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大全

时间:2023-07-09 12:18:47 作者: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幼儿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大全篇一

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

困惑之一:幼儿a该不该谦让?幼儿a是中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比较被动,看见争争抢抢的场面总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刚从玩具架上取下一套插塑正高兴地玩着,突然幼儿b走过来说也要玩。幼儿a不给,两人争夺起来。王老师看见了说:“我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幼儿a极不情愿地把插塑推给了幼儿b,幼儿b以胜利者的姿态玩去了。幼儿a则无可奈何去玩别的玩具了。

困惑之二:张老师该表扬谁?幼儿c与幼儿d在玩玩具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找老师解决。张老师说:“你们都是大班的小朋友了,该学会解决问题了。今天老师不管你们,你们自己去解决吧,解决完后来告诉我。”不一会儿,幼儿c跑来告诉张老师:“老师,我们解决了,我让他谦让给我玩。”老师无言以答。

反思:如果从解决问题方面来说,幼儿c的能力应受到鼓励;如果从培养孩子品德方面而言,幼儿c的行为显然存在着自私的倾向。“我让他谦让”,“我”为什么不谦让呢?因此老师也无法回答。

困惑之四:“我们谦让给她吃。”午饭开始了,肉丝汤面外加一个煮鸡蛋。幼儿e一看皱起了眉头,嘴里嘟囔着“又是鸡蛋”。突然,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好像有了办法,接着很麻利地剥去蛋白,将蛋黄放在了幼儿f的碗里,紧接着幼儿g、幼儿h也将自己的蛋黄放在了幼儿f的碗里,幼儿f只得求救老师:“老师,我吃不了这么多蛋黄。”老师一看:“怎么你碗里会有那么多蛋黄?”“他们给我的。”“为什么这么做?”老师问幼儿e他们。“我们谦让给她吃。”“啊,这叫谦让吗?”老师生气了。

进一步思考:

1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与谦让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首先,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正像我们常见的问幼儿如果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要哪一个,他会说我要小的,但实际行为中往往要拿大的(除非不喜欢)。所以,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

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3岁的幼儿拿了一小包糖果,全家入围着逗乐。

妈妈说:“给爷爷一块儿。”他高兴地给了爷爷一块。

“给奶奶一块儿。”他又高兴地给了奶奶一块。

“给大娘一块儿。”他又高兴地给了大娘一块。

“给妈妈一块儿。”他又高兴地给了妈妈一块。

“给大伯一块儿。”他犹豫了,因为这时候他的手里只剩下一块糖,他看看糖,又看看大伯,还是犹豫不决,妈妈又强调了一遍:“给大伯一块儿。”他终于把最后一块糖给了大伯,然而却扑到妈妈怀里哭了。他为什么要哭呢?他的哭声意味着什么?委曲?反抗?不管怎么说,是一种不乐意。可为什么前面给爷爷、奶奶、大娘、妈妈的时候很高兴呢?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谦让则难呢?因为从物质上讲,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我虽然给你了,我也还有;而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因此很难让幼儿接受。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说幼儿园就不要进行谦让教育了呢?也非如此。但是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2 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像“困惑一”中的幼儿a,本就性格内向,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机会能够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却不得不在老师的权威引导下作出让步,心理上会如何?势必会罩上一层阴影。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想,对她来说,与人争吵算不算是一种进步?在这次争取个人权利而表现的机会。如果是两个个性相当又善争夺的幼儿在争夺,教师以权威的身份让其中一个让步,这好像说得过去,但对幼儿a这样的个性,是否会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又像“困惑四”中的幼儿e等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名其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

3 游戏中的分享与谦让能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在游戏时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发给每一个角色,然而真正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比如:玩“娃娃家”时,幼儿扮演妈妈分点心、饼干,会把她认为“好的”、“多的”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娃娃等,自己“吃”那份“不好”的、“少的”,而让其在实际进餐时分糕点,却又把自己喜欢的留给自己。就是说,幼儿很难把游戏中的谦让迁移到生活中去,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游戏带有虚假性,在游戏中幼儿会做出一些超常的行为,当然也有超常的想像,因为不涉及切身利益。正像一个挑食的幼儿在游戏中会把“妈妈”给她的一碗面条大口大口地“吃”完,而在生活中依然挑食一样;其二,游戏中的一些动作是做给老师看的,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像“困惑三”中让图书的小朋友,因为她此时的目的是游戏,而不是看图书,他知道我把书让给别人,会受到表扬。而如果把看图书当成目的时,他是否还会谦让?所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是仅靠口头说教、活动组织或游戏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要在实际生活中,注重通过长期的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和影响。

