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我的教学主张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1 08:12:37 作者:雅蕊 精选我的教学主张心得体会(模板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希望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我真希望》这首诗是s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全诗紧紧围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分四个小节来写,每个小节都以“我真希望”开头,真挚地表达了人们希望治理烟尘、整治污水、洁净空气、还我蓝天的美好愿望。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差异。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强,善于交流,乐于交流;而有一些学生只能初步感知一些浅显的内容,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想要表达的迫切愿望,就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朗读感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将“读”、“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由“读——悟——读”,经历了语言训练,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体会到了作者蕴含的感情。

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树立环境意识,积极参与治理污染,并通过实际调查,锻炼能力,是本节课我所里求达到的目地。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将生活实际的不同场面引入课堂,使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共鸣,唤起他们强烈的环保意识。

《我真希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我真希望,烟囱里吐出

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洁白的云彩;我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真切的希望!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希望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变化?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我真希望》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我真希望,烟囱里吐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洁白的云彩;我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真切的希望!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希望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变化?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1、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侧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及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2、对环保还可以适当引申,让学生能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环境保护,怎样把课文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树立环境意识,积极参与治理污染,并通过实际调查,锻炼能力,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也是本节课力求达到的目的。在学生感悟朗读时,应尽可能多的给更多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做的。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孩子们由小班进入中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凸显出了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以及小小的脾气。在我们班有个叫雨彤的小女孩,别看她个子挺高,但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很多常规和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们着实想了不少的办法。

之所以我们会使用魔法棒,而且让魔法棒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那还要从魔法棒的源头讲起,魔法棒是张老师从糖果乐园买回来送给我女儿的,在那天放学后,雨彤还没人来接,她就看到了我们的魔法棒,还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呀,好像小魔仙的魔法棒呀,我说对呀,这也是“魔法棒”,但是它比小魔仙的魔法棒还要厉害,你看老师花瓶里的花,我只要一念魔法,它明天一定会开花哦。由于我知道,那朵花明天一定会开,所以我就念起了魔语“魔法棒呀魔法棒,你明天一定要让花开哦”孩子当时就信以为真。等到了第二天,雨彤一来幼儿园就跑到办公室,她说要去看看花开了没有,结果她看到花真的开了,当时我就告诉她,你看老师的魔法棒厉害吧,只要我念念我的魔语,我想变什么就变什么,从孩子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孩子真的信了,说实话,当时我只是觉得,这孩子真是太天真了。也没想到其他的什么。雨彤也把魔法棒的秘密告诉了班中其他的小朋友,还带他们跑到办公室看魔法棒和办公桌上盛开的花。孩子们都是信以为真,因为雨彤告诉小朋友,老师的魔法棒真的很厉害的。

后来会想到运用魔法棒的魔力来推动孩子常规和习惯的培养,也是突发的想法,想尝试这个办法是否有效,当时是由于雨彤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总爱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导致吃饭慢,而且饭粒掉满地,当我就想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吃饭的习惯有所改变呢,我就想到了“魔法棒”,我把魔法棒拿到教室,我问雨彤,你说老师的魔法棒厉害吗?孩子说厉害的呀。我又说,那你要乖乖吃饭,不然的话,我就要念魔法,那明天你就会变成一只小蜗牛了,爸爸妈妈会不认识你的,那你也不能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孩子当时特别着急,嘴里还说不要变,我说不变也可以,那你要乖乖吃饭,而且饭粒不能掉开来,孩子爽快的答应了,那天中午,孩子吃的特别快、吃的特别干净,吃完后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老师我吃好了。当时我就表扬了她,还告诉她,魔法棒也看到了,它看到乖乖的你,是不会把你变成小蜗牛的,那以后每天都要这样哦,孩子爽快的答应了。到了午睡的时候,孩子总喜欢磨磨蹭蹭,拖到到最后,我就跟她说,你今天开始要快点了,不能在最后了,在慢慢地我就要使用魔法棒了,把你变成什么呢?孩子当时就说“不要变,我会很快的。那天孩子真的以超速快速上床睡觉,起床的时候都不磨蹭了,特别快。从那开始到现在,我们的魔法棒就成了我们的法宝,孩子们都会被它的魔法所改变。

从这个实践中,让我看到了魔法棒的魔力,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转变,也让我引起了思考,确实老师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尝试、善于思考的人,可能在过段时间,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变化就会不相信魔法棒的魔力了,到那时我再以什么样法宝来推动孩子,这就需要我不断的探究孩子的心理,随着孩子的心理去发现、探究。

提炼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艺术,而教学主张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提炼教学主张的重要性。在此,我将结合个人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提炼教学主张对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利用课堂调研、小组合作和个性化评价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然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差异化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更高。

第二段: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提升,他们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三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课外拓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更积极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情商和生活技能。我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通过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五段:结语。

提炼教学主张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教学主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提炼教学主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怎样进行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今年的12月8日,我们有幸参加了沈河师校小学教研室的张连双老师主讲的《实践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部编教材一年上册阅读教学专项培训“七步教学法”,听取了沈阳铁路第五小学一年部老师的集体备课,观看了张悦老师的示范课《项链》收获较大,受益匪浅。不仅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便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就有更大改革。我们觉得应该在这几方面下功夫: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二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收获颇丰,我们一定会认真记阅读笔记,反复观看培训老师的课件,结合实际,把教学开展得更好。

提炼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的栋梁之责。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学主张的提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提炼教学主张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实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具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能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炼教学主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爱好,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自主学习是21世纪教育的特点之一,也是提炼教学主张中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到“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学习资源,自主规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提炼教学主张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改进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活动、组织一些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最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也是提炼教学主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提炼教学主张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不断提炼教学主张,才能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镜头一:能容纳三百人左右的阶梯教室里,老师一手持话筒声嘶力竭,一手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台下为数几百的学生一个个神情严肃,目光炯炯紧盯老师,不知情的人以为来到了毕业班的复习大会,殊不知从话筒中传来这样的语句:“齐唱与合唱的最大区别在于……”。

