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4篇)

时间:2023-11-10 09:49:55 作者:翰墨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4篇)

教学反思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今天下午,我与我们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听课的老师们与我交流了许多,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通过主要内容中的“”引出15年前和15年后的晋西北的对比,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以“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这句话总领全文,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三、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自由地朗读走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环境险恶的晋西北,感受青山的美丽、生机勃勃、勇敢和坚强,感悟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和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四、存在不足。

1、板书不够整齐和美观。

2、课堂中还应再“放”,让学生自主地研读感悟。

3、“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还应讲得再透彻些,延伸拓展中的课后作业最好变成小练笔,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明白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让学生能向这些植树人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1、出示准备。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反馈、交流。

2、把300米改为600米、90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

(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

(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

(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1)比较。

(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第一层次:试一试。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据式说理。

(3)改变条件和问题。

两队合作4天后,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48÷(48÷6+48÷4)。

48÷(+)。

1÷(+)。

(2)只列式不计算。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8小时完成,乙单独加工10小时完成。

(1)甲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2)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3)甲、乙合做,1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4)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5)甲、乙合做3小时,还剩下总工作量的。

(6)这批零件,甲、乙合做小时完成。

(7)两人合打天才能完成这份稿件的。

第三层次:

工程问题不只限于上述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其他某些量之间的关系。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3、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2、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工作总量是用单位“1”表示以及求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现在合校已经五年了多了,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决定修一条高档次的一级塑胶直行跑道。大家高不高兴?今天我们来研究修跑道的问题。

师: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4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6天,(板书:修一段跑道,甲队单独修需4天,乙队单独修需6天,)。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猜想。

师: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两个工程队共同加工需要的天数大概会是多少天?

2、验证。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忙算一算需要几天能完成。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板书: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任务?)。

师: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假设这条直行跑道的实际长度,如24米,60米……。

师:可以,你们认为假设这条路的长度为多少米比较好?为什么?

生:4和6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好,计算方便。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计算验证。

课件出示:

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2名学生板演,并说出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通过以上的列式计算,你们有什么疑问?

改变了工作总量,为什么合修的天数还是2.4天?

3、释疑:

(1)讨论释疑。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价值。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4、尝试:。

既然合作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的具体数值没有关系,可以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为单位“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5、小结:

像这样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工作效率则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工程问题.(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6、提炼思想。

怎样才知道以上的解决方法是正确的?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以验算答案是否正确。(1/4+1/6)×12/5=1,因为我们假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所以答案正确。

师:不管假设这条道路有多长,答案都是相同的,把道路长度看成单位“1”,更简便。

师:同学们,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师:像这种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工作效率则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这种思想就是数学上“建模思想”,如行程问题等也可以用这种思想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完成教材第43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45页第7题。

五、归纳总结,促进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五、教具准备.三条米尺、题卡。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师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几年来,我都担任毕业班的数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工程问题”这一内容时,首先复习工作问题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然后,再反复说明“工程问题”的特征,最后,才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应用基本数量关系去解答有关问题。但是,效果总不尽人意。今学期,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解放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索求解。一句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

一开始,电脑出示准备题:某公司要加工240000个零件,

(1)平均每天加工3000个,要几天?

(2)、如果由甲车间加工8天,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3)、如果由乙车间加工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学生解题后。我提出问题:现在这批零件要求提前完成,可以怎么办?于是共同编成例题,个人独立试着列出算式,汇报、师把学生汇报的算式板书,再分组讨论,交流。验证各种方法的正确性。最后2400000个这个条件擦掉,提问:这题该怎么解答呢?学生解题后,组织学生讨论改编前后,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师生共同归纳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这节课,由于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学效果良好,达到教学目标。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2、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工作总量是用单位“1”表示以及求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谈话:我们现在合校已经五年了多了,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决定修一条高档次的一级塑胶直行跑道。大家高不高兴?今天我们来研究修跑道的问题。

师: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4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6天,(板书:修一段跑道,甲队单独修需4天,乙队单独修需6天,)。

师: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两个工程队共同加工需要的天数大概会是多少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忙算一算需要几天能完成。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板书: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任务?)。

师: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假设这条直行跑道的实际长度,如24米,60米……。

师:可以,你们认为假设这条路的长度为多少米比较好?为什么?

生:4和6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好,计算方便。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计算验证。

课件出示:

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2名学生板演,并说出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通过以上的列式计算,你们有什么疑问?

