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讲座心得(专业13篇)

时间:2023-11-16 07:01:20 作者:薇儿 幼儿园观察记录讲座心得(专业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示例文本一】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变革。

观察记录讲座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观察记录”的讲座,深受启发。在这场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观察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教授了观察记录的技巧,并和参会者进行了互动交流。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观察记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确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观察记录心得体会。

首先,观察记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事物或一个场景。在讲座中,专家通过一系列实例向我们诠释了观察记录的价值。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可以有条理地搜集信息,用以支持我们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观察记录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和趋势,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判断事物的发展。因此,观察记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技巧,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其次,观察记录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讲座中,专家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观察记录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清楚自己想要观察和研究的内容。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场景和时机,确保观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接下来,要做好详细而准确的记录,包括观察对象的特点、行为和状态等。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如直接观察、参与观察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最后,要进行总结和分析,将观察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结论和发现。通过这些技巧和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科学地进行观察记录,提高观察的质量和价值。

第三,观察记录需要注重细节和客观性。观察记录要求我们保持警觉,不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在讲座中,专家强调了观察记录的客观性。观察者应该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真实地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或情况。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使用客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主观臆断和价值判断的出现。只有保持客观性,我们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观察结果,减少误解和错误判断。

第四,观察记录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记录需要我们对细节进行观察和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观察能力,发现更多隐含的信息和规律。同时,观察记录还需要我们进行整理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五,观察记录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努力。观察记录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努力的过程。在讲座中,专家提醒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因观察的繁琐而灰心。观察记录需要我们反复观察,不断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只有不断地付出努力,我们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观察结果。因此,观察记录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观察记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明白了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掌握了一些观察记录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我也认识到观察记录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努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观察记录,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我相信,通过观察记录,我会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心得

描述:

前一段时间我们开设的是娃娃家,但是娃娃家里面没有菜,能力强的小朋友是假装的,他们假装切菜,假装烧菜,但是另外一部分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就会来问:“老师,怎么没有菜呢?”所以我们开设了菜场。今天是菜场开设出来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都很想玩这个游戏,但是由于场地有限,我只请了2个小朋友(小玉和易易)过去当老板。娃娃家的小主人终于可以出来买菜了,他们都很兴奋。今天我只大体的讲述了一遍,没有详细的介绍。游戏开始了,佳佳第一个出来买菜,她自己在菜场里面拿了一个荷包蛋,对小玉说:“我要这个。”佳佳又拿了一棵青菜对小玉说:“我还要这个。”说完放在篮子里就走了。一会儿轩轩来了,轩轩拿了东西就走,也没有对“老板“说什么。看到这边,我就走过去对小玉和易易说:“老板娘我要买菜。”“她们看见我很开心,连忙说:“你要买什么?”“我要一个荷包蛋,一个小龙馒头,还有一只鸡腿。”我只用嘴巴说了,我没有用手去拿,我发现在我说的同时她们也在找我要的东西,我借机引导他们,“老板要多少钱啊?”“三块。”“给你,谢谢你们。”“不用谢。”我付完钱就走了(假装付钱,其实是空的)。

案例分析:

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相当于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能作出相对应的反映,佳佳和小玉平时是很懂礼貌,感觉比较老练的女孩子,在游戏中,佳佳还能对老板说要这个要那个,小玉在我的引导下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举动,但是轩轩在平时就是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所以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拿了菜就走,但是他们的行为都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喜的是小玉和易易能在我的引导下做出这样的反映,这也说明了只要我对游戏稍加引导,小朋友肯定能做一个更成功的小主人。

指导策略:

1、适当的参与游戏,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引导游戏,我没有用言语来要求孩子怎么做,只是以一个买菜人的身份进入孩子的菜场,目的是引导幼儿作出相应的举动,让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2、保护幼儿的兴趣,幼儿对新开出来的菜场很感兴趣,在我选小朋友去当菜场主人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小朋友对这个职位都很感兴趣,但是我们的菜场只设定了两个小朋友,所以别的小朋友肯定会失望的,在我选小朋友的时候,我答应他们我会让每个小朋友都玩到的。