以上镜头是本人初亲身经历的“黑色1月”的若干片段,说句实话,面对这次音乐学科检测与调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身心俱疲,手忙脚乱。毕竟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就象面对一次次的冲浪,有多少教师又能“泰山甭于前而面不改色,岿然不动”呢?作为第一线的年轻教师,我深感作为新课程下的音乐老师的喜与忧。

曾几何时,我们制造欢乐、享受美感的音乐课也需要加班加点,需要理论(复习)+实战(试卷)双保险?,连孩子都撅着嘴巴说:“老师搞什么,音乐也要考试,都变成语文课了!”听了这话的老师们也只能苦笑了。常州的音乐教育一直走在新课程浪潮的前端,从出发点来看,这次小学科的有效教学检测非但不是无理取闹,相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新课程实行以来下的一场“及时雨”,通过有效教学检测没,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可否认,新课改让大部分音乐教师感受到了一缕春风,一线阳光,但仍有少数的老师固守在自己原有的教学天地里,音乐课仍旧是简单的唱歌课、欣赏课。原有的老教材一学期只有10课左右的教学量,面对忽然而来的一学期几十首歌及欣赏内容时,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多怎么来得及上?我的知识量够么?”一部分请容许我称之为懒惰的教师,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行将内容整合,课时缩短,原本两课时甚至是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中全部“报销”,原本需要花十几二十分钟进行情感深入,演唱细化的歌曲只用了五分钟学唱,学生真正唱会没有?到底是演唱还是读词?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一首首优秀的欣赏作品往往只听上一两遍,学生才刚刚进入乐(歌)曲的意境,就被老师硬生生地拉了出来。如此草草了事的音乐教育,只怕教育上百年也难以让学生到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地。在我们感慨这部分老师居然能够心安理得地说:“我可是都上完了”的同时,却也不能不思考,现行的苏教版内容充实,课时紧张,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程度不够,现在又要面对这不知是深是浅的有效教学检测,难免会心里发毛。绝大多数学校及音乐教师迫于检测质量的压力,只能加班加点将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强化复习,制成大纲,印成试卷,通过文字记忆强化背记的方式,让学生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迎接检测,这样一来,“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目的似乎也达到了。可是,等“检测风云”过去后,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想,这样的应对方式能行吗?它有利于学生真实自然的发展吗?一次的终结性评价似乎更多的是在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检测的目的难道不是在于希望能看到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吗?而这些难道仅仅通过一次检测一张试卷就能完全反馈其真实性有效性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何将有效检测变得更具操作性,更具实际意义,将是我们行进在课改旗帜下的音乐教育者们共同探讨研究的新课题。

从古到今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含有音乐的,因此我们的要求是很清楚的,我们必须用第一手文化资源来代替那种经过转手的文化资源,并且要逐步加强对主体文化以及人的情感的培养。而音乐的特点也正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学科抽测的初衷,是让素质教育夯实在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反馈体现出来,从而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的目的。检测调研形式的不确定性给奋战在教育一线的音教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上级教育部门密切的关注下,在学校领导殷切的问询里,在自我价值能否体现的心理煎熬中,音乐教师会不自觉的将检测调研上升到类似统考的程度,将对待文化考试的方式、方法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而学生呢?面临这样一场学校、老师都分外看重的“另类考试”也会变得格外认真谨慎,这样的检测最终是否会演变成为一场让学生害怕的、仅仅戴着素质教育帽子的统考?怎样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检测方式,值得我们反思与考量。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德国著名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教授也曾领导了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叫《音乐(音乐教育)和它的作用》,这个研究以事实证明了,扩大了的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学习了音乐的儿童,其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培养、精神关注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学校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这些都在显示着音乐作为一种高度表达情感的表现形式与所有其他艺术的不同,即给予了人们一个展示个性的最佳空间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音乐学科曾一度是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学科,只具“锦上添花”的花边作用,直至今日也仍是小三门。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社会教育大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另一方面我却认为主观因素在于音乐教师本身。俗话说:要正人,先立己。有些音乐教师责怪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不投入人力、物力,可自己又是怎样对待本职工作的呢?专业基本功在日复一日的懈怠中被消磨;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甚至心甘情愿地让音乐课被挪作他用,这些来自于音教者本身的消极态度也难怪会给其他老师甚至学生、家长产生这样的想法:“音乐课就是转转的(常州方言玩玩的,无所谓的意思)。”作为一名音教工作者,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别人尊重你,尊重你所教的这一门学科,扭转音乐学科的被忽视状况,首先自己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尊重自己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科,建立良好的教学威信,这才是首要之道。

其次,音乐学科的专业基本功素养不是件易耗品,相反,它应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不断提升。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或由于在师范院校里所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严重脱节的原因,或由于是从幼师转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行业的原因,导致自身专业基本功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起跑点站晚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拥有一颗上进敬业的心,狠抓自身的各项专业基本素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让音乐教育者在课堂中潇洒自如地弹、唱、奏、演,让课堂焕发出和谐、流畅的别样光彩。

第三,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科整合的成分较浓,作为单一学科的教学者,要杜绝“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课程出发,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更好的融合,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文化学习的境界。在1月份的音乐学科有效教学检测试卷中,有道题目是聆听并选择歌(乐)曲的基本情绪,这一题不仅是测试学生对于音乐情绪的感受与把握能力,同时也隐性地显示出教师的文化功底及语言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一带而过“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要带着怎样的情绪去演唱”,教师的不严谨也养成了学生对于聆听音乐的大而化之的态度与行为习惯,造成学生只会将音乐情绪大致归纳为两大路线——抒情缓慢与欢快活泼的现象。其实情绪的细化应落实到位,在进行异类情绪的简单体验的同时,教师更应推进情绪细化,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情绪间的细微差异对比,让学生从声音的表现和传递中感受情绪的细腻,并能用丰富的语言词汇来表达。如今的音乐教学内容量大面广,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渴望与追求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我们要努力完善自我,不断给教学添加营养成分,使自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内外兼修的知识型教学能手。

