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师大版六上教案(通用23篇)

时间:2023-12-12 01:06:37 作者:书香墨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提前安排备课和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北师大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师恩难忘》。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五、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一、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学写摘录笔记。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一、学生交流摘录情况,进行评议。

二、比较记忆字形,巩固识字。

恍畔杖描。

光伴仗瞄。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刘绍棠)。

编故事行礼。

让我入迷感念。

让我开了窍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2、《孔子和学生》。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北师大语文教案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发展。

2.认字423个(下限),学习30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3.写字230个(下限)。

4.抄写字母和音节,能为生字标音。

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又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1.识字423个,写字230个。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合作、探究。

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1.元宵节6-7课时。

2.家园6-7课时。

3.春天8-10课时。

4.植物6-8课时。

5.动物6课时。

6.爱护6-8课时。

7.愿望7-8课时。

8.认真8-9课时。

9.车的世界5课时。

10.雨7-8课时。

11.星空7-8课时。

12.朋友6-8课时。

13.时间7-8课时。

14.丁丁冬冬学写字8课时。

15.长大7-8课时。

16.快乐7课时。

周次。

日期

课时数。

备注。

单元。

第1周。

3/1--3/5。

第一单元。

1元宵节。

第2周。

3/8--3/12。

第二单元。

2家园。

第3周。

3/15--3/19。

第三单元。

3春天。

8课时。

第4周。

3/22--3/26。

第三单元。

3春天。

2课时。

第四单元。

4植物。

6课时。

第5周。

3/29--4/2。

第四单元。

4植物。

2课时。

第五单元。

5动物。

6课时。

第6周。

4/5---4/9。

第六单元。

6爱护。

第7周。

4/12--4/16。

第七单元。

7愿望。

第8周。

4/19--4/23。

第八单元。

8认真。

第9周。

4/26--4/30。

第九单元。

9车的世界。

5课时。

第10周。

5/3---5/7。

第11周。

5/8--5/14。

第十单。

北师大版教案

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北师大教案

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为大家分享了社戏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一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反思。

这节课是结合“话题教学”来设计的,与惯常的授课方式不一样,以往就是用一些特定的问题去让学生思考,学生只能回答特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就是被束缚着的。而话题则是给了一个中心,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只要围绕话题来谈就可以。因为对“话题教学”的实践不多,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课,课堂呈现的东西有优有劣。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在教学设计上,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设置得较为成功。

话题作为设计点,简化教学环节。由于要结合“话题教学”的方式来上课,在。

写教案时就要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把“知识点”改造成合适的话题。我将知识点列出,然后将其一一归类,包括情节、人物、景物、感情等等,而话题又不宜过多,多且碎的话题不易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所以我把话题分成了两类,一个是“谈戏”,一个是“谈乐”,分出两个重要的板块,将小知识点融合进这两个话题中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就会意识到“戏”与“乐”是文章的两个重点,心中有“纲”才能进入细节的品读。

话题作为切入点,注重教学逻辑性。课堂教学时,我将话题融入到每个环节中,

“整体感知(谈戏)――细读课文(谈乐)――总结课文(谈写作特色)”。在设计话题时,我依据由“面”到“点”的方式去设置,由“戏”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重要情节,由“三乐”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节,学生对话题的思考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话题设置需要逻辑性,谈“戏”与谈“乐”这两个环节是不可倒置的,学生在把握课文知识时才能形成系统性。

第三,话题作为思考点,锻炼学生思维。话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而这个“说”是针对个性阅读的,例如在谈“乐”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行选择话题——乐景、乐人、乐情,让学生自行品味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并作分析,在交流时又能听取不同学生不同角度的解读,知识得到了丰富。这里是将品读回归到“文本与学生”上,而不是老师规定学生读出些特定的感悟。在这节课之后,某个学生的周记中就作者“我”这个人物进行了分析,而且是结合杂文中突显的鲁迅形象和这篇文章的形象来说,分析出一个既“冷若冰霜”又“温情可爱”的鲁迅。这就是话题教学过后对学生思维的“刺激”。