3、激起幼儿的游戏热情,在游戏结束的点评时间里,我对小玉和易易的行为进行表扬。

4、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游戏点评时,我和幼儿简单的进行了一次买卖交易的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加强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县口: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从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人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有一次吃饺子时,娇娇小朋友说:"饺子太烫,没法吃!"旁边的幼儿紧接着说了一句:“烫死你!”

小朋友在一起玩,张怡听小朋友不知为什么哭了,当时只有两名幼儿走过去间她怎么了,其余幼儿都视而不见。

这一件件真实的"小事"说明:幼儿的同情心相当缺乏,因而导致了幼儿同情行为的严重缺乏。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万面的,有的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片面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勇敢精神,而忽视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有的则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别人也需要自己的关心,帮助。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中就把同情认知、同情体验及同情行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具有同情认知是产生同情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土,间问他疼不疼。我们还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玩玩具时,就应该邀请他一起玩,对于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说他"笨,而应该耐心友好地去帮助他。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为的内在动机,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关心的幼儿予以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吴安倪的父母有时在外工作,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爱哭,我们就常常亲切地安慰她,搂搂她,亲亲她,告诉她老师很喜欢她,这样一来不仅使吴安倪的情绪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其次,我们还设计了"他摔到了"。他为什么哭?""我来帮助你"等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况时的情感、愿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样对你;如果你不会做游戏或做不好,你希望别的小朋友不埋你,笑话你,还是帮助你?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

同情行为是同情心培养的根本目的,在幼儿获得了同情认知,产生了同情情感后,我们应引导幼儿把同情认知、情感落实在行动上,教给幼儿响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我们发现幼儿的同情行为方式,如: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结果挤成一团,而没有人想到采用其他的安慰万式,看到一个小朋友哭了,好几个小朋友都掏出手帕为她擦眼泪,反而弄得那个小朋友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别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摔倒的同伴的关心和帮助,于是幼儿想出了为他掸土,搬椅子请他坐下,询问他疼不疼,为他揉腿等等万式。同时我们还创造机会让幼儿实践,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关心,友爱行为,适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总之同情心的培养对孩子的意义是很大的,在时间中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今天的挑战活动我们安排了“救小鸟”的主题活动。教师事先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例如:爬竹梯,过小河(走梅花桩),爬山坡(平衡板),过山洞(钻爬)等最后救得小鸟完成任务。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个个异常兴奋,跃跃欲试。胆大的孩子冲在前面,胆小的跟在后面。陈昊云小朋友在竹梯面前停了下来,他看了看,用脚踩了一下竹梯试了试,感觉有些犹豫。后面的小朋友不停地催促他:“你快一点呀。”昊昊在同伴的催促下只得鼓足勇气前进。在竹梯上的他战战兢兢,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下。别的孩子都是手脚一起前进,可他几乎是横着前进的。也许是因为后面同伴的催促也许是太紧张,昊昊在爬到竹梯一半的时候一脚踩空从梯子上滑了下来。

分析:

陈昊云小朋友是我班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在平时的来园户外活动中,家长总是帮他挑好运动器械在旁边看着他玩。在其他的运动中,他不是在一旁看着就是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安全的活动,带有冒险性的游戏或者是没有尝试过的器械他都不会去玩。在今天的挑战活动中,他没有完成任务。活动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虽然他终于敢尝试,但由于缺乏活动经验,不知道如何攀爬竹梯,也缺乏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没有成功。

启示:

在冒险运动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一些大胆的孩子,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孩子在活动中并不现眼,他们很容易被我们遗忘忽视。对于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要更加重视。我试想了一下几点措施:

