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圣经创世纪2章 圣经读书心得大全

时间:2023-04-30 13:49:45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圣经读书心得篇一

《圣经》把儿女看做是上帝赐下的产业和祝福,也在多处强调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如“用真理教养你的孩童,让他到老都不偏离。”但更多是家庭生活的祝福:“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这是《诗篇》里极其美好的一节。确实,想想孩子像橄榄树嫩枝一样的成长,那样的喜悦和富足,心里只有感恩。

儿子七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突然问我:什么叫恋爱?我实在想不起曾经读过的确切的定义,于是信口解释:一男一女两个人遇上了,都觉得对方不错,想把对方变成更亲密的家人,但是觉得应该再多了解一些,于是他们恋爱了。

儿子接着问:要是了解完觉得真是不错呢?

我只好硬着嘴继续:觉得真是不错,就放心的结婚,然后变成一家人。

儿子觉得很好玩,问:你们觉得我也很不错才要我来的,对吗?

老男人突然觉得神圣起来,认真的蹲下来看着儿子眼睛说:当然了。爸爸妈妈觉得两个一起生活缺了很多乐趣和美好,于是就向上帝祈祷,希望他派一个聪明、健康、可爱、漂亮、勇敢的小天使来我们家,成为我们家的一员。祈祷了好多次,上帝才答应。然后你就来我们家里了,我们很满意,很感恩。

儿子很满意我的回答,一本正经表态:我对你们也很满意。

后来,我和妻子言及此事,一向认为我只知道陪着儿子疯玩儿的妻子,居然大加赞赏,认为我和儿子的对白,从某种意义上,接近了问题的本质。

西方男人幽默的称妻子为“肋骨”,源于《创世纪》中的故事:夏娃是由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的肋骨所造,亚当第一眼看到夏娃,不同于他看到其他动物,他说出了极为美好的情话:这是我骨中骨,肉中肉。我遇到过一些小夫妻,不要孩子的理由是自己还不够成熟。他们虽然知道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美好的产业,是无限的希望。但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到来,会让他们的生命更加丰盛和美好。

孩子四岁时,我带他去公园疯玩一上午,回家时把伴随孩子成长的相机落在了出租车上,在我心疼不已埋怨自己时,儿子搂着我的脖子,认真的说:爸爸,我以后挣钱了,一定给你买个这么大的相机!然后比划了很大一个轮廓。虽然是远水,但我相信那只是澎湃爱意中的一点流露,让我很得安慰。显然他感受到了我的不良情绪,并且试图给我疏导。于是由沮丧转而感恩。

但愿,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上帝的恩赐,满怀喜悦的经营和期待,并且发自内心的感恩:这产业实在美好!

圣经读书心得篇二

;

摘要:“水”是自然界最基础的物质之一,“水”这一意象在《圣经》中频繁出现。创造与毁灭,洗礼与新生,罪与罚是《圣经》中较为突出的水意象内涵。本文主要分析这几种“水”意象内涵,并分析这一系列内涵出现的文化渊源。《圣经》通过赋予“水”内涵性,表达了当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情感。

关键词: 圣经; 水; 创造与毁灭; 洗礼与新生; 罪与罚

水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必需的物质之一,它有着多种表现形式,雨、雪、霜、露、雾等等。为此,在文学作品中,水作为一个意象也有着多重内涵。

水虽然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物质,但在文学作品中,即使是在非常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它已经有了别样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作为水这种物质而存在,而具有了一种象征性,成为了一个符号。

《圣经》是基督教的最为重要的典籍,最早为希伯来文,本文所引用的英文语句均引自kjv版本,中文版本选用中文和合本。“水”这一意象在《圣经》中也非常重要,据笔者粗略计算,kjv圣经中提到“水”这个词就有714处,足以见“水”之于圣经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在《圣经》中,水这个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创造与毁灭,洗礼与新生,罪与罚。

一、创造与毁灭

(一)创造生命

第一天:“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世纪1:2)

第二天:“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创世纪1:6)

第三天:“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创世纪1:9)

第五天:“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之上,天空之中。”(创世纪1:20)

在创世七天中,除去休息的第七天,“水”一词在四天中都有直接出现,这足以说明“水”在创世之初的重要性。且开篇第二段就表明世间混沌一体(waters of chaos),神的灵魂在水面之上。笔者以为,这也可以说明神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种由水中而生的感觉。这也为后文神的使者总是与水有关奠定了基础。神创造了世界,而后他也要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神会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须的水。如《以赛亚书》中所说:“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以赛亚书55:10)正如雨水滋润万物,人类才有粮食可吃,这也是水带来生命的表示,也是上帝赐予人生命的表示。

