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京南京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汇总8篇)

时间:2023-10-08 21:20:35 作者:文轩 2023年南京南京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汇总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一

小的时候在尚不懂事时受到很多报刊电视的影响,没来由的痛恨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听说过日本人在几十年前侵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亡国灭种的危机。后来长大了,发现新闻上总是在说中日友好,一衣带水之类,也在媒体上和大人口中常看到听到对日本的很多正面报道和述说,包括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素质,日本人性格的严谨,甚至是日本街巷间匪夷所思的干净卫生。

不断地正面宣传,弄得我一度觉得日本是个“文明国度”,甚至一度向往。可事物都要两面看,日本的文化绝大部分是继承中国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日本人的素质:弯腰点头为例,也无疑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曾经看到一段清末的影像,那时候梳着辫子头的中国人互相见面还要躬身作揖行礼,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使中国不再行此类“繁文缛节”、“封建糟粕”了。

说到日本人严谨,我觉得也可理解为偏执到执拗的精神,这种严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战国的武士道以及近代军国主义的达到变态程度的“效忠”幕府将军和天皇的精神的演化。据我了解得知日本的卫生情况确实非常好,但也绝达不到所有旮旯胡同都能做到一尘不染,相反也有很多公共场所垃圾遍地。

我不是想要表达对日本的仇视,但我是真的希望媒体们不要如此过度美化日本,导致现在日本的各种文化在中华大地泛滥,尤以“二次元”为甚。中国的少年甚至青年一代似乎好多被这种文化输入洗脑,可悲可叹!在哈日之前,我愿你们不要忘记国仇家恨。

说回本书。这本书使我第一次真切的、直观的感受到当年日军侵华时所犯累累罪行,作者平铺直叙的叙述却有着异常强大的能量,撕扯着我作为中国人(甚至作为一个人类)的心。读了本书我发现,原来在侵华战争面前作家丝毫不需运用写作手法,仅仅罗列事实就能直击读者心扉。

他们在曾经的恐怖记忆里过着贫苦的日子,日本没有提供任何经济赔偿,甚至一句道歉都没有。

说到作者张纯如,一位揭露真相,叙写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作者,在时隔67年的21世纪,被逼自杀,日本人的罪行是多么可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有人因为南京大屠杀而死!日本一日不道歉,军国主义就一日不死,军国主义不死,亡我中华之心难诛!因为睦邻友好的政策,我们可以不追究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二

周日的上午,天空阴沉沉的。我们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据说,日本人公然违背国际条约,在这里杀害了30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走进展览馆,首先看到的是破损的明代城墙。这都是被日本人的炮弹炸烂的,再往里面走,是一面刻满名字的墙,这是那些被杀害的人的名字。往里面走,墙上挨挨挤挤的版块一一列举了日本人的罪行,旁边的玻璃展柜里放满了日本人的生活用品。

出了展览馆,在门口我看到了一把巨大的“军刀”,刀刃上还有血,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把断了的“军刀”,不远处有一颗巨大的人头,导游说:“当时人本人用军刀杀人,砍头,杀的人多了军刀都断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青铜路上,路上印了一个又一个脚印,这些都是当时经历过南京大屠杀并且幸存下来的人,留下的脚印,年龄,名字。接着我们看到了遍地的鹅卵石,鹅卵石代表这白骨,意味着当时南京大屠杀死了很多人,在远处有几颗光秃秃的小树,小树旁边有一个雕像,这个雕像叫做母亲的呼唤。

今天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行令我难以忘怀。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三

同学们,相信你们读过〈南京大屠杀〉把?这本书真实的讲述了日本人在我国土地上屠杀我国同胞的情景。

南京大屠杀的这一天,是一个刀光血影,血河成的日子。凶残的日本士兵将我国南京诚里的30多万同胞杀死,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实行了杀光,烧光,枪光的三光政策。这样凶残的野醒行为使多少幸存者痛失了亲人,痛失了美好的家园呀!这样铁的罪证不知有多少个。下面我来讲一个记者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看到的真实情景吧!

