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学先进人物体会和感想(模板15篇)

时间:2023-10-26 13:09:47 作者:文锋 最优学先进人物体会和感想(模板15篇)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那么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说起朱彦夫同志,那是山东人民的骄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受感动。

朱彦夫小时候亲身经历过日本人扫荡,父亲被杀,自己被打成重伤,又随着母亲和姐姐一起出门讨饭——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挣扎着求生存。直到他知道了红军,要加入红军,可是红军说他太小,朱彦夫就凭着一股子毅力,天天跟在红军部队后面走,终于感动了队伍的领导,破格收他做了一名红军。

朱彦夫感动大家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革命老兵,更重要的是他身残志坚。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出去演讲,每次都是还没开口下面的人已为他一身伤所震惊。

朱彦夫的事迹告诉我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人活着,的确是需要那么一种精神的。且不说这种精神是什么,不过正是这种精神,让朱彦夫得以在最恶劣的战争中活下来,让他在最艰苦的时候挺过来,让他可以在病痛的折磨中重新站起来。

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朱彦夫的精神是催人上进,给人鼓舞的。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的工作累,苦,忙——觉得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对等,却从来不曾想过现在的累,苦,忙其实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和积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比比朱彦夫,再看看自己,生长在蜜罐里,和平的时代中,身边是日新月异发展的高科技,商店里买是琳琅满目的新奇商品,手机,电脑,平板,游戏机??要找寻苦的感觉,大约只有像词写得那般“强说苦”。又哪里真“识得苦滋味”呢。

过它流向大海,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年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想

3月26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举办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颁奖仪式在央视隆重举行,淄博市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同志成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么朱彦夫就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他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他17岁受伤致残,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他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把一个穷村改造得焕然一新。他以对“使命”的执着、对命运抗争的坚韧,以悲壮的形式,超越了人生极限,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群众至上的凯歌!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坚定信念。忠诚于党,是要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在党性问题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要求严格,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维护党的权威、维护组织的尊严。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齤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和平时期,党员干部不用上前线奉献牺牲,就更当做到在自己的职位上踏实尽责、勤勉敬业。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就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就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切切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急群众之所盼,想群众之所虑,谋群众之所利,解群众之所难。而服务人民关键是要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具备过硬的素质。如果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少朝气、工作就缺少锐气,就很难做好服务工作。()打个比方,党员干部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建设者,如果建设者都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如何能指望大楼建得牢固耐用,又何谈扎实美观?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借着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树立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的高尚品格。权与责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担当大小体现着一个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彦夫同志,讲国家不讲小家、讲责任不讲权利,他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朱彦夫同志,求真务实、不玩虚招,真抓实干、不务虚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紧迫问题、服务群众根本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上,创造出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如今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不强、工作慵懒拖沓,正可借着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契机,梳理解决自身问题,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筚路蓝缕,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同志用钢铁意志铸就了人生价值的丰碑。党员干部应以朱彦夫同志为学习的楷模,砥砺精神、锤炼意志、奋勇争先,不断密切同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彭士禄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__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动的全过程、研__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人们称彭士禄院士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的里科弗”。然而站在当时科技领域高端的彭士禄却有着不幸的童年。

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海丰。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入党志愿书第二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在上海牺牲。童年时期,他几经入狱和逃难。小时候的彭士禄历经了无数坎坷与磨难。1940年,周恩来派人把彭士禄接到延安。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后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

1949年,彭士禄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又转到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获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____。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找到他对他说:“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到:”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毛泽东主席在当时豪迈地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心得体会范文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

1965年3月,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经历了6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1年,因为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上世纪80年代,彭士禄主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

1978年,当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参加国家科学大会,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奖者。在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他还惊讶地说:我也可以得奖?其实什么时候调级,什么时候评职称,什么时候涨工资,他一概不知,也不打听。别人的房子是越调越大,而他却从七间的将军楼搬到四室一厅的单元房里,把大房子让给别人,他总说,国家给我的太多了。他担任过不少单位的顾问,从不拿报酬。他说,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比拿点小钱更有价值。

彭士禄在199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中,用四点总结自己:其一,一家与百家;其二,主义与精神;其三,明白和糊涂;其四,拍板与改错。

短短的2000字自述,对于“一家与百家”“主义与精神”的解读,切实地反映了彭士禄所经历的非同一般的童年生活以及经历磨难之后所展现的精神和气节。“明白与糊涂”“拍板与改错”更加诠释了彭士禄对待生活、工作和研究的态度以及敢于承担责任、敢担当的为人品格。