再如,《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途中,没有水喝,摩西就祈求上帝,上帝就许下神迹,从而石头冒出水来,以色列人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上文也提到,上帝与“水”密切相关,他的使者,他的代言人也与水密不可分。最为典型的故事就是摩西出生时的故事:“后来不能再藏,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奖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出埃及记2:3)就连他的名字也与水有关:“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出埃及记2:10)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摩西的出生与上帝的精神有相似之处,都浮于水面之上,这也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基督也是如此,他受洗之后,随即从水里上来,自此成为上帝的儿子。

不仅《旧约》中水代表着生命,在《新约》中也有诸多体现,甚至更为发展。虽然在诺亚方舟事件后,人类的寿命已然大大缩短,但人们仍会追求永生。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翰福音3:5)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14)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翰福音7:3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圣经》想传达出一种“水”是上帝的一种恩赐,是他赋予了人类生命。

(二)毁灭生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圣经》也是多有体现,虽然水创造了生命,但它同样也能毁灭生命。

最为直观的体现便是大洪水。上帝认为人类的罪恶太大,便后悔造出了人类。除了挪亚一家,及一些动物之外,整个世界都被洪水所淹没。

上帝由水中造出世界,而又用水毁灭了世间万物。与这类似的还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渡过红海的事情。

“摩西向海伸杖,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出埃及记14:21)

“埃及人追赶他们,法老一切的马匹、车辆和马兵都跟着下到海中。”(出埃及记14:23)

还有其他的一些事例,在此不赘述。但已经可以看出,水在《圣经》中也是作为毁灭生命的一种手段,甚至是只有在需要较为彻底的毁灭时才会采取的一种手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意象在《圣经》中的具有创造和毁灭两个完全相反的内涵义,这也体现了神的两面性。尤其在《旧约圣经》中,神的两面性更为明显,一方面,他创造人类,但另一方面,他又会毫不犹豫毁灭人类。在不断阅读圣经的过程中,笔者愈发觉得上帝在许多方面都与“水”有相似之处。

二、洗礼与新生

虽说,“水”意象最基础的内涵与生命相关,但在《圣经》中还有许多引申出来的更为深远的内涵义。例如,洗礼与新生。

“水”有清洁的作用。如在《利未记》中就有说到“求洁净的人当洗衣服,剃去毛发,用水洗澡,就洁净了。”再如,洁净皮肤传染病,可以让祭司宰鸟与活水之上,然后蘸活水上的鸟血,洒在人身上七次,就可认为他洁净。

再者,《新约圣经》对洗礼的说法更为明确,耶稣受洗就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馬太福音3:16 -17)

耶稣在约翰受洗之后借助水的洗礼,得以新生。“天开了”、“神灵的降下”、“神的话语”这些都表明神的意志赋予耶稣。而在《马太福音》中,也提到“耶稣在水面上行走”,这又与我们上文中提到的耶稣浮于水面之上相对应。

之后,洗礼成为基督教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它代表了旧生命的结束,新生命的开始。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就是“悔改”,受洗代表着你对过去的悔过,洗去过去的罪孽,从而得到新生。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使徒行传2:38)

“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使徒行传22:16)

因此,从另一种角度看《旧约圣经》中的大洪水事件,我们就可以发现,洪水灭世,代表着旧世界的结束,以挪亚为首的人类对过去悔过,从而创造了新的世界。这也就是说,大洪水是一场上帝对世界的洗礼。

三、罪与罚

“罪与罚”是《圣经》所带来的经典的母题之一。在《旧约圣经》中,尤其是申命历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有一个历史循环,“sin - punishment - repentance - deliverance”也就是说,历史发展存在着这样一种模式:如果人们犯罪,上帝就施行惩罚。惩罚之后,如果人们悔改,上帝就实施拯救。但往往之后,人们又会开始犯罪,从而形成循环。但不变的是,上帝从来不会真的放弃以色列人。

在《旧约圣经》中,人们犯罪之后,许许多多的惩罚都与水有关。最大的惩罚莫过于上文我们提到过的大洪水灭世事件,还有对出埃及时过红海时对埃及军队的惩罚。但还有其他许多惩罚,例如“十灾”中,第一灾就是“水变血之灾”;再者,还有《民数记》中提到的试验妻子不贞之法——用诅咒水。