通过这次教学检测,让我们这些音乐教师汗颜的是,许多平时忽略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这也犹如一声当头棒喝,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如今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中,以这样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还能在岗位上坚持多久?于是乎,更多的音乐教师开始学会了静坐常思己过,从主观找原因,打开突破口,找到修炼自身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我们欣喜地感觉到,我们的课堂在洋溢着活力的同时越来越充满知识味,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课堂中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和谐交织。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音乐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因为节奏与和声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并且赋予人们礼貌和优雅的气质。”而我们中国也有句谚语:“为一年计种粮,为十年计植树,为百年计树人。”意思是培养人要有更长时间的计划,也许我们可以对此作出这样的补充,那就是,为千年计则应该培养人学习音乐!”李岚清副总理曾说过:“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这一次的学科有效教学检测正体现了我们的上级教育领导部门对小学科的关注。再则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的学科不受重视,如今的师资力量依然严重缺失,即使学校有能力要到教师编制,也是首选语、数、外,至于音乐、美术这一类的科目则会让其他主课老师身兼数职,充分发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作用。而我们恰恰认为,虽然音、美等学科不列入期末考试范围,可其学科的专业性是其它语数学科教师无法胜任的,这次抽测普及到兼职教师的教学状态及水准,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敲响了警钟,“学高为师”,如果一位教师连起码的专业水准都不够的话如何能为人师,教人学呢?笔者说这番话不是职责兼课老师,而是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可能地多配备师资力量,或者在现有基础上固定一批兼职教师,集中进行相关培训,从细处落实,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单方面的热情,这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面对着主课的压力与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学生一直将音乐课堂当作一个放松身心却不用担心学习任务的乐园,课堂中欢声笑语有,扎实的音乐文化传承无,这一现象也让我们匪夷所思,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对待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抽测给我们的社会、教育部门、受教学生都亮起了一盏红灯:新课改来了,不管是谁,在什么课堂中都不能“穿旧鞋走新路”换汤不换药。音乐教学抽测让上级教育部门意识到教学力量这一方面的薄弱所在;让学校领导意识到在当今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潮流下,小学科的重要性更胜一筹;更让学生也意识到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是自己通往知识大门所铺的一块砖,缺一不可,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学好每一科,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勇敢地焕发自我个性光芒。从今天起,让我们上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广大教师学生,一起行动起来,为创造真实有效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而共同努力吧!

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抽测调研,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测评,而且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新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出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评价指标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如何制订科学合理的抽测评价方法,还需各位课改先锋们的共同研究和摸索,这将是近阶段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拉丁文中的“musica”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传说是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当女神歌唱的时候,阿波罗弹着古弦琴,为她伴奏,其中隐含着一种象征寓意:赞誉音乐的功能与陶冶人们性情和令人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并赋予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音乐塑造着“人格面貌”,它给我们获得宽厚人格和“确立自我”的机会,因此,音乐绝不仅仅是奢侈品和装饰品,音乐肯定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一顶装饰文化的“奶油女式小帽”,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永葆青春的万灵药。我很庆幸自己是个热爱音乐的人,并能够有幸成为传播美的使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所有的音教工作者都为新课改注入不竭的活力,成为课改浪潮中永远的弄潮儿!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流淌着生命之音,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希望、追求和理想!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学的节奏。和广大教育同仁一样,我也被迫成为了一个“十八线网络女主播”。这段时间教师也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表姐”、“龙哥”,体温记录表、健康打卡表,每天被表格整蒙圈,回乡接龙、问卷接龙,统计数据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再加上网络教学,真是从早到晚一直忙。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教学,我也深深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同学之间的互相倾听是网络学习无法实现的。而说到学习效果,真的是两眼一抹黑。网课开始之初,学生和家长都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倍感新鲜,每天都会按时参与直播上课。正好那段时间大部分企业都延迟上班,家长们对网课的配合度非常高,学习的效果也很理想。但最近开始,随着家长们的陆续复工,对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管力度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年龄太小,大部分不能独自操作智能手机参与网络上课,有的学生在家长上班后就没有手机使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段额适应,对网络上课已经失去了刚开始时的兴趣,甚至开始偷懒。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观看学习内容就先写作业,格式和方法都没有按要求。有的家长交了孩子手机操作方法,却给孩子创造了玩游戏的机会。在直播上课中,我也看到部分孩子在消息框里聊天,输入乱码或者疯狂点赞,这些也都是不认真听网课的行为。

为了监管学生的学习,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每次直播答疑,我都会将直播数据记录下来及时督促没有观看的学生,每天发的学习视频我也想办法统计观看的信息,可不管怎么督促,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人,视频总是漏看、作业总是交晚,错题总是很多。对于这部分学困生,我真的是心急又无力。昨天在录制第三单元复习课的视频时,我插入了一道思考题,并把它布置为作业中的一项,也就是不看学习视频就无法完成作业,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变相督促学生认真观看学习视频。

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关于开学还毫无音信。优秀源于自律,细节决定成败,开学后学生们之间的差距肯定会很大的,总拿孩子年龄小当借口的,也只能在开学后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了。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听了叶老师对《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的讲述后,我的感受颇深,在这里,我就谈谈我的一点心得和反思:

1、课例与案例的区别。

课例是通过一堂课,从课中先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案例则是把多堂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拿出来在新的课堂中分析、解快。也可以这么说,前者是一课多议,而后者是多课一议。(编者注:这是指形式上的差异,还是指两者的本质区别?)。

2、课例与案例的联系。

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

3、为什么要写课例。

说实在的,在这以前,我写课例时只抱着两种想法:一是把我教学当中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记录下来;二是参加课例比赛。但昨天听了叶老师的一席话,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为什么要写课例:

通过课例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让教师对一节课进行分析探讨,由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研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一位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在课堂上组织好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以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做到这些,一方面需要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实践和探究。即要学会发现问题。而课例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回头看”的机会。写课例的目的也就显而意见了。

4、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课例。

一个优秀的课例,不应该表现为对某一课教学流程的罗列式陈述,需要重点描述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可能通过认识或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使教学课例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支架”

优秀的课例是让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把握了撰写课例、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的真缔。

2、我们又如何区分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没有价值的问题呢?

