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看见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0篇)

时间:2023-10-03 21:17:44 作者:笔舞 最新看见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从没有看过柴静的节目,但是在好多人的推荐之下,看了柴静的这本《看见》。她的好是内容,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个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喘口气接着来,又是一个新层次,一些更深的东西。

书里讲她的采访故事,讲她怎么一点点理解、探索新闻的价值观,深深吸引我、打动我。她的字是煽情的,可情绪激发全在事实陈述之后,水到渠成,没有强迫感,同时她对自己也是非常不客气的。书的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一开始愣是没有读通这个标题,但是在行文之中,慢慢理解了柴静要讲的是什么。刚从文艺范儿转到中央台来做新闻,柴静心高气傲,一直强调自己关心新闻当中的人,但是周围的人一再地提醒她节目中没有人味。直到一年后她去了新疆地震灾区,接过地气之后,做出来的节目才有些味道,有些细节了。从“人”到人的转变,这是一种历练。在演播室里做节目的时候,只想到节目要怎么吸引观众的目光,怎么结束这次的节目,那只是工作,只是在为制片人、奖金、虚荣心,为恐惧而工作,但是却少了最简单的东西,那东西不在腔子里了。她去新疆采访完,刚才在向全国人民说孩子们已经背着书包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学了的时候,零下十二度的天气里,一对双胞胎姐妹只住在空地上,连个铺的毡都没有,她,五味杂陈。做到有人味儿已经不容易,她还得摆脱轻慢、偏见、思维定势,接受真实的复杂无解的事件,做这些事都特别不容易,因为除了她自己真没人逼她必须成为一种什么形象,她跟自己较劲是在追求一些别的东西。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那是在非典的时候,柴静的感慨。非典那会儿我还小,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情形了。柴静在那会儿,从原来以为的每天想着怎么把每一个问题问好,把衣服穿对,每天走过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这样到死,到“欲望”将她笼罩,迫使她追求真相。接触的多了才会有感受,如果只是坐在演播厅里,指手画脚的对事件对出评论,那不是做新闻,是作秀。她不仅是一个记者,更是真相的揭示者,大家伙都告诉她做记者怎么能有情绪,采访过后都以泪洗面那怎么行?但是这就是柴静的血性,一个人该有的反应,有血有肉。虽然专业是记者的职业操守,但是观众要的不是一个堆积品,而是真实的报道、真正能感动人心的故事。就像做研究,只是在一边闷头查资料,没有实际的经验的话,怎么写得出好的想法,要下去多看多思才会更加了解,否则只是浮在面上。

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写吸毒的妓女,写滥交的同性恋,她说“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采访因家暴而杀死丈夫的女囚,总结出“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写“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柴静反思她在采访两会期间顺口用“万人空巷”这样的空词、假词,坦白思维定势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将偏见美化为趣味的姿态心理一一曝光,追问记者的职业要求究竟是迎合大众的情绪表现,还是客观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重建”问题——“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她要新思维的萌芽,她要“让人‘明白’”。

但是年轻时的她太过用力,一位医生朋友曾经这样对柴静说,“像我们在急诊室,实习的医生都很同情受伤的人,会陪着他们难受,但是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握着病人的胳膊,泪水涟涟,这帮不了他们,冷静询问才能求解。”年轻时的柴静就是如此,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成长。这跟中央台的宏大背景无关,跟著名记者的光环无关,跟那些传播率极高的新闻节目无关,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从年轻气盛,到平淡如水。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和周遭的不少伙伴一样,初读这本书,我也为其贴上了文艺的标签,也着迷于其中不少文艺的段落。柴的细节描绘、文字着力着实做得很棒,各种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诗意亦是随手拈来。

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却逐渐推翻了先前的武断。所谓的细节,不是用想象去想,去美化,抠字眼,是对生活对自我全然的投入,全方位的觉知和聆听,才会有闭眼浮画、身临其境的力量。柴在用她的感官,她的头脑,她的心,她的整个灵魂,去参与、去感知对面的人,和世界。这不是所谓的文艺,所谓的远方的诗意。这是在映射带有万钧之力、可以直抵人心的——真实。可爱可畏可x的真实。而文艺,不等于真实。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记者这个职业,是在“看见”,是在报道,是在传递,也是在修行。而修行,往往出自伟大而细微的细节里,也只有笃定修行之士方能感知到那微乎其微。

