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1 13:07:03 作者:梦幻泡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应该灵活、科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四年级怀疑与学问的教学方案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剪枝的学问教案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怀疑与学问教案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四年级怀疑与学问的教学方案

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

学习这些论。

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理解论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举例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以及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教案

重点: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剪枝的学问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怀疑与学问教案

1.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

2.理解文章的结构。

3.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

【指点迷津】。

1.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

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早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1/8123456下一页尾页。

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棗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通过对事理的分析论证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文中两处运用了这种方法:第1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指出人们必须经过由疑到思,由思到辨的过程,才能获得真知。接着又引用孟子的话从反面阐释,指出一味信书,唯书是从,科学就永远不能进步。正反对比分析,使读者认识到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第2处:“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这一段分析,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危害棗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危害之大令人警惕。一旦我们打消懒惰思想情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我们就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有求解就会有新说,学术就会有发展,有进步。一经作者分析,孰是孰非,读者就清楚了。

2.弄清论证的层次(课文训练重点二)。

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

3.理解过渡句的作用(课文训练重点,帮助完成揣摩·运用五)。

怀疑与学问教案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怀疑与学问》的说课稿

在教材中的地位,《怀疑与学问》位于初中三制第四册第三单元,是一篇传统的篇目,是议论文的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此文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议论文,怎样来阅读议论文和如何来回答议论文的相关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一、指导思想。

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突破以教师讲的.传统观念,创设一种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一种自学自问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依据于此设立了本节课的三个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议论文。

3.德育目标:教会学生有怀疑精神。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由故事引入,给学生以情境。

第二个环节以传统教学的模式向学生讲授有关的议论文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于是以前四段为例来讲,主要是分析议论文的段意归纳法,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写议论文的目的并且让学生感知和体会。

《怀疑与学问》就是教学生会问,并且做事有怀疑的精神,于是第三环节设计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运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来提问,同时让学生解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大面积的检验学生运用能力及思维的整理能力,让学生编写第五段的提纲,并且运用卡片的方式到实物展台前展示,使学、问和用三者有机结合。

第四环节对全文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为总结,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学生总结的办法,可以充分利用补充质疑的方法来解决。

第五环节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于是作业布置为《学会有疑》,

三、教学方法设计。

虽然是创新研讨课,但是仍然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又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采用讲授、质疑、探究并兼以启发和点拨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怀疑与学问》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a)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b),常常(c)书中的学说,常常(d)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选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这一段论述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辩论”、“修正”、“评判”、“怀疑”是文中a、b、c、d四处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你觉得它们的正确位置应该是:

4.哥白尼对“天动学说”产生怀疑,于是有了“地动学说”的诞生;中国人民对计划经济产生了怀疑,于是有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像这样能支撑选段论点的论据还有很多,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怀疑与学问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道理论证、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到两个即可)。

3.a.怀疑b.辩论c.评判d.修正。

4.“略”。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和答案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3.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包装的学问》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包装袋上的相关信息,知道不同种类的商品在包装袋上会标明不同内容。

2.学会看包装袋,避免买到三无产品,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活动准备

1.各种商品包装的收集和分类。

2. 多媒体课件制作。

3. 探究调查表。

活动过程:

1.老师这儿收集到了很多包装袋,下面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包装袋就能说出商品的名称(点击屏幕,出示各种包装袋,如纸巾、电器、鞋盒、药品、护肤品、洗衣粉、牙膏、饼干等)。

2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棒!这些包装袋上到底有哪些学问呢?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这个包装盒!(课件出示书44页牛奶包装袋)看看上面显示了哪些信息?(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示点击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商标、成分……)

3.讨论:你从这些信息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些信息?

4.特别提示:卡通质量监督员介绍什么是“三无”产品。

1.大家仔细观察了牛奶包装盒上的信息,那么,其他不同类别的商品包装袋上又会显示哪些信息呢?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包装袋拿出来,我们分组来进行研究。

2.讨论:这些包装袋大概属于哪几类商品?(老师把学生所说的主要类别写在黑板上)

3.师分组发放调查表,提出研究任务:

a) 给包装袋分类,仔细观察各类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

b) 比较这类包装袋上的信息和饮料包装袋上的有什么不同。

c) 你们有没有发现三无产品?

d) 注意填写好调查表。(表格如下)

