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绘图技术实验报告大全(17篇)

时间:2023-11-19 20:50:15 作者:JQ文豪 生物绘图技术实验报告大全(17篇)

当我们需要向他人传达某个事件或事物的情况时,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进行表达。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报告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生物实验报告

1、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学会进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种子100粒、5个能盖紧的罐头瓶、小勺一个、餐巾纸10张、标签纸5张。

做出假设:光的强弱、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定计划:准备100颗绿豆种子,5个有盖的瓶子,10张纸巾,5张便利贴。1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2号瓶的水不但能湿透纸巾,而且能把种子淹没,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3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用盖子把瓶子盖上,使瓶子空气不能流通;4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冰箱里,尽量使瓶子里的水不结冰;5号瓶不放水,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实施计划:每天都进行实验并观察5个瓶子有什么变化,再把每天的变化都纪录下来。

得出结论:想要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适宜的光度;需要适量的水分,温度也要控制好,空气的流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没有光度、水分和温度大,相对来说,空气流通的影响较小。

这个实验很简单,我们在做实验要分以上几步完成,就会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2、对照组应提供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应该如何?

3、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与对照组相同?

生物实验报告

组长:组员:

一、实验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玻片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二、实验原理。

三、材料用具。

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物、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四、方法与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 。

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

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

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生物实验报告

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及其他细胞装片。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最后整理器材。

1、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

2、镜检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实验报告纸画图。两眼须同时睁开。

3、切忌一面从目镜进行观察,一面使镜筒下降,这样容易使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而损坏。

4、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时,切勿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坏标本,损坏物镜。

5、显微镜使用完毕必须先上升镜筒,移开镜头后再取出玻片标本,以免取玻片时擦损镜头的镜面。

利用教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细胞装片,以供学生操作、观察,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实验中经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的过程,从而熟练掌握教学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

3.画一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到经过0.3g/ml蔗糖溶液处理,再经过清水处理的细胞变化的一系列模式图。

微生物实验报告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gram氏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滤纸、滴管。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打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轻旋结晶紫染液滴管,将其旋出,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轻晃使其完全覆盖),染色40s。

4、染色完成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为无色。

5、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6、在涂菌部位滴加碘液,覆盖1min。

7、媒染完成后,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8、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9、将载玻片放在白色笔记本上,用滴管滴加95%乙醇脱色,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10、脱色完成后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11、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12、滴加番红复染液,染色4min。

13、染色完成后,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14、吸去残留水并晾干。

15、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图。

用以上步骤完成: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图片染色、大肠杆菌单独菌种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菌种染色。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图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1、结果:

绘出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2、思考题:

(1)写出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包括致病菌。

(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印象因素有哪些?

(3)如何验证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

生物实验室自查报告

为切实做好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对教学实验室和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如下检查:

1、实验室工作规范化。

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实验管理规则。如实验教师岗位职责、仪器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赔偿制度并张贴在墙,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都能严格按以上的制度执行。教学使用时都有进出登记。我们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注意做好危险药品的保管工作。注意防火、防水、用电安全。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对公用物品进行维护,坚持了勤俭办学的原则。

2、仪器管理有序化。

实验室管理有序,每个柜都有反映内容的目录卡,帐物相符、物卡相符、帐物卡相符。期末清点仪器设备数目,检查损坏程度。

3、教学仪器维护、保养经常化。

根据仪器不同的要求做好通风、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工作,生物标本采取防潮、防鼠、防蛀等措施,对损坏的仪器及时维修,及时做好损坏维修记录,使实验仪器处于可用状态。经常教育学生要积极实验,勤俭实验,保护仪器,尽量不浪费;我们还教育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程序,防止不必要的损坏,杜绝实验事故。

1、实习实训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制定相关的安全应急预案。

2、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3、向学生宣讲实习实训安全协议的各项规定,在学生理解安全协议的条款后与每位学生签订安全协议。

4、函告外出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家长。

5、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监管学生状态,随时掌握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严格管理,杜绝学生擅自离岗。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我校做了一定工作。但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是一项细致、长期和艰巨的工作。肯定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领导指导,我们将会努力使实验室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化学工程系实验室安全事项主要包括:防火、防爆、防毒、防伤、防水、防盗等方面,具体检查包括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责任体系、管理台账、卫生环境、消防安全、电气安全、化学药品安全、剧毒品安全、气体钢瓶安全等。

1、制度建设。

化学工程系实训室由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及药品储藏室组成。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化工系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化学工程系实验室管理制度》、《化学工程系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针对特殊仪器有具体的操作规程;建立化学品台帐;针对危险化学品采用保险柜保存,切实保证了实验室安全有序的运行。

2、药品仪器安全。

化学试剂按照要求隔离、进行有机无机分开放置,摆放整齐有序;室内具有通风设施;卫生达标;易燃、易爆、有毒、剧毒等化学药品及试剂安全保管在毒品柜里,出入库及使用登记流程尚需规范完善。实验室大型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进行维护和适用,避免了误操作造成的仪器损坏。

3、环境安全与消防安全。

每个房间配置专用的废液桶,对实验有毒有害废液集中处理。灭火器等消防器材配置充足;消防通道通畅;无堵塞消防通道和在公共通道中堆放仪器、物品等现象。实验室在无人留守时,门窗紧锁确保安全。

存在问题:

1、药品存放无机有机共处一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但由于气柜数量不足,有一钢瓶靠墙放置,无任何安全措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加强处理。

2、实验室门锁质量较差,经常出现损坏的情况。

3、每个实验室没有明确的安全责任人。

4、由于和紫金环保检测有限公司公用实验室仪器,存在仪器损坏时责任人的争议。

生物实验报告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

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1、把涂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接近涂片。

3、一眼注视目镜内,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报告老师。

四、整理。

1、取下涂片并复位。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

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

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5、是否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6、是否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

7、实验后是否将小鱼放回鱼缸。

引课:提起鱼,大家都不陌生,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的游动,既能向前游动,又能上浮,下潜,还能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的水层。那么,鱼在游泳中各种鳍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方法一:模型模拟法(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方法二:剪除鱼鳍法(太残忍)。

方法三:捆扎鱼鳍法注意事项:(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起平衡鱼体的作用,其中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布。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

3、观察四条鲫鱼的运动情况。

现象:

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

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

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生物实验报告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反思: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

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1、取下涂片并复位。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引课:提起鱼,大家都不陌生,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的游动,既能向前游动,又能上浮,下潜,还能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的水层。那么,鱼在游泳中各种鳍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方法一:模型模拟法(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方法二:剪除鱼鳍法(太残忍)方法三:捆扎鱼鳍法注意事项:(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

布。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

现象: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实验报告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实验报告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

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

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

3、色素分离,纸层析法。(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4、观察:

层析后,取出滤纸,在通风处吹干。观察滤纸条上出现色素带的数目、颜色、位置和宽窄。结果是: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接触到层析液?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