3、如何对我们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呢?它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吗?

4、如何对一篇课例进行剪裁?

提炼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学主张也在不断提炼和完善。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提炼教学主张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体会。

首先,提炼教学主张要立足于学生。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协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其次,提炼教学主张还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知识,让学生passively接受,而现代教育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开始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提炼教学主张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而教学主张的提炼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信息,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吸引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提供网上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

此外,提炼教学主张还要强调评价与反馈。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评价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在我的实践中,我尝试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我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最后,提炼教学主张还要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不断阅读教育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些学习和交流,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提炼教学主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立足于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评价与反馈以及专业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提炼教学主张也应该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全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美术教师,宝安区教科培中心探索和总结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五段式互动”培训。20xx年xx月在宝安实验学校举行了宝安区小学美术教师“五段式互动”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次的活动模式很有创意,收获很多。

“五段式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美术教师辅导讲座、根据讲座内容上课、激烈的辩课、专家点评、心得体会。此次培训让我领略到了作为宝安教育前沿的实验学校的年轻老师们身上散发的阳光、向上的风采,感受到她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她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

这次五段式培训,首先是由欧阳铭蔓老师针对课堂中学生绘画的情况,作了一个讲座,在讲座中她很好地讲述了自己如何让学生从不会画画到会画画再到爱上画画的过程。随后欧阳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选上了一节自编的教材《整体与局部》,这一节课的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系统性很好,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不错,从中可以看出欧阳老师平时下的功夫,但教学的氛围比较沉闷,整节课老师说得多,师生互动少。在随后的辩课环节中,我听到了作为反方的一号辩手王豪老师犀利的点评,看到了这些80后的小年轻身上所具备的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整个辩论的过程精彩迭出,看来美术老师的语言功底也并不比其他科老师差。但在整体的辩课过程中,我又觉得双方辩手并没有抓到主题来辩,辩什么?为什么而辩?辩论的结果要怎样?不得而知,也让很多老师一直处在云里雾里。我认为辩课不是为了辩一节课的优劣,如果只是为了辩一节课的优劣,那和以前的评课有什么两样呢?既然是辩论,那应该抓住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者是某一做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争议的做法来辩,这样的辩论才真正有“道理不辩不明”的意义。辩课的最后,西乡街道教研员罗国辉老师对本次活动作了精彩而简短的点评。

在这次培训之前,看到各个学科把五段式培训开展地如火如荼,什么是五段式培训?我一直不清不楚的,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活动,使我真正了解了这种先进的培训方式,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使我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美术教学水平。

我的教学心得体会

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才知做一位好老师难,做一位好班主任更难。十年的摸索、探究,悠悠我心知多少。

每当听到家长说:“老师,你对我们家孩子严一点,有什么不好,你尽管批评,我们家孩子就怕老师,只听老师的话,……我的心中不免隐隐作痛。因为曾经的我也认为,“凶神恶煞”才是好班主任,于是整天板着一张脸,对学生这个不许,那个严禁,有什么事总是批评,用孩子的话来说:“老师的笑就像伦敦的太阳——难得一见。”慢慢地,孩子开始躲着我,课堂纪律在我面前看似好好地,可是在我背后依然如故,我的批评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困惑了,直到有一天,小文又一次没完成回家作业和如常的谎言,我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批评,而是问起了她的身体情况,爸爸、妈妈的情况,从不和别人说家中事的她哭了,原来已离异的父母因为新生活的开始,对她踢起了皮球,我不由得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安抚着。再过半个月就是小文的生日,我决定为她过生日,给她一个惊喜,给她一些关爱,当小文捧着蛋糕,流着泪对我说:“老师,你真像我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我的心震撼了。对于学生,我的责任是更多的关爱,关爱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心理,关爱他们的发展,而不是责备。

从此以后,课间我和学生一起谈笑、一起玩;午间我和学生在跑道上、树荫下聊天、谈心;学生学习进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自豪;学生有问题,我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周记中,甚至在数学作业本中,常有他们的心声、心事。平时我利用休息日、节假日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更多地了解学生、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去过每一位学生的家,西至车站、熊庄村,东至美华园、丽华园。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纵使失去了一些休息、娱乐时间,我却得到了更多地尊敬和真诚的爱。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全方面的,在班级工作中,我是一个引导者、一个舞台搭建者,我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每个学期初的班队干部演讲竞选,更多的学生走上了讲台,人高马大的小其虽然对学习兴趣不高,但劳动起来有板有眼,通过竞选如愿的当上了劳动委员(事后,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当班队干部。”);胆小、内向的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在如雷的掌声中,当上了语文组长……老师、同学的信任,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包括对学习的信心。随着每月班队干部轮换制的推出,班级风貌开始变了,“人人为我”成了“我为人人”。健全的班级体制使班级活动成了学生锻炼的一个个好机会:春天,我们一起放风筝;夏天,我们一起做水果拼盘;秋天,我们一起野餐;冬天,我们一起跳绳、踢毽子比赛;在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我担任班主任的97届和03届毕业班,均被评为“昆山市优秀班集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鲜活美丽的生命花。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地问候,一抹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给孩子带来惊喜,带来笑容,带来感动,带来幸福,带来无限的生机。放下一些师道,多一些平等,可以使你和学生走得更近。当大扫除时,我和他们一起劳动,因为我也是班级的一员;当我说错、做错时,我会真诚道歉;当学生心情不好时,我会去安慰、开导他……小武是个聪明的男孩,家长平时的休闲活动就是打麻将,于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电脑游戏房。谈心、家访、纸条谈话,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说:“老师,你就多和我谈谈心,多借给我书吧,我保证不去游戏房,要不然就对不起你这个朋友了。”为了一句“朋友”,我无怨无悔。

责难伴随着孩子,他自愧自秽;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自增;宽容伴随着孩子,他堂堂有方……播种真爱,收获真情,悠悠我心知多少!