“叫她喝了以后,她若被玷污得罪了丈夫,这致咒诅的水必进入她里面变苦了,她的肚腹就要发胀,大腿就要消瘦,那妇人便要在她民中被人咒诅。”(民数记5:27)

四、水意象的文化渊源

虽说例如《圣经》中有许多神话故事,但神话故事并不是毫无根据、凭空出现的。它是当时时代人们思想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水”作为世间最为常见的自然物质之一,在大部分神话之中都有自己的地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何“水”意象在圣经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内涵作用。

(一)水是生命之源

水不仅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自然物质之一,而且也是人类身体构成的最主要成分,世间万物的存活都离不开水。

古代选择居住地时,水都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在《圣经》中,也多有体现,对绿洲的渴求,对水源的依赖。靠近水,不仅生活便捷,农业发展也更为便利。

许多创世神话的开篇都是从水开始,笔者以为这与人自出生就伴随着“羊水”有一定的关系,人在母亲腹中,就一直就羊水中成长,人会亲近和依赖水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二)水带给全世界人类的心理共鸣基础

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或多或少的会出现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关于“水”意象的方面。

自然界客观存在最多的物质之一就是水。从雨、雪、雾、霜等等,人类无处不能感受到水对人生活的造成的影响,从而带来了心理的共鸣,这也使得世界上许多不同地方的具有初步文明的人都会有相似的感受。

上文也说到许多的创世神话都是自水开始,不仅《圣经》如此。如北欧《阿尔泰创世神话》中也说,在天地未形成之时,世界上除了水之外什么也没有,上帝和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只能变化为两只黑鹅飞在水面上,而没有一个落脚之处。①;再如印度经典《梨俱吠陀》:“那时,既没有非存在,也没有存在。既没有大气空间,也没有其上的天宇。何者覆盖?在何处?在何者的遮翳下?此乃水——其深不可测的水渊。”②可见,在印度也认为,水是最初的唯一的存在,除了水之外,什么都没有。

再者,世界各地的神话中,洪水神话也是较为普遍的。这或许是来源于人类对于洪水的记忆。据气象学研究,人类存在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洪水泛滥的年代,這或许是出现洪水神话普遍性的一个原因。毕竟,若是没有出现过这一现象,也不会有世界各地广泛的相似的描述。而由此,人也对自然产生了崇拜和敬畏的心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并没有因为人类在自然界的渺小而怀疑神的能力,反而更多地意识到神存在的重要性。

在洪水神话中,与圣经最为有关的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 epic)》。虽然创世纪有不同的底本,但将两者相结合就会发现,洪水神话与《吉尔伽美什》中所记载的洪水故事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故事的发展顺序类似。《吉尔伽美什》中同样记录了,方舟的材料、尺寸和分层,描述了洪水,方舟停靠在山顶,然后放出飞鸟,最后放出所有生物,并给上帝献祭。但圣经的洪水故事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创世纪》6:5-13讲述了道德因素;洪水退去后,还增加了对地面变干的描述。这符合圣经的特点,道德因素在圣经中有重要作用,这个世界之所以要被毁掉,就是因为它已经败坏了;挪亚之所以被选中而存活,是因为他是义人。(见表1)

另外,在中国也有洪水神话故事,最早的民间洪水故事是伏羲与女娲这对兄妹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圣经也有相似之处,雷公发动洪水,伏羲和女娲躲进葫芦中,逃过一死,世间只存活了兄妹二人,之后两人繁衍人类。但这个故事与圣经故事中是有本质区别的,挪亚只是一个义人,故事发展的核心仍是信奉上帝这唯一的神,但中国的神话故事想要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信奉一神的国度。

而后,还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但与神性已经没有了什么关系。只是作为一种传说。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上文中提到过的水意象的内涵,在圣经中,创造与毁灭,正对应了人类的崇拜与敬畏的心理。而洗礼与新生在此看也很好理解。水的洗礼净化内涵,即来源于它对于物质的洗涤,从而引申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洗礼。

相关热词搜索:;