1、通过各种途径,如教学活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我带你等,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基本的运动能力,走,跑,跳,平衡等,发展其动作的协调性。

2、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其大胆自信的品质。

3、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和家长多沟通,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幼儿的健康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下几种表现,是医学上已经得到证实了的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

孩子多动也要看多动的表现,例如,你的孩子如果有情绪波动大,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控制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等等表现的话,那可能就是多动症了。这类孩子不仅给幼儿老师带来极大的难度,而且对于家庭来讲,也是十分有伤害性的。

好些孩子过分焦虑,过于敏感,食欲低落,甚至是动不动就哭闹,对于突如其来的时候,表现出来极大的恐惧状态,这就是孩子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一旦环境有变化,小朋友之间有矛盾,孩子的心理不健康尤其表现得更加直观。

如果你的孩子有极大的攻击性,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就攻击别的小朋友,那也要格外注意了,可能是孩子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孩子有攻击性,并不代表孩子活跃有力气,而是一种心理偏失的`体现。

本身孩子都是讨人喜欢的,而且同龄人在一起也能结交好朋友,但是你家的孩子如果没有好朋友,而且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不来,甚至是与家长都相处不来的话,那么你的孩子也有心理问题的。

当老师发现孩子有以上的表现时,就要及时向家长沟通。可能许多家长不会理解老师的这种行为,但是就算家长不带孩子去查看到底有没有心理问题,老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给家长讲清楚了,也免得以后出事时,家长找麻烦。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实录:

在温馨的“三只熊”的家,有三只大小不同憨态可掬的毛绒熊;有大小不同的碗、杯子、勺子;有大小不同的镜子、梳子;有大小不同的水果、点心;还有彩色广告纸、油画棒、面团等……欣欣和珈宝来到“小熊”的家,会和熊的一家做游戏---“请客”、“办家家”、“梳妆打扮”……每次他们都会将各种物品按大小对应地分发给“三只熊”,还会为他们排队。随后,教师引导孩子自己带礼物送给三只熊。于是,三把不同大小的牙刷来到了小熊的家,三本不同大小的书出现在小熊的家……孩子们越玩越得心应手。物品的摆放只是暂时的,孩子已不满足。于是,他们打起了面团的主意为小熊的一家做点心。大小不一香喷喷的饼干做出来了,大小不一圆圆的汤团端出来了……小熊的家里天天热闹而快乐。

分析:

教师创设了一个孩子喜欢的“小熊的家”这样的环境---在这个家里有孩子熟悉的角色: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这不正出自宝宝自己的家吗?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宝宝。在这个家里有孩子们熟悉的物品……创设一种交流的环境,创设一种“能说话”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以各种方式充分体验与表达。这些环境的创设是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将角色游戏与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相融合,使孩子更容易置身于其中,接纳这样的氛围。在环境中,教师提供了各种供孩子操作摆弄的材料,这些物品的摆放是无序的,目的是让孩子把这些物品按大小对应地分给熊的一家,让问题呈现在环境中,让孩子在摆弄中认知,在摆弄中探究。当环境的刺激减弱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丰富,使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富有弹性,新的刺激让孩子进行了新的探索。同样是低结构的材料--面团的提供促进了孩子的生成性行为,更能触发幼儿自主探索和充分表征。孩子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是一个社会人,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背景:

实录:

我打开袋子,拿出一包包的“水果”,孩子们都嚷嚷着,这不是水果。他们一下子就认出了葡萄干、香蕉片,通过品尝,他们一致认为都很好吃。此外,我还为孩子简单介绍了水果干的制作方法。“看看,还有一样是什么水果做成的呢?”我打开包装袋,把东西倒在了盘子中,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外形,于是,各种各样的答案开始涌现。

——诺诺说:“这是苹果吧,红色的。”

——婕婕说:“有点软软的,是桔子吧。”

——小邱说:“我觉得是大西瓜。”

反思:

