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研报告框架体系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2 15:34:26 作者:飞雪 最新调研报告框架体系范文(17篇)

调研报告通常包括背景介绍、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调研过程和结果。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份调研报告的实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近年来,xx区委始终坚持把农村实用人才盘活开发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实用人才已成为引领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xx大发展,人才是关键。

xx区辖11镇3个街道办238个村,面积2057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农村人口31万。xx区是xx市三区九县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也是一个农业大区,xx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在xx市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承西启东、西联东进的重要地位。区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省委人才工作联系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强区”战略的重点来抓,打造了一支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截止xx年底,全区共有农村实用人才6584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153个。农村实用人才从区域分布、人才类别、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打造“特色农业大区”的战略布局,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从xx年的0.9%增加到目前的2.1%,比例逐年提高。

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全区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424人;生产能手共有3352人;营销管理能手343人;能工巧匠1689人;其它实用人才776人。

农村实用人才内部结构日趋多样化、年轻化。在年龄结构方面,全区45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2850人,占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3.3%。在文化结构方面,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950人,占到实用人才总数的29.6%。

奏响四部曲,激活内动力。

该区切实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的工作,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发挥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规划先行,高标准选人,优化选用源头。一是出台规划,奠定坚实工作基础。先后制定下发了《xx区xx-2020年中长期人才规划》、《关于实施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完成了xx区xx—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将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纳入财政预算,从机制、经费、人员上保证了工作的深入推进。二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xx电视台、xx报讯、xx党建网等新闻媒体开办“英才颂”专栏,广泛宣传人才强区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宣传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奉献的先进事迹,大力倡导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工作理念。三是筑巢引凤,积极引导人才回流。近三年来先后为农村基层引进急需的农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近600名,招聘大学生村官76人。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引才目标的落实,近年来,通过产业提升,先后引进农业种养殖企业25户,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90多名。

整合资源,全方位培育,提升整体素质。

1、整合资源,优化培训模式。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依托区职教中心、农业广播学校,在镇、村设立了培训站和培训点,形成以区培训基地、远程教育为中心,辐射镇、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扩大了培训覆盖面。采取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培训新型农民培训15000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200人次,高级农民培训7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6150人次,远程培训党员干部10万人次。

2、创新载体,搭建培训平台。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建立“人才+企业+农户”的联合模式,增强企业带动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已联系基地23个,农业龙头企业37个,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创设“xx发展讲坛”新平台,先后以“四化同步时代的三农问题”等方面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和领导举办讲坛七期,培训各类人才近3000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多人次。

3、特色教育,打造培训亮点。结合“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省市农业专家,邀请致富带头人,在示范园、示范田、人才基地,采取现场授课、示范指导、技术服务等形式,举办特色产业培训,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

创特求新,科学化管理,强化自身建设。一抓规范,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信息台帐,提出了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建立了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联系包抓实用人才制度。把培训、培养、开发和使用作为镇和涉农部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把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抓基地,合力推进。选拔命名了23个达到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示范园作为全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万”大规模培训活动仪式。在基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训实用人才1xx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0多份,基地推广农业技术41项,扩大产业面积16000多亩,带动50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三抓典型,示范引领。先后评选表彰了32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5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标兵、10名农村优秀青年创业型人才、10名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10名“班子建设标兵村”党组织书记,评选表彰了40名“xx区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20名,树立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和样板。

才尽其用,人性化服务,促进创业发展。激励保障添活力。先后有11人被提拔为科级领导,56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600多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入了村两委会班子。区财政每年拿出近800万元,以工资卡形式为700多名村干部发放工资,安排60多万元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秀实用人才进行奖励,每年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发放xx元的奖金,先后对2140名实用人才免费进行体检,为300多名离任村干部每年发放500-900元的离任补贴,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实用人才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创业帮扶增动力。大力支持实用人才创业,切实做到立项先审批、资金先到位、用地先保障,先后为华臻农业、国人菌业、新育农业生态示范园等25户龙头企业协调落实贷款1530万元、项目资金xx多万元,协调用地xx多亩,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时,制定出台了《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办法》,设立500万元扶持资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帮扶。近三年来,全区累计流转土地5600多亩,发放小额贷款近4亿元。以用为本强信心。坚持把实用人才放在基层组织建设的先锋岗、放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放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激发活力,彰显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部分实用人才进入镇村党组织后,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成为实用人才的标杆、党员的楷模、基层组织的核心。虢镇太公庙村张建仓等320名实用人才,在“xx市蔬菜专家大院”的辐射带动下,发展大棚蔬菜3750亩,注册五个品种的“太公苗牌”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品远销西安、兰州、xx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名村。在实用人才的带动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5730元增加到xx年的8678元,三年来净增2948元。

立足新时期,谋划新未来。

近几年,xx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要求,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相比,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二是急需人才不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营型和服务型人才仍然不足,在生产能手中,种养能手占到77.6%,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只占9.5%,为农民提供文化、体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型人才仍然短缺,既影响了农村创业富民,又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处于“小打小闹”半闲置状态,存在隐形失业现象。在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不仅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将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总体思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服务体系,着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创新服务载体。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积极开展“四抓四优四促进”活动,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致富有方、帮扶有力、带富有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xx年,力争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5000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达到30个左右,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改善学历、性别和年龄比例。

二是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制度管理,研究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三是落实扶助机制。由区委人才办牵头,会同区涉农部门、金融部门和科技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在政策、技术、信息和资金上提供支持,及时帮助实用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创业发展。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为深入了解日照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010年5月,日照市气象局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先后到下辖莒县、五莲县气象局及市局人事教育、业务、财务、科技服务等有关局属单位进行了气象人才体系方面的调研,听取了受调单位对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今后全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日照市气象局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面贯彻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党管干部和人才的原则,面向气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亟需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3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49%,其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0人,占13%左右,而且县气象局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气象相关专业人员。全市第一学历为大专毕业的2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35%,第一学历为气象中专相关专业的人员共有31人,占39%,包括其他专业在内,第一学历为中专的人员共占70%。从技术职称上简析:全市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从年龄结构上看,50周岁以上人员有11人,占在职人员14%;40-50周岁人员18人,占25%;30-40周岁人员46人,占58%,是目前的高峰年龄段;30周岁以下年轻人员4人,仅占5%。从性别上看,男职工50人,占63%,女职工29人,占37%。此外,因工作需要,另有局聘人员4人,已报省局人事处备案。

此外,日照市气象局为1996年新升格的市地局,建局时间在全省市级局中最晚。就日照市局本级而言,人员编制包括两种,其中,省编人员32人,多数为气象相关专业,市编人员27人,多数为非气象专业。两种编制人事管理复杂,全局参照公务员管理15人,其中,省编管理9人,市编管理6人。一个单位,面对两类人员编制政策,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保险、养老、财税等多头对接,事务繁杂,疲于应付。

(二)对人才工作的主要作法。

等现状,对全市非气象专业人员首先提出相关要求,并制定了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相关激励配套政策,将非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培训政策范围,先后通过成人教育取得气象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6人,约占20%左右,仍在读成人本科教育的还有6人。同时,对非气象专业的人员的开发、培养、服务锻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将市县两级统盘考虑,树立整体人才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了整体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打破编制性质(省编、地编、局聘)、专业分类、市县差别等因素统一进行安排。一是加强了重点领域气象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按计划分批安排市、县局关键技术岗位和非气象专业的地方编制人员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学习气象相关知识;二是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了对在职研究生进修的培训力度;三是对紧缺和急需的非气象业务如财会等专业,也责成有关人员加强学习和考试;四是加大了对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人才使用,积极为新晋级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一是在岗位设臵中的级别,每年根据新晋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这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提高其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三是选派一部分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新技术的实习培训教育。

二、基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日照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和培养问题,甚至3。

为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出台了鼓励在职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种种政策,但受各种条件制约,特别是因在职职工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我局又是超编单位,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后的人才使用没有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仍存在亟需人才缺少、专业与岗位不能有效匹配等问题,此外,在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基础差,人才培训政策的实施相对较晚。

由于日照市是个新升格的市,1993年才完成目前的建制,由于前期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日照市气象局于更晚的1996年才设立地市局,人才队伍的基础差。就加强非气象专业人才工作而言,前些年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的匹配度不好,缺少符合非气象人才工作特点的相关政策或规定,与我市气象事业的要求相比,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同步。

(二)人才教育培训后的跟踪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活,没有发挥出教育培训的最大效益。

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学习防雷专业的并不在防雷岗位,而长期于某一岗位工作的人员,又参加了非本岗位所需专业技术强化的学历教育等等。这些学历教育与岗位和部门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需做进一步的人员调整。