在日军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走去,企图坐上火车走。人们正在登车上时,突然,前方出现了5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过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掺不赌,房屋都倒塌了,有的人被炸得满天飞,街道上血留流河。许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三岁小孩,刚学会说话,就失去了亲人,他坐在有血泊中,声音嘶哑的喊“妈妈,爸爸”。

在这样的一天里,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亲人。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庭。

少年朋友们,让我永远记住12月13日这一天,让我们永远记住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无法偿还的`血债吧!我们新一代要热爱和平,让世界和谐美好。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四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终止了先前强大的军事用品需求,日本的军工厂纷纷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大萧条”随之而来,美国奢侈品消费锐减,日本的出口贸易陷入瘫痪。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剧增,贫困的农民和渔民被迫卖女为妓。

通货膨胀、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凄惨的社会形势进一步恶化。一部分人主张运用日本学习到的最新技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另一部分人则期冀利用本国军事优势对外扩张和征服邻邦,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狂热支持扩张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要求建立军事独裁政府,限制个人财产,将产权收归国有,并控制亚洲。

这些主张激发了下层军官的野心,他们出身农村,年轻气盛,自然不信任东京的政客,并迫不及待地渴望飞黄腾达,现代日本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潜藏着极大的施暴隐患,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军队对其官兵施加的独断专行和残酷虐待;二是日本社会的等级特性,这种等级制度中的社会地位是由与天皇的亲疏远近决定的。在侵占南京之前,日本军队就已令自己的士兵蒙受了无尽的羞辱。

日本士兵被迫给军官洗内裤,或是顺从地站着任由上级打自己耳光,直到被打得鲜血直流。在等级制度中,那些权力最小的人一旦掌握了更低阶层的生杀大权,往往极具虐待狂倾向,而日本士兵到达海外后,他们在严酷的等级制度中积聚的愤怒突然找到了发泄口。在国外或殖民地,日军作为天皇的代表,对该地民众享有极大的权力。

在中国,即使地位最低的日本士兵也比当地最有权势和名望的中国人地位高,由此不难看出,多年来一直压抑的对权威的愤怒、仇恨和恐惧终于在南京爆发为无法控制的暴虐行为。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五

去南京,还要带一本书去?我好奇极了!打开此书,略微翻了一翻,其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就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仔仔细细地读起了里面的文字内容。啊!优美的词句让我多么舒畅,完整的介绍让我多么欣赏。

作者笔下的南京是座有“味道”的城市—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帝王与墨客、文人与名者、美人与英雄;纯朴的民俗民风、传统的美食小吃;现代的繁华热闹、人民的悠闲生活;如今的山青和水秀、美景和胜境……这一切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了出来。让人穿越时空,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了六朝古都南京过去的伤感和现在的安逸,让人品尝和回味。

这本书打开我的视野,我看到了读到了感受到了南京的古老和美丽,这就是真正的南京,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如果你喜欢,就和我一起带上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去游遍南京吧!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六

记得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对于这句话有很多的不解,并反对这种观点。但世界此时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现在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处处存在着血与火的战争,使我不得不深思“战争,到底结束了吗?世界到底和平了吗?”

作为广袤世界中平凡的一员,我抬头仰望着闪烁的星辰,在晚风阵阵吹拂下,想问,却只言片字也说不出。“往事依稀浑如梦,都随云水到心头。”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同胞的呼救声,不时回响在我耳畔。我惊异了!人类为什么要兴起战争?不,战争是为了和平,它含着人们对未来和平的美好希冀,对于世界铸剑为犁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历史所发生的惨痛事实,我们现在所感受的历史感,不仅是仇恨、愤怒,更多的是悲哀、记忆和警告。

我想伸出手翻开历史辉煌的一页,却揭露了人类面具下的一片狰狞。

埃及的未解之谜金字塔,承受着撒哈拉大沙漠灼热的屈强气息,神秘令人向往但却不可接近。可是杀掠并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地方,战争并没有疏忽每一个区域。四季轮换,金字塔孤傲的凝视着曾经辉煌灿烂的古文明之地,为现在荒凉的它流下泪。

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人们历史上的耻辱。九月十八日,有多少人民背井离乡,有多少人民陷入火海,又有多少人民遭受磨难?原本他们曾在自己富饶的土地上平平安安的生活。战争,这一可怕的恶魔吞噬了人们的梦,毁灭了人们的平静生活。

夕阳残照下的印度,人口迅速生长着,能够生存下去已经是一个负担。居然还要公开宣布“研制核武器”。把毫不相干的宗教对峙升了级。更令人觉得可笑的是,印度首次核实验成功的暗语居然是“佛祖笑了”。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最向往和平却最先从发源地失去地位的佛祖它应该向谁微笑,向谁微笑。

在那一阶段的黑暗时光里,人门所遭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太多了。我已无法用天方夜谭的那份美丽来想像弹痕累累的世界。衰草瓦砾,断壁残恒,早已承载下从古到今的灾难。在战争的铁蹄下,人类所换来的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能使我们警醒吗?这种种的悲剧,芑是这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所能寄托的。

