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读本读后感(实用13篇)

时间:2023-12-04 21:17:03 作者:飞雪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对其内容、情感及观点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学形式。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有所帮助。

叶圣陶读后感

我深深感动了,好像听见了稻草人急切的呼唤声,紧接着是稻草人的哭泣声,最后是稻草人的晕倒声。我的心揪了起来阵阵疼痛,那时候人们社会多么黑暗多么可怜啊,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因为没有钱还被活活地逼死,太可怕了!那个男孩红通通瘦巴巴的小脸到现在还浮现在我的眼前,“妈妈,给我一点水喝吧,我好难受埃”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这时我想到了很多:我和他同样都是男孩却有着不同的生活,他生病了想喝一口水这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而我每天吃大鱼大肉却不满足。他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痛苦着,而我生活在如花似锦的世界里幸福着。我多么希望把他们接过来呀,让他们和我一样得到温暖得到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能做的就是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今天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呀,它是许许多多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呀。我要向稻草人学习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吧!

昆曲叶圣陶读后感

写作文一直是小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记忆中自己也曾为写作而大伤脑筋。如今,看着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孩子面对写作依旧一筹莫展,不觉有点奇怪,但是看了《叶圣陶叫你写作文》一书,茅塞顿开!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体会别人是怎样围绕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勤动手,多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知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才能为文章的内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积累。新大纲对中年级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校园内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教师和那许许多多勤奋好学、勇于攀登、聪明活泼的学生;校园外,那些战斗在各行各业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还有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摄入我们的脑海,成为编织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据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让学生先去生活中观察,要么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体会,要么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去回忆,追寻过去的往事。作文时,先引导他们说,再指导他们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问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结合作文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还借科技课、劳动课,结合其它科的教学,指导学生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活动中,我还给学生作适当的观察指导,活动后,让学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觉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后写出的'文章不仅有内容,而且真实感人,生动有趣,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子,更伤心了。稻草人想救离开水的鲫鱼,可它不会动,反而被鲫鱼误会它不愿意帮忙。它看见有人寻死,自己先昏了过去。一夜间,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一塌糊涂!最后稻草人倒在了田地中间。我相信,稻草人的心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

《叶圣陶童话集》给我留下了好印象,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叶圣陶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新的表》。主要说的是一个叫愚儿的男孩子和他的表的故事。愚儿有一个坏毛病,不懂得时间,不知道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儿。为了帮助他,父母就买了一只表给他,指给他看表面上6、4、5、9这几个数字,告诉他,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回家,什么时间开始温习功课,什么时间,应该上床睡觉。第一次,愚儿看的`是长针,所以弄错了时间,做错了事。第二次,愚儿听了爸爸的话,知道要看短针,可是他不知道短针一天要绕两个圈子,所以又闹了笑话。第三次,愚儿不知道表是有机关的,要上紧弦,才能转,一直躺在床上等短针走,结果又闹了笑话。后来,愚儿全都明白了,他能自己上弦,自己校正快慢,对准时间,他能够按着表告诉他的时间,做完这件事儿又做那件事儿,什么都井井有条了。

我想对愚儿说:你很聪明,学的很认真,记得也很牢固,比我好多了。虽然你闹出了许多笑话,但是现在你已经学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了,就不会再耽误时间了。

我觉得我就像这个愚儿,不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有的时候,说玩一会儿玩具,结果就玩了两三个小时,想不起来要做作业。妈妈跟我说了要做作业,我还喜欢把时间往后拖。有时候还会忘记妈妈说让我做的事情。妈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也不听。我总是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一只小燕子出来玩,不知哪飞来一颗泥弹,打中了它的背,它从树上掉到了花旁边。很多朋友来帮助小燕子,可是都不行。青子把小燕子带回了家调了好吃的东西给小燕子吃和住,还帮小燕子登了广告寻找小燕子的妈妈,最后妈妈看到广告找回了小燕子。

文中的第一段令我印象最深刻,因为作者把景物写的很美,把美丽的花形容成天空的繁星放出闪闪的光;顽皮的风推着摇着,花怕羞,轻轻的`摇动腰肢,摆动的真有点儿累了,作者用拟人句形容了花被风摇动时的可爱。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上星期我们去珠海海边,挖螃蟹。海水退潮时,岸边有许多小螃蟹的洞,我们是用专业的挖螃蟹工具挖的,我爸爸挖了很多只,最后因为它是在海水中生长的,我们把它放回了它的家“沙滩上”