(三)对人才工作的意识不够强,工作理念不够新。

虽然从中国气象局到基层气象台站,各个层面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相比尚不能同步。一方面,气象事业特别是市局下属的实体、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人才使用的自主权,市局本身也综合考虑到编制性质、养老等各方面因素,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远科学规划不够,在用人理念上往往急功近利,存在“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现象。另一方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较重,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在职称评聘等各方面没有更加平衡制约的政策,于实际工作中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如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认识和重视不够,存在虽有规划但并不深入细致,或者虽有了政策但并不能服务到位等现象。

(四)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意识不强,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

基本内容。

(五)市县人才教育不平衡,县局人才匮乏突出。

县级气象台站,因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少,财力状况差,往往更难以实施在职人员教育,也致使县级气象局成人在职教育发展缓慢。如目前莒县气象局在职职工14人、五莲县局在职职工7人中,都没有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仍不高。

综上,日照市局党组虽然加大了人才在职培养工作的力度,但是由于对县局实施有计划的外出教育培训更加滞后,而且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在职人员已经超编,因为编制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引进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内部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职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实施人才转型的难度仍然较大,仅仅依靠内部培养很难造就高层次、专业化和岗位适应性更强的业务人员。当前基层台站业务服务任务都较重,人才问题也已经成为今后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今后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历水平不高,但也曾先后两次取得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五莲县局的气象服务近年来也一直为地方党委、政府所称赞。所以,将传统的、扎实的工作作风得以不断地传承,也是人才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需要在未来的人才教育工作中坚持。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拟对日照市今后市县两级气象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规划,坚持“立足需求、重在使用、着眼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业务服务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重点加强适应基层气象业务、服务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基层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气象服务需求。结合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落实基层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对人才工作的理念、扶持政策、发展环境、成功经验的宣传,扩大基层人才工作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面,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赴基层工作和锻炼;通过对优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积极的工作效应,缩小基层台站与省级气象局人力资源构成的巨大差距。

级气象局人事科定期对基层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并汇总到省局。同时,广泛宣传,主动服务,促进政策落地,使每位人才都能充分、及时、平等地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三是积极开展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针对预报预测、科技服务、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所进行的“技能评比”、“贡献评比”、“创新评比”等活动,召开人才工作表彰奖励大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

(二)理顺体制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工作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完善市级局在基层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拟定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立人才指标评价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需求牵引,以满足气象业务服务拓展需要为目标,优化各类人才布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着手于合理引进与培养相关人才,逐步使各类人才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布局上更加适于本地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力争能短期内实现市级局有4-5名、县级局有1-2名以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配备标准。

氛围,确保各类亟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以县级局为试点,积极探索对编制外优秀人才同工同酬的使用机制和人才储备缓冲机制,根据事业需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旦有空缺编制,可及时通过招考等方式引入后备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人才流动和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对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动态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根据人才现状,及时拟定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三是要对实际需求和使用中的编制外人才,继续实施好人才代理制度,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其解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问题。

四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岗、按岗聘用的用人方式,扩大用人视野,合理明确和匹配气象业务和管理干部的上岗使用范围,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把握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创新基层局面。

一是要加大投入,在保障人才政策实施上要有重点和突破。每年从科技服务收入中自筹一部分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政策通过资金保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结合点出发,加强调研力度,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业务、重点项目,来推进人才与事业互动、人才与项目对接,明确需重点引进或培育的人才专业的类别、岗位要求、基层导向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气象系统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局校(院、所)合作机制,开展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和赴校(院、所)的专业进修;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上级业务单位或科研院所跟班培训和上挂交流;继续加大岗位技能细化、强化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人都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培训。

四是要坚持“立足需求、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强化建设基层气象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日照市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特别是港口物流、钢铁化工、海洋渔业、水上运动、旅游观光、绿茶林果等特色工农业生产活动,建设一个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兼具特色服务的新型气象服务和管理创新团队。

五是市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定时听取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以此带动人才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人才工作政策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供电安全体系调研报告

近一时期,安全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如“三戴”的不规范、安措设置不规范、现场监护不到位、工作票签发和执行不符合安规规定、发生过的事故起不到警示作用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场工作,生产、基建多经交圈地带安全管理工作衔接不严密,在设备管理上,人为界定运行、基建设备,造成管理责任不清,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在现场考问中,某些工作人员对安规的不正确的理解和对习惯性违章的认同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就当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这些基层班、所没有任何痕迹,更别说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难怪乎人们说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上面倾盆大雨,下面毛毛细雨”了。这样下去看来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已不足以形容如此恶劣的安全形势了。

究其原因,很多专业人都做过一些分析,其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缺乏对人思想或心理方面较深层面的分析,因而形成了某些工作缺位,“表面上看投入了很多精力,做了不少工作,但对安全生产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指导”。

剖析当前客观的安全形势,我们感觉到,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完善,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存在一个对自身价值和权利义务的再认识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偏离“主人翁”思想的“主人”意识要想在短时期里得到革除,并能平稳过渡到一种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相融合的新思想或新理念的平衡,在目前电网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下实现有相当的难度,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常常提到的所谓“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承受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与企业的关联度很大,落后的体制、机制只能造就脆弱的“承受能力”,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历史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这种现实对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安全生产所构成的威胁将逐步显现,在某些局部也许会表现的较为严重。针对这一新情况,传统的立足于对现象、行为的处理方式和简单的目标管理模式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通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全面把握和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想像,要想在短时间里扭转这种严峻的安全形势,难度很大,必须舍得和敢于下狠药,要通过集中式拉网检查,有针对性地处理一批安全责任意识差、习惯性违章现象严重的单位或个人,让违章、违规责任单位或个人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安全责任事故的可能蔓延。用这种较极端的方式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多少有些权宜,可也是不得已的应急之举,效果怎么样?是否能够切实做到长治久安,关键还是看后继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否能跟得上。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这是一句套话,但又是一句大实话。说我们的领导干部不重视安全生产,绝对是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有少数领导干部不注意小节,平时又疏于对安全生产规程、规定的研读,现场监督缺乏针对性和敏感性,对一些管理漏洞、安全隐患、违章现象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警,有时自己到现场巡视或检查工作也不能做好“三戴”,甚至还会为某些违章行为解释、辩护,其消极影响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这里谈领导重视,不是仅仅局限于大会、小会的传达、号召、强调和重申,也不简单地局限于工作计划、费用的安排和落实,重要和关键的是看我们的领导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是不是能做到身体力行,是不是能抓到点子上,落到实事上。基层员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对领导干部的言行也都看在眼里,只要我们各层、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做得身体力行、到位尽责,切实担负起各自分管范围内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敢管、会管、善管,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培训教育是前提。

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是不争的共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队伍老化的问题,人才缺失的问题,也有体制变化造成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可纵观近年来的事故通报和最近检查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却发现导致人员责任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并不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不足,相反往往大多是因为忽视、漠视最基本规程制度的执行,有些甚至就是性质相当严重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操作所致,对此,说轻点是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说重了就是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目前,公司系统内培训教育工作的力度相当大,但主要仍集中在学历教育、技能教育等方面,培训率指标上去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我们培训教育工作“重知轻德”有一定关系。

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锤炼着传统的理想和信念,必然会促使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再认知,和对人生目标的再思考,紧张、躁动、茫然、不安在所难免。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的高收入、高福利,造成了一支充满职业自豪感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部分员工长期滋生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加之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在某些局部或方面的缺位,使部分员工的心理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工作缺乏热情,学习缺乏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谈不上什么责任心,其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都有所降低。因此,在这种大变革的,对供电企业这种传统国企而言,要让自己的员工爱岗敬业,忠诚守责,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必要的。这种培训教育工作不仅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普遍意义上培训教育工作的前提。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解决一个心态问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让我们的员工用历史的眼光、社会的视角,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能力进行再认识、再比较。比较应讲究科学客观,纵向要比贡献、比责任,横向可比艰辛、比待遇,要摒弃消极心态,反对狭义的、片面的、非主流的比较,从而在心理上、主观意识上找到新的切合实际的平衡点。其次,要解决一个能力提升的问题。三支队伍建设,即将施行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岗位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新的培训教育机制的建立,激发和培养员工内在的学习力,努力提升员工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员工参与岗位竞争,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要解决一个奉献的问题。这是人生高层次的追求,也是我们培训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也许与某些员工个人的理想和目标有些差距,但要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完全统一难度很大,这里就有一个“舍小求大”的问题,也有一个起码的职业道德的问题。我们不反对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我们坚决反对“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某些不能胜任、不愿尽责,甚至危及生产安全的员工,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很有必要。

第三,制度科学是保证。

安全生产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覆盖安全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激励人、约束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企”。