战争的硝烟还在弥漫,利比亚多少无辜的平民还在备受战火的摧残的同时,叙利亚的枪声又悄然响起,渴望和平的人民脸上写满了惊慌、恐惧、无奈。战争的罪行永远铭记在所有责任心的人的身上。激励人民努力奋斗,呼吁人门热爱和平。在经历了诸多风雨的世界已显憔悴,渴望着人类给它增添,几丝光彩。和平年代已到来,为了世界的万物不再受战争—这个恶魔的摧残,人类请停止那所谓的正义之战,来共同建立一个真正和平安定的世界吧!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七

我向来对法国这个国家比较感兴趣。印象里,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法国的印象。老爸非常赞赏的戴高乐将军,也作为一个有主张有远见的人物加到了我的记忆库里。然而真实的法国到底是怎样的?所以最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一本很不错、很有意思的书,我就开始了快速阅读,而且一读就容易入迷,我简直可以说是用废寝忘食的说法来读这一本书了。

延续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总体风格一样,但多了几分散文的优美生动;象游记,又比游记多人文关怀的味道和思想的厚重;做为游巴黎的记录,照片占了很大篇幅——有作者拍摄的名家油画原作、雕塑、城堡、广场、教堂、各种文物(如断头台、刑具)甚至巴黎老地图的照片,还有一些作者的手绘油画。书的信息量很大,排版很精心,照片丰富多彩,位置恰到好处,是一本开眼界、长见识,又很好看的书。

印象最深的几点体会:

“那凝重的灰色调,那个体略显单调,聚集在一起却有浑厚雕塑感的城市整体;那些纪念性建筑、林阴大道、小广场小花园形成的浪漫的文化氛围,都有一种特殊的巴黎味道。”“巴黎圣母院无疑是西岱岛最具有魅力的地方。我们每天不论去哪里,最后总会不由自主地转回西岱,转到圣母院前的咖啡馆外。一人交出10个法郎,以一杯长久的黑咖啡,结束这一天的出游。„„我们要上一杯,只限于为了合法地在圣母院前面占领一个最佳的观赏位置。我们坐着,直到夕阳西下,直到晚霞在圣母院白色的石墙上涂抹黄昏。„..我们坐在这里,没法不看到吉卜赛姑娘埃丝米拉达,在圣母院的台阶前飘然而过,身后紧紧跟着那头智慧的山羊;我们没法不听到卡西莫多在钟楼敲响的钟声,钟声撞击着所有人的心灵,在夜色中震荡;我们没法不感觉到,月光下,神父那阴郁的身影,在圣母院的顶层,裹挟着黑暗,一步步向前逼近;„„”

“巴黎几步路就是一个教堂。„„教堂都是石块砌成。石匠比木匠确实要难得多,但是,他们显然是成功了。你站在那里,想像当时的情景,真会在一瞬间怀疑过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巴黎的教堂还在夜晚举行演奏古典乐曲的音乐会。再小的教堂,门口也会有一张小小的招贴,通知音乐会的时间和曲目。巴赫、肖邦,他们都不是远去的身影,而是教堂里轻轻托起一个个孤独灵魂的天使的手臂。”

怪不得巴黎人是骄傲的,他们比我们更尊重历史和文化——他们会在50法郎纸币上印上“小王子”和它的作者——他们有骄傲的资本。

2、巴黎的古迹有生命

“和巴黎几乎所有的其它中世纪教堂一样,它(巴黎圣母院)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它们的钟声每天定时敲响,弥撒定时举行。白天的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把自己隔绝在教堂里,把世俗世界暂时抛开。”

为基础的现代法庭。尽管这些法庭有着很大差异,但是在功能上,司法宫和巴黎圣母院一样,始终没有停止过属于它的活的生命。因此,应付着繁忙司法事务的司法宫,今天是不对游客开放的。”

哇!活的古迹啊!想想吧,每天在一座存在了500年的大楼里上班,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每天抚摸着上下行走的楼梯扶手——那是500年前的楼梯啊——这是怎样一种现实的历史感?凡生活在古都的人,气质中总带有一种别样的沉静、淡定和从容,那象巴黎人这样,每天浸润在历史厚重的文化氛围中,气质应该格外深邃优雅吧?怪不得巴黎二十岁的年轻的思辩家比比皆是。

3、对民主与自由的思考

这次从宗教争执写起。

第一个人物是传播基督教的圣徒圣丹尼。公元261年(相当于中国三国时代末期,魏结束于265年,蜀结束于263年)圣丹尼和他的两个同伴,因为在法国巴黎传播基督教,被当时统治巴黎的罗马人砍了头。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这场宗教迫害的记载,法国于是有了圣丹尼镇和圣丹尼教堂。

