就要受辱,”从现在开始我就要争当:

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暑假时,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有所启发。

多少年前的中国清府,是那么无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清政府领导下我们毫无反击之力;面对封建社会的腐败,清政府却不管部问,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这样,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制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散化的而散化成烟灰,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我们的万园之园就在这样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就这样随风而去。

终于中国人民忍不住了,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选择的人与那些爱国英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在,那些残疾人缺钱在街上乞讨,人们不但不献出自己的爱心,而且还骂到“肯定又是一个骗子!”而那些英雄人物却奉献自己的爱心,雷锋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给灾区;刘胡兰把钱放在窗口让小偷去偷,她说:“世上有小偷肯定是因为他们缺乏财务或物资,只要他们有了这些东西,一定会改过自新的!”我认为人们应该像爱国英雄一样,奉献我们的爱心。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精神,我们要学习英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做什么事都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既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今天下午,老师发了一本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书,在这本书中雷锋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他是在亲人的帮助中长大的。雷锋在工作中以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生活中十分简朴,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方,学习中始终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他把书随身带在身边,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雷锋叔叔牺牲时年仅22岁。

看到这些,我感想很多,以前爸爸妈妈每次都说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个幸福的孩子,要好好珍惜美好的生活,可我从没感觉我是幸福的,看了雷锋的故事我才感觉我真的很幸福。首先,我更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不能磨磨蹭蹭,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合理利用起来,做作业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不能依赖别人,要多动脑筋或查资料。

其次,与同学开心快乐友好相处,不欺负不嘲笑任何同学,有好书大家一起分享,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最后我要做个生活中勤俭节约的好孩子,不随便买零食,每年妈妈都会带我去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儿,把我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他们买东西,以后我还会如此。雷锋叔叔虽然您走了,但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心中。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就连一根小小的火柴都要从外国进口。再加上旧社会政治腐败黑暗,遭受到各帝国主义者的侵犯,形势十分危急。

难道我们中国就会这样堕落下去吗?不!这条亚洲巨龙在如此危急的时刻终于睡醒了!中国儿女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跑了侵略者,之后成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条巨龙从此踏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里,我们也经历了不少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不但没有使我们退缩,还使我们的意志接受了磨练。

大家一定还记得20xx年5月12日的那个下午吧?当时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损失十分惨重。

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人民解放军火速赶往灾区;白衣天使火速赶往灾区;各界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救灾队火速赶往灾区……“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的号召响彻大江南北。

在这次地震中,英雄事迹数不胜数,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谭千秋老师。

那是地震刚开始时,谭老师正在上课。忽然,地震来临了,他随即带领学生逃跑,可是教室里依然有四名学生来不及逃生,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谭老师扑了上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为了未来,我们努力奋斗吧!

历史的读后感

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卖国贼”,勾不起我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确是个置民族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半殖民地条件下地主阶级决定。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人物。

他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兴趣。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手捧《历史的选择》,我如同立在一位老者面前,倍感慎重;翻开《历史的选择》,一字字,一行行,一目目,如同恩师,给我教诲,给我无限感动。

旧中国,国无宁日,名不聊生,社会一片黑暗,民族处在危亡之中。

1920xx年,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0xx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大胆解放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开放的现代化中国为世界所瞩目,展示了她的无限魅力。

党顺应了历史,历史选择了党。党代表了人民,人民选择了党。

是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就没有小岗的春天,深圳地飞速发展,没有浦东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更没有“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

是呀,有了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才有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中国人才能圆了千年的飞天梦;中国人才能喜迎上海世博,同世界牵手,共创和谐社会。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他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他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共产党,因为他有钢铁般的精神。一个曾被列强所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受风霜的国家,他选择了“千锤万凿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韧”,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历史选择了你,我伟大的祖国!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又能选择什么呢?我只能选择自豪与骄傲,我只能选择努力与拼搏。

深深地爱你,我的祖国。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翻开《历史的选择》,一行行清新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打动我的心灵。我明白了,中国曾像一艘搏击风浪的小船,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上前进。共产党人带领着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卖国贼,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站了起来,富强起来。我了解到,20xx年四川省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吧!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张开那温暖的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身下四名学生。这四名学生获救了,可谭千秋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懂得了钱学森爷爷为中国火箭、导弹、卫星航天事业,呕心沥血,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深深地被谭千秋老师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感染,为中国有钱学森这样的人才感到骄傲!