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人本思想。我们不提倡搞惩罚文化,因此,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宜多使用“你做了…,将得到…;你违反…,将失去…”等措词;少用“你违反…,将扣除…”等措词。努力尝试将“期权”概念融合到安全制度体系中,让安全生产作为长期投资为员工所认识、所接受,而不要因为滥用“扣除”等词汇,让员工觉得其“既得利益”受到了侵害,而造成负面影响。当然人文关怀并不排斥制度的严肃性,该“一票否决”或严肃处理的,自然是法不容情,毫不姑息。

制度的制定要体现民主集中。一个好的制度的出台都是源于生产实践的要求。因此,要能解决问题,起到实效,并为大部分员工所认同,就必须经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多次反复,要在符合大的原则和框架的前提下集中大家的智慧,让广大干群充分发表意见,并通过试行不断完善。

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科学严谨。制度体系是企业管理所依据“法律”和“准绳”,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讲究的就是科学严谨。因此,制度间不能互相矛盾,要注重统一、协调,实现关联、互补,力求实现闭环或链式的管理。从体系的角度努力做得“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制度体系要体现“综合放大效应”,即不仅要让遵章守纪者“名利双收”,让违章违纪者为高昂的“学费”买单,而且还可以通过预期的“机会收益”进行激励和约束,从而用制度科学的力量实现安全生产的“法治”。

第四,绩效考核是手段。

尽管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呼之欲出,但绩效考核作为“依法治企”的常规武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能回避不用,更不能无序滥用。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因此,我们开展绩效考核,不论是对干部还是对员工,不论关系是亲还是疏,都必须一视同仁,否则无以服众。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领导干部要敢于、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推诿,遇利不伸手,做遵章守纪的表率。对制度规定的奖惩要切实兑现,奖要奖得人心动,罚要罚得人心痛。对先进要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对违章违纪人员要处理到位、教育到位、安抚到位,尽可能对事不对人,这个分寸的把握很有讲究,很值得我们各级管理者通过实践去总结和体会。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民主、公开。开展绩效考核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对待少数人的意见,决不可偏听偏信,在原因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下,搞“一言堂”或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样只会导致“执法不公”,伤害基层员工的感情,使绩效考核工作陷入被动。

当然,要做好这四方面的工作,除了要求我们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外,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从内心里做到“亲民、爱民”,凡事能从广大干群的根本利益出发,凡事能做到“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这才是各项工作能切实落到实处的前提和保证。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上下同心、左右协调、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队伍稳定,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调研报告框架

三、现状。

街道简介。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分类情况。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差异。

1.各个社区的社会组织数量的差异。

2.社区社会组织的规模差异。

3.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的频率差异。

4.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与居民主导型)。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

四、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

(一)日常社会组织管理遇到的问题。

1.人才。

2.资金。

3.培训。

4.资源。

5.制度。

(二)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困境。

1.社区社会组织资源需求与枢纽型社会组织提供资源的张力。

2.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发挥不畅通。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社区社会组织方面。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

六、结语。

农业执法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执法体系改革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前,由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已达38部,执法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等6个方面。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成就显着,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农业执法由分散走向综合,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9个市(地)、1762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共成立了10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204个市(地)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1916个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渔港监督等法律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队伍也得到了规范和发展。

二是农业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纳入综合办公,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审批行为,农业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将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每一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明确了审批内容、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

三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国家级(部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农产品等各个环节,检测技术人员达1.96万名,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1.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是有的`单位或个人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检测,轻查处”等倾向。三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协作配合意识,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难以充分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单位或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在现有法律中寻找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实行综合执法,多头执法、队伍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和设施装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二是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后监管中往往各自为战,一些行政许可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具体,影响了对违法行为的及时认定和查处。

3.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农业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执法,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

构建新型消费体系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影响,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

(一)新型消费多元化发展。一是传统零售店积极尝试直播电商销售,尤其是个别品牌女装店的快手、抖音直播销售发展较快。二是线上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从原有的实物消费、居民消费加速向服务消费、生产领域延伸,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城区大型超市、果蔬零售企业也通过“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方式,实现全程不到店购物。三是行业新型融合经营模式颇受青睐,如“新天地首秀娱乐”将特色餐饮与娱乐有机融为一体,为夜经济发展营造了亮点。

(二)新型消费短板问题明显。比如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服务供给短板,适应新型消费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体系尚不健全,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监管不适应、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无序竞争、夸大宣传、价格隐蔽和隐私泄露等情况仍然存在,这些都可能影响新业态新模式乃至新型消费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引领和促进新型消费上台阶。人流量是形成消费中心的关键因素,将人流转化为客流和商流,必须从城市战略上进行布局。就而言,一方面,必须结合新型消费体系建设,优化商贸服务业和商业网点设施进行布局,依托城市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城市商业中心街区。另一方面,大力挖掘、提升和推广一批新型消费的龙头企业,发展体验消费、文旅消费、夜间消费等,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连锁化布局和示范带动,形成新型消费的氛围和格局,从而为新型消费体系建设提供更丰富的模式、场景和“打卡地”。

(二)推进和完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消费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普及,以及与新商贸、新消费相关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例如,电商直播、远程会展、在线定制、跨境交易、在线诊断、视频谈判等新商贸活动,对网络的大容量、低时延、高速度、超清晰等要求就十分严格。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结合新商贸和新消费,重点布局一批与5g、大数据等相关的新基建项目。

(三)促进新型消费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新型消费体系下,传统的“吃、穿、住、行”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低,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这一趋势下,消费、商贸与旅游等深度融合,就成为必然,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也逐步被更丰富的个性内容所取代。一是将电商直播与文化旅游、康养运动等融合,打造一批重点消费新场景;二是拓展以美食、美景等为对象的旅游消费领域。以“年画节”为主题,大力推动以“吸引省内外消费者到过中国年”为内容的年味消费节,打造具有省内标杆性的新型消费品牌。

三、加快推进新型消费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等。

(二)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出台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措施,强化财政奖补资金对新型消费发展的支持。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过去的五年,是市行政服务中心稳步发展的五年。“中心”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一二三七”总体工作思路,以公开、便民、廉洁、高效为目标,切实加强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逐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群众的窗口,树立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中心”先后被评为烟台市“行政服务先进窗口”、莱州市“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阳光行政,贴心服务”服务品牌。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各级领导重视,行政服务中心成为阳光政府的窗口过去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把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环节,从政策和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及时研究解决“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行政审批工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运行体制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有关部门作为服务窗口的后方,能够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基本做到了项目进厅到位,职能调整到位,权力下放到位,让窗口能办事、办成事,提高了窗口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中心逐步成为群众满意、优质高效的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二、自身建设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为规范行政审批工作,“中心”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先后建立了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重大事项联合审批以及审批工作“一审一核”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提高了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有效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受到群众欢迎。在内部管理方面,“中心”明确职责,强化措施,修订完善了监督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上下班指纹考勤、请销假和空岗查纠等管理考核,对各窗口的限时承诺、办理结果、收费管理、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督查,定期通报,提高了“中心”规范化管理水平。同时,“中心”着力抓好“四德工程”建设,着力培育干部职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文明规范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不断加强礼仪和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干部自身素质,为依法行政、高效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胆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服务平台优势,完善与“一站式”服务相配套的运行机制。重大审批事项采取并联审批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联合会审,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审批时限。积极推进授权力度,通过实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制,办事窗口处理审批事项的能力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两头跑、两头办”的现象。紧紧把握企业和群众需求热点,完善工商登记、外商投资、建设项目方面的工作流程,建立起三条绿色高速服务通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协调行政职能部门,充实“中心”办事项目,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先后引进了与行政审批工作紧密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项目代理公司,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2007年至今,“中心”共办理各类审批事项13.7万多件,受理咨询10.7万多人次,未出现一例违规审批和审批延期,深受基层企业和群众欢迎。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指南》,向社会免费发放,基层企业和群众一本《指南》在手,到政府哪个部门办事都明明白白。通过严格规范,缩小了行政权力的弹性系数。二是主动加强与办事群众的沟通,广泛征求意见,转变工作作风。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当面询问、电话跟踪、主动回访等方式,广泛征求办事人员的意见建议,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反馈,从而加强了业务上的随时监督,有效地保障了“中心”工作的健康运转,促进了集中审批职能的充分发挥。三是不断加强社会监督,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中心”聘请了18名社会监督员,每季度召开座谈会,畅通了与基层办事群众沟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社会监督,有效地减少了行政审批中的违规现象,切实提高了“中心”的行政效能,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回顾“中心”五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心”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市行政服务中心作为山东省首家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机构,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抓“蓝黄”战略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卓著,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而“中心”现有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定。一个规模更大、服务内容更多、群众办事更为方便的新一代政务中心建设工作应该摆上议事议程。

