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大全9篇)

时间:2023-10-02 23:29:03 作者:雁落霞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大全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一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伟大的母爱。”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风很大,还下着雨。望着窗外的风雨,心想怎么回去呢?然而,我准备出校门时,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妈妈,她竟然冒雨来接我了,在寒风冷雨中,妈妈冻得瑟瑟发抖,无情的风儿不住地掀翻妈妈的雨披。

我赶忙叫了一声妈妈,妈妈一把拉住了我,问我冷不冷,分明地,我看见雨水在妈妈的脸上直淋下来,头发也湿湿地粘在额头上,冷的应该是妈妈。妈妈来了好长时间了,怕错了接我的时间。

这时,妈妈将雨衣脱了下来,将我包严实了,自己打伞,妈妈担心我冻着,一路上,我觉得妈妈就像一棵树,为我遮风避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母亲的恩情,学会感恩父母吧!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二

“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这句话出自一位少女之口,她在八岁时就要为生计操劳,独自一人承担着侍奉母亲的重任。

八岁,正是孩子泼皮无赖的时候;八岁,还对外面新奇的世界感到好奇、一无所知;八岁,却要支撑家中的生计而四处操劳――是的,她就是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孝女“孟佩杰”。

从八岁到十二岁,整整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子里,都对他的母亲不离不弃。

“有妈就有家。”为了把妈妈照顾好,小小的孟佩杰,踩着小板凳,爬上了灶台。年仅八岁的孟佩杰,显然对一切事物都一无所知。为了方便记忆,加深印象,她还编了一段口诀,“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绿莹莹。”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个儿女都有向自己的父母尽孝的义务,孟佩杰,则是在孝中尽孝,把“孝顺”这一传统表现的淋漓尽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就是一个典范,她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同时,她要四处奔波忙碌维持生活。,她被安徽的一所大学录取,因为路途遥远,她带上了母亲,在大学旁租了一间小屋子。“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时刻担心妈妈的身体。”她很欣慰。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羞愧,孝顺,是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做到的,而我又做到了几分呢?我有经常帮妈妈分担家务吗?我在妈妈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水了吗?我有在妈妈心情烦闷的时候送上一句安慰吗?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中,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一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三

在观看2022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中国女排颁奖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北京时间2022年8月21日,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以3:1击败塞尔维亚队,又一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中国女排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赢过我们的荷兰、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2022感动中国给予女排的颁奖词:“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在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后,一段话在网络中盛行:“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中国女排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郎平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的确,在奥运赛场,让一个运动员变得伟大,让一支球队成为传奇,让一场比赛荡气回肠、成为人们日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回忆的,确实往往是某种超乎竞技的精神。女排姑娘拼命苦战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平时的艰苦奋斗,是赛场上永不磨灭的斗志,是多年来凝聚成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在里约奥运上又一次被女排姑娘出色的表现诠释出来,这就是永不过时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女排精神”。

我相信,熠熠生辉的女排精神将激励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上不断创出佳绩,更将激励中国人上下同心共铸中国梦。向中国女排致敬,让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女排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四

感动,一个微妙的字眼,却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看完《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让我热泪盈眶,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教师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他们退休后,没有选择在北京过安逸的生活,而是跑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把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着简简单单的行囊就上路了,当他们来到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名孩子们,在这之前他们只有一名代课老师给他们上课。看到这,他们更坚信他们来对了地方。

虽然他们做好了要吃苦的准备,但寨里的生活和条件超乎了他们的想像,他们的卧室离厕所只有一堵墙,孙丽娜老师说因为晚上睡觉太臭,他们要带2个口罩才能入睡,而晚上洗澡的地方也就只有一个池子,夏天时就在池里洗冷水澡,冬天时,因为水冷一个月都不洗一次澡,再加上高原有强烈的紫外线,已经让孙丽娜老师右边眼睛失明,左边的眼睛视力也只剩下0.03,老伴朱敏才也得了重病 ,因为山寨里缺少药物,只有自己扛下来,为看病省下来的钱帮孩子们买了学习用品,朱爷爷甚至还有一条有很多洞的秋裤也不舍得丢,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完全控制不了的留了下来,太感动了。

这些年来,他们夫妇俩已经走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小学,让孩子们学习了美术、英语、数学等学习课程,也让孩子们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共捐款了350万元,让小学里充满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是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们向他们敬礼!向他们学习!做为00后的我们,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更应该懂得珍惜,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五

近日黄文秀的名字和事迹从广西传遍了全国,她是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百坭的村第一书记,一个永远阳光朝气、笑容灿烂的姑娘,从贫苦大山走出,学业有成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家乡,不顾条件艰苦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殉职。这个30岁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不忘初心”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通过学习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她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为民情怀,汲取她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学习她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才是对黄文秀同志的纪念。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六

人有七情六欲,当爱汇成长河,我们便会潸然泪下,历史不能磨灭它,时间追不上它,它是爱的延续。

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消防英烈陈陆、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创办爱心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志愿军英雄王海、快递员汪勇、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学者叶嘉莹、“当代愚公”毛相林、国测一大队入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人人都称她是一名园丁,一名真正的园丁。园丁是什么意思呢,园丁是最质朴无华的褒称。她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是华坪县“儿童之家”大家长。她的一生都没有孩子但却是无数孩子的母亲,她帮助了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孤儿,让他们受到了公平的教育,找到了人生中理想的工作,也教会了他们高尚的品质。

她的一生都在帮助别人中度过的,她是一名慈母,是一名园丁,也是人们的楷模。就在昨晚,张桂梅来到了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白岩松称呼她为大姐,看到她双手贴满膏药,心疼不已,问起了贴膏药的原因。张桂梅低沉回答,“关节疼,如果不贴它,我就伸不开就不能动了,贴上它还能动一点。”在白岩松老师的谈话中,了解到她已经连续贴了几年膏药了,而且疾病的疼痛困扰她很多年了,她每天早上要吃十多种药,中午的时候还需要吃五种的中药,中西药都得吃。她总是忍着身上的疼痛去坚持,只为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环境去学习和成长。

爱既是虚无而飘渺的,但又让人觉得温暖而真实的。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七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xx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xx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xx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八

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敦煌,他们就是精神符号。东西坏了还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没有了。‘莫高精神’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樊锦诗说。 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 “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篇九

李万君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在外国的技术封锁面前实现突围,他一次次试验,参与填补了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技术攻关100余项!没有这样的大国工匠,就没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业!点赞致敬!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他从1987年19岁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做焊接,虽然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用30年的时间,用手上的焊枪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从普通的焊接工人变成了焊接大师。

他眼里的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李万君手中的焊枪已出神入化,他能把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而不留一丝痕迹;他能在20米外,从焊接声中精准地判断出电流地大小、电压的高低。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超,他培养的徒弟也本领惊人。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在节目中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坚守,需要这样的大国工匠,需要这样的榜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