圣经读书心得篇三

圣经中很多次序是不能更改或者颠倒的。文章排列从《创世纪》到末尾的《启示录》,讲的就是人类自我的觉醒,从自我到自我解放到超越自我的过程;讲的就是一个老亚当蜕变成一个有耶稣基督生命的新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自私的灵魂蜕变成一个有爱有社会责任感乃至于有历史责任感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生的历程,也是一个信仰的历程。

在创世纪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同样是不可改变的。上帝先造天地万物,再造人。为什么不改过来,先造人先呢?那是因为上帝启示告诫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离不开大自然,是阳光雨露,是大自然哺育着我们,大自然在前,我们在后,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可以破坏大自然。

人类有了智慧和聪明,就会自以为是,取得一点成就就会忘乎所以。当人类在造巴别塔试图与上帝一争高低争夺荣耀的时候,上帝击打了人类的狂妄与骄傲。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离开,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断奶,离开父母,表示我们已经独立,包括了思想和人格的独立。与妻子的连合不单只是肉体的,还包括了灵魂的结合,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一体。这是一种优于动物的人伦的美。

圣经读书心得篇四

圣经中很多次序是不能更改或者颠倒的。文章排列从《创世纪》到末尾的《启示录》,讲的就是人类自我的觉醒,从自我到自我解放到超越自我的过程;讲的就是一个老亚当蜕变成一个有耶稣基督生命的新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自私的灵魂蜕变成一个有爱有社会责任感乃至于有历史责任感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生的历程,也是一个信仰的历程。

在创世纪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同样是不可改变的。上帝先造天地万物,再造人。为什么不改过来,先造人先呢?那是因为上帝启示告诫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离不开大自然,是阳光雨露,是大自然哺育着我们,大自然在前,我们在后,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可以破坏大自然。

人类有了智慧和聪明,就会自以为是,取得一点成就就会忘乎所以。当人类在造巴别塔试图与上帝一争高低争夺荣耀的时候,上帝击打了人类的狂妄与骄傲。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离开,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断奶,离开父母,表示我们已经独立,包括了思想和人格的独立。与妻子的连合不单只是肉体的,还包括了灵魂的结合,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一体。这是一种优于动物的人伦的美。

圣经读书心得篇五

;

【摘要】《圣经》是一部历史的史书,是一部的经典作品,为英美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又独一无二的影响。《圣经》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圣经》;英美文学;英语文化

一.《圣经》与英美文学

《圣经》(the holy bible),由《旧约篇》和《新约篇》两部分组成。《旧约篇》谈的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新约篇》说的是耶稣的生平和基督教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圣经》为英美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最突出的表现是有许多作家直接取用《圣经》上的素材,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以失乐园为例,在《失乐园》中弥尔顿把基督教的观念颠倒过来,融入他自己的思想,反其意而用之,塑造出了一个与传统故事不同的叛逆形象撒旦,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追求自由,蔑视专制压迫,充满了弱者敢于向权势斗争的革命精神,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心胸狭隘的暴君,以影射当时查里二世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撒旦在勇敢地挑战上帝的权力,质疑上帝的权威,对自由的呐喊。

《圣经》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他丰富的创作源泉,并已成为他生活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及英美作家以《圣经》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人很多。再例,英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作品之一的长诗《贝尔武夫》(beowulf)中便已谈到上帝,并说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该隐的故事取自《创世纪》。该隐是上帝造出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的儿子,他出于嫉妒把弟弟亚伯诱杀,因而成为世间的第一个罪人。说嗜血成性的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是合乎《圣经》的精神的。杰佛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说到亚当的堕落,情节取自于《圣经》的《创世纪》。说的是上帝开天辟地,从一片混沌中造出天地,江河,鸟兽,树木花草,还用泥土造一个人,名叫亚当,又在他睡去的时候抽出他的一根肋骨,造一个伴侣给他,这就是夏娃。他们的住处美妙极了,到处是奇花异草,果实硕硕,群鸟在空中悠闲地翱翔,群兽在地上自在地走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切应有尽有。后来夏娃受魔鬼的挑唆,违令吃了禁果,还叫亚当吃,男人听信女人,便照办了。上帝发现以后,盛怒之下,把他们赶出乐园。这就是“原罪说”的来源。

《圣经》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手法多变、辞采华美,就体现了世界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向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驰骋想象的艺术天地。因此对《圣经》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欣赏英美文学,加深我们对英美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了解,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二.《圣经》与英语文化