二是个别部门对窗口工作重视不够。为提升窗口办事能力,提高审批效率,市政府于2005年推行了审批工作“一审一核”制等工作机制(莱政发[2005]45号),但目前仍有个别部门权利下放不到位,使得窗口工作人员在承诺件的办理上不得不在部门和中心之间往返,在工作上造成很多不便,工作效率不高。同时,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年龄老化,没有按规定做到定期轮换。“中心”现有窗口工作人员中其中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共有7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4人,达不到市政府要求的“素质高、业务熟、能力强、作风优”的总体要求,影响了政府窗口形象和审批工作开展。

三是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滞后。建设“两大系统”是省、烟台市两级的明确要求,是行政审批和行政监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对信息化建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目前,烟台市多数县市区按照省市两级的部署,扎实推进了“两大系统”建设任务,我市进度明显滞后。

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一二三七”总体工。

作思路,以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窗口建设、打造绿色通道为总抓手,进一步充实进厅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能,为促进莱州环境大优化、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是整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对我市的行政审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审查。对缺乏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国家已明令取消以及不适应我市优化发展环境需要的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审批及收费事项清理工作要在各部门搞好自查的基础上,由政府法制办、财政局、物价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审查汇总,形成《莱州市行政审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开目录》,并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向全市进行公布,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设立的服务窗口和办事大厅,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服务中心合并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效能监察的综合性政务平台。

三是全面开展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权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实行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权,即所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分布在两个科室以上的,要进行内部职能整合,将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相对集中到一个科室,设立行政许可科,然后整建制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科的设立要遵循不增加人员编制、尽量不增加内设机构的原则,人员从部门内部调剂使用,鼓励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进入行政许可科。要实现审批和监管的分离,既要提高审批效率,又要强化批后管理,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行业监管上来。

服务,建立重点建设项目联系制度,实行服务事项定期回访。抓好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基层“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平台。

五是加快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建设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服务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信息时代深化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要抓紧实施网上行政审批和科技防腐系统建设,搭建功能完善的全市行政审批网络基础平台。各部门独立办事大厅要同步做好系统建设的筹备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联网运行。探索“两大系统”向镇街便民服务机构的延伸,为建立市、县、乡互联互通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打好基础。

六是加强“中心”自身建设。健全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增加人员编制,完善“中心”管理办公室的监督管理功能。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展示政府办事平台科学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特色。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实现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化、服务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方便群众办事,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精神为契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以“社会有需要,中心有服务”为目标,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效能监察的综合性政务平台。

年10月13日201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县联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职能定位,大力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开展信用农户评定、信用村镇创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笔者现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做简要的调查和分析。

一、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说。全境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南北最长77.4公里,东西最宽74公里,海拔高度500米,是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少数民族县、河北省粮食大县,耕地62万亩,辖10镇9乡1个街道办事处、291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47.49万。以来,县启动了以“三信”(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为基础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优化城乡信用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经过努力,目前采集农户信用档案10.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9%以上;已对7.1万户进行信用评定,评为“信用户”3.4万户;建设完成6个信用镇(乡)、50个信用村;12月14日“承德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验现场推广会议”在农信联社隆重召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作法

1.确定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征信系统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和农村信用宣传力度,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原则,为全县农户和乡镇企业普遍创建信用档案,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建设,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海南省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总体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贷支农的农村信用体系框架。总体思路和目标的确立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建立了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农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调联

动工作机制。成立由联社主任为组长,各信用社主任、信贷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负责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和具体实施。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制定具体配套支持政策,主动运用评价结果,出台激励惩戒措施;依据农户基本状况、自有资产、诚信记录、经营能力及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创新农户信贷管理体制,主动打造新型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3.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对广大群众来说也是一项新事物。因而工作上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民众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觉采集信息的积极性。并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宣传策略,先后举办了三期征信知识培训,对全县180个农村村委会的村支书、村长进行全员培训。

二是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根据对农户的评价结果,信用社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抵质押物、推荐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据对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价结果,与乡镇政府制定行政性惩戒和奖励措施。信用乡(镇)、信用村可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享受优惠政策;将各地信用评价状况与支农再贷款限额分配挂钩,支农再贷款重点向信用状况较好的地区倾斜。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加大资金大投入的积极性,农民增收明显。截止6月末,全县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20.62亿元,本年累放14.22亿元,农业贷款的显着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全县19个乡镇,252个行政村,5万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农户的45%。初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食用菌生产规模超过了1.9亿盘(袋),产量达10万吨。滑子菇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全国产量的50%,成为全国最大的滑子菇生产基地。食用菌产值10余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1%。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户均增收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二是资金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我县农信社不良贷款下降,资产质量逐步优化。截止6月末,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8835.26万元,比年初下降2039.92万元,不良率为4.29%,比年初下降1.49个百分点,收回表外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41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大幅下降。信用体系建设使新增贷款质量明显好转,存量不良贷款在不断的活化中,贷款人的信用观念不断提高。

三是推动了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转变。依据农户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结果,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授信农户进行贷前审查。在农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提高了对农民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度,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探索适合农户特点的信贷新产品。据调查,自以来农村信用社先后开办了林权、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业务,对建立了信用档案并有贷款需求农户,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率达到76%。

四是全县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在政府和人行的主导下、农信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培育信用环境、加强诚信宣传为手段,立足实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金融的“双活双赢”。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明显改善,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和信用素质进一步提高,银企关系进一步改善。县被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第四届金融年会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市)”称号,12月被承德市金融系统评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广标兵,这标志着县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已转入了常规建设的新阶段。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及建议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从一定角度来讲,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关乎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引导、社会重视、全员参与是势在必行,也是解决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的根本所在。

二是信用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不够。从信用本身来说,信用体系不仅仅是信贷的诚信程度,还包括信用人各方面的信用状况,所以,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各方面的信用程度,这也就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中不但要维护金融信用环境,还要维护公众认知的诚信。也就是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从社会全方面入手抓信用建设。

三是信用缺失的惩戒力度不够。对失信行为一直以来是以道德范畴的指责为主旨,但是相应的惩戒没有到位,失信人没有根本的利益损失,所以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力不足,形成“人人喊打却没有动手”的局面,也就对失信行为形不成威摄力。

四是信用观念的培养力度不够。中华古国“以信为本”,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人生观、价值观及人际公共关系的影响,对固有信用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从社会公众的根本意识入手,培养诚信理念,树立诚信价值和践行诚信行为。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议见

以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为突破点,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一是要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点,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增强农民的'诚信观念为基础,强化征信宣传教育,实现征信宣传常规化、扩大化。在征信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征信宣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征信宣传与信用户、信用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征信宣传与推广征信产品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信用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文明。

二是要以法制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信用建设的法律环境。一是根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形成银行、司法、税务联手制裁和打击不守信行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导”为切入点,政府带头建设“信用政府”,有效传导信用建设的措施及实施效应,为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要以基础建设为落脚点,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并网步伐,普遍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大力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和《信用证》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支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投融资的激励保障体系;三是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逐步扩大《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把《信用报告》打造成农民的“第二身份证”。

四是要以产权改革为创新点,促进农村信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在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发证确权等有效形式,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作为信用化的突破口,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使农业生产主体对土地不仅有使用权,而且具有处置权、转让权,促使农民手中资源能够转化为金融部门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手段。

大津口开展 根据人行有关文件和办事处、联社要求,为全面总结全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状,我社开展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现根据调研情况,做报告如下:

一、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特色

我社总结历年信用工程的开展情况,确定了我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农户为依托,以村级信用评定小组评定为途径,信用社与村委紧密结合,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工作重点和特色为: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

二、辖内农户信用建设情况

我社辖内共有村19个,农户6325户,已建立信用档案数845户,已评定信用农户数824户,对于已建立信用档案579位农户发放贷款,2012年累计贷款发放额9021万元,现存余额7784万元。

三、农村征信宣传和教育情况

为了让辖区内农户更好的了解我信用社金融产品、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评定流程、个人征信的重要性,我社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地对外宣传,例如:利用农村“大集”的时候,向农户散发宣传材料,详细耐心的向农户讲解;在村委宣传栏上张贴宣传材料,通过村委干部进行宣传动员。通过多种形式,让广大农户了解了我农村信用社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为信用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工作成效

通过每年的信用工程建设,截止到2012年底,我社共评定信用社村18个,分别是:牛山口村、栗杭村、李家泉村、范家庄村、艾娃村、下梨园村、杏园村、安家林村、黄山头村、西城村、水牛埠村、上峪村、藕池村、沙岭村、大津口村、上梨园村、东城村、下峪村。

五、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分析

当前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在建设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使很多本来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了信用体系之中,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

究其原因,在信用评定的过程中,村委作为农户的直接领导者,在信用评定的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村委成员会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我们的信用体系当中来。

