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郑人买履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3 11:16:51 作者: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教案:郑人买履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三、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跳。

找不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知。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五、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忘持度。

反归取之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文档为doc格式。

寓言故事郑人买履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我听明白之后脱口而出:“他真傻呀!用脚试一试就可以了,非要回家去取尺码。他怎么不知道变通呢?”

《郑人买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郑国人想买鞋,他拿尺把脚量了一下,放在了座位上。他在集市上选好了鞋子后才想起来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想回家去取。卖鞋的人让他试一试合不合脚,他说只相信尺码。等他从家里回来,集市散了,卖鞋的人走了,他没有买到鞋。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事情我们要学会变通,要多想办法,不要像买鞋的郑国人一样被人笑话。

郑人买履教案

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信任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知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胜利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根底不非常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1)学问与力量:把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悟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领悟文章的含义;通过翻译把握重点的词、句;争论课后题目,领悟寓言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工作中不应迷信教条,要敬重客观实际;培育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观念和方法的思想。

重点:熟读课文,依据理解复述课文,明白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从学习审议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学以致用。

1)搜集有关寓言的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和简介。

一课时。

一、从平常买鞋的方式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我们是怎么买鞋的?

2)板书课题。

3)利用多媒体,展现古代人几种鞋样。

学生活动。

1)踊跃举手答复。

2)进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状况(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巡查课堂,检查作业。

2)教师订正学生的错读误读。

学生活动:

1)把作业摆在课桌上待教师检查。

2)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

三、了解寓言(约1分钟)。

多媒体展现有关寓言学问。

四、指导阅读,了解文章(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教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答复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仔细听读。

2)乐观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答复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五、指导帮忙,复述课文(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同学们翻译课文。

2)请四个同学复述课文。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小组争论,怎样复述课文。

六、理清挨次,探究寓意(约24分钟)。

教师活动:

1)这则寓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请找出大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放课件制作的动画,导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分组争论,答复:

起因:把尺码放在家中。

经过:发觉忘带尺码,回家取。

结果:集市散了,没买到鞋。

2)思索、踊跃发言,答复自己的感受。

第一层:郑人给自己买鞋,忘带尺码,结果没买到。

其次层:通过人物对话,提示郑人固执己见。

寓意:故事告知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胜利的。

同学们学习乐观性很高,对故事的动画制作很有兴趣,踊跃发表自己的感受,缺乏之处:理解力量差,还有一小局部同学在等待、观望,有点不知所,有待提高学习乐观性和文言文根底学问的把握。

郑人买履教案

2、介绍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寓言故事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郑人买履教案

准备:

成语卡片、图片、绳子、音乐磁带。

过程:

一、引题。

1、猜谜: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样,会跑会走。

谜底:脚。

2、让我们来低头瞧一瞧,我们的小脚朋友现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为什么我们都要穿鞋子呢?每个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样吗?

引导幼儿讨论鞋子对脚的保护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着合适的尺寸才舒服。

二、听听、说说、学习成语。

1、欣赏故事第一部分。

从前,郑国有一个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集市:古时候做生意的人会在特定的时间里,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做买卖。)在他去买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打算买鞋时带上它。可是,他记性不好,临出门时,把小绳落在家里了。

提问:你们猜猜看,郑国人会不会买到鞋子?

2、欣赏故事第二部分。

这个郑国人到底有没有买到鞋子呢,请接下来听故事。

集市离他家较远,他一路小跑来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热闹: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郑国人也顾不得多看,直接来到鞋铺前。鞋的样式很多,他左挑右选,终于挑了一双自己满意的。正准备掏出小绳,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发现小绳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赶回到集市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的店铺都关了门。他来到鞋店,鞋店也关门了。郑国人鞋子没买成,十分沮丧。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郑国人,你会用什么办法去买鞋子呢?

3、欣赏故事第三部分。

几个过路的人知道情况后,纷纷不解地问:“用脚试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适了吗?”