作为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和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面对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对着革命先烈的期望,面对着鲜红的少先队队旗,我们应该努力完成少先队员应有的任务,最终成为一个光荣的、优秀的少先队员。在思想上,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老一辈“红色”传统,不断地传播这种思想,让所有人都有这样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有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遇到难题,要树立百倍信心,要开动脑袋,独立思考。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谦虚地请教他人。在行动上,遇到困难,要想尽一切来解决,努力奋斗,要相信自己,更要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在为人处事上,我们要有公德心,博爱心。见到有困难的人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

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我心潮澎湃。啊!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选择了中国!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小学生作文

我们还小,对于历史还有许多不明白。最近老师发下来的《历史的选择》让我读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共有八大主题,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改革开放春潮涌;科学发展谱新篇和勇做时代先锋。

当我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我们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而抗战到底。我多么感激共产党人,感激抗战英雄。共产党的抗战精神换回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我想:如果没有共产党,也许就没有新中国,人民也就没有现在的美好日子。

当我读到一个片段。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那一刻,我多么高兴与喜悦。片段上写着:那一天,中国沸腾,民族狂欢!在延安的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汇聚在街头和集会所。欢呼声,锣鼓声,唱歌声,唢呐声交织在一起,上下腾舞。我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他们美好的舞姿,听见那欢快的交响曲;我仿佛和他们一起分享抗战胜利的快乐。

当我读到深圳改革开放前,只是一个贫困又落后的小镇时,开始时心里充满了疑惑。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短短几年为什么变化这样快呢?我一口气读下去,哦!原来是这样的。因为有邓小平爷爷的鼓舞人心的话语,让建设者信心重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这里诞生。

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这里有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李素丽,和红手印的褒奖——沈浩......

为什么共产党受人尊重呢?因为他们有优秀的品质。读完这本书,我觉得那些时代先锋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比如江姐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始终没有说出组织的任何情况;雷锋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帮助他人,为无数人做出了好事。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被誉为“两弹元勋”我们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默默奉献的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真实了解了我们中国的历史。从贫穷到富有,从无知到文明。我们长大一定要实现我们的报国信念。让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不让别人欺负她。

历史的读后感

没有教科书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国家有了更深刻认识。

在当前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气息。对于这本书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所有民主文明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统治,那种《1984》下社会必将受到人民审判和历史惩罚。

历史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十一册,它是吴碧涵姐姐写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讲的全是真真实实、有凭有据、经过再三详密考证的历史。绝不止是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更不是传说演义、细说小说。

随后,每天睡觉前,我就拿着《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于是知道了朱元璋对大臣的凶狠,知道了元妙观那不是素面的素面,知道了朱刘之间的友谊,知道了方孝孺的孝顺,但是我最喜欢看还是运用智慧,打败敌人的故事。类似于《鄱阳湖大战》、《南兵撞到冰墙》等等。

而这中间也有一些名言名句: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读完这本书,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历史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我们要亲近那些品德好的人,远离那些品质恶劣的人,还有,品德是人生的必修课,做人首先要最品德高尚的人。

历史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是中国历史上,共777页,这本书讲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传说,带我们去畅游西周封建时代的确立…最终在大汉朝的守成与衰落的门口停下来.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喜怒哀乐,喜是欢喜姬发把纣王打败,怒是愤怒纣王竟那样骄奢淫逸,哀是哀悼英雄项羽之死,乐是乐得公子小白终于得到了王位.

但给我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纣王时代,那时百姓的生活生不如死,可是纣王竟毫不怜惜,反而愈加放肆地做坏事,还好有姬发在,那些挺到最后的百姓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快乐,勇敢,智慧全都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终生难忘,当我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心想:“为什么不能让战争停止,让两国握手言和,成立一个大国让世界和平呢?为什么总有些像费仲雷开那些卑鄙无耻的小人呢?如果没有他们,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些都一定会在这本书里呈现出来,所以我一定要快点去中国历史中.

你们想知道古代的秘密和传说吗?那就赶快来读中国历史吧!

历史读后感

有时候,是历史创造了人,而非人创造了历史;如同,我们经常的以为“时势造英雄”。

我甚至这样想: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早已被历史设置好了一个样子――你本说会成为的样子。请不要挣扎,因为你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即使,你可以奋斗,从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我倒更觉的,唯物地讲,巴顿“英年早逝”是历史对他这个幸运儿的一种格外恩赐――因为他只为战争,确切说是为二战中美国的“正义战争”而生,而战争又远非历史的全部!他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保留了他的传奇,尤其是那闪耀般疆场驰骋者的经历,却又无情地没有了去指挥几位狂妄自大到自以为可以创造或者改变历史的政治家家们发动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的错误的战争”的机会。