对于担任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一职,彭士禄有这样的描述:“由于历史的误会,我有幸参加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

对于对党的回报,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我坚信共产主义必胜无疑,作为______员,我将为之奋斗终身!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纵观彭老一生,他作为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拥有饱受磨难的童年,劫后余生奋发图强的少年,学成归国后开拓核动能领域,为国家默默奉献的壮年,功成名就后仍然谦虚低调,不慕名利的晚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饱经生活磨难考验的彭老,形成了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知恩图报、爱党爱国爱民、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可贵品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他是最值得当代年轻人去追逐的科学家明星。

学先进教师心得体会感想

学先进教师,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枉教师的光荣使命,在此分享。

读了曾小平老师,吴向华老师,钱荷芳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让我感触良多。她们都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爱,同时对自己又有严格的要求。她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的学习。

曾小平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付出让人感动。在工作中,她从点滴,从小事,从细节踏踏实实做起,始终坚持决不放弃一个孩子。她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发令者,而是走入学生之中,去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曾老师也总是自己首先做到,她还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真是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每一个学生。

钱荷芳老师的那种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不已。都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吴向华老师就是一直不断的在自我提高,并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时代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吴向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她不仅自己勤于学习,潜心专研,更是对学生充满了师爱。她用自己的爱去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她们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像慈母一般,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把学生放在首位,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让学生能时刻体会到老师的爱。

优秀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三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让我看到了作为教师,尤其是一名好教师的不易,也使自己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当学习优秀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用耐心和责任心,挖掘优等生的潜力,关心后进生的学习,关注要全体的学生。作为老师不仅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与之多交流;观察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真心爱护。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要有一个专业成长的意识。在教学中只有经受一遍遍的锻炼,才能进步。我要发现和珍惜学习的机会。从书本中学,多看一些教育心理学书籍,看有关工作的杂志。从同事中学,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从学生中学,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

当然,反思是教师成长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努力站好这三尺讲台。学习优秀的教师,怀着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像她们一样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我要努力,我要把我的激情,我的爱心把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默默从事教学以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培训期间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我大受启发。霍懋征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

座右铭。

;盘振玉老师的“一切为了大瑶山的孩子”的话语;林崇德老师要“培养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几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深深将我感动。同样是平凡的人,他们于平凡中见伟大!这正是我毕生的心愿,在平凡的岗位上,象他们一样,将爱的阳光洒向所有因我们而幸福的人!

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1、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3、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其次,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上午听了优秀教师刘彩文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她那一心只为教育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也是一名教师,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钻研和甘做人梯。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端正态度。

要想让课堂有亮点,一要端正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能不能上一堂好课,能不能让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次要的,个人的教学能力再强,水平再高,缺少一个端正的教学态度,课堂也是很难出彩的。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枉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练好基本功。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当别人在与家人聊天,朋友聚会,吃喝娱乐,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还在为写一篇论文而冥思苦想。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最后,我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全国三八红旗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近些年,医患矛盾频发,事件不断升级。其中不乏个别医生丧失医德,难当白衣天使之名。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百岁老人,却是将自己的人生都献给了医学。她一生救人无数,治愈了上万名麻风病人,被称为麻风战士。

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

悬壶轻己利,德品胜黄金。

8月20日,百岁老人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她从医近80年,95岁入党,是世界著名的麻风病防治专家。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位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浑身充满正能量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祖父是第一代留日的大学生,父亲是第一代留英的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李桓英学识渊博,涉猎广泛。

在祖父的建议下,她选择了学医,从而开启了作为一位白衣天使的人生旅程。

1945年,她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

29岁时,李桓英因在校表现出色,被教授推荐进入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由此成为该组织的首批官员及性病专家。

她去了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帮助了许许多多贫穷而又受到疾病困扰的人们。

1958年,36岁的她决定回国。

“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回到祖国的怀抱,报效国家。”

就这样,她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薪以及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了国内。

一回国,她就投入到了祖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去了。

1978年,她进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就将自己的余生都交给了防治麻风病这个任务。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曾经困扰人类3000多年。生病的人大多脸部被毁、手脚畸形,形如枯槁,让人谈麻风而色变。