此次“神秘的水果”活动的展开,纯属意外,完全得益于亦晨宝宝带来的一袋水果干。这袋“神秘的水果”不仅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把他们肚子里的馋虫也给引了出来,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进行了以上的活动。

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首先需要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发现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实施及时教育。从上面的活动中很多孩子对于葡萄干、香蕉片的认知情况看,这两样东西都属于是比较常见的,而且他们都拥有相关的经验,但是对于草莓干,孩子的相关经验缺乏,于是我便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索。我觉得,虽然老师预设的活动不少,但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好奇,总有如此巧妙的意外发生。我们知道,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也是生成活动中主题内容的重要来源。利用孩子的兴趣和现实情景,适时的融入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一个自然生成的主题活动由于它的偶发性,再加上事先没有足够的有关知识准备、材料准备等,因此不可能生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因此,更需要老师现场的灵活机动。

其次,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并适时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活动中,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了猜测,答案精彩纷呈,虽然都是错误的,但这说明他们正在积极思考,我们要保护他的好奇心、求知欲,留给他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

第三,要适度控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偶发事件生成的活动和预设活动不同,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对生成活动所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合理控制。在“神秘的水果”生成活动中,考虑到小班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对于这些水果干如何制作的过程,只是进行简单的阐述。不过,我发现孩子对于水果干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因此,我觉得下一步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观看录像或者实地考察,去了解水果干的实际做法,然后再通过后续的谈话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所看到的,从而将生成活动推向高潮。

一袋普通的水果干,在孩子眼中却成了神秘、好奇的源头,而我也借此生成了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取得了较成功的成效。其实,孩子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而这些都能转变成为教育契机,只不过需要你的一双亮眼睛去发现。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心得

聪聪是幼儿园小二班的孩子,长得白白净净、虎头虎脑的。每天由奶奶接送,而且对他疼爱有加。奶奶每天总是在家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脸洗的白白的,然后擦上宝宝霜,闻上去香喷喷的,然后送到幼儿园。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刚入园时居然不会说话,所以聪聪又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的家人嘴上虽然不说,但是心里肯定着急。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无论是和同伴交流,还是和大人说话,语言表达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聪聪做不到。他有时嘴里会发出呜里哇啦的声音,不知在讲些什么。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是听不懂别人说话呢?还是耳朵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种种猜测都被否定。这样的孩子小朋友都不愿跟他玩儿,老师们更是对他单看一眼。平时有机会就单独对他进行语言训练,说一些简单的词汇。聪聪说起来虽然很吃力,但还是很努力地。有一次,当他吃力地说出“老师好”时,大家都很高兴,我下意识地在聪聪的脸上吻了一下,匆匆笑了,笑得好开心啊!这是他的进步,也喜欢老师的这个奖励。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呢,渐渐地,聪聪学会了很多词,比如:你好、谢谢、大家好······每当他学会一个词,都会得到老师的吻,这个时候,我发现聪聪是最幸福的了,因为老师的吻是他进步的动力。就这样半年过去了。有一次上音乐课,学的是《颜色朋友在哪里》这首歌,每次学完我都会让所有的孩子上台前来展示,聪聪也不例外。表现好的孩子会得到大家的掌声,还有老师奖励的小粘贴。得到奖励的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轮到聪聪唱了,虽然在说话上匆匆有进步,可唱歌聪聪还是弱项。让我倍感意外的是,匆匆竟然唱的调很准,并且吐字清楚,虽然没有唱完整,但是我觉得他是班里唱的最好的一个。我带头鼓起掌,把小粘贴贴在他的额头上,而且深深地吻了一下他的小脸,老师的每一个吻都代表着他的一次进步,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

在这期间,我们积极和聪聪的家长合作,他的家人从没放弃过对聪聪的培养,家园合作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孩子们现在都愿意和聪聪玩儿,他也渐渐的融入了让这个群体。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家庭的温暖,老师的关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心得