现在看来,至少我们这些市侩般清高虚伪的研读批鉴历史的品味者看来,巴顿远比麦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却是历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对待了不同的“英雄”们:麦克阿瑟没有英年早逝,进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谓的“败名”――是他所并不想被历史所记忆的。

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历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经被认为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伟人。只不过,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闹剧”,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来有那么个人”而已罢。历史的轨迹,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某些人,甚至某个群的“折腾”而改变了它必然的轨迹――当然,那些扑来跳去的“折腾”,真的也就影响了那么些人,但最多也不过如此啊。宇宙般广阔和长远的历史,只有取到它极限小的边际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于在某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们所熟知或者淡忘的历史吧。事实是,只有再做一个无穷区间内的积分,才可以成为那个取到了极限小的边际的历史!

这样以来,似乎每个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实际上,大部分的我们,都不会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国人古谚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有太多的近忧,俗人在忧虑着生活,工作,事业,追求还有感觉;而所谓的伟人们,也会被历史蒙蔽了已经很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忧虑着民族,国家,地区,战争,协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复杂,如此的冗乱,怎么还有我在这里又“疯”又“傻”而且还“无聊”的“远虑”呢?这,只会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忧”而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们不屑一顾的扯淡闲谘罢――而且,真的怀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样的一个成功者!至少现在,自己仍然有很强的欲望去做那么一种追求。

应该是吧――可是,人类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历史读后感

读希罗多德的《历史》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首先是因为此书牵涉的地域跨度太大、年代跨度太长,人物、事件头绪太多。从空间上看,东起印度、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到北极圈附近,南达尼罗河的源头,希罗多德都涉及到了。从时间上看,从吕底亚王国的兴起(约680bc)到希腊人击退波斯人的侵略(479bc),前后2。这还只是书中的主线,如果加上插叙中提到的其它事件,则有的可以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另外,作者特殊的讲述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他不断地打断自己的叙述,不断地在一件事讲到一半时插进一段有关的背景介绍。这种插话,短的时候大概是一、两节,但长起来就不得了。最长的一段是有名的介绍埃及风俗的第二卷。整整一卷182节,除了第1节之外,完全和叙述主线没有直接关系。更有甚者,在这种插话之中有时他还要插进另一段,于是就形成了“插话中的插话”。比如第五卷第55节(简记为五55,后文同此)以下,希罗多德讲到阿里斯塔戈拉(aristagoras)——反抗波斯的伊奥尼亚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到希腊本土寻求支援。他先到了斯巴达,但没有结果,便转去雅典。这里作者插进一大段追述(五55至五96),向读者介绍雅典是如何摆脱僭主的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这本来不过分。可他在五57又插进了一段,介绍起杀死雅典末代僭主希庇亚斯之弟希帕库斯,并最终引发人民起义的两位英雄的原籍——盖菲拉(gephyraei)。这还不算完,在紧接下来的五58,他又开始讲述和盖菲拉人一道在希腊本土定居的腓尼基人,进而开始讨论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他认为希腊字母是腓尼基人传来的,并花了3节的篇幅(五59至五61)来举例说明之。这个研究成果诚然是很具洞察力的,但是和盖菲拉人有什么关系?和雅典人摆脱僭主有什么关系?和伊奥尼亚起义有什么关系?这种“插话中的插话中的插话”——我称之为“三次方插话”——在希罗多德的书中并不只此一处。比如这个“三次方插话”结束之后,在五96之前,即“一次方插话”结束之前,还有几段“二次方插话”和“三次方插话”。我要是苛刻一点的话,甚至连“四次方插话”都能找出来。

(当然,《历史》并非完全地缺乏主线。插话多的情况也只在前五卷中比较明显。后四卷因为已经开始直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所以插话就减少了很多,现代人看到这里应该会觉得轻松了一大截。)。

这种时不时地脱离主题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主题不明确、主线不清楚的叙述方式,你可以认为是当时文学技巧本身不完善的结果。但如果你心胸放开阔一点的话,也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叙述方式。我想凡是读过未经改编的《一千零一夜》的人,都能明白这种“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其实并不罕见,也并不单调。它是一种随着语言∕叙述∕故事∕logos本身的流动而流动的讲述方式。它是一种随时准备分流、回溯、旋转、重新汇合的言说之河。现代派小说中有所谓“意识流”、“生活流”的说法,借用一下这类术语,我也可以叫希罗多德的讲述方式是一种“叙述流”,或者说“logos流”。它想向人们展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着清晰的原因-结果∕开端-结局的、单线条的、摆在那里的固定的话语客体,而是一个有着众多线索、可以随时把某一段拆开,单独讲述的、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去解读的言说主∕客体结合物。不光是读者可以以不同的途径来接近它,如果作者希罗多德不想讲述希波战争的话,他完全可以根据手头的材料,在诸如《希腊及周边地区风土志》或者《希腊及周边地区政治沿革录》的题目下重新开始他的叙述。而如果是这样一本书,而不是《历史》流传到今天的话,人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我想并不少于今天的《历史》的80%,只怕在有些方面会超过100%。