我教学主张

有幸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新主张,收获很多,感触很深。收获一:培养写作意志比兴趣更重要。

我们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教学这么多年下来,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确实是少之又少。对写作缺少兴趣与热情,作文水平原地踏步。那么,该如何着手呢?管建刚老师认为,比培养作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会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意志,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必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带班,每一天,每一周到每一月,每一个学期。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励。联想到班里的学生写每日一记的事,颇有同感。这学期,自开学以来,几乎每天都让学生写每日一记,坚持下来,觉得有进步。细想一下,除了认真批阅之外,还有激励措施:只要积满十个优加星就在光荣榜上盖一个章,满十个章就可以收获一份礼物。由于有了写的动力,学生的每日一记就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兴趣,写日记也就没那么怕了。

收获二:作后指导比作前指导更重要。

在管老师的主张四里,这样一些话语,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学生作文前,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的“指导”。

重视讲评,这是管老师的作文风格,很欣赏上他的“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欣赏。让孩子互相欣赏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感到荣耀,整个欣赏的过程也成为孩子写作的动力。第二件事是挑刺。挑刺一般着力于“句病”。第三件事是训练。讲评课的练主要来自两处:一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伸出来。从课文、优秀作文选中引出的例子,学生有畏难感,从同伴作文中来,学生觉得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二是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再来,好几个同学缺少心理描写,教师创设一个场景,大家一起练一练,学一学,写一写心理的活动。由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对讲评重视不够,讲评重于指导。我们的讲评课往往不受重视,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讲评,学生的习作基本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较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难以体会习作的快乐。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系列给我们带来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拿到教作文的驾照,明明白白教作文。

读我的教育主张心得体会

首先,读我的教育主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正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落后问题,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甚至出现了“上学难”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业,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其次,读我的教育主张引导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我的教育主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学生需主动参与学习,养成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这与我以前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以前总是认为教育就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但现在我知道,教育应该是互动式的,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老师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再次,读我的教育主张让我感到更加珍视学习。我的教育主张中提到了“学生要不断追求卓越,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于成绩,而应该注重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此外,读我的教育主张让我更加认识到了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的教育主张中,家长的角色被明确的指出,他们需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指导孩子适当选择学习、爱好和社交等方面的表现。这启示我,家长不应该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而应该积极参与,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读我的教育主张激励我更加积极地投身教育工作。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同时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职业。阅读我的教育主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提供教育的工作,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总结起来,读我的教育主张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珍视学习,重视家长的作用,激励我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会始终牢记我的教育主张,将其贯彻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冯卫东

近年来,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受益匪浅。通过认真学习冯卫东教授的教学主张,我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收获了一系列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他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我发现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这让我深感冯卫东教授的教学主张确实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路径,又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

其次,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让我明确了自身在教育中的责任。他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成为学生人生航行的风向标。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我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相信,只有成为学生明智的引导者,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第三,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让我明白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他强调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我的实践中,我尝试着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权。我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对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同时,我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程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我发现,通过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升,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也进一步增强。这让我深感冯卫东教授的教学主张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使我深入思考课程与生活的关系。他强调要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解决实际的困境和挑战。我教授的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升,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有热情和动力,更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让我深感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最后,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他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关键,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我发现,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培养学生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国民。

总之,冯卫东教授提出的“教学主张”为教育者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明确了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以教育为志业的道路上,我将一如既往地运用冯卫东教授的教学主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教学主张心得体会冯卫东

第一段:引言(150字)。

每个教师都应当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冯卫东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主张深深地影响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冯卫东的教学主张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本文将围绕冯卫东的教学主张展开,从个人经验出发,阐述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全面发展(250字)。

冯卫东在他的教学主张中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心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交能力。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案例的引入,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第三段:关于激发学生主动性(250字)。

冯卫东主张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尽量减少讲台上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转而采用更加互动的教学方式。我经常利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表达意见。此外,我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指导他们以更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四段: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50字)。

冯卫东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我也深深认同这一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段:总结(300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冯卫东的教学主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当重视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当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冯卫东的教学主张对于指导我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起到了巨大的帮助和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将这些理念贯彻于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成才贡献力量。

我教学主张

这是一节平实中带着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扎实中满溢教学智慧的作文讲评课。

课堂清晰地分为三大环节。

第二环节是砍头:让语言干净起来。管老师先是出示病句让学生当医生诊断,然后归纳各种作文中存在的病因类型,并且巧妙地给予了一个有趣并容易记忆的名字,如“我想”病、“我”病、“我们”病等。课至此,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管老师的英明与智慧。先扬后抑,学生易于接受,虽然是为学生作文挑刺,但丝毫没有批斗会的严肃气氛,而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毛病。

第三环节是训练:让作文发展起来。管老师以文为例,循序渐进、层层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次习作需要掌握的两个写作技巧:作文要寻找故事的曲折点,故事要寻找内心的曲折点。

回顾本节作文讲评课的三大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妙哉!