《圣经》中有众多人物, 这些人物各有自己的形象、性格、信仰和经历, 经过人们长期的传诵引用, 他们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从而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义。犹太民族 (古以色列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他们又认为自己的民族保护神耶和华上帝是统治世上万族的惟一真神。他们深信上帝必将派遣一位英雄来复兴他们的民族,这位民族的拯救者被称为messiah。messiah 在现代英语中是救世主的意思。moses是古代以色列的先知和领袖,是《圣经·旧约》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moses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又在西奈山上接受了上帝的律法诫命。现在人们用moses来喻指“领袖”“、立法者”。

英语习语中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出自于《圣经》。如:a kiss of death (死吻)指表面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此意来自犹大出卖耶稣时以吻耶稣为暗号提示犹太教当局把耶稣抓走的典故。doubting thomas一语喻指 “怀疑主义者”。job (约伯)源出《圣经·旧约》, 他本来是个富翁,生有七子三女, 非常敬畏上帝。为了考验约伯,上帝让撒旦毁掉约伯的所因小失大,见利弃义”昂代价获得的物质利益”。此语源自指“极能忍耐的人”非利士人的领袖求她诓哄参孙。delilah是大力士参孙的情妇,,以了解参孙为什么力大无比。参孙被delilah纠缠不过泄露了秘密, 于是被非利士捕获。后来,人们常以delilah比喻“不忠实的女人”。

《圣经》中有许多历史传说, 记述了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描绘了不少想象中的战争场景,其目的是以历史事件为内容,传达上帝的旨意, 警世喻理。这些传说成为牧师、神父布道施教的重要内容, 其中某些词语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据《圣经》记载 josephs coat (约瑟的彩衣中雅各偏爱幼子约瑟而给他做了一件彩衣的故事。约瑟的哥哥忌妒怀恨, 剥掉约瑟的彩衣 ,并将约瑟卖掉,又将彩衣涂上羊血后带给父亲, 使父亲相信约瑟已被野兽所害, 悲痛不已。因此, josephs coat成了“因福得祸”的典故。

《圣经》中提到的某些动物或植物, 在一定的背景中具有特定的含义, 现在有关这些动植物的词语也常以其喻意出现在各类英语文学作品中。在西方古典绘画和雕塑作品中, 经常可以看到裸体的人物身上有一小片树叶遮住下体。这种用以遮羞的叶子, 就是fig-leaf (无花果树叶。:当亚当和夏娃意识到自己赤身裸体时, 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用以“遮羞”。现在fig -leaf常用来喻指“遮羞布”。

由于人们经常灵活、巧妙地引用《圣经》典故,《圣经》在英语语言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而且继续不断地丰富着英语语言。《圣经》语言已经成为英语语言中不可分割的精华部分。英语中涉及《圣经》的词语要比任何其他语种多得多。英语中所出现的大量《圣经》语汇正是英语民族浓厚宗教观念的真实写照。

三.结论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英语《圣经》是英美文学家和英语民族引经据典的宝库。

参考文献

[2]张会森、陈启明译.《圣经故事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

相关热词搜索:;

圣经读书心得篇六

《圣经故事》。这本书分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新约讲的是上帝创世,挑选子民,子民一次次的堕落以及上帝对他们一次次的拯救;旧约讲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世间布道的故事。圣经总体来说就是上帝教导人们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写了许多勇敢、忠诚信徒,同时也写了一些背叛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第1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圣经故事》这本书,立刻就被它迷住了,这本书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主要讲述了上帝是如何创造人类,是如何帮助人类,又是如何惩罚背叛了他的人。读了《圣经故事》这本书,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圣经故事》里讲到了几个小故事给我印象特别深。

故事一:亚当和夏娃因为受了魔鬼的骗,背叛了上帝,而他们用心悔改,最终取得了上帝的原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无论你做了多大的错事,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悔改,一切都还来得及的。

故事二:以色列国王扫罗因为背叛了上帝,上帝决定立大卫做王,扫罗的心中充满了妒火,他对大卫很不友好,很想杀死大卫,而大卫却对他却象对待朋友一样,结果大卫的坦诚和友好感动了扫罗,扫罗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卫。这个故事教会了我无论别人怎么对我,我都要象朋友一样对待他。

故事三:犹大国国王亚哈斯不信奉上帝背叛了上帝,而他的儿子希西加继承王位做国王时,却不象他父亲,他信奉上帝,摧毁了偶像庙(假神庙),上帝让他的国家变得非常富有和强大。从这个故事我理解到:无论别人怎么做,你都要坚持按正确的想法去做,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母。

