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09-26 09:57:11 作者:琉璃 七年级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收音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教师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互动二: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互动三: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教师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教师明确: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互动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教师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互动六:精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教师明确: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教师明确: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八:设置活动,模拟播音,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速度。

1、现场采访一同学,并根据录音写成录音新闻的稿件。

2、改正错字:波光鳞鳞喜型于色拨地而起萤光屏运栽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

2.通过品析词句,揣摩景物特点,体会比喻、侧面描写等手法在其中的效果作用;

3.鼓励学生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体味人与自然相处的情感体验。

体会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一课时

导入:请学生分享描述风雨的诗句。

一、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人称“鬼才”。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风雨的特点。

1.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板书正字纠音。

2.在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有风有雨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风和雨呢?(用一个字/词形容)

明确:(狂/暴)风(骤/大)雨

三、品味探究: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解读。

1.文中哪些事物给了你风狂(暴)的感受?(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

示例一:把树林子比作面团,形象生动描绘“面团”凸起凹陷的动态,突现风之狂暴。

示例二:羊被风吹倒的过程,“撑”“滑行”“撞”“摔”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描述,体现风之大。

分析总结:动词运用准确生动、比喻丰富形象、听觉视觉结合。

(在分析几个典型例子后,激励学生依此找词句自行赏析。)

2.从文中的那些细节又可以看出雨骤(大)呢?

明确:猫、老头、孩子们

分析总结:抓关键词“精湿”“捶打腰腿”“惊喜”,含蓄有味。

四、情感体验:着重关注人物的情感体验。

1.面对如此狂风暴雨,你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恐惧、惊奇……

2.而经历着这场狂风暴雨的人,他们的感受如何呢?(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

明确:女孩:无力(恐惧)老人:困扰(难受)小孩:惊喜(神奇)

五、手法总结:通篇把握,总结文章运用的主要手法。

1.题为“风雨”,看罢全文,文章出现了“风雨”二字吗?

明确:文中无一处有“风雨”二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风大雨骤,这正是侧面描写这种手法的妙处。

2.解释手法: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特点鲜明突出。全文通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场暴风骤雨。

六、小结:

经历风雨,人有不同感受,物呈现不同形态。面对神奇的自然界,人、事、物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相处方式。作者贾平凹正是用他敏锐的目光,细致地捕捉到了这一切。

以“风雨”这一特定的情境,呈现人事物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或悲或喜的生存状态,全文却未见“风雨”二字。正所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此乃“鬼才”之“鬼"也。

七、跟贾平凹学写作

小练笔:模仿《风雨》,用侧面描写手法描述“酷暑”。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记叙怎样做到生动,特别是在叙事时怎样做到生动,这是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我们时常说,一个好故事让有的人一讲,就变得了无趣味,没有生动可言,这大约是不会叙事的缘故。

我们先来读一读舒婷《童年絮味》中的第一段:

“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她的塑胶面具很快就损坏剥落,剩下一个光秃秃扁平的布脑袋。我只好用铅笔、纲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口。我怀中的宠物因此面目常新。我还搜遍外婆的针线箧,寻出碎布头,做小帽子做超短裙,甚到做了一件游泳衣。我的妹妹羡慕极了,她也有一个极不成形的小布娃,为央救我也给打扮打扮,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这里是回忆性地叙述儿时为玩具——布娃娃“整容”的事儿。作者为了使简单的叙述摇曳多姿,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首先是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如何地给布娃娃打扮,然后是从妹妹的视角写妹妹求她为自己的的洋娃娃进行整容,而“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个湿漉漉的细糠”。写同样的事,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写,就让故事丰满起来。所以,我们叙述同样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写,那远比只从一个角度叙述丰富得多。由此看来,叙述角度选择是让故事丰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或是技法。

为给布娃娃“整容”是很多小姑娘所做的事儿,在这“整容”的过程里,多半反映出小姑娘的玩皮与天真,爱好与情趣,似乎也从中看出小姑娘的审美观来。一个简单的很差劲的布娃娃,如果小姑娘对它很鄙视,这当然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也是真实的态度。如果仅是这样去写,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本来,对简单的差劲的布娃娃的鄙视,是一种常态的情感。然而,作者却对它表现出具大的兴趣与偏好,没有嫌弃它,反而是十分地爱惜它,而且还认真地为它整容。这样写来,就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为这布娃娃整容的。我们叙事时叙什么,从哪个方面叙述它,这是一个选材的问题。我们常说选材要新,或是从不新的材中创出新来,读了这一段文字是或许有某些启示的。

要做到叙述的有味,有可读性,当然是要靠语言了。叙述的语言是要具体生动形象的。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就很有特色。“我”为布娃娃“整容”,这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可是“我”做起来却是“随心所欲”;既是“整容”,那就是为它修饰容貌,把布娃娃打扮得相当好看,可是“随心所欲”地把它打扮得“面目常新”,只能说布娃娃的美是符合儿时的审美趣味了。本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在自己的专注态度中却是“随心所欲”地做着,一个“损坏剥落”的布娃娃,却如此随意地打扮得“面目常新”,读起来不人不让人觉得有味。这味从哪里来呢?来自于作者的语言使用。一般地看来,这几个词很有“用词不当”之嫌,但是就是在这用词不当中使二者形成极度的反差。本是这样做事是很随意的,却用很庄重的语言,就形成了荒谬,而这种荒谬里便隐藏着诙谐的趣味。对于这一点,我们从妹妹“主动勤奋”地给洋娃洗澡,却把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也可以看出来。

使描绘语言有味,生动、具体、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你看,“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洋娃娃——变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这多形象呀。而“主动勤奋”地把事做坏后的妹妹几天都“畏畏缩缩”跟小老鼠一样,“我”又是“雷霆万钧”的样子,这又多形象呀。看来,要使描绘的语有味,非在生动、具体、形象方面下功夫不可,而这种功夫重又在语言的使用上。用反差强烈的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3、学习本文的写法,培养学生将感受到的美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感受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教学难点: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学奠基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作品简介。

3、课下注释及课后字词预习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

老师总结,导入课题:

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童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板书《三颗枸杞豆》。

二、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发现问题。

1.过渡到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

2.教师投影出示: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

3.老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

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5.指名说,老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园?

〈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

〈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又旧病复发了?

〈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

〈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三叔语言的含义。

2.指名说。

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5.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

6.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

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同能力目标)

点拨法 小组合作探究

一课时

板题:童年絮味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1、散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明理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点拨: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 白话文…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为了达到以上几点要求,首先,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两个目的: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因此,在开课,就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并让他们谈感受。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

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

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