我教学主张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一——比“兴趣”更重要的参加过作文教材的修订,了解作文教材编写上的“两难”:一线教师希望,作文教材有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抓手;编写者也明白,现行作文教材,不少老师找不着“北”,却不能不担心,以训练为目标、体系的教材一旦出台,用得不当,为“练”而练,闯下的祸害将无法收拾。

一线教师以为,有了作文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有了靠得住的抓手。这个错误观点,要怎样才能消除?作文教材,不是没有过以“作文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线的编排,很多作文辅导丛书、报刊,都有相关的作文知识讲解,有相关的作文技能训练例子。然而,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多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和要求,可以理解。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知道,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作文能力。马正平教授谈到作文能力的消解与重构,说,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成其为能力。主要依附在哪些因素上呢?马正平教授指出,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志”,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作文意志”则是第二重要的能力。

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有强烈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一个人对写作有兴趣,想写作文,就会想去了解与作文有关的事情,作文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中将充满写作的因子,你的阅读,你的思考,你的看,你的听,你的触摸和感受,你的吃喝拉撒,都带着写作的气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与作文发生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对“作文兴趣”视而不见,不一定是把老话忘得一千二净,而是“兴趣”这玩意,关乎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拿它没办法。写作意志啊,写作人格啊,哪个都不好弄,只好把作文教学的重心,移到排在第四位的“写作技能”上。没有动力、兴趣,你越“负责”,学生写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压迫,也就越害怕作文。只要来自老师、来自学习、来自考试的压力一消除,从此与作文“拜拜”。作文教学,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最终结果比苦胆还苦。

总有一部分人对语文、对作文没兴趣。没有写作兴趣,是不是就不能写好作文呢?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音乐世家,从小期望自己能在音乐天地中做出一番事业。阴差阳错,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一向认真的她,每学期各科成绩依然优异。毕业后,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心存遗憾地说,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职位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对写作充满兴趣和热情,都将写作视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然而,并不表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写作的高手,日后可以自如地使用文字。正如苏珊不喜欢工商管理,却能在经济领域出类拔萃一样。

比培养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培养写作上的责任感,“在那个职位上”就必须好好写作,就“必须认真对待”。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怎样维持呢?

一线教师都有体会,学生光有一时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写作意志”缺乏,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教学现实。我们是带班教学,打的是持久战,不是图“一时之快”的公开教学。一线教师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一年、两年、三年里,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而不是只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一节好玩的作文课,那是治标;带好一个班,那是治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眼睛正被大面积的、花花绿绿的“治标”的作文教学所迷乱。

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要老师引导,要老师激励。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牢记,引导、激励学生对作文葆有长久的兴趣,本身就是作文教学,是最最重要的作文教学。

我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想发表,想交流,想到发表的平台上对话,兴趣被点燃了,然而我很快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为此,我设计了三年的“写作动力系统”(详见拙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巩固,写作意志得到了磨练,我才比较放心。

一个好的行为,一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要使这个行为成长为习惯,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写作兴趣也是这样,要成为写作习惯,至少要三个月的持续巩固。这个“持续的巩固”,靠的就是“写作意志”。

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二——比“文字”更重要的一。

我以为,有,又没有。这不是跟你“捣糨糊”。语文老师说的“有”,属“文字技巧”;鲁迅、老舍说的“没有”,属“文心技巧”,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悬念”,属“文字技巧”。没有悬念的故事,只要你有技巧,也能处理成有悬念的表达。请看:“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说的话,是连贯、不停顿的,作者有意处理成“我希望„„”,省略号后插入“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形成悬念和反差,这是文字技巧。

铺天盖地的“文字技巧”下,作文会有什么下场?中国足球队一样的下场。

中国足球的国少队、国青队战绩都不错,到了国奥队,一塌糊涂,臭名远扬。

从国少队起就进行强化性的足球技能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足球的激情和梦想。

作文教学,过早、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其恶果是训练掉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

常有低年级语文老师问我:“管老师,你对低年级作文有什么建议?”我不敢作答。我没教过低年级,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若一定要我作答,我会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作文教学的“方向”在哪里?你清楚吗?要是不清楚,你随时可能步那个可笑的魏国人的后尘。课标讲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写作就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就永远享受不到写作纯正的快感、荣耀感和幸福感。

但你看身边,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没几个。很多老师都把这句写在课标上的话,看成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后来都忘了,写作除了作业,除了考试,还能是什么。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句三秒钟就能背出来的话,它就是“文心技巧”的核。如果要再细分出一二三四五六来,那就是“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意识,有了“文心技巧”,我信誓旦旦,要建一个小学作文训练系统,向“文字技巧”要写作能力。我花了数年时间,构建了“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然后用心训练。学生真能掌握文字上的技巧,我兴奋,我快活。快活没多久,成功的喜欢就转化为挫败的苦恼:不少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作文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他们用“技巧”作文,没有了创作的灵性。一个技法,一个同学用,好;三个同学用,一般;一群同学用,恶俗。

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有三种关系:一,正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强大;二,负相关,知识技能越完备,创造力越薄弱;三,无相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国学生的知识技能比美国学生不知好多少。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活字典、计算器,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天,我读到现代建筑运动的旗手——柯布西耶的话:“艺术反映的只是抽象的关系„„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深深的震撼,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文字技巧”为核心,并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技巧”为荣。有一天,我问老婆大人:有人要发明一个东西,它能缩短时空,你原本要花三天到的地方,那东西只要三个小时就能到,只是,那东西每年要吞噬10万条鲜活的生命,你认为那东西要不要发明?老婆大人很愤恨:如此害人的东西,怎么能发明出来呢!“很遗憾,老婆大人,这东西已经发明出来了。”我说,“那就是你天天驾驶的汽车。”

文字技巧,就是那汽车。用得好,它能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它谋财害命,令你哭断肝肠。

文字技巧,关注的是写出来的“文”;文心技巧,关注的是写作文的那个“人”。这是二者的分水岭。一个人的“写作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语言驾驭力、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文字技巧关注语言驾驭力,文心技巧关注心灵感受力和现象思辨力。

要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心灵的粗糙。用一颗粗糙的心去抵达细腻敏感,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的粗糙,才是克服粗糙的第一法门。不要去改造粗糙:以粗糙的心灵去改造粗糙,得到的还是粗糙。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看”自己的内心。一个经常面对自己内心的人,心灵会逐渐走出粗糙,走向细腻和敏感。