下一场宗教之间的争端,发生在1560年。新教徒“胡格诺”派一直被主流教派天主教派追杀,这一年新教徒“胡格诺”派谋反失败,1200具“胡格诺”教徒的尸体被用铁钩挂在城堡的立面上。在这之前不久的1553年,新教徒“胡格诺”派的创使人加尔文,在他自己成为主流教派的瑞士,把来自西班牙的神学家塞尔维特,以异教徒的罪名烧死在火刑架上。法国有着漫长的政教合的一历史,所以由宗教迫害讲到政治体制,重点讲了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所有推动这场革命的人,无论是皇帝、贵族还是哲学家艺术家,本意都是好的,都是想把不公平的制度变得更公平一些,但法国大革命就象一把原本是为点燃取暖的炉火,却意想不到地燃成了火灾,不仅烧掉了房子,连点燃炉火的人也无一例外,全部葬身火海。

法国大革命前的历史就象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史:国王路易十四象康熙,能力强,手腕狠,他用72年的专制强权强化了旧制度;路易十五从曾祖父手里接下这一份成功家业后,顺理成章地无所作为并且挥霍无度;到了路易十六,虽然有了励精图治的决心,却因积重难返,不得已被革命群众推上了断头台,为革命献了身。

作者通篇都在反思人性在革命中爆发出来的血腥残暴:法国大革命中,除了革命先驱被越来越激进的后来者“革了命”——如拉法耶特被囚禁致死,如吉伦特议员被雅各宾俱乐部送上断头台,作者还记录了大量平民被卷入革命的不幸遭遇:在1792年的“九月大屠杀”中,30名教士被毒打后杀死;43名17-19岁的精神病患者被私刑处死;监狱的230名囚徒中,女囚徒被强奸、肢解,所有犯人在5个小时内被全部杀光,监狱内有“齐膝的血污”。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就这样在血腥中诞生了。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对“革命”的通用注释。林达的书却总是关注个体,他这样写:“„„无法知道,他们(修士)被关在这里的时候,大难将临,是什么样的心情。一切都消失了,那些对亲人的诀别,那些痛苦和战栗,那些默默的坚强,那些软弱的泪水,那些向着屠刀的苦苦哀求,都消失了”;法国人执着地记录死难者名单,“记录,只是出于一种极为单纯的人类感情:这是我的父老兄弟,他们应该和我一样,在这里呼吸自由的空气。他们无辜地被暴力终止了生命。我记得他们,记得他们一个个面容,记得他们的一个个梦想,我不愿意这些面容和梦想,被暴力彻底抹去。我希望他们的生命继续在我的记录中,因为他们和我一样,也有活的权利。”

当暴政发生时,这样一个软弱无助的个体,既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我。

总之《带一本书去巴黎》这本书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读的不仅仅是书里的内容,我想到的是书中联系的内容。我由书中的很多例子和实景感受到了,我曾经不曾想到的东西。我会继续研究这本书的。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八

北京、重庆、杭州、西安、南京……它们饱含着沧桑的历史。这些历史,被人们无数次论起,飘在人们的脑海里。可看完《带一本书去南京》,南京这个有灵魂的城市的历史,流在了我的血液里。

南京,一座别具风韵的城市。

一说起南京,最先让人想起的是“大萝卜”。对,南京城的男人就是“大萝卜”,他们既不是大男人,也不是小男人。他们做起事来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跟这座城市一样,笨拙中显露出豪迈,永远只是喜欢轻松,喜欢大男子主义。南京男人,总之就是粗中有细。

再次感悟南京,心中便留下了南京白话。南京话总被人叫成“南普话”,这当然不是普通话,这只是半严肃、半幽默的意思,外地人到南京游玩,总会认为南京话“蛮”。可南京人改不了。家中谈话说,以表亲切;与店家讨价还价用,以表友好。想当年20世纪之时,南京话与北京话的竞争最热烈,要不是一时出错,今天的北京调就要改姓南了。南京话,蛮中透出点亲切。

南京的历史长河悠久而又精彩。

“千里莺啼二月红,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京总是被人称之为六朝古都,实际上有十次定都。仿佛当这片土地诞生时,就饱含了龙气。小国的虾兵蟹将想移除这片王气,却无能为力,唯独那眼中不容沙子的秦始皇,靠着人多,下令凿通长垄,以消去南京王气,凿后流水贯金陵,始称“秦淮河”。

是啊,这让南京失去了“王气”,让后来在南京建都的皇帝几乎都活不长。

1.8亿万亩良田:改旧换新,制度改头换面,变成了三司,国家安定,统一得到了进一步的统治。

怀旧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使人用现在的时光献给了走去的历史,这种本性也让我回眸过去,去看这本书中的一城烟雨一城风。

到南京去!去阅尽南京历史的沧桑,去感受南京民间的文化,去品尝南京胡同里的美味,去欣赏南京市井的繁华……是啊,是要“带一本书去南京”。

陈昊然

初一7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