商品类别

商品例举

包装袋上的信息

我们发现的三无产品

4.小组自由活动,填写探究调查表。

5.各组组长汇报交流,老师提醒不同组之间可以补充。

食品――特别关注食品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

日用品――特别关注原材料和有效期、注意事项、使用方法。

药品――特别关注有效期和服用方法,有些注意事项要看说明书才能了解得更全面。

(老师提示小朋友们可一定要记住,不能擅自购买和服用各种药物,一定要在大人和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电器――特别关注产品合格证、电压、功率。(选购电器和药品一样,不仅要看包装盒,说明书也要仔细阅读,这样才能正确、安全地使用)

服装――特别关注洗涤方法和尺寸大小。

6.教师小结:由于商品的特点、用途不同,所以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关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安全、放心地使用商品。

7.把自己收集的标签、各种商品的标志拿出来,让大家猜猜它们表示什么意思,看看谁知道的多。

3.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包装袋贴到学习园地里。

1)不要轻易相信推销员的话。

2)要贪图赠品而购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3)不要听信广告的一面之词。

4)不要过于注重商品外表包装的漂亮,要讲求实惠。

5)不要迷信高价格高品质之说,便宜也有好货。

6)选择信誉好的商场购买商品。

包装的学问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2页至83页。

【教材分析】《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学与购物》中一节综合实践课。在设计上贯穿两条线,明线是让学生利用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探究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暗线在于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从简单的一盒、两盒牛奶包装入手,以学生猜想、动手实践、小组交流、计算验证的自主探究方式,逐步深入到三盒、四盒的包装,从中发现“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这一规律,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策略多样化,发展数学优化思想。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猜想、动手操作、同伴交流、验证等学习活动中,了解不同的包装方案,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每小组若干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牛奶盒,在课前测量出它的长宽高;研究记录卡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日的时候有收到过生日礼物吗?相信在特殊的节日里大家都会收到精美的生日礼物。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美包装的礼物,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包装的学问——节约包装纸。

二、复述回顾(活动一:一盒牛奶的包装)。

1、提问:如果让你给这个牛奶盒进行包装,你会怎么做呢?

2、交流得到:包装纸是包在牛奶盒的表面,所以求包装纸就是求牛奶盒的表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一内容。

5、引导说出:牛奶盒的包装纸应该比它的表面积大一些。如果不计接口处的面积,这一盒牛奶需要的包装纸就等于这个长方体奶盒的表面积。

师生约定:今天我们研究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就暂时不考虑接口处。

【设计意图:一盒牛奶的包装解决两个问题:

1、复习回顾长方体表面积计算。

2、理解“接口处不计”的含义,区别与实际生活中的包装。】。

三、探究新知(活动二:两盒牛奶的包装问题)。

2、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两人小组共同操作摆一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案?

3、探索后请两人小组上台演示(一人描述包装方法,另一人酌情补充)。

4、课件出示:三种包装方案图,学生猜测这三种包装方案中哪种最节约包装纸?

5、学生计算验证。

(1)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二内容。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2)反馈计算结果。

请学生展示自己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一:248×2-10×6×2=376(平方厘米)248×2-10×4×2=416(平方厘米)。

248×2-6×4×2=448(平方厘米)。

谈话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自己的想法,两种方法都验证出我们的猜想完全正确!

四、总结提高。

1、从刚才探究中,你有什么发现?要节约包装纸必须怎样包装?课件出示小结,教师板书。

2、引发思考:这个结论我们是怎样得到的呢?(请学生观察自己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交流分析,计算验证,比较总结才得到结论。

师:是呀,今天我们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科学家做研究时常用的方法。祝贺大家成了小小的科学家了!下面我们继续研究3盒牛奶的包装问题。

五、巩固练习(活动三:3盒牛奶的包装)。

1、我们对于两盒牛奶能轻松地解决,那么三盒呢?如果不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案更节约包装纸吗?为什么?集体交流总结,多媒体出示。

六、拓展延伸。(活动四:4盒牛奶的包装)。

1、质疑:我们有了前面学习两盒、三盒包装的基础,那在研究四盒牛奶的包装时是不是也和上面一样呢?(重合最大的面)。

2、四人小组操作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最节约包装纸的是哪一种?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多媒体出示,师生共同交流哪种包装方案最节约包装纸。

4、小结:盒数越多,包装的方案越多,包装时,既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又要考虑重合的面最多。也就是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约包装纸。

5、延伸:

如果盒数再多些,包装的方案会更多,更复杂,大家有兴趣的话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七、实践运用(感恩活动)。

1、谈话:大家知道这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父亲节)。

2、父亲节马上就到了,我们是否想过在这特殊的节日里给他一个惊喜,送给他一份小小的礼物呢?请亲自包装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父亲。(父母是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但是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能够把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总去)。

板书设计:

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