当然,在实践“话题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教材的研读要更加仔细,才能应对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设置不同,话题教学里学生会对一些老师都意想不到的细节作分析,比如在这节课上,学生在谈“社戏”时会说到白篷船与乌篷船的区别,也提问“为什么不愿和乌篷的船在一处”,如果老师对此没有查找相关资料的话,就难以判断学生找的资料正确与否,也无法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其次,话题设计的表述要更为准确,并作适当的提示。在谈写作特色时,有些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一时无从下手分析,而我作的提示又略显不足,所以导致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说不出所以然。另外,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要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品读的时间。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时间设置方面略显不足,有些学生没有作充分的预习,就无法对话题谈得深入,因此要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品读与思考。

“话题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思维上的相互碰撞,更是让思考变得广阔而深刻。在“话题教学”方面我还是一个新手,我仍需要更多的课堂实践去完善自己的缺漏,在不断的改进中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成长。

北师大《蜘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蜘蛛的外形特点、结网特点及捕虫的特点,体会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基础知识:

躯躯体躯壳七尺之躯。

妨妨碍无妨不妨。

碍妨碍碍事碍眼。

侵侵略侵占侵权。

伪伪装伪劣伪证。

谋计谋谋生出谋划策。

损破损损坏损失。

毅毅力坚毅刚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昆虫知识小品文。文章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结网的过程及斗敌的本领,告诉我们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本文结构清晰,由蜘蛛的外形写起,说到它们独特的身体机构和高超的结网技能,最后说到斗敌的方式。文章头绪简单,重点突出,作者抓住了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不求面面俱到,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也是只说主要特点,不求详细完备。所以,全文读来清朗自然,晓畅明白。

2.教学重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3.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

(2)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4.教学突破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

(2)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章,要正确读准每个字音。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

3.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二、练习朗读课文。

1.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指导表达。

1.提出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蜘蛛的哪几方面特点。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来。

2.自己先练习,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介绍了蜘蛛的外形特点,蜘蛛是怎样利用网抗御敌人及进行捕食的。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蜘蛛》(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课文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1.为什么说蜘蛛是最聪明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它的聪明。(结网和捕虫两个方面)。

2.自由读课文,画一画表现蜘蛛聪明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一是势均力敌、反败为胜,

二是克敌制胜、稳操胜劵,

三是无可奈何、主动放弃。

4.从蜘蛛不同的捕虫方式上看,你认为蜘蛛是种什么样的昆虫?

四、总结收获,质疑问难。

朗读全文,讨论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也亲自去观察蜘蛛,说说你们看到的蜘蛛给大家讲讲吗?(指生汇报,课前学生可以把观察到的蜘蛛拍下来,给大家展示。)。

2.你们还想了解有关蜘蛛的更多知识吗?

板书设计:

蜘蛛。

外形特点。

织网。

聪明对付侵略者。

对待苍蝇。

对待强敌。

资料索引与精华:

【世界上最小的蜘蛛】巴拿马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小蜘蛛,体长只有0.8毫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蜘蛛。

【猎人蛛】澳大利亚境内有一种世界上的蜘蛛。大的有半斤多重,有八条腿,相貌丑陋,但却是捕捉蚊虫的好手,凡敢于来犯的蚊子无一生还,具有猎人般的本领。

【与植物合谋吃人的蜘蛛】在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些森林或沼泽地带,成群地生活着一种毛蜘蛛。这种蜘蛛喜欢生活在日轮花附近。原来这种花又大又美丽,很能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吸引到它的身边。不论人接触到它的花还是叶,它很快将枝叶卷过来将人缠住,这时它向毛蜘蛛发出信号,成群的毛蜘蛛就过来吃人了,吃剩的骨头和肉,腐烂后就成了日轮花的肥料。

北师大版教案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版教案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北师大教案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教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直接点题,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

二、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引领学生敢于对文本质疑,寻求更好的版面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古诗,知诗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如果你是董大,听到朋友的劝勉会怎么想?