六、2015年主要工作打算

在新的一年信用体系建设中,我们将借鉴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吸取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1、 继续推进信用工程建设,评定信用户、信用村

2、 甄选优秀信用户,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建立典型,推广

经验和做法。

3、 改变单一“信用社+村委”模式,吸取更多、更广泛的人

进入信用评定小组,改变原有模式的弊病。

4、 严把准入关,防止不符合信用条件的客户进入信用体系之中。

大津口信用社

2015/1/12

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xx年专门下发了新委发〔20xx〕38号文件即《新沂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政府相关部门立足本职积极推进,全社会对信用体系建设认识程度逐渐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诸如缺乏高端引领,上下联动运行不畅,基层推进难度大;部门各自为战,信用资源不能共享,界定标准不统一;诚信产品品种单一与需求不旺共存,诚信主体漠视诚信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把宣传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全市上下要拿出四城同创的力度和精神来宣传和落实我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四城同创工作。据网上资料,全国已有20多个县级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诚信而上了黑名单。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损失无法挽回。为了保证全市上下思想认识上的彻底到位,建议组织市党政代表团去山东荣成等地实地考察学习。

工作总结其次要强化组织机构。要进一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议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正科级社会信用管理中心,落实专项编制(不少于7个),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不仅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而且各镇(街道)和部门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真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要信息全面集中。目前全市涉及信息归集单位47家,法人数据库归集数据项274类,已归集数据11万多条,涉及市场主体及法人单位5.5万户;人口数据库已归集数据117万条,归集数据项53类,涉及1xx万自然人。市民政局整合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建立社会组织基本信息查询平台。目前已上传新沂市电子证照信息系统数据111条,其中20xx年行政许可信息95条,变更信息3条,20xx年行政许可信息13条。但这还远远不全面。要围绕“归集、建档、共享、运用”四大关键环节,迅速启动“一网两库一平台”为核心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信用信息交换目录,确定信息类别,与政府各部门对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必要时可请第三方机构录入数据,诸如人口基础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公共信用基础信息、失信信息等。

第四要及时公示结果。加大政府信息公示力度,以强化“双公示”工作为抓手,严格执行办结后7个工作日内公示的.要求,开通“双公示”专栏,强化督察,全面、及时、准确地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

要借鉴外地经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如《市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市社会法人征信管理办法》、《市自然人和社会法人信用信息评价规定》、《市个人信用奖惩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对我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查询、使用、失信惩戒及失信责任追究作明确规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按《失信惩戒责任追究办法》,对部门未按规定落实惩戒措施的,严格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作为扣分重要依据。

对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诚实守信地开展业务活动,会同编办、法院、公安、财政等部门联合开展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自查自评、分类评分、初定等级、反馈征询、结果公示等环节,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先后对存在较重失信行为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约谈乃至通报。

构建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全面细化对守信行为褒奖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有效发挥多部门“组合拳”威力,确保实现“守信必奖、失信必惩、一处失信,处处受惩”信用管理目标。组织部门要将信用审查作为提拔任命干部的前置程序,对拟提拔人员及其配偶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核,并作为使用与否的重要依据。金融、司法等部门要对相关自然人随时提供守信报告,要严格参照外地的《自然人征信管理办法》管理实施。心得体会这个问题对我市来说尤为迫切。

要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我市诚信品牌来牵动全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比如:对街区开展诚信示范街区打造活动。对街区经营户进行综合评定,确定a、b、c三等九个信用等级,并进行集中公示,努力培育一批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公平交易的市场经营主体。对评出a级以上诚信示范经营户,金融部门可根据其信用等级、经营状况,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信易贷”。对企业开展企业贯标活动。按照企业自愿、严格规范、分级实施、服务引导的原则,做好前期对接、中期指导及后期跟踪工作,切实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对通过贯标验收的企业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政府采购、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等领域提供便利。对市区公民开展“诚信斑马行”等活动。对交通违法行为按规划分失信等级,实行黑名单制度,切实增强市民“文明交通出行”意识。对农村居民开展“村居环境美”活动。对教师和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行”活动等。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尊敬的乔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在王香莲副主任的带领下,4月26月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东关社区等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区文广新局的相关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数字电影院5个,文化活动场所5个,社区小型活动地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3个。

主要表现在:

(一)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是区人民政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大批文化器材,多媒体、现代化办公用品等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流动图书300册,确保完成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三是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广场旱船秧歌展演、青少年才艺展、公园健美操表演和弹唱演出,群众在公园、广场、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问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管理队伍薄弱。我区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丰富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建议区人民政府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作用。

(三)建议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壮大文化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用人机制,吸引优秀文艺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不断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建设情况。根据《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通知》的要求,为全面了解掌握《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lb/t*)实施以来*区游客服务中心整体情况,*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深入各乡镇社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

正在建设的有:江南街道南山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八塘街道山泉农庄游客服务中心等*个,目前正在有序施工中;规划建设的有江南街道漪澜塔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新塘镇草坪村游客服务中心、木格镇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游客游客服务中心、木梓镇石牛岭绿色矿区游客服务中心、*南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旅游咨询服务点等*个,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阶段。建成开放*个,整改和新建*个,规划建设*,共计*个。

*.服务功能。*区各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点,均按照《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和《广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整改提升。已经建成开放的郁江公园和东津冲口等游客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合理划分公共服务区、后台办公区及设施附属区,游客咨询服务工作设备、展示宣传设备、公众自助查询设备、游客休息设施、特殊人群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基本具备游客咨询服务、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宣传等功能,人员配置齐全,管理制度健全。

可接受旅游来访者的现场咨询和信息提供服务、可通过公布的旅游咨询热线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可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的触控网络设备提供旅游信息网络查询服务、可提供旅游信息和旅游特色商品的展示服务、代理服务及其相应的游客自助服务、休息服务、专项接待服务和投诉接待服务等服务内容。正在整改和新建的义乌小商品城城市旅游综合体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南山公园和南山寺游客服务中心等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面积符合规范、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设备齐全,皆具备游客咨询服务、旅游投诉接受和转达、旅游宣传等游客服务中心基本功能。

*.管理模式。目前*区各游客服务中心由建设单位负责设施设备日常运维和建设整改,有专门运营管理公司负责日常接待人员的安排和运营管理工作,归属临近乡镇具体监管相应游客服务中心运营情况和建设整改情况。

*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全面统筹全区各游客服务中心运营和建设整改情况,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申请上级政策资金和商养结合管理入驻等方式扩充游客中心运营管理资金来源,保持各游客中心日常运维和整改建设的平稳有序进行。

*.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现状。*区大部分游客服务中心仍处于整改建设阶段,建成开放的游客服务中心也开放时日尚短,相对旅游发达地区和运营成熟的游客服务中心还有较大差距。景区内的游客服务中心有相对稳定的客流支持,各方面相对比较成熟。

例如郁江公园和四季花田的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咨询、休息和卫生安全等配套设施完善,旅游接待、宣传展示和投诉处理等服务功能齐全,由郁江公园和四季花田各自专门的旅游经营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其游客服务中心日常接待和运营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且不定期进行旅游产品知识、对客服务意识和日常管理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满足其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内各类游客来访情形的应对处理能力和游客中心日常管理必备的专业技能,基本能保证其游客服务中心的平稳有序运行。

各景区内游客中心所在区域的特色产品及相应知识不够丰富且更新速度不够快,不能满足来访游客的信息获取需求;游客服务中心运营接待人员不够稳定,时常面临运营人员紧缺压力问题;另外*区各游客中心运营管理、整改建设经费仍然较为紧缺,资金来源渠道仍然相对较窄等,游客服务中心运营压力较大、建设和整改时有停摆,是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综上建议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和资源特色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并加快当地特色产品知识的更新频率;各级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各游客中心运营管理公司适当提高其运营和管理人员的薪资福利水平,保持运营管理团队的稳定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区及以上旅游主管部门整合各方资金来源,加大游客服务中心运营建设的资金倾斜和投入力度,助力各区游客服务中心形成体系,规范平稳运行。

调研报告框架材料

作者。

(单位)。

摘要:

关键词: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关键词的)概念和内涵※。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三)对问题进行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相关基本理论或研究现状。