换句话说,今天的人们读《历史》觉得主线太不清晰、太繁杂,其实是看有脚注的文字太多了的缘故,是被某一种思路带领着看书看惯了的缘故。(而且就算看有脚注的文字,你何曾看到过“三次方脚注”这样奇妙的玩艺?)现代人所习惯的不是“logos流”,而是“思路”。而且这个“思路”一般来说都是力求意义上的单向性、拓扑学上的简单性,也就是说歧义越少越好、歧路越少越好。像海德格尔那样对多重词义、多重理解的沉迷,像《花园小径》那样结构分散、无明确导向、多重线索反复交叉的叙述方式,出现于现代哲学、现代派小说中,似乎很新鲜。其实我要说,你看《历史》就明白那并不是首创。

“流”与“路”的区别,就在于流本身就没有,也不要求有明确的导向性,它往往是“讲到那里算那里”的,人们面对它也只有“随波逐流”的份;而路再怎么复杂,就算成了一片四通八达、无所不至的路网,但只要人一走上它,人的目的性,也就是“我要从哪里到哪里去”的心态是避免不了的。这也就是“意识流”不能被称为“意识路”的原因。“路”总是从原始的环境中,被“走得多了”走出来的、和原始环境不一样的东西,而“流”却是包围着你的、迷惑着你的方向感的、浑然一体的原始之物本身。对于《历史》,追求一种clearlycut的结构,既是我们现代人的误区,也是无奈。

历史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历史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历史读后感

最近看了华盛顿邮报的前任女掌门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自传――《个人历史》,感触颇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传奇的女人吧。

凯瑟琳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爸爸曾经是华尔街的一位投资家,曾经担任胡佛政府下的美联储主席和第一任的世界银行行长,后来胡佛下台后,仕途失意下购买了当时规模颇小、经营不善的《华盛顿邮报》,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将之经营在盈亏边缘。而她妈妈是当时19世纪代的第一批美国女记者,在文化圈有着丰富的人脉和资源,自己也是个美貌与才华兼具的杰出女性。

这样的出身就决定了凯的不同寻常,虽然她小时候父母抛下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开始混华盛顿报圈的时候,对他们几个也疏于管教和照顾。不过随着他们的成长,尤其所有孩子中,唯独她对新闻感兴趣,所以就渐渐和父亲的感情越来越深入。

20多岁凯瑟琳大学毕业后到父亲管理下的华盛顿邮报开始工作,认识了后来的老公菲利普格雷厄姆,当时他刚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助理。后来凯嫁给了他,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二战,菲尔入伍,后来连续生下了四个孩子,拉里、唐、比尔和斯蒂夫,她也成为了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只是偶尔还写一些专栏文章,完全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的家庭妇女造型。她的父母也渐渐老去,因此把华盛顿邮报传给了她的丈夫和她,其中菲尔任发行人。菲尔努力工作把华盛顿邮报从亏损的边缘提升到盈利水平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这一切在菲尔接近50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对于凯来说,可以用晴天霹雳来形容――菲尔得了严重的躁狂抑郁症,开始他们为了他以后的仕途着想,试着隐瞒,并且没有采用积极的药物治疗,而只采用了心理辅导和哲学思辨之类的保守治疗措施,拖延了时间,导致了严重的病情,后来菲尔不仅在婚姻中出轨、大量进行商业并购而且最后用枪自杀了。

我想对任何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都是很恐怖的开始。但是凯不但扛了过来,而且接过了父亲和菲尔的衣钵,继续经营着华盛顿邮报。在60-70年代风云突变的美国政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她手下的记者抖出了水门事件,掀翻了尼克松;经历了工人大罢工;采访了无数的政要,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十三的重要人物。

公司的经营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功上市并获得了兼并案等的极大成功。后来成功地将公司传给了她的儿子唐。她八十多岁高龄还参加工作,后来在一次摔倒后才不幸逝世。这本她的自传出版后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她在书中写到:在一定程度上,我想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个人历史包含既出乎意料又不可复制的内容。