所以,在古代,一旦有人犯病就会被隔离起来,然后等死。即便在近现代,得了麻风病的人也依然会被大家所排斥。

直到李桓英的出现,这个难关才终于被攻克,将那些患病的人从“鬼”又变回了人。

1979年的时候,云南勐腊县有一个麻风寨。这里的人们都是来自各地的麻风患者,他们不容于之前生活的地方,陆陆续续来到了这里。

大家同命相连,惺惺相惜,在这里,他们才能感受到一丝为人的感觉。但即便如此,等待他们的也只有死亡。

他们的眼里永远有着对生活的茫然和对未来的绝望。

一天,他们听说寨里要来一个医生,帮他们治病。对此,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兴奋的表情,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医生了。

这天,只见一个长得胖胖的,年近花甲的老人一步一步走进了寨子里。她身上穿着便衣,眼神温暖而坚定。

“竟然没穿隔离衣?!”

这是村长见到她以后,心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对方就一把握住他的手,询问起了他的身体状况。

他愣住了,从来没有哪个寨子以外的人敢这么赤手空拳地接近他,接触他,哪怕是医生。

这让他心里有了一丝异样,似乎黑暗的天空上终于透过来一束光,这束光穿破了厚厚的云层,照到了他的身上。

是那么地温暖又给人以希望。

这个胖胖的,年近花甲的老人就是李桓英。她只身一人来到了让人望而却步的、著名的麻风寨。

她不仅没有穿隔离服,她还徒手和寨里每一个患者握手、拥抱,在他们的皮肤上摸来摸去,甚至,她还和他们一个桌子吃饭,彷佛他们患上得根本不是传染病一样。

她对待病人的态度以及表现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信号:这个病没有那么可怕。

人们从绝望中挣脱了出来,从心底提起了求生的欲望,一个个变得精神焕发了起来。

1990年4月13日是云南当地的泼水节。麻风寨的人们在这一天尤为开心,他们尽情地将纯净的水泼洒到各自的身上,那些水流经他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洗礼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这一天,麻风村摘掉了麻风的帽子,有了一个美丽的新名字——曼喃醒村。“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李桓英用了11年,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终于用“短期联合疗法”治愈了这些麻风病人,复发率只有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麻风寨的成功给所有身患麻风的人带去了福音。李桓英跑遍了云、贵、川等地每一个麻风村。她不怕苦,不怕累,治愈每一个麻风病人是她毕生的追求。

逐渐老去不会让她停下脚步,就连数次遭遇车祸、翻窗,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依然不能让她有丝毫松懈。直到94岁,她仍然奔赴在云南一线。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治愈了近万名麻风病病人。此消息一出,震惊中外。

这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她降临到人间,免去人类因疾病所受到的痛苦,受到万民拥戴。她为人类防治麻风病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时代楷模。

“人不在乎多大,在于心情不老,我要干到100岁。”如今,这位百岁老人仍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了国家发展而鞠躬尽瘁。

斯人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呢?!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在1988年9月27日之前,彭士禄这个名字,鲜有人知。当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后,他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了96岁的人生。老人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他要与海洋深处无声的老朋友核潜艇永远相伴。

国士无双,哀思记之!近日,中宣部决定,追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炽烈激情酿造中国核动力的辉煌。

和父亲轰轰烈烈声名远扬的革命事业不同,彭士禄从事的事业注定需要他隐姓埋名。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如此决心下,彭士禄接过了此项任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加紧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便被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专委批准正式研制核潜艇,并要求1970年建成潜艇陆上模式堆。于是,科技人才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处的一个代号叫“九〇九”的基地,彭士禄也是其中的一员。

20世纪70年代初期,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在摸索中前行,很多问题存在争论。但那时,彭士禄敢拿主意,因此大家都管他叫“彭大胆”“彭拍板”。对此,彭士禄总是哈哈大笑:“我胆子是大,敢做决定,但我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就是数据,而且坚信一手数据。当时曾有人善意提醒他拍的太多了,当心拍错了。他笑着说:“关键时候不拍板怎么行,拍错了我负责,要砍头砍我,要坐牢我去,陆上模式堆搞出来可以给我提一万条意见。”

经过数年艰苦奋战,1970年8月30日,在“九〇九”基地,由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聚焦核电将核能服务于社会。

彭士禄说,他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核潜艇是大国重器,于无声处壮国威;核电技术是国之光荣,事关国计民生。

1982年,国家决定在广东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项目,并成立广东核电建设指挥部,任命彭士禄担任总指挥。彭士禄再次披挂上阵,扑到我国首个商业核电站事业中去,为大亚湾核电站以及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与其建设的老专家郭天觉曾撰文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能源紧缺,电力经常“停三开四”。彭士禄讲得最多的是“抓紧时间”“尽快保证广东核电站建成,每一天就是100万美元的利息”。他经常深夜与大家一起聊工作,问进展。

