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9篇)

时间:2023-10-05 19:30:30 作者:FS文字使者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教学时我把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加深对屈原了解和尊敬。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

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t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

注: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时节,一个守着边境的士兵独自在城市的忧伤中吹着悠扬的竹笛,思念着竹笛的笛声。

2)这首诗写相思相思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风景,抒情的音乐,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边城,遥远)黄昏(黄昏思乡是苍白和悲伤)

秋天的海风(秋风萧瑟的情节)(不是留恋和怨恨羌笛)

关山月(堡山距离)

摘要:环境描写在人物心理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1.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课教学设计

3.《长城》教学设计

4.《示儿》教学设计

5.《院子》教学设计

6.《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8.白杨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的心得

10.试飞教学设计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6古对今

和风细雨

古对今莺歌燕舞快乐无限

鸟语花香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 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粽子颜色的叠词,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粽子,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创设情境导入。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3)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板书。

(3)在这段话中用了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

(4)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拓展练习。

(6)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7)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并扩展。 (8)指导朗读。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问:从这句话中说明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范读,指名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提问: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答案。 (3)指名回答。

(4)师过渡,引出视频动画《端午节的由来》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 2.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

糯米

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

意义:纪念屈原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历史上称曹操为“奸雄”,实际上是偏颇之见。说他“奸”是认为他篡夺了汉家的天下,可事实却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幻灯片2:文字:“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选自《让县自明本志》)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幻灯片2:文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选自《让县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灯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幻灯片4:音乐:《三国演义》的插曲;文字:《观沧海》全诗;图片背景:大海;画外音:男声朗诵全诗)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幻灯片5、图片:曹操立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点:碣石山)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幻灯片6、文字如下:)

水、岛

树、草实景

风、浪

观沧海

2、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析:这两句紧承“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既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微波荡漾的状态。一个“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此壮阔图景而产生的惊叹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岛屿高竣挺拔,它的姿态显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个景物,就绘画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二者互相映衬,眼前的景象就更壮观了!(幻灯片7、图片或动态影片:波涛平静的大海中有高耸的山岛;文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分析:这两句中诗人的视线从远处收回,注视岛上的草木了。这是已是初秋之时,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诗人看去仍是郁郁葱葱,是“丛生”、“丰茂”的了。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只不过是采取了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的手法来写山岛的青草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幻灯片8、图片:岛上树木百草丰茂的图片;文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分析:诗人描绘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之后,忽然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大海的动态。着两句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大海由于秋风而出现了洪波。诗人用“涌”来描写大海的劲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画面。(幻灯片9、图片:风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平静时的深沉风貌和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表现。

3、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幻灯片5、补充如下。)

日、月

虚景

星、辰

5、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够同时出现在天空?

分析:首先,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运行和灿烂都是在大海里出没的。”

其次,这是诗人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极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意思是说:“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幻灯片10、卡通动画:日、月、星辰相继从海里升起,又相继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幻灯片11、图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叠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沧海)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灯片12、文字:情境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幻灯片13、文字:“情、景分开”;“风萧萧兮易水寒——写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抒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幻灯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壮丽沧海无边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统一天下自比沧海的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幻灯片1回现)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公、车、云”三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偏旁“八”字头。

2、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3、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你喜欢哪些小动物?(指名答)

2、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参加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它们比什么呢?板书课题:比尾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1、师:开始比赛了,这么多的小动物,究竟有哪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呢?现在我们就读一读、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可以大声地读,还可以轻轻地读。现在就开始吧!(自由朗读)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同学们在下面读得可认真,现在知道有几个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吗?(六个小动物参加比尾巴)

对: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现在我们读一读第一节三个问句。投影出示:

(1)谁的尾巴长?

(2)谁的尾巴短?

(3)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3、指名读,开火车读三个问句。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1)“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

板书:猴子(图)长

(2)“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板书:兔子(图)短

板书:松鼠(图)一把伞

4、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三问、三答

6、出示第三小节三个问句,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7、指名读,领读,齐读。

8、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投影出示)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板书:公鸡(图)弯

9、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板书:鸭子(图)扁

10、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板书:孔雀(图)最好看

11、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12、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三、齐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看板书齐读:(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四、写字教学: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六个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这里有三个生字宝宝,它们也是来观看比赛的。可是它们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要想送它们回家首先得认识它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先一起读一读吧!

1、出示生字:云、公、车,认读。

师:我们来给它们找一个好朋友吧!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的笔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三个字都有撇折)学习新笔画:撇折,书空练习。

3、教师范写。(“云”字第二笔横要比第一笔长,要托住第一笔的横,并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5、展示作品。(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五、练习:

师:这位同学上课非常认真,写得字也非常漂亮,真棒!但是呢?这里有几个小动物非常贪玩,把尾巴都玩丢了。出示课后“读读画画”图,看看都是谁丢了尾巴?(指名说),你能给他们找到尾巴吗?(指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贴,其它同学在下面画。)

评比: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准。再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拓展训练:

师:添尾巴结束了,瞧瞧,那边的小动物在干嘛呢?原来它们也想参加比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儿歌。(出示)

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圆?谁的尾巴翘?

乌龟的尾巴尖,兔子的尾巴圆,小狗的尾巴翘。

谁的尾巴变?谁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

孔雀的尾巴变,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蛇的尾巴细又长。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你学会了什么?学得快乐吗?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10比尾巴

猴子(图)长

兔子(图)短

松鼠(图)一把伞

公鸡(图)弯

鸭子(图)扁

孔雀(图)最好看

鲸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