改变了工作总量,为什么合修的天数还是2、4天?

(1)讨论释疑。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价值。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既然合作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的具体数值没有关系,可以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为单位“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像这样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工作效率则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工程问题、(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怎样才知道以上的解决方法是正确的?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以验算答案是否正确。(1/4+1/6)×12/5=1,因为我们假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所以答案正确。

师:不管假设这条道路有多长,答案都是相同的,把道路长度看成单位“1”,更简便。

师:同学们,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师:像这种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工作效率则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这种思想就是数学上“建模思想”,如行程问题等也可以用这种思想来解决。

1、完成教材第43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45页第7题。

通过这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二、说教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今天完成了工作的()还剩()。(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工程问题反思心得体会

工程问题反思是指在进行各类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的一种方法。这种反思可以帮助人们从问题中汲取教训,并且提出改进方案,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我个人的工程实践中,我也曾经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并且学到了一些重要的教训。下面将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工程问题反思的心得体会。

工程问题反思是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在我的工程实践中,我遇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设计阶段未考虑周全,导致在施工阶段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通过反思,我意识到及时与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设计意图和细节,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现场踏查时间。因此,工程问题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在工程进行之前,尽可能地避免因为设计不周导致的问题。

在进行工程问题反思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与步骤: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其次,我们需要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分析出导致问题的各个因素。接着,我们可以依据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还需要定期评估和检查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以上步骤,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工程问题反思的有效性在于通过思考学习和总结,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在我之前的工程实践中,我遇到了施工期间多次更换材料的问题,通过反思,我发现这是因为我在材料选择上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导致材料质量不合格。在之后的工程中,我开始注重选择可靠的材料,并且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通过及时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成功地避免了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因此,工程问题反思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五段:结语。

通过工程问题反思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工程质量,避免重复造成同样的错误。工程问题反思需要我们对工程项目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也需要我们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在工程问题反思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经验和教训,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在工程实践中不断进步。工程问题反思的过程可能有时是痛苦的,但只有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迈向成功。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先板书:张老师每分钟步行60米,陈老师每分钟步行90米。

演示,并板书算式,应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数量关系式?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那么每分钟最多能测量多少米?怎样来测量?

生……(谁想补充?谁能说得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再明确一下:

1、两位老师谁先出发?(板书:两位老师从各自家中同时出发。)。

2、张老师向什么方向走?陈老师向什么方向走?(师边打手势,边和同学一起说3个词“向对方走去”、“相向而行”、“相对而行”)。

3、走到什么时候两位老师停下来?

完成板书:

7、演示后提问:走了几分钟后相遇?板书:6分钟。为什么仅用6分钟?(定格演示)。

8、板书:两家相距多少米?怎样根据刚才的测量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呢?(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师巡视)。

师板书两个算式,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这两个算式都用到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式,怎样用的?你能发现吗?

(渗透)指名说2人。板书:速度和。

练习1:先自己看屏幕弄清题意后师演示。指名汇报师板书答案并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练习2:再做一个练习,同学们注意观察。

课件: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同)时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师边打手势,边和同学一起说2个词“向相反的方向走去”、“相背而行”)。

(课件:大括号)你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汇报说思路,课件用隐形按纽配合。

练习3(有不同方法吗?)(可视情况重复演示)。

开放题1:哪只小猫说得有道理?里填上什么语句最恰当?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师:大家的发言真精彩,想象合理,表达清晰)。

下面我们就以小乌龟和小蜗牛在向日葵下相背而行为开头,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语句。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他的想象合理吗?刚才几位同学的想象中小乌龟和小蜗牛是同时出发的,你能在这一点上有创新吗?这位同学的想象真有特色,如果有时间:谁愿意来评价一下刚才发言同学的想象?)。

板书设计。

(60+90)×6=900(米)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60×15=900。

90×10=900。

60×6+90×6=900(米)。

答:两家相距900米。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工作总量。

甲独修完成时间。

乙独修完成时间。

两队合修完成时间。

30天。

10天。

15天。

3、改变例10中的工作总量,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接上表在工作总量栏中写出:60千米、90千米。

(1)让学生猜完后,计算:

(2)订正后问:为什么总千米数不同,而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

(通过工作总量的改变,让学生猜猜、算算合修的天数,激发学生学习工程问题的兴趣,引起思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4、如果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改为“修一段公路”,还能不能解答?

