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9 09:55:35 作者:念青松 最新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模板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篇一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活力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超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篇二

清淡、朴实,这是我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所阅读到的气息和独属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实,在手拿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开它的第一页,阅读第一篇文章时,我就被它那淡雅、细腻的文字所震惊。因为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当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笔风应都是充满阳刚、坚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样,他的笔风婉转、细腻,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许傲然,这种柔与刚的结合,被他的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做作,也不会过于刚强。犹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涟漪,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忆及其源头时,却发现那痕迹早已消失不见,我想,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若隐若现,随风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空白笔记簿》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优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长篇大论的'感悟,只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点儿个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们却从未发现。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讲究品位的书店买书,却发现每本笔记本的价钱都要比一本书要贵上许多,对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询问店员小姐,店员小姐却给了作者这样意想不到的一席话: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我买的,自我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看到那里,我有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在这家书店里的笔记本之所以卖得比书贵,就在于它所要记录的是单独自我的想法,不与别人相同。为自我的内心而写,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无法随意剽窃与买卖的,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够用金钱所去衡量的。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几句话:“但是有谁愿意给自我的这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过的一次评论当今都市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电视栏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必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这或许,便会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发现的乐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一丝一缕,便会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笔记本。

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篇三

米黄色的封面,封面上面没有太多的花花绿绿的装饰,仅有的是一盆素描的花及歪歪扭扭的“林清玄”三个字,还有四个小白点,仔细看才发现是月牙渐渐成为月圆盘的四个过程。简洁,清新又不乏意味,或许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风格。

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眼眸,他洞察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己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

于是,我对《林清玄散文集》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于是,看到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空心看世界》。

“林清玄写道:“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

空心菜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等待会有意外的快乐,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你哪怕难过的快死掉了,但你第二天还是照常去上课上班,没有人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在意你发生了什么,关于你的未来,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难过就哭完了就当没事儿一样自己潇潇洒洒的走下去,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差异,宽容别人。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这时的我们都需要一颗空心,拿一颗空心去看世界。

文档为doc格式

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篇四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他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他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他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他细致温柔的内心。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读完林清玄散文后的感悟篇五

今年寒假,我读了林清玄散文草草一翻就被他清丽的文字所打动。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的笔下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笔下卖花是有修行有善缘的职业,卖花的大嫂连笑容都是温婉的,如花的;卖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种出特大芒果的老农是神奇的;海边卖贝壳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品他的书,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热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在寒冷的冬天,你不妨泡上一杯热茶,翻一翻林先生的书,让一缕暖风吹进你的心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