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09-24 11:57:33 作者:紫薇儿 最新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一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借宋庆龄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高贵的品质,来说明树主人的品德高尚。

那这两棵树到底有着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介绍。

第一、四季常青。樟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她枝干粗壮,绵延蓬勃。这一特点特别像宋庆龄的一生,她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忙碌不停,历经坎坷,但是不屈不挠。

第二、香气永存。樟树一生就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让所有的'虫子都惧怕不已。香气不会随着树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气就一直都在。这恒久不变的香气,多像是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呀!她一生忙于人们的解放事业,生命不停,奋斗不止。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孩子懂得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运用能够更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高贵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还可以这样上,原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南京雨花台中学春江学校小学部)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还可以这样上,原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南京雨花台中学春江学校小学部)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五

我这次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遗憾的是,我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当然,无论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六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读好书、写好字是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里,我们尤其要重视初读的指导,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把读通读顺做到实处。写字的指导,重要的还是要给学生练习的机会,讲要讲在必须讲的地方。“繁”的上紧下松,“瞻”的穿插,这些书写知识需要老师的点拨。

这篇文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宋庆龄。人们为什么瞻仰宋庆龄故居?为什么在樟树下合影?布置学生完成书后第5题,为节课再读4、5自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七

因为很少带时间上课,全都凭感觉,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让别人提醒,今天想靠自己,于是边上课就边看时间,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直在想:天,今天的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于是赶紧加快步伐,能省的全省。。

可是当我布置好孩子们写字时,突然想起是两点五十下课,当时第一感受就是,糟糕:我怎么把时间搞错了!于是懊恼:在学生用词串概括全文时,我可以多请几个说的,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我会反复引导孩子们把第五节中的几个长句读通读顺。赶紧又想:我该怎么补救?可左思又想,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最后只得总结全文来补救,不 过在梦轩和彭校长看来这显然是个败笔,是画蛇添足。

课后谈到这事,彭校长说:“老教师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心中一紧,是啊,老教师了连课的时间都把握不好,怎么可以?于是想想,好象也不是这样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很少上课看时间的,也从来都搞不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只听学校铃声。今天一看,就闹出这样的大问题来了。以后得记着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这样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课的结构,在备课时已经易稿几次,每一次都在想怎样把宋庆龄的介绍放进去。是放在第一课时好,还是第二课时好?还是一半放在第一课时,一半放在第二课时?放在第一课时,是放在前面前好,还是放在后面好?第一稿是放在后面的,后来放到了前面,后来又翻了翻,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前面。

刚才在回家的路上想,我刚才的课上放在前面,达到了要达到的要求,即引起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这一点可以从孩子们再读课题可以感受到。可是这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等孩子们读通课文后,那种感觉又没有了,显然又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于是就想大应该还放到后面,在孩子们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以及外国友人对她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她的崇敬之情后,立刻回到课文,回到课题,回到孩子们提的问题上来,留下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也许会好些。

梦轩说检查预习,我没有着重考虑,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课上会有所体现的。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了解宋庆龄;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项我在让学生看宋庆龄图片前时,已经检查过,觉得孩子们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要再具体,他们能做的就是拿出他们抄的读了,这是我反对的。第二项我让学生开火车读就是对课前的朗读做了个检查,那一组中好、中、差全有,最难读的第五节是一个中下学生读的,觉得他读得那样,应该还好了。本来是想让学生通过评价,示范读的过程中,再指导读顺一点的,刚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打住。至于怎么检查,在什么时候检查,我不能苟同梦轩的看法。

“这样设计:先板书“宋庆龄”,检查一下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教师出示简介资料,指名读;然后出示“故居”,理解“故居”“宋庆龄故居”,再完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质疑,概括板书学生所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默读、指名分段朗读、评读……然后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樟树的特点的?”“为什么要写樟树?”等重点、难点问题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

彭校长提到的这种设计,觉得很好。可以试试,不过好像也存在我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会在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慢慢淡去。

我觉得文中的用词是很准确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不高”“枝干粗壮”等词语不正是宋庆龄高尚人格的写照吗?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词语来感受。

这些是要放在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的,第一课时的目的,就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把词串连成一段话,或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主要内容,当时我想说一说的,可是,想到时间不够,就省了。

一个’伟大’太概括,不如’勇敢’’高雅’实在。我也知道啊,可是孩子们没有说到啊,难道我要拼命地拉他们吗?我只能板书他们能说到的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林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课堂教学“教过了”。

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课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

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文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课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课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

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课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课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