时间真快午餐时间又到了,保育员阿姨把菜拿到了教室,说:“今天我们吃虾”,我和保育员阿姨一起分好了饭菜,这时阿姨开始帮小朋友们剥虾皮,我问她为什么要拨,那么多的虾等阿姨剥好饭菜都冷了,她说小朋友不会剥。我马上制止了阿姨的做法,告诉她,为何不让小朋友试一下。每次吃虾的时候,有好多的小朋友都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剥。”我说自己想办法。结果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剥了壳吃的,还剥的很好。只有两个小朋友再次来找我说剥不了,我说自己想办法,有一个小朋友是用嘴巴咬开的,另一个小朋友是请别的小朋友帮忙的。后来我将这件事情讲给个别家长听,家长的反应都是:“我家的小孩肯定不会剥。”

小孩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我们家长去培养,而做家长的应该创造机会给孩子去锻炼,千万别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心得

小班健康吉尼斯拍皮球活动正在进入尾声,但幼儿园的庭院里却丝毫不减角逐的竞赛气氛,反而愈来愈紧张。因为我们班的连续拍皮球大王香香以2996个暂时胜出后,小三班的小女孩也在渐渐接近3000这个数字,是否能超过我们的香香,大家都认为如果这个小女孩如能超出3000,那冠军非她莫属。作为老师,当然希望冠军在自己班中,也觉的我们班的孩子有这个实力赢得冠军,但目前形式看来,小三班的那个女孩轻松的样子有些悬。不一会儿小三班孩子拍皮球区域那边爆发出一阵欢呼:“哇,到3000个了,我们赢了。”,那个小女孩也自己停了下来。“哦,这个小女孩好厉害啊。”,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个小女孩,可我在心里还是不肯替我们班的孩子服输,雅雅今天也超常发挥,拍了2938个,但还是不敌小三班的那女孩。

但是……我们小一班还有一个种子选手——露露,上次她在班中最高拍过2000个,今天还是有实力竞争的。因为她开始的晚,所以她刚开始时还没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场地上就剩露露小朋友了,冠军到底是谁呢?我问给她数数的实习生老师“她多少个了?”“2400”,大家都围拢过来,“现在多少个了?”“2800个。”,露露拍球会移动位置,球越来越离小朋友和老师近了,我可替她着急起来,怕球会掉了,保育员陈老师在旁边也帮忙着给她腾位置,让坐在边上的孩子再往旁边移。陈老师在移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怕椅子会不小心碰住她的球。可球就像完全听她的话,在她手下是如此的顺服,即使当她的球离小朋友、老师越来越近时,她脸上丝毫不露紧张的神色,继续不紧不慢的继续拍。“现在多少个了?”“3400个。”做为她的老师我可是一点都不保留替露露得胜的欣喜。“嘘,让她继续拍。”刘老师在旁边轻声示意,露露不理周围大家的言语,仍然不紧不慢的沉浸在自己的拍球世界里。过了一会儿,我真的舍不得了,“露露,你手酸吗,手酸了别拍了。”露露摇了摇头,轻轻说:“不酸。”又过了一小会儿,我又跟她说:“露露,你手酸吗?”,露露还是摇摇头。最后,露露小朋友以连续拍球4474个结束,成为实验幼儿园小班连续拍皮球吉尼斯的第一个创记录者,将载入幼儿园的园志!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观察实录:

场景一:

在孩子们洗手的时候,我对他们说:“洗完手,请你拿杯子喝点水。”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快速地洗完手,一窝蜂地拥到茶桶边拿杯子。我立刻走过去维持秩序,不断地说:“别挤,别挤,人多等一等。”

孩子们拿好杯子,站在茶桶前一米线的小脚印上等待着,队伍排得长长的。

场景二:

喝完水,孩子们都去放杯子,有的孩子放完杯子就关门,一时间只看到茶桶的门反复的被拉开、关上,我见状提醒着孩子:“放好杯子不关门,等最后一个孩子放杯子的时候再关门。”