记者这个职业亦不该局限。由于柴,我想,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做个参与世界、人生路上的“记者”,保持看见,保持拂拭,保持觉知。谨以在岁月如梭后,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坦然,少一点混沌,不痛当时已惘然。

保持看见。融入了,才看得见。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欺骗。以前,我总以为,欺骗,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骗别人。但是,当我读了阿真的《我看见了大海》这篇文章以后,我就不这么认为了。欺骗,除了我们平常见到的那种让人愤慨的恶意欺骗,还有一种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的善意的欺骗。

《我看见了大海》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河子的女孩子,由于她身体畸形、相貌丑陋,所以,在她八岁以前从未出过家门。

上天给了她一个畸形的身体,丑陋的相貌,但又赐予她一个值得她感激与骄傲的继父。

就在她八岁那年,她的亲身父亲离她而去,她的继父如天使般降临到她的身边。在继父的帮助下,她勇敢地走出那八年来从未走出过的院子,开始迈出了她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步。

但是只是走出那狭小的院子是远远不够的,她还得学会生活。对于一个天生畸形的人来说,要学会独自生活,那是多么困难啊!于是,她继父开始用大海的故事来吸引河子,因为他是海员,对大海当然是十分的了解。继父用为看海作准备来鼓励河子不断的进步,终于用了七年的时间让河子学会了买菜、做家务等独自生活的能力。七年了,河子整整努力了七年,可当河子知道,这只是一个骗局时,她是多么的伤心。

但是只是走出那狭小的院子是远远不够的,她还得学会生活。对于一个天生畸形的人来说,要学会独自生活,那是多么困难啊!于是,她继父开始用大海的故事来吸引河子,因为他是海员,对大海当然是十分的了解。继父用为看海作准备来鼓励河子不断的进步,终于用了七年的时间让河子学会了买菜、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等独自生活的能力。七年了,河子整整努力了七年,一切都是为看海,可当河子知道,这只是一个骗局时,她是多么的伤心。

其实继父早就知道他不能带河子去看海,因为他得了很严重的过敏性哮喘病,不能接近海洋。他之所这么做,是因为他想让河子学会独立生活呀!可惜的是,当时的河子并没明白继父的良苦用心。

直到继父去世以后,她一个亲人都没有了,虽然她是一畸形身体的女孩,但是她仍然能够独自在闹市中穿梭,熟练地做着家务,并通过照看孩子的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此时,她才忽然明白了继父七年以来的良苦用心了。所以她无数次地站在继父的遗像前说:“伯伯,我真的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通过这场感人的骗局,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欺骗”别人也是一种爱,因为爱,所以才会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她们;谎言也不全都是恶意的,有时也会有善的一面。对于善意的谎言或欺骗,是我们每一个都渴望得到的。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看见》很贴近生活,很多当时很轰动社会的事情,很多社会显示问题。柴静一直在成长,什么样的是记者,怎样报道才是新闻报道应该做的。2013年的非典、双城的创伤、山西煤矿造成的环境污染、中国几次地震事件、监狱里面的女人、同性恋的`歧视、农村土地征收冲突、踩猫事件这些一切的一切。

应该怎样来报道新闻,应该怎样来分辨善恶真假,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事情,用怎样的方式来了解中国。很有意义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目前我唯一会在看完一章之后会沉思一会的书。它引人深思。

就好像书的开头说的:“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所经受的,我必经受”。双城的创伤中孩子的心里的创伤,孩童的心里问题。孩子心里觉得大人的不了解,认为受到的侮辱,书中说的:“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采取极端的方法,往往也会走向极端。

关于同性恋,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张北川教授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中,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作纯洁,把愚昧当作道德,把偏见当作原则”

关于社会中很多我们看不过的事情,不要那么愤青。

就好像踩猫事件中的网友悬赏事件相关人的人头,后来有网友说,对于悬赏也很抱歉,因为如果踩猫是错误的,为什么要在错误的事件上继续错误,并且延续了错误。

……

这本书值得看几遍。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这本书看了很久,书中的很多情节都让人影起共鸣,特别是“双城的创伤”让我印象深刻。青春期也许就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时期,还好我们大多数人都挺了过去,至少我们是幸运的。