4 把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不是要比人为设置的谦让更有益因为分享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虽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j过生日,带了一包吉利糖豆给老师,老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与大家体验分享的快乐。在饭后休息时,老师把糖豆呈现在幼儿面前对他们说:“知道这糖豆是哪儿来的么?今天是幼儿j的生日,这是他带给我们小朋友的。”并请幼儿j给大家分发。小朋友接受糖豆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情不自禁的一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幼儿j呢,更加快乐。这种分享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应提倡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未来社会的立足之本。也有人认为:“我们现在一讲竞争、一讲市场经济好像竞争就成了绝对的普遍的一个原则或者是一个游戏规则,哪里都讲竞争。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在有的游戏里面需要竞争,竞争是无情的,是不同情弱者的。在有的生活范围里面是必须要讲究谦让的。”但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成功的商人所谈到的,有时候,譬如吃个苹果、乘车坐座位等等,看似谦让一下就解决了问题,但如果设计一下,让孩子们通过公平的竞争来“决一胜负”、获取成果,似乎更加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进取的热情,让原来的谦让变成一种对成功者的奖励,不一定就是一件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坏事。

无论是谦让还是竞争,都并不是浅层次上面的品德的问题,而要内化为教师和家长观念上根本转变。谦让和竞争并不是绝对地相对立的,教师和家长不能一谈到谦让就一味地讲谦让,一讲到竞争就一味地强调竞争。而传统观念上一些强调谦让的东西,倒似乎更多地应该转变为竞争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早地树立公平的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而这并不妨碍把谦让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教育。

最新幼儿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大全篇二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 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谈幼儿的挫折教育。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可行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 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一些困难。而且,从小 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是很有必要的。人的一生将会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孩子毕竟要长大, 将来必定要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让孩子渐渐地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不能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要知道,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绝大多数困难依靠 孩子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意志和能力。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要依据其年龄特点来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进行身体的磨练。

目前,不少幼儿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实,这种适应能力只有在适度变化的逆境中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适度的“劳累”反而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如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都是很好的磨练身体的 方法,能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知道生活中只有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第二,利用榜样教育幼儿。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 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 难,面对挑战,家长之友《谈幼儿的挫折教育》。

第三,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幼儿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孩子摔倒了之后再爬起来,对孩子来说,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磨练过程。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和挫 折奠定基础。孩子通过用自己的力量去办成某件事情,积累某些经验,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产生 一种求胜欲望和信心。因此,我们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可能失败的难题给幼儿时,要教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 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

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 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 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 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 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 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中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 症结所在等,防止孩子由此产生失望、冷淡、嫉妒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 ,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 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第四,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 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 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最新幼儿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大全篇三

一、坚持“做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2、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家长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习惯,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孩子6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3、通过听故事,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入厕习惯

午餐是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孩子们在用餐的时候,有的桌子上撒满了米粒和菜,有时候地板上到处都是,妈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小班的幼儿,如果采取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肯定是不行的。别急,告诉您小窍门,孩子对故事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尝试,利用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天天给孩子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吃饭时不能掉米粒。有的孩子经常小便在床上,针对此现象,您可以给孩子讲《小猪尿床》的故事,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懂得睡觉前要及时上厕所,才不会尿床的道理。有的孩子很难入睡,可以通过欣赏歌曲“9点钟静悄悄”,逐渐使孩子养成9点要准时睡觉的好习惯,平时注意观察,要抓住一切可表扬的机会,督促和鼓励孩子。促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4、和孩子玩扮家家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的生活习惯。