可是孩子们依旧我行我素,关门开门的声音不绝于耳,我看的心惊肉跳,就怕一个不当心谁的手被夹住了,只有用手挡住茶桶门。

场景三:

航航早晨来园,看见我第一句话就说:“陈老师,我打过针了,爸爸说要喝水。”

“打过预防针了是吗,那别忘记多喝点水,现在就去喝一杯吧。”我摸摸他的头说。

航航高兴地去喝水了,过了一会儿,大家准备喝牛奶的时候,航航又对我说:“陈老师,我打过针了,爸爸说要喝水。”

我告诉他:“马上要喝牛奶了,你等会再喝水吧。”他看看我,委屈地扁扁嘴,走开了。刚喝完牛奶,他又跑过来说想喝水,我劝他休息一会儿再喝。

运动结束,孩子们洗手喝水的时候,航航喝完半杯水,又排到了队伍里,看见我看着他,他解释说:“陈老师,我打过针了,爸爸说要喝水。”

分析:

“喝水”是孩子一日活动中比较常规的生活环节,在托班的时候,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我们常常会分批地组织孩子喝水,使得孩子的“喝水”成为了高控制下的生活活动。因此从场景一中可以看出升入小班,过去的习惯直接导致了孩子喝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排队现象。并且从托班更换到小班的教室和盥洗室以后,新的“喝水”环境加上“集体喝水”的习惯,导致了孩子们一窝蜂的现象,很容易发生危险。

而在场景二中,孩子们很清楚地知道放好杯子要关门,但是什么时候关门、谁关门就不是他们会去在意的了,这是小年龄孩子所特有的心理表现,反映到行为上就出现了上述的不断开门关门的现象,其实这是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上的心理宣泄。作为老师,我则是比较主观的提出了一个“规则”——最后一个孩子关门,但是谁是最后一个?如何界定最后一个呢?孩子们不会去考虑。

从场景三中孩子与我之间的互动对话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个孩子的家长对于刚刚打完预防针的儿子非常的不放心,希望能够通过老师督促孩子多喝水,避免引发生理性发烧。而这个孩子又是能力比较强的,他将大人的话牢牢的记在心里,通过不断地提醒老师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多喝水。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喝水比较合适,也比较健康,所以当我告诉他马上要喝牛奶了不要去喝水的时候,他以为我是在拒绝他,因此后来他喝水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小心翼翼,既要完成大人的嘱咐、又不希望被我的批评或是阻止。

对策:

“减少孩子等待的时间”,是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念,然而很多客观的原因或主观的意向总难免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如何调整呢?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以后,我想关键是要从理念上转变思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一切以孩子为本。

1)进幼儿园以后觉得口渴了可以喝杯水。

2)自由活动前、午睡起来以后要喝水。

3)觉得口渴了随时都可以喝水,但是在学本领的时候、吃饭和吃点心前不喝水。

4)如果今天打过预防针了,记得要多喝几杯水。

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一窝蜂地“集体喝水”,还间接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时候不适合喝水、什么时候喝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接着,我设计了“今天你喝了吗?”的生活区域环境,提供了筹码让孩子记录当天喝水的次数,如此一来,孩子们每次喝完水都会开心地放一块相应的筹码,每天中午和下午许多孩子还会数数自己喝水的次数、和同伴比比谁喝了多,如果有谁一个上午喝水少于一杯了,其他孩子还会提醒他快点去喝喝水。同时这个生活区角不但用环境的暗示促使孩子要多喝水,而且让家长比较直观地看到了自己孩子每日的饮水情况,解除了家长的可能存在的忧虑。