发育,大自然赐予人的提升心灵敏感的重要时刻。男孩关注自己的发型和服饰,他敏感了,作文发生质变的契机来了。好的阅读,能够使人变得敏感,并保持人的敏感。

文字写到最后,不见技巧,只有思想。思想的深浅,决定了文字的深浅。思想的独特,决定了文字的独特。不要让文字技巧禁锢了学生的自由、灵动!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像大自然的树一样自由地生长,是松树就长成松树,是柳树就长成柳树,各种各样的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导的“独特”。

推荐: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之三——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一。

一次,总务主任拿了张纸条对我苦笑。纸上写:“范老师,我们班的班牌坏了,请你帮我们修一下,好吗?”哦,那同学没写明哪个班。他没有想到,范老师不是他们班的。不是他写得不具体,是他没有“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

英国的母语课标说:“针对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采用合适的文章体式。”“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写其他种类的依时间顺序的作文。”“为多种目的和读者,写各种类型的文章;并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美国的母语课标说:“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日本的母语课标说:“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吴忠豪评说,日本的写作教学把“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夏丏尊先生指出,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怎样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呢?让学生具有“发表意识”。学生有了发表意识,作文不断“发表”出来,知道自己的作文有各种各样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读,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读者意识”。一句话,站在“读者意识”前面的,叫“发表意识”。

我一直以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写作教学。国家元首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儿童写一篇批判或赞美班级、同学、老师的作文,其伟大性和成就感,和鲁迅的杂文完全相等。那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标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里面隐含了“发表意识”。不发表,你怎么“与人交流”?很多人把“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理解为并列关系,我不赞成。“自我表达”主要是为了“与人交流”。要不,你“表达”来干嘛?有人说,写日记,只给自己看,不给别人看。绝大多数日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连主人也险些忘了的动机:有机会,要把里面的话给别人看,给该看到的人看。

近年来,博客写作很火,原因之一便是能满足发表欲、交流欲。文字发表了,“公开”了,作者却隐在背后,有安全感。

一位编辑朋友与我探讨:学生作文不怎么样,博文却叫人另眼相看,为什么?原因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读者。这里说的“发表”,是面对全班学生的“发表”。以往的“发表”方式有“朗读”“贴作文墙”,现在有“博客”“班刊”“班报”。

我看好“班报”。比起作文墙的张贴,它能让人随时随地看,不只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亲朋好友都能看;比起班级博客,它便捷,随身携带,随时携带。“报”的周期短,更替快,利于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况且,人对纸质的传媒,至今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办了10年《班级作文周报》,500多期、500多万字的“周报”,我用10年的实践说话:只要你办两个月的“周报”,学生马上知道,作文要发表,作文有人读,有人评,有人对话,有人交流。

有了发表,“读者对象”“读者意识”就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读者意识”源自“读者假想”。假想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喜欢哪些内容,不喜欢哪些内容。你给校报校刊写文章,跟给市报、省报写文章是不一样的;你给一线教师写文章,与跟专家讨论、商榷也是不一样的。我办《班级作文周报》,经常让学生将“周报”送给平行班的同学、老师,送到教导处、校长室,邀请家长一起读,将每一期佳作投给报刊社,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上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苏醒过来,学生的写作行为就会多一些“读者关照”,作文中会自觉地从虚拟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写作——这大概就是夏丏尊把“读者意识”看作写作的重要技巧的缘故吧。

文章最初由作者写成,它的价值意义却由读者一起来实现。发表,几乎是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融合、共生与创生统一的最佳途径。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改变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技巧,作者渴望用文字交流的热情,也将倾注到文字里。作文教学得不到根本性突破的一大原因,正是没有读者意识。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带您——亲爱的读者,重温这些温暖的话语:“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发表的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具有“读者意识”。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让一个又一个读的人不断传阅、传扬。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它给作者带来尊严和荣耀。是的,写作本质上属于“公众的言说”。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目的和荣耀,正在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

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发表,使作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久,刺激着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写作。广播、电视也能使人声音传播得更远、更久,不同的是,获得广播、电视上的说话资格,比起写作要难得多。广播、电视上的说话更“贵族化”。文字的声音,具有平民性。“穷文富武”,只要你买得起纸和笔,你就有望拥有它。网络时代,连纸笔都省了,你只要拥有一个电脑终端,一切就成为可能。

是的,我以为,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就是发表意识。

韩寒说过一句风趣辛辣我的作文教学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中国学生作文的“造假”,确实已成为大问题。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国家的课程标准都要来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很多学生的“真”作文,只能叫“不假”。学生作文里写:老师叫我去订正作业,我订正好了,高高兴兴回家了。或写:星期天,我到同学家去玩,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玩电脑,很开心。这样的事有没有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作文真不真实?真实。可你读来总觉得没劲,为什么?写的都是些没意思、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真”话。

写作文,决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真”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真话”作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内心里翻腾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

我们班的同学最拿手的是写反驳、反击的作文,下笔一两千字,一点也不觉得累,为什么?有强烈的情感、情绪在推动。不是没有话写,而是怕文字追不上、够不着情感。——这才是真正的作文状态。这样写作文,说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多好,多痛快!前提是,你要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不健康的话。成人肚子里错误的真话,要比正确的真话多,何况小孩子呢?这是我至今坚持的观点。大人善于将自己不确定的、可能错误的真话闷在肚里,不说。小孩子肚子里错误的真话也很多,他还没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所以经常说“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话,撞了一个又一个青青肿肿的“包”,就慢慢学乖了,学大人,闷在肚里,不说。非要他说不可,就挑一些你喜欢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那叫发展。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的错误中趋向于正确。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一句话,选入《新周刊》编写的《2008年度语录》:“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就必须允许他讲不准确的话,或者允许他讲错话!”能人选“语录”的话,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受众反应。汪洋的话道出了官场真实的状态:套话、空话、照本宣科的话泛滥成灾。为什么?怕说错话。说错一句话,永无翻身之日,你还敢说吗?你不敢说,场合应酬中又非得说上几句不可,说什么?只能说些官话、套话、空话。