小朋友们,你们如果读了《圣经故事》也会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的。

【第2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

我拿到《圣经故事》这本书以后,以为这本书是讲一些经文,让我们信宗教。原来是讲神和他的子民发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年轻的大卫》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名叫大卫。他很勇敢,他曾经把巨人歌利亚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颗石子。扫罗很妒忌他,因为他没有大卫厉害,他便想把大卫杀死。幸亏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保护了大卫,大卫才没有被杀死。还有一个原因,神永远与大卫同在。

我读了这个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否则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谁从困难中解救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相信他的实力,赞美他。不能忘恩负义,应该知恩图报。世界没有神,却全都是神。因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权力来主管自己。

神非常信守诺言。一旦神说的话,神都会信守。一诺千金。扫罗的嫉妒心会使他输给大卫,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们应该没有嫉妒心。神是由光明和爱组成的。神仁爱慈善,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宽广,丰富,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我们也要做像神这样的人。

【第3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

圣经中很多次序是不能更改或者颠倒的。文章排列从《创世纪》到末尾的《启示录》,讲的就是人类自我的觉醒,从自我到自我解放到超越自我的过程;讲的就是一个老亚当蜕变成一个有耶稣基督生命的新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自私的灵魂蜕变成一个有爱有社会责任感乃至于有历史责任感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生的历程,也是一个信仰的历程。

在创世纪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同样是不可改变的。上帝先造天地万物,再造人。为什么不改过来,先造人先呢?那是因为上帝启示告诫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离不开大自然,是阳光雨露,是大自然哺育着我们,大自然在前,我们在后,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可以破坏大自然。

人类有了智慧和聪明,就会自以为是,取得一点成就就会忘乎所以。当人类在造巴别塔试图与上帝一争高低争夺荣耀的时候,上帝击打了人类的狂妄与骄傲。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离开,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断奶,离开父母,表示我们已经独立,包括了思想和人格的独立。与妻子的连合不单只是肉体的,还包括了灵魂的结合,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一体。这是一种优于动物的人伦的美。

【第4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圣经的故事,的确不错。

圣经的故事,它讲述了从起初,世界被水覆盖,沉寂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然后耶和华六日创世,又创造了人类,诺亚方舟,和犹太人从古到今的“旅程”。

但也有很多我觉得无法理解的东西,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耻有欲望吗?如果没有撒旦的诱惑,他们是会继续在伊甸园快乐生活吗?除了无忧无虑还有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饿了要吃东西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吗?欲望和欲望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它就是罪?!

上帝不忍看见人们互相残杀的罪,于是决定重建人界,只有诺亚一家获救,人类互相残杀最差的结局也无非是全部的毁灭,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几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这是何种的不忍?!人们造通天巴比伦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华的家园,上帝担心人们再犯罪,遂让人们语言不通因此不再团结不能再继续造塔,人想参观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窥人的隐私就是照顾?!

圣经,几乎把犹太人从古到今的故事都描绘出来了,当热,我从不相信有耶和华,也不相信六日创世。我从不迷信,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能从一些迷信的事物中找出一些真理。

【第5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

《圣经的故事》这本书和中国、希腊神话一样,都是神话故事,而四大古国的神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两本。其中,我们还有古埃及和古罗马还未了解,《圣经的故事》是古罗马的神话。

这本书分为两个大故事:旧约故事和新约故事,这两个故事中旧约故事就占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三,在古罗马,人们把上帝认为是古罗马的神。在没有人的时候,上帝花费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日月、植物、动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说:“要把这一天定为圣日。”后来他们把星期定为七天,并将一周的最后一天定为星期天。这天人们放下工作,用这一天来休息。

后来上帝发现大地上还缺少一样东西,就是人,于是上帝找了一块泥土捏成了一个人,取名为亚当,又建了一个果园,名叫伊甸园。园内有好吃的果实和一些动物。亚当生活在这里,生活很优闲。几天后上帝发现亚当缺少了一个同伴,上帝麻醉了亚当,从他身上取出一根骨头,造了一个女孩,取名为夏娃。

在伊甸园中的一棵树上,种满了禁果,上帝嘱咐亚当,让他不要吃禁果。后来夏娃听了蛇的话后,他们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将亚当与夏娃赶出了这里。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要守好纪律,违反了将会没有好的下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