(一)主要理论。

1.主要理论派别和重要研究人物※。

2.主要的理论内容。

(二)理论比较。

1.主要概念的比较。

2.理论提出的相关重要模式及比较。

(三)对理论的主要应用现状和评价。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可略写)。

(三)调研内容和分工。

(四)调研过程。

(五)调研事实基本情况。

1.工作状况。

2.统计数据。

3.典型案例。

……。

四、调研情况的分析(重点)。

(一)存在的问题(或主要的成功经验)。

1.问题一(成功经验一)。

表现;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推断及依据。

2.问题二(成功经验二)。

表现;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推断及依据。

3.……。

(二)原因分析。

1.人。

2.财、物。

3.机制。

4.形势。

5.环境与条件。

……。

(三)影响。

重要意义(危害性)等。

(四)调研结论。

五、建议和讨论(重点)。

(一)建议。

1.人。

2.财、物。

3.机制。

4.形势。

5.环境与条件。

……。

(二)讨论。

参考文献:※。

[1]……。

附:调查表、记录表、统计表等.备注:带※号的部分可以省略或弱化。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就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用召开座谈会,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部分村(居)民代表和救助对象进行座谈,并深入社区、村组个别走访,全面调研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情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途径。调研活动得到乡镇、村干部群众的配合,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概况。

我县共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万,占总人口的81%。由于我县是皖东南山区小县,受区域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多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救助任务重、困难多。目前,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涵盖了自然灾害救助、城乡低保、优抚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社会救济以及教育、科技、司法、住房、再就业救助等。就民政部门而言,重点落实了以下工作:一是灾害救助做到透明化。推行个人申请,村(社区居)委会审核,乡(镇)审核,村(社区)张榜公布,民政审批,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全县现有纳入财政供养的五保对象810人,其中集中供养176人,分散供养634人。投资130万元先后完成了上庄、长安、板桥头、伏岭、家朋、瀛洲、临溪、扬溪等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三是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在城乡低保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特别在低保金发放上,推行了银行化发放制度,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堵塞了各种漏洞,确保了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四是慈善工作实现社会化。20在省慈善协会大力支持下,共争取慈善资金236元,为解决特困群众救助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资金保障。五是医疗救助实现标准化。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明确了救助标准,城镇和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额救助年最高不超过4000元。六是优抚对象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优待面扩大。七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全年共列支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困难群众的资金物资达1815万元。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抓思想教育,抓目标管理,抓责任落实,抓资金保障和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使困难群众老有所依、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医有所保、少有所助、孤有所养,为创建和谐**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我县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近年县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力度不断增大,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作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和优抚救助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运行,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专项救助制度有待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再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尚不完善,造成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行的优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主要解决了民政对象的生活困难,他们患小病的医疗费用还可以解决,但患大病、老病的医疗费用少则上千元,多则几万元,虽然新农合给予一定的比例报销,但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大病医疗费用。在救助实施中,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无法使救助对象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救助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状况。救助内容的简单化,难以满足救助对象的特定需求,达不到救助目的。

2、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艰巨。目前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基本上是分散、各自为政,主要解决是困难群众生活的某一方面问题,不能覆盖困难群众的全部生活,往往造成救助对象的重叠,严重浪费了救助资源,削弱了救助力度,难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只有少量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再加社会捐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4、城乡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协调。城镇与农村长期实行相互独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城、乡救助制度各自发挥着维护城、乡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的功能。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农村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日益扩大,相互独立、长期割裂的城乡救助体系正面临制度衔接和整合的客观要求。

(二)原因分析。

一是县、乡两级财政困难。目前我县的财政可以说是吃饭财政,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当前,我县又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时期,许多新项目、实事工程等急需资金,财政资金难以安排。因而在安排社会救助金时,难以做到足够、及时到帐,另外,近年来由于市场转轨、企业改制和老年化等因素,社会救助人员急剧增多,给本已十分紧张的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二是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与面临的社会救助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乡镇无民政机构且从事民政业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兼职的,工作人员力量与社会救助任务明显不相匹配,造成有些救助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等。

三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因而在口头上喊支持,在思想上是轻视,在行动上是等待观望。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已初步建立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工作者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振社会需要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

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人行有关文件和办事处、联社要求,为全面总结全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状,我社开展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现根据调研情况,做报告如下:

我社总结历年信用工程的开展情况,确定了我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农户为依托,以村级信用评定小组评定为途径,信用社与村委紧密结合,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工作重点和特色为:建设完善而符合大津口实际情况的新一代农村信用体系。

我社辖内共有村19个,农户6325户,已建立信用档案数845户,已评定信用农户数824户,对于已建立信用档案579位农户发放贷款,20xx年累计贷款发放额9021万元,现存余额7784万元。

通过每年的信用工程建设,截止到20xx年底,我社共评定信用社村18个,分别是:牛山口村、栗杭村、李家泉村、范家庄村、艾娃村、下梨园村、杏园村、安家林村、黄山头村、西城村、水牛埠村、上峪村、藕池村、沙岭村、大津口村、上梨园村、东城村、下峪村。

当前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在建设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使很多本来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了信用体系之中,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

究其原因,在信用评定的过程中,村委作为农户的直接领导者,在信用评定的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村委成员会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混入我们的信用体系当中来。

在新的一年信用体系建设中,我们将借鉴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吸取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1、继续推进信用工程建设,评定信用户、信用村2、甄选优秀信用户,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建立典型,推广经验和做法。

3、改变单一“信用社+村委”模式,吸取更多、更广泛的人。

进入信用评定小组,改变原有模式的弊病。

4、严把准入关,防止不符合信用条件的客户进入信用体系之中。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论文

风险框架设计的核心框架:

股东层和经营层职责清晰划分。

董事会负责确定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下面设立的若干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完成各项决策,ceo负责执行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经营层面,业务线负责具体业务,向ceo负责;风险线负责风险管理,向董事会负责;内审线负责对各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经营效率进行监督,也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成立独立风险管理部,建立统一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

明确风险承担责任制。

业务线对承担的各类风险负第一责任。

各个管控条线实行垂直管理。

与管控体系相一致,沿着各个管控条线加入风险管理,这样将相对独立的各子公司连接为一个整体,既有利于集团战略的贯彻,又使各个子公司协同一体发挥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首先要优化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供了对风险的自上而下的监察与管理。

风险管理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决定了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包含了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决策层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因此,规范的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在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管理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董事会实现专家治理。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目前,独立董事在很多企业可以说是一个虚职,营战略,并依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可承受区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政策,监控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负责资本金的管理及最优配置,负责财务预算决算;负责评价高层管理者的任职情况。

监事会真正到位。

在中国,尽管《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为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对董事会的运行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监事会因为缺乏激励和考核,监事没有薪酬回报(一般公司也存在如此情况:付给监事的报酬普遍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管,监事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也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管人员,更有一些兼职监事不领取薪酬等原因造成了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约束和限制董事会的工作。为了避免这一点,监事会成员应该由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经营层成员不能进监事会,并对监事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监事会负责监控董事、高层管理者等的道德风险和尽职情况,监督董事会的决策;监管企业的财务状况,监测企业整体的风险水平和内控能力。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下,朝着公司经营目标努力,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2)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监事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

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

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

董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集团范围的风险政策、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以及工具和系统的开发,该会的设立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负责集团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督促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董事会成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可自行决定外聘审计师。高级管理层可以下设风险执行委员会和设立独立于上述经营管理系统之外的稽核系统,,监控辖内所有机构和业务的风险。

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

集团ceo,负责全集团的风险管理,可以下设风险执行委员会、风险管理部、稽核部。风险执行委员会是企业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中地位仅次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高级别职能机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战略为依据,细化并落实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通过风险管理总部集中管理全集团风险,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指引及组织实施。稽核部负责所有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审计。

子公司作为二级法人,是风险控制的前站。集团总部实行风险的垂直管理。总部对子公司负责人实施风险问责,并向子公司派遣风险管理官,协助子公司负责人管理风险;相应的风向管理官、财务主管和稽核主管,工作上对总部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框架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又称行政审批中心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最早起源于英国的“一站式”(one-shopstation)服务。指政府打破职能被分散于各部门的行政体制,将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登记、核准、备案、中介、服务等事项集中到一个部门运作并管理的模式。此后,这种新型的政府行政方式蓬勃兴起,方兴未艾,且呈不断发展之势。

作为一名派驻到人事窗口服务的大学生,在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已有一段时间,其中心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与实际成效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又该怎样实现新发展?我对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以来的总体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一、中心的概况注: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资料。

值三峡百万移民迁建告捷,丰都县全县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移之际,县委、县政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优化丰都的政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促进丰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决定择址新建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原名丰都县政务大厅),着力改善服务条件,方便外来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办事。新中心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集中对外服务。

(一)场所与功能。

新中心位于重庆市丰都县三合镇平都大道西段58号,办公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有咨询导引台、效能监察中心、收费银行、多功能厅、会议室、商务中心、中心机房,配备有触摸屏、显示屏、指纹考勤机、视频监控器、服务评价器,能够满足咨询投诉、办文办事、自助上网、网上办公、办件查询、在线监察、招投标会、可视会议、文印传真、票务订购、小件寄存、休闲等候等功能需求。