(1)组织学生讨论:。

(2)列式解答、讲算理、

(3)比较与归纳:。

再讨论:

1)这题与上面的练习题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两题的解题思路是否相同呢?

3)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解题特点是什么?

4)指出例10这样的题目可用两种方法解答。

(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征,掌握了用分数解答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

1、第98页做一做。(通过基本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巩固工程问题的解法。)。

2、第99页。

3、判断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相对应。加深学生对工程民问题应用题的特征的理解,牢固掌握解题方法。)。

《和倍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7、一个长方形周长150cm,长是宽的1.5倍,求它的面积。

8、东村和西村相距24千米,甲骑自行车从东村到西村,乙从西村步行到东村,甲的速度。

是乙的3倍,两人同时相向而行,1.5小时相遇,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倍,排球比足球少了多少个?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到第113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优化思想。

2、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能够用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在烙饼优化的过程中三张饼烙法。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的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见过烙饼的吗?有同学可能说了不就是一口锅,放进饼去,把它烙熟吗?其实这里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呢!

二、新授。

生:6分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张饼一面是3分钟,两面就是6分钟。

生:(提出疑问)不对,应该是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呢?

生:因为里面两张饼都同时在烙。烙熟了这两个面用了3分钟之后,我再把饼翻过来又用了3分钟,所以一共是6分钟。

师:同意吗?很好。锅里两张饼同时在烙,可以同时烙熟两个面,所以两次一共用了6分钟。(注意强调同时,讲解的时候注意解释。)。

2、突破难点。

师:现在如果我想烙三张饼,你准备怎么个烙法?说说你的想法?

生:先烙两张,再烙一张,一共需要12分钟。

师:你们都的这样烙的吗?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若没有)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形纸片,看谁还能想出好办法。

小组汇报:

师:谁想上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在表格内板书。

123。

第一次正正。

第二次反正。

第三次反反。

师:谁听明白了?

(生再讲一遍)。

此时教师用纸片往黑板上贴每次的情况。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比上种方法节约时间,比较快。

师:同学现在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想想,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比上一种方法节约时间呢?(教师的提示语言:我们刚刚在烙第三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却只烙了一张,这就可能浪费了时间。)。

师:那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呢?

生:(如果锅里每次都是两张饼在烙,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师:所以说,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寻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张饼,3张饼的烙法。如果是4张饼、6张饼呢你觉得怎样烙最节省时间?下面你可以继续在小组里实验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小组研究)。

生:把4看成2+2把6看成2+2。

(及时的表扬,学数习知识就是这样,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先运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

聪明的同学可能发现了,刚才老师让大家研究的饼的张数都是什么样的数?

生:双数。

你现在能不能总结一下,当饼的张数是双数时,烙饼的好方法是什么?

生:可以用烙两张饼的方法,两张两张的烙。

板书:双数张饼:两张两张的烙。

师如果是单数张饼,5张、7张……有什么规律吗,讨论一下吧。

把5张饼烙两张,再把那3张按刚才的好办法烙。

把7张饼先两张两张两张的烙,剩下的那3张按刚才的好办法烙。

师: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生:如果烙单数张饼,可以先两张两张两张的烙,剩下的那3张按刚才的好办法烙。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时,按饼的张数分类研究的,其实我们有时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可以把问题分一下类,这样会更便于进行研究。

四、师生交流,思维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其实,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务于生活,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通过开动脑筋,都可以寻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相信大家一定会成为有智慧的孩子,让我们的样才能最省时、又省力。只不过,学习数学,是没有简单的方法的,所以希望大家,今后再学数学都能认真学好数学,仔细用好数学。

新人教版六上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1、学生读题。

2、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3、然后老师提出:

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由浅入深,辅路搭桥。

出示小黑板: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60/2=30(本)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设x分钟发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设两人合发需要x分钟。

x(60/2+60/3)=60。

三、引导探究,挑战问答。

老师质疑:

假如上面三道题都隐去“60本作业本”这个条件,你们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1、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让各小组组长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出来,老师板书:

a、1/2=1/21/3=1/3。

b、1/(1/2+1/3)或者:设需要x分钟完成。

x(1/2+1/3)=1。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一小组,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恰当时机提问:

“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

“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为1/(2+3)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促进思维,拓展发散。

解决好“分发本子”问题后,我问学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做套装衣服问题”、“相遇问题”吗?

五、反馈练习,以促双基。

1、p95“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第1题。

3、指导学生自学例9。

六、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地方你还不太懂?

家庭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