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六年的回忆说课稿(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3 15:42:02 作者:文轩

通过使用教案模板,教师可以详细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案模板的设计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是李星华。课文以第一人称,回忆了李星华的父亲、革命烈士李大钊从被捕到遇害的全过程,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文中有很多对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反映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也反映出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品质和沉稳、正直不屈的性格特点,这也紧扣了单元主题: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饱含深情,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充分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诚挚的情感。主要采用学生跟随范读、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语言朴实无话,情感直白,学生可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的是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品格言行的分析,了解形式的严峻、敌人的残暴,还有父亲的沉稳和高尚的品格,带领学生感受革命者的高度忠诚和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人物相关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及李大钊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思考为什么。

3.搜集李大钊的资料简介。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稚,僻,刑,哼。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四、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

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

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

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

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两课时有详有略,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由此可见,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而不及其余。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20xx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近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李大钊作为一名平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我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我哪能离开?”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李大钊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虽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你?”,但是我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因而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教一步,学生学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从准备这节课,上这节课,评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感悟到了很多……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两课时有详有略,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由此可见,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而不及其余。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20xx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近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李大钊作为一名平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教学预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我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我哪能离开?”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李大钊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虽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你?”,但是我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因而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教一步,学生学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从准备这节课,上这节课,评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感悟到了很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对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4.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前文。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指名回答)。

二、阅读,感受人物品质。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句子。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对十六年前的回忆那么清晰。

(二)、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

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李大钊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3、从这些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哪些高尚品格?(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三)交流分享:

1、谁来说一说被捕前,李大钊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

课件出示: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你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父亲的慈祥?

(2)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但是现在却是含糊地回答,由此你体会到李大钊有怎样的品格?(指名回答)。

2、谁来说一说被捕时,李大钊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

课件出示: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1)纷乱的喊叫从哪里来?你仿佛听见敌人在喊什么?(指名回答)。

(2)面对严峻的形式,李大钊表现如何?由此你体会到李大钊有怎样的品格?(指名回答)。

(3)分角色朗读,感受李大钊沉着冷静、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谁来说一说被审时,李大钊在法庭上不一样的表现。

课件出示: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在法庭上,看到这样的父亲,你会有什么疑问?(指名回答)。

(2)老师补充说明:李大钊在狱中受到过各种严刑拷打,受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

(3)李大钊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但他的脸是平静而慈祥的,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指名回答: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全班齐读,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5)庭审结束时,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望了望他们。请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分组写:李大钊和李星华当时的心里话。(指名分享)。

(四)默读李大钊被害后这部分,思考: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通过学习本文,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先生?(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忠诚、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指名回答)。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这样的英雄还有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

(三)总结全文主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作业设计:

1.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从中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2.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

永垂不朽的精神。

回顾今天的课堂,一是主要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找出李大钊和平时表现不一样的语句,在旁边作批注,写感受,然后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二是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在内容上的联系,体会首尾呼应的好处。

课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遗憾,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的面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侧重于李大钊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但李大钊对女儿的爱引导不到位,使人物形象不够立体。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有效。李老师钻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动主题准确,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读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事迹。(2)体会写作方法,领悟对比、首尾照应等写作手法。既准确地把握了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又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很好的结合。目标设定很是准确。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对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处,有何好处等做了重点点拔,因此教学设计也相当有效。

2、课模运用娴熟,我们很受启发。我校的课模为“四段九环节”教学模式。四段即“问题导学--自学探究--质疑点拨--巩固提升”。李老师在设问导读环节只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总体把握,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研重点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自学探究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探究时间和交流时间,老师的点拨采用抓住疑点、难点进行追问,但却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顺势利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巩固提升环节的课后作业留得也很巧妙。

3、重视朗读,为习作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而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如同造房子,基础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学,尤其是今天的“对比和前后照应”写法的学习和运用,想要在课堂上就见到运用的效果很难,唯有把读重视和指导到位,才能在课后的习作中运用自如。李老师做的很好,很好的诠释了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借鉴。

另外李老师对学生长期不断的激励性评价也是我学习的好素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

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

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

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听过杨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议》,真的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杨老师虽然年龄小,教龄短,但课堂上的那份成熟的确值得大家学习。

杨老师由齐读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直奔课题,让高效课堂从上课伊始就得以展现。在完成“双基”任务后,以追寻“李大钊是什么样的人”为主线,展开和组织教学活动。用“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想、说有机结合,动态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并通过围绕“李大钊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立体骨架,再次深入文本速读、初想、略说,将这幅骨架,渐渐变得丰满,变得圆润,变得生动。

杨老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中,受到情感熏陶,并能较好地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从引导学生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结合的方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较好而又全面地发展了学生智力。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应该说,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我个人认为,杨老师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在学生读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时候,多给学生点时间去感悟、去体会;二是老师的话还是有些多,要放手让学生去说,当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三是充分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走进学生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活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本课是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除了开头之外,文章时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及相应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汇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课上交流汇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对课文的理解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和读课文情况。

2、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三、精读课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课文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汇报问题。

3、小组内交流解决所提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理解课文。

把小组内没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朗读。

五、再现李大钊光辉形象。

分角色朗读法庭受审一段,要求通过语调、表情和动作,再现李大钊和亲人诀别的场面。

六、随文阅读、练笔。

1、阅读李大钊英勇就义后人们对他的追悼,建国后建立李大钊纪念馆的事情。

2、随文练笔:在李大钊的画像下写上几句心里话。

七、领悟首尾照应的写法。

1、速度开头和结尾三个自然段,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2、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前后照应的地方。

八、布置作业。

收集李大钊的资料,准备交流。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欢迎张老师及各位语文老师批评指正。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通过学习第一、二段,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从一、二段中找出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有感情地读一、二段课文。

1、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2、通过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指导学生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四段。

被捕以前:(1~7自然段)。

被捕经过:(8~18自然段)。

在法庭上:(19~29自然段)。

被害以后:(30~33自然段)。

2、如果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

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

(二)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知道出了什么事?边画边思考。

学生自由读,边画边练说。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专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紧张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

2、你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找出来。

(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

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2)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3)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

写了两层意思:

(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

(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三)指导朗读。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四)学习第二段。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

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读这一段。

3、思考:这一段写敌人逮捕李大钊时,干嘛带来了工友阎振三呢?

实际上敌人为了要从阎振三口中得到李大钊的情况。但是,敌人的打算落空了。阎振三同志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

4、“阎振三”在这一段出现,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局里去了。

5、打出两组句子分别让学生读。这叫什么句子呢?

(这叫前后照应的句子。)。

6、反复读这两个句子。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体会前后照应的句子好处在哪?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对内容不致产生无头绪之感。

7、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