中心以“规范政务运行、提高行政效率、推行政务公开、优化发展环境”为建办宗旨,集信息与咨询、许可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主要职责是: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政策咨询,介绍办文规范、办事程序和业务流程;统一代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自助网上申报、查询服务;接受各类意见、建议和投诉。

(二)入驻单位及服务项目。

按照丰委发200747号文件规定,具有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登记、核准、备案、中介、服务等职能的57个县级部门全部纳入了中心集中办公。

中心共纳入许可类项目389项,服务类项目84项,收费类项目245项,进驻工作人员171名。

(三)信息化系统与运作模式。

中心建立了“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域名:),采用重庆汉光电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汉光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按照“一窗受理、协同审批、同步办理、限时完成”办公要求,通过在线信息系统实现了各部门之间和服务窗口与原单位之间的联网审批,采取监控摄像与部门审批数据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对办件环节的全程监督,能够提供网上申报、协同办公、电子监控、电子评价、实时通知、统计分析、政务公开等服务功能。

中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遵循规范、高效、透明、便民的原则,对接办件实行“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转报件”、“急办件”、“退回件”六件分类管理,初步构建了“一门受理、内部运作,公示告知、承诺办理,超时调查、核实查处,统一收费、银行代理,主动跟进、全程服务”的运行模式,对能够即办的事项,由窗口即时办理,对不能即办的事项,由窗口在规定的时限内代为办理。

(四)服务与管理。

丰都县行政服务中心为丰都县行政管理委员会日常办公机构,负责中心的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编制10人,内设办公室、项目管理科、督查督办科、投资服务科四个科室。中心按照建设全县“政务服务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勤政廉政的窗口、机关作风的窗口”的要求,全力打造重庆一流行政服务中心。

二、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丰都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把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作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新中心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动运行,承担了全县的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职能,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大平台,深受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好评。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全县制度竞争力和政府管理竞争力中名列前茅,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完整的窗口式行政服务体系。

至政务公开全面推开后,即面临如何寻找有效载体,不断巩固、深化、完善的问题,我县作为重庆市试点城县,又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因此,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共同产物应运而生。自2001年县级有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部门相继建立对外服务窗口以来,至2007年我县行政服务中心经历了从大厅——中心的演变。根据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效率等综合因素,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已形成功能明确、门类齐全的窗口式行政服务体系:集中公开办理基本建设项目、工商登记、企业技术改造和对外经贸等与经济发展关联度高的审批事项;专业范围内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涉及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的各方面事项。

截止今年2月,新中心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累计受理办件77余万件,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达98%,收费窗口收费近6亿元,共接待各地来访百余批次,电子测评“非常满意率”达99.2%,基本做到了“服务零投诉、满意百分百”,受到了市、县级领导、各级媒体和社会各届的普遍赞誉!全县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创建以来,围绕“便民、透明、高效”即为申办对象到政府机关办事提供方便的场所,为政府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提供透明的环境,为政府领导协调部门间的经济管理事务提供高效的机制的总目标,把实行政务公开,改革审批方式、规范审批行为、完善监督机制作为主要任务,实行办理事项全面实时公开,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为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作出了贡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好评。

(二)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各行政服务中心本着设计思想一步到位,具体业务逐步发展的思路,采取开放式结构、模块化组合,2007年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后,根据集中监管的需要和广大群众的需求,服务功能由行政审批向政府重点监管行业和服务领域拓展,目前已逐步形成集行政审批、资源配置、行政监察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

一是向工程招标和资源配置领域拓展,建立了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标方面,依法实施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土地开发项目招投标;机电设备进出口招投标;政府重点监管行业的服务招投标和竞价性标的拍卖业务。产权交易方面,依法实施房产产权交易、经营性土地转让、非证券类各种所有制各种形态的综合产权或部分产权转让及高新技术产权转让事项,实行“统一进场、管办分离、规则主导、依法监管”的运作机制,努力实现信息公开、程序透明、结果公正。

二是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建立了求助服务平台。由政府提供运作成本,无偿为县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其基本运作方式是有效整合政府、县场、社会三大资源,将县民多样化的需求信息与社会服务资源实现有效对接,以深入社区现场的操作方式解决县民生活难题。群众只要通过电话或上网点击http:///网站,即可了解和办理。服务理念和宗旨是“以人为本,便民利民,有求必应”,为县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目前服务范围已覆盖到全县,成为全县县民日常工作、生活不中缺少的服务平台。

三是拓宽行政监督投诉渠道,建立了投诉平台。丰都县效能(廉政)投诉中心成建制进驻,日常管理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受理企业、群众对机关效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行业作风建设、各项专项治理、违反有关审批制度改革规定和妨碍丰都经济建设、政令畅通等问题的投诉。同时承担对县行政服务中心进驻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行政监督和日常检查。投诉平台开通24小时畅通的全县性统一的公开投诉专线电话及网上投诉,统一受理全县的各类效能(廉政)投诉。能够积极查处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较好地发挥了“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消除矛盾的减压阀、投资环境的维护者、党风廉政的监督岗”的作用。

(三)规范基础环节,促进权力透明高效运作。

我县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三位一体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同为一套班子),行政服务中心不但是落实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载体,也是政务公开的平台,改革措施在中心得到集中体现。一是坚持合理和合法原则,规范审批权的行使。改革过程中,一方面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设定和实施权限对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一方面着重围绕哪些属于政府职能、哪些不属于政府职能,哪些应该事前审批、哪些不应该事前审批,哪些需要审批方式管理、哪些不需要审批方式管理等,对县级部门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原则,妨碍县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坚决取消。通过改革,摒弃不属于政府职能的行政权力、不符合要求的行政管理方式、影响公平和效率的行政审批行为。

二是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每一事项具体运作程序。在规范审批权行使的基础上,对全县保留的所有审批事项的审批依据、实施主体、承办处室、办理期限、审批方式、申报条件、申报材料、许可程序、受理地点、事后监管措施等10方面内容都做了规范,按照统一格式形成“一事一表”,制作成电子文本分别在县属各类媒体和中心窗口公告,作为实施审批、实行政务公开和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依据。这一基础性工作较好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政府部门与办事群众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行政部门履行审批权力随意性、裁量权过大和对具体审批行为难以有效监督等方面问题,实现了行政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实行规范化服务承诺,明确每一事项的责任主体。与“一事一表”相对应,组织各行政部门制订“规范化服务承诺书”。承诺书以表格形式对本部门每一审批事项的办理地点、办结方式、承诺时限、受理窗口、经办人(ab角)、终审负责人(ab角)及联系方式等方面内容作出具体规定,以实施机构名义向社会公开承诺,明确每一审批事项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这一做法既是对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同时也保证了监管机构和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四)改革行政方式,再造审批运作流程针对以往突出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审批环节多、时限长,重复审批、交叉审批现象严重的实际,我县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把实现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作为重点,提出了从“严入宽管”转变为“全程监管”;从“注重审批”转变为“注重服务”;从习惯于直接和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改革任务。以精简、效能为着力点,总结推出了“政务公开制”、“窗口服务制”,“并联审批制”、“备案监管制”等10项创新的行政审批运作制度。并充分利用行政服务中心进驻部门集中的优势,再造审批运作流程。

一是变行政程序为政府内部工作程序。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了“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机制。对涉及部门内部多处室的审批事项,由一个处室受理申请和送达批件;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由一个部门(主办部门)受理申请并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或采取联合审批方式办理;对涉及多个行政层级的审批事项,下级部门一律程序性转报。变行政程序为部门或政府内部的工作程序。与此相适应,相继推出了投资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三站式”联合办理方式,生产性基建项目审批的二级代理制,企业技改项目备案登记制等做法,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避免了行政审批相对人多头申报、重复提供资料等麻烦。这些制度从方法和手段上为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深化政务公开进行了具体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二是推行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根据《行政许可法》便民、高效原则和行政许可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规定,为改进行政许可方式,减少行政许可环节,在不增加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内设机构改革,把分散在政府部门不同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整合起来,设立行政许可科,同时行政许可科整体移驻行政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我县将逐步推行这一做法,以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发挥聚集效应,加强多渠道集中监管。

我县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中,把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权力监督体系,作为从体制上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加强廉政建设的治本措施,形成了由行政监察机构专职监督、中心管理机构日常监督、进驻部门相互监督和办事对象监督评议的大监管格局。

三、问题与困惑。

调查表明,行政服务中心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实际上当前不少中心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十字路口”,不进则退。

据统计,短短几年全国出现了省、县、县级中心4500多个,这些中心已成为新的重要的行政资源。但是中心作为新生事物,是在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都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上马的,有些甚至是随大流而建的,中心的发展前景如何?中心功能如何界定更合理?运作中遇到哪些问题?能否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等等,不同对象有不同甚至相左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中心发展前景问题。