家长们可以用雪碧瓶做可爱的瓶娃娃,让孩子用筷子给瓶娃娃喂饭吃;提供玩具娃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系蝴蝶结,穿鞋子等,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兴趣也会变浓厚。孩子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把家中的玩具集中搜集好开展游戏“玩具商店”,孩子通过买卖玩具,逐渐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在与您的游戏中,孩子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我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我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我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我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学会了很多生活自理本领,不知道您能不能说出?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原则。鼓励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我们建议家长订阅《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杂志,并定期组织家长来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反馈阅读家庭教育文章的心得,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心地向书本学习,用心地向他人学习,用心地向孩子学习,用心地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三者相结合,探索育儿规律,成为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我们还积极引导家长在家中统一家庭成员间的认识,统一教育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反复强调,各种规则不断地得到强化和补充,使幼儿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目标去努力。如:溶溶小朋友对进餐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进餐时注意力分散,常常将饭菜含在嘴里或吐在碗内。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孩子在进餐习惯和进餐时间上都有了进步,但孩子在家中仍要外婆喂。我们及时与家长联系,希望家长配合并能和幼儿园一样地要求孩子,不无故迁就,在家中坚持让孩子独立进餐坚决不喂,而对孩子进餐时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渐渐地孩子在家和在园一个样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步改变,他们不仅增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 勤督促,多提醒,使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主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家长就要有意识地督促孩子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而且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玩具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家家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的生活习惯。

家长们可以用雪碧瓶做可爱的瓶娃娃,让孩子用筷子给瓶娃娃喂饭吃;提供玩具娃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系蝴蝶结,穿鞋子等,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兴趣也会变浓厚。孩子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把家中的玩具集中搜集好开展游戏“玩具商店”,孩子通过买卖玩具,逐渐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在与您的游戏中,孩子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我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我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新幼儿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大全篇四

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家庭的熏 陶和老师的引导在它的形成过程中都很重要。

我家的两个孩子今年近四岁了,在二幼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也已经快一年了,成长得非常好,这与二幼的老师们辛勤的教育和耐心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二幼的礼仪教育方面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非常重要,我感觉一年来,孩子的变化很大,各方面都有进步!

其次是学习活动方面。逐渐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简单的读书认字活动;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会向父母及长辈请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孩子学礼仪、懂礼貌,是责无旁贷的。从最简单的站立、坐姿、走路、说话教起,我们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经常提醒他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用爱心塑造他言行举止的`每个细小方面,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使孩子慢慢地领会自己的社会角色,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和道德情感。幼儿的礼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使小朋友从小养成好的礼仪习惯,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抓起,从小朋友的一言一行抓起,贵在坚持。

以上是我们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一些粗浅体会和认识,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一样,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懂礼仪、讲礼仪、受大家欢迎的好孩子,所以就让我们共同努力,支持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共同为小朋友们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

最新幼儿家长教育心得体会大全篇五

幼儿园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今天豆花问答网小编为您分享了幼儿园家长教育心得体会,欢迎各位的参考学习。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活泼,培养出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是老师和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渴望。

新世纪、新要求,传统育儿方法也必须进行升级处理,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呢?下面将我的育儿心得体会整理如下,供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

从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他是否有礼貌、诚实、爱心等方面来教育。

要培养他有公德心,并且做父母的还要给予支持,并加以赞美,让他知道施恩受惠能让人更快乐,但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孩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安排一些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让孩子去做,然后对孩子给予赞扬和肯定。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又受到了父母中肯的表扬,便会热情洋溢地去做每一件事,并愿意去尝试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当孩子在“小事”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便会对自己逐渐充满了信心。

批评事情而不是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你做的这件事,妈妈喜欢或不喜欢,让孩子有行使选择的权利,其实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生活中,大人们常常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强求,甚至是强制性地使孩子服从,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使孩子认识自我,对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谈到孩子的兴趣,我们自然的想起那些“兴趣班、特长班”,觉得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等等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往往好多的孩子是在父母的要求之下,不得不参加那些培训班,硬着头皮做练习,完全不是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小孩身上自发的部分,而家长与老师起着一个促进作用,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广泛兴趣,并加以培养。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在孩子做完家庭作业的时候,我就给他朗读一些内容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的故事,或者是儿歌、或者是谜语,不但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还提出一些故事中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如果他不懂就再朗读一遍或给予适当的提示,让他养成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这个方法收益颇佳,不仅扩大了他的词汇量,而且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丰富了他的情感。现在,沛新还自己编一些谜语让我们来猜呢!

