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育读书心得(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04:07:02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语文教育读书心得(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育读书心得篇一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平等。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一文中讲到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

语文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但是教师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朋友与同志。教师的职责无疑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知识的任何方面都超过了学生,教师更不应因此而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尊重学生,就包括尊重学生的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学生的认识也许比较肤浅,他们的看法也许比较片面甚至有错误之处,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和教师是平等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幼稚”而剥夺学生思想的权利。更何况,在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总是比学生“高明”,更多的时候的确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还应该鼓励学生公开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指正。

平等,还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平等。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语文活动,是让少数“精英学生”独领风骚呢,还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上公开课,只是让个别“尖子生”举手答问以显示教学效果呢,还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以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毕业复习期间,是只重点抓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呢,还是面向所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此等等,都体现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既然同样教了学费,既然都是学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培养、享受锻炼、享受应有的荣誉,否则是被“侵权”。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语文教育读书心得篇二

当坊主郝毅老师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一书发给每位教师时,正值疫情期间,我将其作为居家学习的精神读物,得闲便与坊内教师交流心得体会,研读温儒敏教授所提倡的先进语文教学理念,也拜读了其他老师的杂谈和感悟,深觉共读一书之举使我获益匪浅,思绪翩翩。

新媒体时代的语文教学策略。刚刚过去的假期,可谓是难忘又具挑战。在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的日子,“网课”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高频谈资。有话谈,正说明它一改昔日课堂的传统形式,是时代背景下“新与旧”改革创新的产物,学生、教师所接受新角色的定义。一时间,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规模之大、之广前所未有。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新课标的结合成为一种时尚。两种“新”的碰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课外学习的成果,通过线上的多种检验方式进行验收,比如,教师建立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进行指导交流和讨论。新媒体这一平台的运用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将“被迫发言”变为“主动讨论”,给学生平等表达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就是尽可能多的探求知识的多样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大家都处在新媒体使用的初期,在课堂之中摸索前进的教师也不一定一味的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忽视了教师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教师要将线上培养学生有效、规范的实现语文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

备教材。去年12月份,市教科所贾玲老师对毕业班的老师进行“统编九年级语文教师培训”。贾老师在基于部编教材整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大语文”是一种视野开阔、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观念。在培训会上,贾老师强调,目前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中心,注重教学示范和知识能力的训练,全套教材中把握九年级的整体框架和特点,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预习、练习和旁批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其中有一篇详细讲到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课的内容,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单元教学”,这也是我在教授九年级教材时最先把握的整体目标。单元整体性对本单元看似独立,实则内有联系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师备课则不能零敲碎打一课一课的背,而是参照课程标准,然后再寻找自己备课的内容与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需要对实际的学生情况进行考量,对于我来说,学生基础不扎实、兴趣点不明确,所以我在备课时,除了按照课标内容授课之外,也会加入学生好“消化”的识记和理解环节,不会将知识点硬塞给学生,让他们从“学习语文”变成“感受语文”。久而久之,我与教材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教学方法,受用至今。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气呵成的写下了我对《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一书最基本,最直观的想法。共读之事对于正在成长的教师来说大有裨益。能在此略谈一二,与大家分享心得,实属幸事。(李璐)

语文教育读书心得篇三

近日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我关注最多的是语文素养。

温老师解读说,“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课标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沿着温老师解读的方向,我深入思考,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语文素养分隔了匠人和名师。很多时候,语文素养的门是虚掩着的,我却没有推开,更没有勇气去打开另一扇窄门,所以我仍是一个匠人。读了很多名师的著作,发现自己与名师的最大区别在于,名师培养的正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己,要说工作态度,绝对是很端正、很认真的,但多数时候,自己就是个匠人,因匠人注重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强化训练,这些急功近利地应对考试的策略,或许会有短时效,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有缺陷的.,他们充其量不过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而老师,也只能永远停留于匠人的层面,与名师永远相隔万里。反观名师,课堂千锤百炼,既表现其智慧,又视角敏锐;既有精巧点拨,又有风趣语言,师生共振如琴瑟般和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名师那里,绝不是一个期许。

其次,语文素养要求的是把人教“活”的教育。《课标》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每天都在发展、都在成长,他们是有思维的、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人,而非无生命体征的器物,故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把人教“活”的教育,而不是把人教“死”的教育。体现语文素养的最显著的教育是“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想要接受更多的教育、领悟更多的新知、体会更多的经验”。

第三,教师的语文素养才是第一位。“要给学生一碗水,心中要有长流水。”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才能渡己渡人;若胸无点墨,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会误人终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考试的质量。语文教师应该先让自己沉淀下来,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书中积累、反思、提升;做一个爱行动的人,设计、实践、反思、成长;做一个爱思考的人,勤于笔耕,在笔端捕捉灵感,修德养心。只有做一个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地成长的语文老师,才会让课堂撕去粗糙浅显的外壳,雕刻出纯净美好的灵魂,传授给学生的才会是“源”与“渔”。而一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考试成绩又怎会差?“从来不曾用心看看这里,你怎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是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去寻找语文素养的桃花源,又怎会体会到语文的妙处!