三、引导幼儿认识成语“郑人买履”

小结: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适,用脚穿上试一下就知道了,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郑国人却不明白。这篇故事讽刺(笑话)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说是自以为都是对的人。

四、教师朗读,

幼儿跟念,及时纠正幼儿发音。

2、熙熙攘攘。

3、应有尽有。

五、游戏:我试我试我试试试。

玩法:请五位穿同一类型但尺码不同的鞋子的幼儿,脱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围坐在一起,谁最先试穿上自己的(合适)的鞋子为胜。游戏进行2到3次。

目标:

1、听成语故事,理解成语“郑人买履”的含义,了解成语“熙熙攘攘”、“应有尽有”。

2、喜欢成语故事,体验成语学习活动的乐趣。

寓言故事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说明: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郑人买履教案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郑人买履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1、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a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 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郑人形象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什么

1、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2、由于这个人的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没买到鞋。请大家做一个小编导,充分发挥想象,为《郑人买履》编写续集,写在日记本上。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郑人买履教案

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

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含义;通过翻译掌握重点的词、句;讨论课后题目,领会寓言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工作中不应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实际;培养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观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根据理解复述课文,明白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从学习审议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学以致用。

5、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寓言的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和作者简介。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流程设计。

一、从平时买鞋的方式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我们是怎么买鞋的?

2)板书课题。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人几种鞋样。

学生活动。

1)踊跃举手回答。

2)进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巡查课堂,检查作业。

2)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读误读。

学生活动:

1)把作业摆在课桌上待老师检查。

2)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

三、了解寓言(约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寓言知识。

四、指导阅读,了解文章(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老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读。

2)积极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五、指导帮助,复述课文(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同学们翻译课文。

2)请四个同学复述课文。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怎样复述课文。

六、理清顺序,探究寓意(约24分钟)。

教师活动:

1)这则寓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请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放课件制作的动画,导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回答:

起因:把尺码放在家中。

经过:发现忘带尺码,回家取。

结果:集市散了,没买到鞋。

2)思考、踊跃发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业:(在黑板展示)。

9、板书设计:

第一层:郑人给自己买鞋,忘带尺码,结果没买到。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提示郑人固执己见。

寓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10、教学反思: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对故事的动画制作很有兴趣,踊跃发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处:理解能力差,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等待、观望,有点不知所,有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郑人买履》教案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吾忘持度()宁信度?()

2、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

3、自读课文,当堂成诵。

4、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一)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

1、走进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2、mp3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读懂文意

1、参照书下注解认真阅读原文,翻译全文。

2、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4、读出韵味,读出寓意

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三)合作翻译

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给予解答。

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1、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五)自主小结

(六)学生质疑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一)简答:

1.请你给这则寓言故事分层,并写明层意。

2.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3.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

(三)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并翻译。

卜妻为裤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

(译文)郑县人卜子,一次,让妻子为他做条新套裤。妻子问:“这条套裤做成什么样式的呢?”卜子随口回答说:“就照我那条旧的做吧。”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裤后,又按旧裤的样子,把它弄得又脏又破,看看差不多了,这才交给丈夫。

郑人买履教案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郑人买履教案

1、默读思考。把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并小组讨论,试着解决。)。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板书“宁信度,无自信”】。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分角色朗读本文。

《郑人买履》教案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听过很多寓言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寓言故事,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这个故事?评价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

2、你们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吗?

a、故事短小精炼,情节完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b、内容大多虚构,主角可以是动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情节生动。

c、寓言大多带有劝谕和讽刺的作用,惩恶扬善,充满智慧。

二、初识文言,积累文学知识。

1、今天学习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来叙述的。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2、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准节奏

第三步,读出人物的角色

《郑人买履》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剑》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通字音,评价朗读。

三、探究课文,学会翻译。

1、了解文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正式的书面语,它典雅,简洁,但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我们的理解有了一些难度,这需要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的意思,学会翻译。

2、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质疑

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指导。

4、翻译的原则

a、直译,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b、调整,包括字词的增删补减和句式的调整。

c、省略句补充的内容要加括号。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完成同步训练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总结自己的背诵经验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现在以文言形式出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延伸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呆板、迂腐、固执的郑人,讽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条的东西,不能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船靠岸后,他立即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没有找到。这是一个愚蠢,固执己见,不懂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这些寓言引申成了成语。