最后,我和孩子一起展开了一次关于“到底茶桶的门谁来关”的小小讨论,并得出了结论——第一个拿杯子的孩子开茶桶门,当你喝完水放杯子的时候看一看后面还有没有同伴在喝水,如果没有,可以把茶桶门关上。从这以后,开门关门的乒乒声少了,就算有孩子偶尔忘记,也会有别的孩子提醒他,而且最近几天我还发现有二三个个孩子喝完水还会帮忙扶着茶桶门的角,对走过的其他孩子说:“小心,慢慢走,别撞到。”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喝水的生活环节,但是我通过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答案、尝试实践,从而来解决问题,真正从日常的细节上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只见陈奕璋把长短不一的白色管子一跟一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弯曲的轨道。这一新型的轨道立即吸引了小丁艺和辉辉,小丁艺拿来了许多弹珠,分给另外两个孩子,而辉辉帮助陈奕璋一起把轨道变得更加牢固。就这样,小丁艺将一颗颗弹珠投放到轨道中,奇妙的是,弹珠从轨道的另一头滚了出来。他们显得兴奋极了。我走过去,问:“你们在玩什么呀?”陈奕璋说:“我们在玩弹珠游戏,很好玩的。”辉辉说:“老师,我们还有其他的玩法,你来看!”只见辉辉拿来了大小不一、各种形状的木头积木,一会儿功夫就拼搭成了另外一个像三层楼一样的轨道,弹珠一层层地往下滚,可好玩了。于是,我从旁边拿来了一筐新的塑料玩具,“这些玩具可以搭轨道吗?看谁搭出的轨道最多,好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好!”于是他们又热火朝天地搭起轨道来。

[感悟]。

皮亚杰认为构建游戏似乎是一种从游戏趋向于工作的活动形式,至少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形式,所以当孩子对此类构建游戏非常感兴趣却停留在单一的游戏玩法时,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游戏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设疑等导入方式,使孩子积极探索多种玩法。相反,如果指导不当,会使构建游戏失去游戏意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发学习的性质。该情景中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孩子的主动性和意愿性,通过设疑和提供材料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孩子的游戏动机,促使孩子再次进入游戏状态,游戏才得以继续有效地进行。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心得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就会采用一些野蛮的行为表现出来,即攻击性行为。

小松松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周六上午要参加故事班,周日上午又要参加英语班,所以和父母的接触时间很少。由于祖辈的宠爱有加,所以小松松比较任性,也比较霸道,不太喜欢分享,容易生气。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不能吃亏——“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

在“贴人”游戏过程中,小松松和bob都想和jerry站在一起。小松松拉着jerry的手说:“我们站一起吧!”可是bob说:“是我先站到他旁边的。你走开!”这句话激怒了小松松,用手指头指着bob说:“你才走开!”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在过程中,bob不小心踩到了小松松,小松松马上踩了回来,而且不只踩了一脚。事后,我问小松松:“你为什么那么凶地对bob还要踩他脚?”小松松倔强地歪过头,说:“是他先踩我的。”“可是明明是他先走到jerry旁边的啊,而且他踩你也不是故意的。”小松松说:“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

小松松出现上述中的争吵和“打还”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时小松松的奶奶是这样“教育”他的,从小就灌输给他不吃亏的思想。在他奶奶看来,或许这是疼爱宠爱孙子的表达方式,因为害怕孙子在外面吃亏,受人欺负。其实,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小松松频繁地出现攻击性行为,以至于这种行为成为了小松松的习惯,让他变成了十足的“野蛮”儿童。

三、教育策略。

——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在对小松松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之前,小松松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要改变溺爱孩子的教养方式,更不能因为怕孩子吃亏而引导孩子用反攻击的错误方法去打还回来,要给小松松讲道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对,不许打人,这是规矩”,也应该让他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但是,决不能动不动就打骂,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办法。

在改变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上,渐渐提高小松松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他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在别人玩的时候,小松松如果也想玩,可以教他如何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向别人有礼貌地询问是:“请问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还给你。”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用武力将小朋友推开来得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