我觉得她的成功来自于一些幸运,同时也有她的机遇,更重要的也有她个人的努力,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1、她周围高质量的圈子导致了她的成功。

凯的父母无疑在当时都是很牛逼的人物,她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而她母亲的前卫性导致她并不像多数当时的妇女一样只着眼于家庭生活。

而她婚前混的.圈子是青年精英聚集,所以后来遇到了她的老公菲尔。而菲尔的哈佛法学院背景+父母的华盛顿邮报背景无疑将她推进了美国的政商圈。

在她主管华盛顿邮报以后,她和她周围的记者精英等等一起可以主导美国的政坛舆论走向,每一届总统候选人都需要跟他们取得良好的关系。亨利基辛格、巴菲特、杰奎琳肯尼迪这些我们觉得超级大腕的人物,都和她是朋友而已。

她也可以很容易把某人带入社交圈,从她和巴菲特的互惠互利关系上就可以看出来:巴菲特教她财经知识,帮她收购兼并企业,她把巴菲特带入华盛顿的社交圈,和当时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等一起吃饭。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由于她的出身和她自己所处的阶层导致了她可以对很多关键事物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同样适用:选择牛逼的圈子,当你可以进入以后,你自己也就逐渐变得牛逼起来,拥有资源并且发挥影响力是成功的第一步。选择朋友,培养人脉,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可能对于所谓的成功至关重要。

2、大的背景与环境。

凯的个人生涯中经历了二战、越战、水门事件、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等等,她在这个时代之中,把握了美国新闻、电视媒体的高速发展阶段。当时的朝阳产业使得她和她的同仁有发挥的广阔空间。她的选择无疑也是明智的。

3、凯个人的努力。

凯本身是个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遭受的歧视。

她的丈夫菲尔在死前的2年出轨给她生活蒙上了阴影。

菲尔的狂躁抑郁症长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她曾经是她当时唯一的一名女性经营者,很多与会场合唯一的女性。

她从对经营一无所知到接受经营而且成绩斐然,有时候是命运在推动着她,有时候又是她自己在推动着自己的命运,她作为女性觉醒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这本书看起来其实有点囫囵吞枣,因为太多的人名和背景知识还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在主干的脉络里,感受到了凯的传奇,而这本书也揭开了美国上流社会政治生活的小小一角,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最大的感触其实是女人一定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定下框框,要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承担责任或者挑战自我;而对于不了解的环境与个人,不要先入为主,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同时,她的经历说明,对一个女人而言,婚姻家庭并不是真的全部,每个女人都完全可以拥有更广阔的世界:可以寄托内心的事业,优秀的朋友与同仁,财富上的自由,父母子女快乐的家庭生活都可以带给我们幸福。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带给我们勇气,颇有女权意味的好书吧。

中国历史读后感

就像门阀制度、经济重心南移一样,商周之际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除了作者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外,更在于部分印证了我以前的观点或回答了我的疑问。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记录不精确),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们更像是周人的后代。商人秉持的是一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他们逝去的祖先)都不是截然割裂的,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沟通的。当然,这种沟通的特权属于商人,他们也认为他们的祖先要强过其他部族的祖先,自然会给予自己更强大的.庇佑。并且他们通过祭祀和占卜不断(向其他部族)强化这种印象,借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我曾经徜徉在河南历史博物院(修缮前,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商代的青铜器不论从造型和纹饰都要比周代青铜器繁复得多(除最后一个图是西周的外,都是商代的)。这一方面说明商的铸造技术要远高于周,同时,商把青铜器的形制、纹饰也作为强化其优越性的礼器,而周只是把他作为一种留存契约(铭文)的器物,因而形式大大简化了。

对比商,周是弱小的,他们甚至没有打算一举灭商。这些通过牧野之战两年前的孟津会盟,以及剪商后对商人的安置可以看出来。周人并没有把商人屠戮殆尽,而是采取了分化、迁徙、融合等方式。

面对强大的商的轰然倒塌,周人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担心有朝一日这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周人提出了无差别对待人的“天”的概念。不是周人打败了商人,而是上天厌弃了商人,只是通过周人实现了天的决定。如何考察天的态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人于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种人文主义无疑比商人崇拜“帝”或“鬼”(祖先)的神秘主义是个巨大的进步!

其后周公主导推进的封建制(册封、确立氏族、武装殖民)、宗法制等制度让新的周人(当然也包括被收编的商人)团结得更紧密,也可以团结更多愿意加入的族群。天下从“松散的共主”制向国家形态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些制度对中国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五四运动,人们才开始“讨伐”它,这已经是后话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