2、寓言的寓意怎么领悟

a、通过人物对话,增强故事的讽刺效果。

b、议论、讥笑这种方法表达作者的意见。

c、没有任何评论,读者通过领悟自己体会。

二、课外拓展,学会解读文言文。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

2、学会用单变双的办法,利用增删调补的原则翻译文章。

3、学会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领会寓意。

4、能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三、作业

1、完成课时达标练习。

2、背诵两则寓言。

四、教学反思

课堂节奏稍微松了些,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重视,怎样读文言文要和学生一起概括

《郑人买履》教案

1、听成语故事,理解成语“郑人买履”的含义,了解成语“熙熙攘攘”、“应有尽有”。

2、喜欢成语故事,体验成语学习活动的乐趣。

1、成语卡片、绳子

2、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一、导入

1、猜谜:

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样,会跑会走。(谜底:脚)

2、让我们来低头瞧一瞧,我们的小脚朋友现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为什么我们都要穿鞋子呢?每个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样吗?

引导幼儿讨论鞋子对脚的保护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着合适的尺寸才舒服。

1、欣赏故事第一部分

从前,郑国有一个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集市:古时候做生意的人会在特定的时间里,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做买卖。)在他去买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打算买鞋时带上它。可是,他记性不好,临出门时,把小绳落在家里了。

提问:你们猜猜看,郑国人会不会买到鞋子?

2、欣赏故事第二部分

这个郑国人到底有没有买到鞋子呢?我们接着往下听故事。

集市离他家较远,他一路小跑来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热闹: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郑国人也顾不得多看,直接来到鞋铺前。鞋的样式很多,他左挑右选,终于挑了一双自己满意的。正准备掏出小绳,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发现小绳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赶回到集市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的店铺都关了门。他来到鞋店,鞋店也关门了。郑国人鞋子没买成,十分沮丧。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郑国人,你会用什么办法去买鞋子呢?

3、欣赏故事第三部分

几个过路的人知道情况后,纷纷不解地问:“用脚试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适了吗?”

小结: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适,用脚穿上试一下就知道了,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郑国人却不明白。这篇故事讽刺(笑话)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说是自以为是的人。

幼儿跟念,及时纠正幼儿发音。

1、郑人买履

2、熙熙攘攘

3、应有尽有

玩法:请几位穿同一类型但尺码不同的鞋子的幼儿,脱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围坐在一起,谁最先试穿上自己的(合适)的鞋子为胜。游戏进行2到3次。

郑人买履教案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郑人买履》教案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学生读不懂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古文中有些字词意思和现代文有所不同,所以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读通全文的基础上,我把课文中几个有难点的字用课件出示,有一个句中出现两次却意思不同的字“置”,有通假字“坐”“反”,有多音字“度”,学生弄懂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就非常容易了。

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学习“置”时,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古文中的意思,又相机出示了两个现代使用的词“置身事外、置办家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理解他们的意思,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在学习课文伊始,我就让学生首先回忆过去学习古文的方法,并要求他们使用这些方法自学课文,使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还掌握了方法,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朗读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层次阅读。首先是让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是标出停顿,读出节奏;并在学文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的读,如:体会人物心情读,分角色读,译文原文对照读等。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出古文的韵味。这样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也把“以读为本” 落在实处。

课堂充满乐趣。古文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如果逐字逐句理解课文,课就会感到乏味、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段无声的幻灯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配音。学生看着有趣的画面,非常兴奋,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是让学生按译文复述,而是要求他们加上联想和想象,再运用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讲一讲这个故事。结果学生们学得是兴趣盎然。

尽管精心备课,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足之处: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有学生说:“古文有词语颠倒的现象。”我很高兴地总结她的发言“这是语法规范不同。”在学习课文的最后,我提问“谁能告诉郑人买鞋子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用脚去试。”“我们学了古文,这句话用古文怎样说?”学生经过思考, 回答“试之以足。”这时,我忘记点出这是词语倒置现象,还可以说成“以足试之。”这里本来是可以让学生对古文的词语倒置现象加深印象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下课后非常后悔。这不是课前的预设,所以课上出现新情况就没有及时调整,还是课堂机智不够,这还是以后需要“修炼”的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