适当的玩一些亲子游戏,给孩子一些鼓励,细心聆听他们的需求,并经常保持与老师沟通,以及老师与父母对孩子信任,也能让孩子的信心倍增,轻松学习,乐观向上。

四、制定学习计划和拥有平常心

育儿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需要物力,更需要精力与耐力,然而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中能收获一些快乐和甜蜜,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索和启迪,总之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都会令我们惊喜不已,因为那是老师与家长辛苦付出后所收获的果实。

对于怎样帮助孩子改正写家庭作业磨蹭的坏毛病,这个问题是我目前最伤脑筋的。在此,我也想请教其他家长,看看有什么好的方法,以便今后的改进和提高。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好的育儿方式,让孩子们更健康、更优秀。希望好的育儿方法和老师的教导如同一艘轻舟,载着孩子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在阳光雨露下茁长成长!

首先,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的睡眠需要,早睡早起,准时送到幼儿园,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去接受老师们的教育,家里的作息时间要与幼儿园的相辅相承。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但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家长要有耐心。

第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韧的意志。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适时给予引导。当孩子说“我自己来”的时候,都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调动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晚餐前的准备,让孩子一起参与,他会觉得自己在劳动中得到肯定,让进餐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他摔倒时,我们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夸他很勇敢,是个男子汉,他便乐呵呵地又开心地玩去了。

多换位思考,不要一味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尊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同样会尊重你。

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独立看书的习惯。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习惯在临睡前跟他讲个小故事,讲完后我就让他独自看书,当然,我也以身作则,专心看书。上了幼儿园一段时间后,在老师们的教育引导下,他不但能独立看书,还能提问题了,这得益于幼儿园老师们的悉心教育。

第五,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和老师、阿姨的沟通,这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在幼儿园这段期间,家长应该意识到上幼儿园并不是让孩子学多少本领,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树立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

以上是我的一些育儿体会,养育孩子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成长,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老师、阿姨的帮助,让我学习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时间过的真是很快,一转眼我的两个可爱的小宝贝——辰辰、汐汐已出了满月了,这些日子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我的关注,是不是饿了、拉了、困了或是其他别的原因,对于初次养育宝宝的我来说一切都得自己摸索。

首先是啼哭,他们尿湿了、饿了、拉了、要人抱了时都会哭,当他们要什么时,一定得达到目的,否则就会大哭不止,辰辰在这方面就比汐汐强很多,他也很能吃也很懂事,而且吃饱了就睡,汐汐每次吃饭时总是喜欢用小手抓住我的一根手指,他们真的是都非常的可爱。

倾听,每次在他们吃饭、换尿布时,我会和他们交流、谈话他们真的能听明白,会慢慢地变的安静起来,有时他们在达到目的的时候会对你微笑,时我也会给他们一个微笑,他们的笑容好甜,好甜。

交流,有时候,他们啼哭与饥饿、尿了一点关系也没有,仅仅是哭而已。只要是换过尿布也喂饱了,他们再哭那就是表示他们需要你,你要尽快过去。他们只要是看到了你或是听到了你的声音,他们就不再哭,也许他们只是害怕,害怕没有我在身边的感觉。

生气,有时他们也会生气,记得有一次辰辰哭了,但是我在喂着汐汐,所以也就没有理会他,等我喂完了汐汐再去喂辰辰时,他却紧闭着嘴不张开,我就和他谈并且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不该不理你,并且让他原谅我,过了好一会他看了我一眼才慢慢地张开了小嘴。你说可笑不可笑。

有时候他们还会盯着一个地方看很长时间,有时会笑,有时会好象吓了一下,有时他们睡觉的时候也会微笑,有时他们还会对你做丑样,总之他们的每个表情都是那么的可爱。还有很多的养育知识在等着我去摸索。

这些日子里虽然为了照顾他们减少了睡眠,但是我却从中体会到了很多。在逐渐学会“理解”和回应孩子不同的哭声中,我也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和宽恕是如此的重要。

面面俱到。

家长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