最后,语文素养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学之意,在秀美隽永的文字山水间,语文教师要有耐心,带领学生用三年时间,游山玩水,做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品读文字,走进文本深处,领略“山水之意”;静听花开,与作者对坐凝望,“为有暗香来”;用心揣摩,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教师要铺好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毕竟,语文的东西,只用眼睛看是看不见的,而要用心灵看。而一个语文素养高的语文老师,在长达三年的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会提高。

语文素养的桃花源,一直在那里,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我需要做坚定的探寻者,领着学生站在语文素养的门口,毕竟,很多老师已经带着学生站在这门口了!(卓丽娜)

语文教育读书心得篇四

读了《语文教育哲学导论》,疑惑不觉减少,反而更多。这是因为实际上所知范围比原来扩大了。一片混沌中仍然有些许清醒的收获,关乎语文教育实践指向的意义。比如关于语文教育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大开眼界。通过有限的在场的文本、表征、言语、语言等穿越层层迷雾,找到言语存在的整体路标,完成对人格、精神世界的塑造。于是,师生在这样的语言哲学指引下,借由语言的敞亮、显豁,找到了生命诗意栖居之所。不是为应试,不仅为应需,是为对语文教育主体—客体存在论方式的全面超越。作者的'论述并未停留于此,紧接着指出交往—实践立场的存在论超越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就在于把语文教育中的认识功能和诗意体验置于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去把握,摆脱了旧形而上学片面的静止性。同时也为语文教育的实践找到了理论的旨归。使语文教育实践由懵懂走向自觉,进而成为自洽有了一种学理上的依据,即为什么这样教,而不是那样教。当然,作为“活的”教育来说,语言哲学只能作为一种语文教育实践的参照,而不是唯一。

还有道德教育的哲学等等。同时说他是一种参照的意义还在于,语文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矿藏,永远不要忽视来自实践的智慧和真理。从实践出发,借由理论的反思与辨析,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检验。作为语文教育的现实呼唤实践的智慧,呼唤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不是割裂,这就要求语文教育立足当下,立足实践,放出眼光,勇敢去拿,还要大胆扬弃与改造创新,使理论为我所用。

语文教育读书心得篇五

题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周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从1912年2月6日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到1988年2月16日去世,从事教育工作76个春秋,其中约一半时间从事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他教过小学和中学的国文、大学的“写作”、“基础国文”、“新文学”以及“中国国文教学”等课程,在成都四川教育科学馆专任研究员两年多。就是到了晚年,他仍不遗余力地为推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语文教师的素质矻矻以求,发表了诸多极其精辟的见解。

从横的方面来看,叶老的语文教育观涉及到语文教育特别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诸如语文的目的论、性质论、教材论、教法论、教师修养论等等,这些论述现在读来仍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他的这些见解并不像许多中外教育家那样通过一部或几部论著系统地加以表述的,而是散见于他70多年所发表的大量讲话、论文、序跋、书简以及各种语文读物的“编辑例言”之中。从他的煌煌千余万言的著作中看出了他在语文教育探索中所走过的轨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极富原创性和个性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中国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理论的经典。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学的本质,而且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概念。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其主旨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强有力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宏观上说,叶老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即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页,后凡引自此书,只标明页码)从微观上来说,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教”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通向“不需要教”的具体步骤。比如,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学习,最终都要达到由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来完成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第725页)这种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必须树立长远的眼光,从教学的点滴做起,时刻为这种理想的境界做准备。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逐渐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第471页)叶老这一教育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说白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乃至未来——“为孩子将来的生存做准备”(柏拉图)。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你研究在所作的工作跟要取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作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给教师的建议》115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可以说与叶老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耐心陪伴,静待花开。同时,教育又是发展人的心灵的工作,是促进人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只看考试的分数,学生将来要靠能力来生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带有功利思想,要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来抓。时下,我们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改革,寻找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实现的方式,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长远的眼光,从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做起。如果说,在这条改革的路上要找到一个理论支撑的话,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仍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准绳。同时,我们也不难把握,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