一个习惯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谁都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在作文里说正确的假话的民族,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民族,谁都难以想象。

有一位男生,写文章批评某同学。我说:“你把文章输入电脑,发给我。我把它发到《班级作文周报》上。”迟迟不见他把电子稿传过来。一问,家长不同意,说会得罪人,会人缘不好,下次班会选举没人投你票。

有一位女生,写作文批评老师。老师的确说错了话。录用了,她给我留言:“管老师,我真怕那老师看到了骂我。”写“不好听”的真话,要有勇气,大勇气。鲁迅是一名勇士和斗士,我打心眼里认同。不勇敢的人,不敢说真话、心里话的人,从来享受不到写作酣畅淋漓的快感。

世上的确有很多的美好和高尚,教育的一大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和高尚。不过,你也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阻碍了一份社会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

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大都表述自己的不满和生气,烦恼和困惑。他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看老师不顺眼,看父母不顺眼。他有那么多的“气话”,你却非逼他说“谁的恩情比海深”,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一次,我受邀做评委,征文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筷子长的孩子,国家对他们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有多少话呢?能写“我和我的妈妈”,已经很不错了。我看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差点吐血而亡。“气”在哪里?不是为学生说了“气话”而“气”,而是为那千篇1律、空洞无力的“豪言壮语”而“气”。

怎样让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教你一个靠谱的“招”,让学生写你的缺点,作为一项特殊的、必需的作业来写。一方面,强化学生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考虑写“不好听的真话”的措辞和语气。难点是,你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你要能从学生作文中,听到一片“你说我不好”“我说你有问题”的吵闹声。“吵闹”是真民主的前奏。“吵闹”的背后是无限的活力。集权制度下的安静,往往是无尽的死寂。

你的学生能够写“不好听的真话”了,恭喜你,你已经走向了“真民主”。不过,你还要注意,优等生是否霸占了话语权?中等生、后进生,是否成为优等13生话语强权下的倾听者?要消除优秀学生的霸权,让“底层的人”也说出逼在心头的话。那更“乱”了,却更真实了,更民主了,更“人文”与“人性”了。

说内心翻腾的话,哪怕不好听、不正确,这一步最难。难在会得罪同学,得罪老师,得罪家长。但这是作文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世上勇敢的人不多,因此,真正会写作文的人也不多。作文只有过了“真切”关,才能步人叶圣陶先生讲的“真诚”关。说话要“真诚”,那就要考虑自己说的话,是不是随意的、不经考证的,是不是不文明的、不尊重人的,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等等。没有过“真切”而直接跳人“真诚”,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步入“少年奸猾”。

由“假的”到“真的”,一些老师在跨越,一些学生在跨越。由“真的”到“真切”,跨越的老师、学生就少一些。由“真切”到“真诚”,那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不谈也罢。

杂谈。

鲁迅先生说,写文章的秘诀在于“多看和练习”。

我们那一代人,很多人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读了很多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也有很多人泪流满面地读了很多琼瑶、席绢、岑凯伦,至今一个短篇的爱情故事也写不出来。

一位老师说,学校搞“大阅读”,挺扎实的,学生读了不少书,只是作文没多大变化。

另一位老师说,教了二十年语文,有一个现象引起我关注: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必定爱看课外书;那些爱看课外书的,却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曾国藩的儿子,没读几天书,急着要做文章。老曾教育小曾,不要急吼吼,要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文章自然会写了。

老曾教子,我同意。那时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言,完全不一样。大量地阅读、背诵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材料,日后才能作文。

白话文流行这么多年了,口头的话跟书面的话,有差别,却不大。现代人写作文,不用像曾国藩的儿子那样,一定要“读”很多的“文言”,才能战战兢兢拿起笔来。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

一定要“多读”,才能写作,这道理越来越变得没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写作可以不读书。读书的重要性,谁也不会否认。我只是说,别拿“多读”来吓人。哪怕一个字也不识,哪怕一本书也没读,孩子已经可以“写”了。不过不是用圆珠笔,用录音笔罢了。

你到书店买书,第一要做的事是找书。你绝不会书架上随便抓一本就去收银台。你在寻找,寻找自己需要的书。

近年,给儿童、青少年写东西的作家多了,祖国大地,一夜春风,冒出了无数的“儿童作家”“校园作家”。小孩子读书,凭的是感性,觉得那故事好玩,那故事和自己身边的差不多,买。就像老婆大人,什么电视都能迷上一阵子,都觉得挺好。那样看一辈子电视,也不会拍出一个片子。

我以为,对于作文而言,好的阅读,应“寻找”表达上与你相近的“书”。读到一本与你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籍,你就有一种冲动,想把他的书全部看完;你就有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同于当年看“金庸”,它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作者的表达气质。读书这件事上,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阅读,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个阶段读喜欢a作家,下个阶段读喜欢b作家。这“喜欢”,不只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

一些人,读一辈子书,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师傅”,也始终不会“写作”。他的阅读,从来就没指向过“写作”。他也不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是什么。一个明白自己语言气质的人,他的阅读就是真正“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真正的阅读,总是从他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

一个人寻找到属于“他”的书,质变的时刻就快要到来了。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时不时、冷不丁说出让你惊奇的话,那话语是儿童所独有的。

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护,是发掘,是呵护儿童的语言,纵容儿童的语言,让儿童用自己的“诗”的语言来写作。

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

幸好赵先生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他成了赵丽宏。那些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起摘录的同学,一个也没成为张丽宏、王丽宏。读书重要。然而,我反对以积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我反对猎取语言以丰富儿童语言、为儿童写作打好基础的观点。我反对将儿童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

我还反对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儿童的语言。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10岁的时候有10岁的个性,20岁的时候有20岁的个性,40岁的时候有40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这有点难,老师要有大量的阅读,胸中藏着众多的语言个性不一的作家,对作文教学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遗憾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如此打通的语文老师,太少了。

一味讲求“多读”,追求阅读的量,对于消遣是件好事,对于作文未必有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