从《燕子》这个故事中,我上网查到“鸟需巢,蜘需网,人需友谊”,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友谊更重要的,我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位friend。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去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这句话是敬爱的叶老先生说的。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就说叶老的名作《稻草人》吧!比如开头就那么有趣:“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了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这第一小节显示出稻草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使我们知道接下来是写稻草人为什么在叶老先生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它那么有地位。

不仅如此,叶老先生在后面的句子里差不多都用了拟人手法比如:“这使稻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的来了,越怕越躲不过。”等这些句子都是使我越来越敬佩这位作家了,虽然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的人品与作品都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叶圣陶读后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叶圣陶教育文集》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叶圣陶读后感

《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6月7日完成的一篇童话,刊登在1923年5卷1期的《儿童世界》上,而后作者把1921年至1922年上半年创作的23篇童话结集出版,名为《稻草人》。叶圣陶说:“我之喜欢《稻草人》较《隔膜》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的出版,也较《隔膜》为切。”可见作者对这篇童话的珍爱。郑振铎在为《稻草人》作序时认为:“在描写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鲁迅的《〈表〉译者的话》中也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稻草人》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开山之作的位置得以确立,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事隔近百年,我们再来看童话《稻草人》讲了怎样的故事。童话开篇以抒情的笔调写了田野里的一个稻草人,想着可怜的老妇人曾经死了丈夫和儿子,几乎哭瞎了眼睛,庄稼又连年受灾。今年的稻子却长得非常茂盛,将要有一个好收成,于是替老妇人高兴起来。突然,一只蛾子在稻叶上产卵,稻草人心如刀割,拼命地摇着扇子,想赶走小蛾子,告诉老妇人,但是,他既没有办法赶走小蛾子,也没有办法让老妇人知道。“他的身体本来很瘦弱,现在怀着愁闷,更显得憔悴了,连站直的劲儿也不再有,只是斜着肩,弯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等到看见大量的蛾子咀嚼得稻子只剩下光杆时,无能为力的稻草人在冷风中哭泣。稻草人又在夜里发现一个渔妇在河边用鱼罾捞鱼,她生病的孩子在船舱里不停地喊着渴,渔妇一次次把罾绳拽上都是空的,孩子大哭起来……过了好久好久,渔妇终于捞上一条鲫鱼,把鱼养在木桶里,盛鱼的木桶恰好在稻草人脚下,鲫鱼祈求稻草人救他,把他放回到河里,稻草人可怜鲫鱼、可怜妇人、可怜那个生病的`孩子,稻草人心里悲痛极了,一面叹气一面哭泣。忽然,稻草人发现一个妇人因不想被赌博的丈夫卖掉,要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叫醒那个沉睡的渔妇去救那个妇女,但他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稻草人感觉自己正在犯罪,“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稻草人期盼着天亮。第二天早上,农民发现河里的死尸,人们都跑来看热闹,木桶里的鲫鱼已经死了,生病的孩子脸更清瘦了,咳嗽更厉害了。赶来看热闹的老农妇看见自己的稻田都变成了光杆,捶胸顿足地大哭起来,这时,稻草人也倒在了田地中间。

这篇童话写了一个没有爱、没有互助、没有希望的漆黑而寒冷的夜的故事,即使太阳出来了,人们来到河岸看热闹,对捞上来的死尸也没有一点同情,人情冷漠,人心隔绝,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剥削,天灾和人祸,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者越是细腻地描写稻草人痛苦致死的心路历程,越让人感觉到世间的悲哀和无望。

叶圣陶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师要学叶圣陶》这本书,对于其中的一些教育理论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是短时间能学透的,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我主要从“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行为习惯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教育思想,是叶老先生数十年潜心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晶。早在1919年,叶圣陶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便表达了“养成良习、陶冶性情”的观点。叶圣陶不是空头的教育理论家,他的理论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他的`关于“养成教育”的论述,几乎深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谈到:“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就是这么一件小而又小的事,叶圣陶叙述得多明确,多细致。我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应该从小事入手,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好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血脉。这方面我们许多班主任做得非常好,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有的指导学生给小树挂胸牌,培养其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有的手把手教学生怎样扫地、怎样将拖把摆放整齐,培养其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有一位班主任在一年级时就将课桌、门窗、地面的卫生保洁工作责任到人,一开始很累,但长期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用老是再提醒。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应该将把它贯穿于学期的始终。

叶圣陶读后感

《叶圣陶》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祝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世界很公平,谁都没有后悔药吃。“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要为大家服务。

读了《叶圣陶》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童话故事。期中在我脑中印象最深的是“稻草人”,他写出了稻草人的样子、稻草人是怎样造的`,还讲了稻草人夜间做的事情。让我明白了稻草人都你呢个不管白天、黑夜、风中雨中为老百姓做事,不怕苦,不怕累,还有同情心,我们也要学习稻草人那种无私奉献,具有爱心、同情心……的好精神。