同时,彭士禄主持建立的核动力装置主参数计算方法,在主参数选定、系统组成及关键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并可应用于压水堆核电站。他对秦山一期核电站由熔盐堆改为压水堆的堆型选择方案确定,起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撰写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基础。

另外,彭士禄还将敢“拍板”的精神带到了核电建设中。秦山二期核电站建设时期,彭士禄决定将“招投标制”引入工程建设。彼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头脑中都有“计划经济”的框框,争论很厉害。最后还是彭士禄拍板,坚持招投标制,大胆迈出了第一步。

凝聚勠力杨柳山实现中国核电国产化。

彭士禄被任命为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之后,1986年,彭士禄又成为了秦山二期核电站的首任董事长,将满腔热情又投入到火热的中国核电国产化建设中。如果说秦山核电站的成功建成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那么秦山二期则是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据秦山二期核电站第一任总经理于洪福回忆,彭士禄在秦山二期任董事长期间有三大贡献:一是选点,确定了在杨柳山建设秦山二期;二是提出了股份制,建立了董事会制度;三是进行了初步设计,亲自计算了核电站主参数,为秦山二期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在工业基础、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诸多方面均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导致这个采用国际标准、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核电站,注定要与艰难为伍,以坎坷为伴。

尽管有大亚湾90万千瓦核电作参考,但把核电站反应堆三个环路改为两个环路,并不是像把三只腿砍掉一只那样简单,而是整个核电站的设计多要发生很大变更,133个项目需要重新设计,大量数据需要做兼容工作。

当时有人断言,秦山二期核电站不可能按期建成发电。事实上每推迟一天发电,仅每天财务费用支付就高达上百万元。工程造价的提高,既影响到核电的竞争能力,又会影响到国产化的形象。秦山二期的成功与否,对每一个核电决策者和建设者都是一种考验。而这一切压力,并没有抵过秦山人“人定胜天”的信仰。

面对困难,在先后担任董事长的马福邦、张华祝、赵宏同志运筹帷幄下,从容决策,精心组织,啃掉一个个硬骨头。中国核电国产化绕不开秦山核电二期的贡献,它既是中国核电国产化的练兵场,又是走向世界的实验田,包括“华龙一号”177组核燃料元件的改进和许多宝贵的数据都是在秦山二期核电站实验成功的。

彭士禄说,搞任何一项核电工程,我们既要懂设计,懂经济,懂辩证法,还要关心建设人员的生活疾苦,要有安邦治国的理想和哀悯的情怀。否则核电站延误一天,损失多少,你心里就没数,你就管不好这个工程。

在坚定建设国产化二期核电站项目中,彭士禄以他独具的个性、超凡的胆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昂扬拍板,将中国国防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施工技术超群的核工业二十二、二十三公司5000人挂在嘉兴市的临时户口,由秦山二期出资,全部落户到海盐,不仅满足稳定了秦山核电工程队伍,解决了历史上建筑施工单位建完就走,满地游离的困境,为工程建设者提供了固定的生活家园。这是几代人沉甸甸的嘱望,一份责任担当。

三十年过去了,正是这支中国核电的建设队伍在海盐建起了九座核电机组,现在的秦山已不再有山野的鸟鸣和不奇的峰峦叠嶂,而是变成了中华大地上核电机组最多、堆型最丰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核电能源基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造福。这支队伍从海盐走出去,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核电站。“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这是彭士禄对核事业的不易情怀。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从1970年8月30日四川大山深处的我国首次核能发电,到如今“华龙一号”成为“国家名片”,我国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首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很多像彭士禄一样从事核研究的工作者,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核电站。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用沉甸甸的奉献,托起核动力,铸起核电站,挺起共和国和平利用核能的脊梁。

全国三八红旗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由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李桓英的先进事迹日前在央视播出。百岁老人李桓英并不为我们熟悉,但她一生只做一件事——为解除麻风患者的痛苦,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

1946年,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李桓英,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硕士。1950年7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年仅29岁的李桓英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