柴静是一个文静而又尖锐的记者,这本书深度反应社会现实,她为正义发声,看都很多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非典、汶川大地震、华南虎事件、山西环境污染等等她都冲在一线报道,不顾生命安慰,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的人。刚看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觉得好像要撑不下去了,可是看了她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每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她至少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心教导他的上级,愿意纠正她的缺点的知己,人生足矣。

可现实往往不像书里那么单纯,他反应各种官员腐败,为虎作伥。而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她后来离开了央视我想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很庆幸他又这么一群可爱又正义的同事,也感谢央视能够抓住像柴静,白岩松,崔永元这样的人才,他们的报道往往让我们更能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柴静幸运得是碰到了一个无声砥砺她的领导——陈虻。虽然她说这本书不是为了悼念亡者,但是一点一滴制片为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陈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没留心,说:“随便。”他就眉毛眼睛拧在一起,中分的头发都抖到脸前了:“随便?!问你的时候你说随便?!你已经养成了放弃自己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谈自己愿望的习惯了!”这顿饭算没法吃了。但好好歹歹,他总看着你,楼梯上擦肩而过,我拍他一下肩膀,他都叫住我,总结一下:“你现在成熟了,敢跟领导开玩笑了,说明你放松了。”我哈哈笑。他一看我乐,拿烟的手又点着我:“别以为这就怎么着了,你离真的成熟还远着呢,就你现在青春期这小资劲儿,毛病大着呢,不到三十多岁,不遇点大的挫折根本平实不了。”讨厌的是,他永远是对的。

我觉得这么小小的一个篇幅就能明白了。

看见,学会去看,才能见到。

带着一些东西去出发,走着走着,不蒙昧,不偏激,终于活成了人的样子。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刚刚翻上两页,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平实无华的叙述,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页又一页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觉这是一本能触动心弦的书,读完,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和同样看过的爸爸讨论方知,那是因为真实。爸爸说,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我又何尝不是,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以来采访的书,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对生命,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的理解。读它时,共鸣一直存在,让我犹如身在其中,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不断地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这本书给我两方面的震撼,其中一点就是对事物的思考,认知与理解的能力。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在哪,又为何而做了些什么吗?当我们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时,脑中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才是我们最应该知道到的。你或许不会关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新闻,你或许不会在意遥远他乡的违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许会对不收零钱的行为做出让步,你或许会对不开一张五块钱的发票忍气吞声。

但是明天,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劳作的父母。你还会淡定吗?如果明天,不给开的发票从五块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还能“淡定”吗?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少惹一点麻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漠视一切。回顾历史,中国不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高喊着以史为鉴的口号,却忘记了那辛丑的条约的签订,这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条条框框,被权威“统治”渐渐麻木的人们,这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读后感·我们需要的发声人,不是某一个,某几个,而是全部,是浩浩荡荡的龙的传人们。

除了这样无声的“歇斯底里”,还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见到了作者笔下那让人心动的团队。千里迢迢,不畏艰辛,去寻找它们热血中的真理。“几十平米,低着头都知道对方要干什么的温暖是难以言表的”这段描述,着实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样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实在令人生羡,令人感动,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当记者的想法。那些年,她们拼过,累过,战斗过,现在作者想来,也一定满怀幸福吧。

书名为《看见》,柴静将她所看见的,别人看不见的,让我们看见。告诉我们不要盲从,要理性,要理解。她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终将像水溶于水一样,但她不一样,她是这茫茫大江中,最真实,最清澈的一涓。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这样阴沉下雪的情况下,窝在家里看书是的选择,我看的是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新书看见,看了一大半写写我的感悟:

细细想来,也许不光是我,小时候课本里的董存瑞、黄继光和千千万的红军战士哪一个不是高大全?说起日本鬼子,哪一个不是坏事做绝?现在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变了吗?其实未必!