是“民心工程”、“阳光工程”?还是“权宜之计”、“临时性措施”?当前,在中心建设的前景上有两种不甚相同的意见。主导意见认为: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意义重大,是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龙头工程”,是反腐倡廉的“阳光工程”,便民利民的“实事工程”,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实践。但是,在怎样看待中心建设上,也有杂音:搞行政服务中心是不是“形式主义一阵风”、窗口受理是不是“多了一道环节反而增加麻烦”、能否真正解决窗口是“收发室”的问题,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随着行政审批事项的减少还要不要行政服务中心,发达国家不见得都有类似行政服务中心等等。

调查表明,普通老百姓和广大中小企业是坚决支持拥护的。反对者中多数是实际行使审批权的部门中部分机关领导干部,原本非常熟悉行政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当然,这些不同意见也反映了中心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包括管理、运作、服务等方面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实践中反思改进,用工作成果加以回答。

(二)关于中心的性质和功能定位问题。

(三)关于中心的存在依据问题。

是不是“无法管有法”、“无权管有权”、“业余管专业”?相对于各行政部门的职能法定而言,中心的存在缺乏法律支撑,行政许可法只明确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严格来说这还不能作为是中心存在的确切依据,至多是引导性的;丰都县政府出台的《中共丰都县委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没有赋予中心管理机构明确的职责权限。相对于各专业部门来说,中心管理者不可能全部掌握各专业范围的具体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很难协调专业部门从业务特殊性出发强调的特殊要求,甚至是借口业务特殊性而设置的障碍。当前虽然中心日常管理机构多数为行政编制,但也有事业编制,甚至是临时抽调的。更主要的是职能不明确:有的中心政府赋予了业务协调职能和监督职能,有的只有协调服务职能,有的什么也没有,大致相当于平台的物业管理服务部门。与行政部门比,不管从机构性质、职能还是固有地位来说,中心都处在劣势。因此明确中心在政府行政机构序列中的位置,由政府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是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的关键。

(四)关于中心业务运作问题。

在现有管理体制机制架构下,能否真正解决“三个不到位”问题。“职能不到位”、“授权不到位”、“并联审批运作程序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各中心都不同程度存在,其轻重往往会随当地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职能不到位”表现为该进中心事项的没进中心办理;“授权不到位”表现为窗口现场办理能力不高,类于“收发室”;“并联审批运作程序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涉及多部门的重复交叉事项没能按照联合办理机制组织运作。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初衷之一,是对涉及多部门的重复、交叉事项进行组织、协调,保证高效顺畅运作,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集中不过是“扎堆”。比如企业登记至少涉及5~6个以上部门的前置、后置审批、登记,基本建设项目更要经过10几个部门,20多个环节,针对这一问题,全县范围推广实行了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出台了提高投资项目办理效率的实施办法。但这些创新性探索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位,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中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实施后,如何按照新的核准、备案规定,组织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相关部门高效运作,形成良性互动,仍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五)关于中心与派驻部门的关系问题。

能否改变“看到的管不着,管着的看不到”,“管人管事脱节”的现状。中心工作人员的主体是各相关行政部门派驻的。目前,各部门派驻人员与中心管理机构的关系是松散型的,人们戏称中心为“联合国”。派驻人员行政人事关系在部门、工资福利在部门,受部门指派履行所属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党团组织关系在中心,日常工作纪律和行政管理由中心负责。这一特征决定了管理工作脱节,造成部门派驻的工作人员对中心缺乏“归属感”,易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因此,理顺中心管理机构与部门派驻人员的关系,提高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心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另外,上下级中心之间、中心与部门分中心之间隶属、指导关系不明确,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关系,各中心各自为政,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

总之,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为中心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广泛重视支持与这项工作进入常态之后这种氛围有所减弱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期望的日益增长与中心服务资源、服务能力有限性的矛盾;表现为中心建设发展所需的共同观念和体制环境与当前行政理念和行政结构现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中心便民、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与现有行政习惯、利益结构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心建设的成效和长远发展。

四、思考与探索。

我县是较早创建行政服务中心的城县之一,其成果、探索包括存在的问题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中心建设发展到今天,已告别“童年期”步入“成熟期”,进一步规范提升的时机已成熟。理由有五:其一,中心的创建及其成果符合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大趋向;其二,中心的探索历程及其出现的问题已为进一步规范提供了实践经验;其三,当前中心建设的“蜜月期”过去,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很容易随着县委政府重视程度和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不进则退,有可能反弹和回潮;其四,中心存在问题和困惑的破解,可以同时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至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五,中心发展之初,是作为把握体制创新先发优势的重大举措来对待的,发展到现今规模后,高层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关注,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决心,更开阔的思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把中心建设推向新的更高的台阶。根据自身实践的经验,希望能够组织力量对中心建设理论、政策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关注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

把中心作为更新行政理念、加强自身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大举措来对待。由于中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领导和推进这项工作的机构也表现出多样性,从全国范围来说,有的是政府办公厅(室)主抓、有的是纪检监察机关主抓、有的是人事编制机构主抓、有的是体制改革机构主抓、有的是政府法制机构主抓、有的是政务公开办主抓,有的是招商机构主抓。其实中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单一的,而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任何单一方向的努力都有可能偏离本质。必须赋予中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综合和重头地位,作为更新行政理念,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构建公共服务体制的龙头工程对待,充分发挥和始终保证中心建设的综合效能和正确方向。

(二)功能构架上。

把中心建成集“行政审批、资源配置、效能监察、社会服务”于一体综合性服务平台,拓展行政服务中心内涵。如果把包括行政审批服务、行政效能监察、要素配置、社会服务四部分功能集中到一个中心,是对现有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定位的突破,可以抓住政府现阶段需重点监管的领域和公众的期望与需求,对于方便企业公众、展现服务型政府形象、加强集中监管、提高行政效能、节约行政成本都有实质性意义。

(三)管理体制上。

把现有中心管理机构改设为“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明确职能权限,提高协调权威。我县中心管理机构主体上为政府派出机构,行政编制,但名称不一,管理职能和权限不一,有的还是事业编制,有的属临时抽调。指导关系也不明确(定位为“信息沟通、业务协作和工作配合”),近年来有一些自发形式的交流探讨,但不构成行政层级关系,也缺乏审批业务上的实质性联动,业务规范、服务标准、信息共享很难做到。因此,迫切需要纵向上明确上下级中心之间的关系,横向上明确中心与部门分中心之间的关系,构筑联动工作网络,以更好发挥现有中心的整体效应。这一管理体制与我县中心的现有管理体制相比,从机构名称上进一步明确了性质和权威,强化了对行政审批行为的日常管理职能,也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关系,便于建立联动工作网络。这一做法解决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如何从体制上加强对审批行为的日常监管问题,也解决了中心机构设置、管理力度的问题,不失为是加强中心管理协调的一种积极探索。

(四)技术保障上。

家庭教育体系框架范文精选

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xxx中央x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大力弘扬“关爱今天,成就明天”的家教理念,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进一步转变家长的家教理念,提升家教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心理的健康发展与学习质量的有效提高。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制定三年工作目标如下:

3、向家庭宣传介绍为人父母,应有良好表率作用,应保持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4、沟通各类教育的联系,适应新的教育形式,解决新形式下的新问题。5、交流和探讨教育子女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三、工作形式:

开放性课堂教学、生动性专题讲座、实效性经验介绍相结合。四、工作内容:

每学年选举产生新一届家长委员会,并适时召开家委会会议,通报上半年主要工作,部署新学期家校工作,听取家长代表对学校及家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要求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任课教师要跟班开好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听取家长对班级、学科教学及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集中授课或聘请专家上课,以提高授课质量。

班主任可以与年级组长协调,组织个别学生家长前来学校参观学生做操、听晨会及观摩教学活动,相关教师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要通过这一活动,充分展示我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进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了解,促进家校双方的沟通。

加强家校联动,制定完善的家访制度,对教师的家访情况及时做好跟踪了解,为家校互动搭建连心桥。教师应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走向家长,走向家庭,以教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赢得家长的信任,进一步提高家访的质量和效果,并认真做好每次家访记录。家长来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领导、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热情接待,与家长亲切交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对策。

注重他们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突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受挫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家长学校要支持、配合好学校与社区物业处搞好“共创和谐社区,争做文明标兵”等活动。

为保证活动效果,每次活动前,由学校统一下发通知,了解家长参会情况,落实签到制度,保证出勤率。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学校还经常将下发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对不能按时参加学习的家长,学校要统一组织进行补课,缺勤的学员不得参加优秀家长评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