今天,我看了叶圣陶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名叫《快乐的人》。

这里主要写了一个快乐的人,他是靠着一层无质透明的幕来生活的。因此,他只感到自己的快乐,完全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与烦恼。也正因为那层幕,他看不清是与非,总是被骗子欺骗,骗去他的黄金。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恶神,他想把人间所有的快乐都带走,恶神发现了这个快乐人,就把他的无质透明的幕刺破,快乐人就死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最深刻是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恶神把快乐人弄死了。我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很惊奇。

这个故事令我想起了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存之道。他们看见身边的坏人做坏事,只要没有危及到自己,他就不闻不问。这实际上的对坏人坏事的一种纵容。最终他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

因此,我觉得,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快乐,也要懂得关心他人的。大家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叶圣陶读后感

在我的案头,小学生名家经典读本是有一系列的,眼下拿起《小学生叶圣陶读本》,自是因为如雷贯耳的“叶圣陶”三个字。

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阅读本书前面的作品,情不自禁这样叹道:这样的文字才真正叫做真文字,这样的观察才真正叫做观察,这样的思考才真正叫做思考,这样的生命才真正叫做活过。

《花园外》的孩子,我读着是在写我,我就是那花园外的可怜的孩子。但,仅仅是在写我吗?生活里还有多少这样的我存在着?我想,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叶老的.故事里读出自己的影子。所以,真正的好故事都不是只在写某一个个人的。

我想,儿童若要读童话,读叶圣陶的童话是没错的。因为无论从文字的味道,还是故事的味道,都能让读者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读叶圣陶的文字,当学习他的观察和思考,更当学习他悲天悯人的人品。

叶圣陶读后感

“待人厚,律己严”是我读《叶圣陶二三事》之后最大的感悟,从中也能感受到叶圣陶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

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二三事》一文中,主要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表现叶圣陶伟大的人格,用一个过渡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把文章分为前后两个方面。

文章先总说介绍叶圣陶品德过人之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然后讲述叶圣陶待人厚的方面,选择生活小事,修润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等三件生活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从而表现了叶老待人厚的美好品德。

接着讲述叶圣陶律己严的方面,从叶圣陶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等三方面讲述,表现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作风。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叶圣陶的伟大人格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他的“待人厚,律己严”又将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

从本文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待人厚”的魅力,对别人无所求,尊重别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决定着叶圣陶为人处世,体现了一代教育家的精神风貌。在叶圣陶病重期间,对别人仍然是毕恭毕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我。而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很难做到“待人厚”,却习惯性的是“待己厚”。“待己厚”决定着一些人的处事方式,从而影响了对人对事的态度,使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己捉襟见肘,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就。

叶圣陶更可贵的品质就是“律己严”,在写作方面,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文风方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追求朦胧的风格,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就像写话,让人听得懂,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这是叶圣陶写话的风格。也是对自己最高的要求。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写文章拖拖沓沓,拖泥带水,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反而是越读不懂的文章水平越高。读不懂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读不懂则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与叶圣陶的性格有点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了。

读过本文,掩面深思,更让我悟到了叶圣陶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就让我以“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待人厚,律己严”的合格老师,在为师的路上慢慢求索。

叶圣陶读后感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叶圣陶先生写的《富翁》一文。这篇具有讽刺性的童话进述了在一个地方的人从小就被长辈们灌输了要成主富翁才能尊贵,才能舒泰的意念,因此,这个地方的富翁非常多。有一天,所有的人因为挖金掏一下子都成了富翁。但是成为富翁的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干活了,而是都想我成了富翁,我已富有了,最后他们的子孙们因好逸恶劳都没饭吃而饿死的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这个地方的人真是被金子冲昏了头脑,以为有了金子,成了富翁就能享受清福了,真的很愚昧。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永远耗之不尽的,贪徒安逸的富翁后代之所以被饿死,是前辈留给他们的因果。在我们的现实中也不有这样的事吗?大家都认为有了钱就能掌控一切,有些人甚至为了钱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和地位。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其实上天已经给了他们财富,给了他们一双手,就可以劳动,就可以靠这双手创造财富,给了他们明亮的双眼,聪明的.头脑,就可以学文化,把知识转化为财富。这些都是我们自身的财富并不一定要有了金子,现钞才是富翁。其实只要我们勤劳地工作,踏实地做人,我们人人都是富翁。因为劳动就是财富。

因此,金钱不是万能的,只有勤劳才是众人富有的财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