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平均分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02:04:49 作者:HT书生 2023年平均分教学反思(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一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在教学时,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2、“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分的过程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二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平均分》教学反思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盘放()个,需要()个盘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三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讲了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认识》一课,蔚主任听了我的课,本节内容非常少就是认识平均分,在集体备课时,备课领导也突出指出本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什么是平均分,在学生分的几种情况下,追问那种分发公平?为什么公平,学生不难得出每份分的同样多,然后引出平均分的定义。

在执教时我也清晰的知道本节课的难点是每份和几份的区别,但带的问题实施起来有些麻烦,用什么巧妙地方法让学生能够区分得需要斟酌,我采用了做游戏的形式联系学生区分,可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3份和一份3个的混淆。课下蔚主任给我指出在讲定义让学生摆出三种情况时,一定要让学生把三份用圆圈圈起来,明确3份指的是什么,还要着重指出每份指的是什么,这里凿实了下面的摆一摆自然就不会出错。经过指点让我体会到注重点要抓住时机。而且方法要得当,方法正确画龙点睛,方法错误:“(例如我让学生大量练习摆小棒)”,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五

《平均分(1)》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除法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桃子和分小棒,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学生不是很理解怎么分类,出现了很多分法,很难引导到“平均分”概念上去。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中,哪种分法最公平,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有点接近了,我就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感知。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