(三)多诵读,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诗歌的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

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

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3.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教师点拨朗读技巧,再请学生朗诵诗歌。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比较学习,朗读提升。

(1)这两首诗前两句都写了分别时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的整体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小结: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但是《渭城曲》用一个清新明丽的景色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浓浓情意,《别董大》却用反衬的手法,一扫愁苦低沉的景致,鲜明地释放出积极向上的重重豪情;一个清新深情,一个慷慨豪放。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四、小练笔。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写得很感人,请大家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北师大数学教案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习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北师大数学教案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生:这样写很简便。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教案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北师大教案

一、指导学生完成偏旁归类练习。

1.分别出示偏旁子、鸟、心、竹字头及例字让学生说说偏旁名称,读一读例字。

生练习:在书上写出带有以上偏旁的字。

名回答并口头组词、订正。

二、学生用非常、经常造句。

1.出示例句,读一读,比较非常和经常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在小组内说一说句子。

3.指名交流、订正。

三、组织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怎样做才算勇敢?

1.出示讨论题,小组间讨论。

2.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3.老师小结。

四、让学生看图,并练字说话。

1.学生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害怕吗?介绍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

五、读一读,表演故事。

1.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短文,说一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冬冬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2.演一演。

3.说一说,总结。

学习了这一单元,你觉得要怎么样做才算是勇敢的孩子?

学生自由发言。

北师大教案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

2、同桌讨论。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4、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配乐读)。

t:黄云漫天,北风劲吹,大雪纷飞,在这样凄凉的环境中与知己离别,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董大此时的心情。

ppt:学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s:愁。

t:他在愁什么,读读诗,联系一下全诗想一想?ppt。

s:愁没有人认识他。

s:没有了知己。

s:离开了家乡和伙伴。

s:以后的生活……。

t:再读全诗,思考他为什么发愁呢?

s:因为他可能再也见不到高适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遇不到知己了。

s:因为他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

s:“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ppt。

t: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鼓励。(读)。

t:再读,你还能读出什么?

s:高适对董大的安慰。(读)。

s:高适对董大的担心。(读)。

s:高适对董大的祝愿。(读)。

t:董大听到高适送别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s:高兴、有了自信,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t:离别时的一句赠言,鼓舞了董大,让他内心充满了自信。所以这句话也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堂练习:

1、《别董大》是______朝,诗人_____在为董大送行时写的。

2、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3、至今广为流传的送别赠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数学教案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北师大教案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四、拓展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北师大教案

1、“读读”主要是练读台词,有感情地根据场景、人物特点有滋有味地练读台词。

2、“议议”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演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动具体地外现出来。

北师大数学教案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中国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四、注重对比,引发思考。

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别董大的同时,对比补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青门柳几首风格各异的送别诗,因为在众多的送别诗当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忧郁的气息.而在悲壮的景色下抒发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关怀的豪言壮语.不沉沦不落寞是对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勉励.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可以不仅是一个学法迁移,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契机。我选择用它来激励学生,也用它来警示自己。这样的诗文,我是从心里的喜欢。

写送别的诗词何止千千万,高适的这首《别董大》,让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也记住了他的好友“董大”!魅力何其大!缘何?盖因这句经典中的经典:“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且看高将军眼中的“离愁别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个“曛”字,日暮时分,到了柳永眼里,已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所以备课上我从学生自身通盘考虑,又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目标完成了,学生学习技能也提高了,总而言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借鉴: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师引导读:是啊,此去路漫漫,虽吾不能伴你左右,但以你的性情,还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我的朋友引读-------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师:你身怀绝技,暂时无人欣赏但只要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你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所以(引读)。

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2、灵活运用资料、挖掘诗意内涵。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去感悟诗情,我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3、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学提示可以更明确化,如要求学生“一读,读通。了解诗的大意;二读,读懂。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三读,读出情。想象画面,体会使人感情……”等,让学生更明确阅读诗歌的方法。

北师大数学教案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平方分米。

读作: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