我想起那些因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岛去砸车的人,想起了在网络上咒骂的人(咒骂的人里有时候包括我),我们判断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只要发泄和怒吼就够了,不用知道背景,也不用知道过程,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可能引来一阵喝彩或者是围攻!

柴静的书里和视频里写过采访过归真堂的邱淑花和虐猫女作为一个保护动物者我曾经大骂这些人,甚至想着一个天雷劈下来将这些人化为灰炭…但是我看了柴静在采访邱淑花的视频时,我一开始认为柴静有些过于宽容或是纵容这样缺德带冒烟的人,但过后想了想释然了:

邱淑花和动保志愿者再大的问题是道德和观念上的差异,邱认为熊只是国家合法的商品而已,而志愿者则认为熊首先是一个不应该待蹂躏的生命……所以我不准备原谅那些伤害动物的人,他们也不配得到原谅,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这个国度他们合法!

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思绪,但尽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的评价事物,最后找到不合理的逻辑并为之努力去修缮它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的!

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胡适。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书里写的很多事都很打动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些故事是契合你的某段经历,触景生情的动容也越多。第一章地震以后的阿西木的故事,第二章非典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透露出来的人情,让人不觉为之动容。看什么是真实,很多你看见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看到老杨和他的猴子的那张合照,看到老杨的眼神,忽然间情难自禁。

跆拳道选手苏丽文的故事中,她和父亲约定,自己夺冠的话,父亲的病就好起来。比赛中,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和父亲说,要坚持下去。

“到了这个年龄,像有什么东西扯着你一样往回望”往回,望什么呢,想起来前几天重读陈情表的时候,和几年前高中读的时候完全是两种心境了,原来,当你真的经历过一些什么的时候,你才会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字面上的一套标准答案。有些事,文字是表达不全面的。

很遗憾,这么多年没学会怎么思考,我被自己的弱点绑架着,悲催的是,我却改变不了,我已经养成了那种放弃自己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谈自己愿望的习惯了。

真可悲。

在世界的哪里看见你追悼词

高考满分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

高考的满分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被指证抄袭

长城读后感

《鞋》读后感

担当读后感

母慈子孝读后感

《白夜》读后感

听众读后感

《南丁格尔》读后感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这几天读柴静的《看见》,其中一章“山西,山西”说到山西煤矿开采带来的种种巨变。

柴静家就在山西,那是汾河边上一做清朝古宅。家乡有清澈的河水,水边芦苇丛从,明黄的水凤仙、累累红珠子的火棘,还有蓝的发紫的小蝴蝶穿梭其中,屋檐下是燕雀在嬉戏,欢笑美好得不真实——确实,对现在山西的孩子来说,你很难叫他对着焦黄色的天,焦黑的满是煤渣的地,充斥着焦油味儿能见度不到十米的空气,一块一块稠黑泥结成的板状的“河水”,来想象当年的鸟语花香。

——“你不怕住这儿的后果?”

——“习惯了就行,人的进化能力很强的。”

——“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

《庆余年》中写道:不能怪这些百姓,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放弃自己无法知道的,享受自己能享受的,愤怒与被允许愤怒的。村中煤矿的事村长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竞选,选票当分红,一户能领两千五百块,大家伙儿都眉开眼笑。维权?环保?吃饱了撑着吧你!只有个老人,家住煤矿正上方,已经没有水用了。他对着记者哭叫着几乎疯癫,村里人看着都笑了。爱看热闹的国人只有在大难临头时才开始惊慌失措。

破坏轻而易举,而重建需要漫长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复原。这才几年,对,才几年,原先缤纷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症,色彩在退去。老头儿看了柴静一眼,摇头道:“你们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脚踩下地狱。一辆辆运煤车驶过,谁顾得上不远处云冈石窟中大佛微笑的脸上沾满厚厚的乌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岩逐渐腐蚀剥落,昔日的蛙声踪迹全无,塌落在尘埃中的青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繁复美丽的砖雕——“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存,汾河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岗”“四千五百年前,晋南兴起的陶寺文化,是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是华夏的根基”。而今,高度文明的我们,却要亲手将她毁掉——整片土地都被黑雾笼罩着,寸草不生。黑风在城市上空呼啸着,那是文明发出的沉重叹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