在世卫组织工作有着优厚的待遇,被人羡慕,但李桓英毅然放弃在国外工作,瞒着在美国生活的父母,历尽周折,回到祖国,投入治疗麻风病的事业之中,从37岁一直干到百岁老人。是什么促使她做出无悔的选择?正如当年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一样,强烈的爱国情感正是她的初衷。“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李桓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桓英当初放弃与父母在美国团聚的机会,后来父母回国看她并恳求她到美国,但李桓英决心已下,此次相聚竟成与父母永别。为了工作,她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但她把解除麻风病人的痛苦作为最大的幸福,麻风病人就是她的亲人,就是她的朋友,就是她的子女。李桓英百岁生日来临之即,来自麻风村人的衷心祝福,是她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李桓英视麻风病人为亲人,缘于对麻风病事业的不懈追求。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桓英只身前往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的麻风村,当村民们自觉与她保持距离时,她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她知道感染麻风病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真的被感染了,那是一种荣幸,她可以亲身体会麻风病人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有了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李桓英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李桓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李桓英一次在坐车前往麻风村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体被甩出十多米,肋骨骨折,对此,她乐观地说,“按我的坐车频次,出车祸是避免不了的。”伤好后她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麻风病的事业之中。

李桓英一生只干一件事,还缘于对党的无限热爱。2016年12月27日,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手,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这就是一名党员朴素的情怀,铸就了她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一生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全国三八红旗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在学习了李恒英教授的事迹后,不禁惊喜地发现李桓英教授与我是上海同济大学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双重校友,更深深的被李教授的事迹所感动。

我们要学习李桓英教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由于李桓英教授对祖国与人民极其深厚的感情,才会在海外事业有成时放弃世卫组织的优厚待遇,只身辗转回国,参与到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中来,并为之奋斗终生。

我们要学习李桓英教授持之以恒的精神。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李桓英教授从事的麻风病研究曾经让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往来的村落与世隔绝,条件艰苦。但四十多年来,李桓英教授始终如一,直到如今百岁高龄依然奋战在麻风病课题研究的一线。李恒英教授的这种精神,来自于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而这莫过于一种巨大的勇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恒英教授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李恒英教授在9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李恒英教授践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将个人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紧紧相连。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都应向时代楷模李桓英学习,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国家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不悔此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冬奥会超级新秀苏翊鸣与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互动,近几天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令人欣喜的是,在苏翊鸣登顶之时,他的偶像也迎来运动生涯的高光时刻: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确认,英国田径运动员乌贾违反了兴奋剂规定,他所在的英国队在东京奥运会获得的男子4x100米接力银牌将被没收,加拿大队、中国队分别被递补为亚军、季军。

有必要提醒的是,这枚奖牌,不仅是苏炳添运动生涯的第1枚奥运会奖牌,也是中国接力队乃至中国短跑队在奥运赛场奖牌零的突破。

天生条件的差异,让黄种人的短跑能力不及白种人,更是大大地落后于黑种人。

我们不妨翻开历史资料做一番对比:1982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为9秒95秒,当时的全国纪录仅为10秒52,差距真的不小。

田径是拥有40多个奥运项目的一个大家庭,绝大多数项目是“单打独斗”,比赛中运动员必须依靠个人的能力与对手拼争。

相比之下,接力比赛称得上田径赛场的一朵“奇葩”,参赛的4名运动员需要通过接力棒的传接来完成比赛,要想在赛场上克敌制胜,除了一流的速度,还需要一流的交接棒流畅度,接力项目的这一特点给中国队带给了不小的上升空间。

事实上,40年来中国男子接力队屡屡在亚洲赛场甚至世界赛场演绎不可思议的“东方极速”,为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坛增添了不少荣光。

对于资深体育迷来说,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应该记忆犹新,那是中国男子接力队的成名之战。

当时,由蔡建明、余壮辉、何宝栋、袁国强组成的中国队,跑出了39秒82的亚运会新纪录,并摘取冠军,为中国亚运代表团夺得历史上的第一个接力项目金牌。

4年后的汉城奥运会,到最后一个比赛日开始时,中国和韩国代表团均夺得93枚金牌,最后举行的男子4x100米决赛便成为决定双方金牌榜位次的终极对决。

关键时刻,中国队四将携手创造了39秒17的亚洲新纪录,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奠定胜局的1枚金牌,中国代表团因此连续第2次坐上亚运会金牌榜头把交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堪称中国男子接力队的第一王朝期,那段时间中国接力队不仅称雄亚洲赛场,还频频在世界大赛露脸。

198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x100米决赛,当时由李涛、蔡建明、李丰、郑晨组成的中国队,跑出了39秒05秒的亚洲新纪录,以小组第四的身份晋级决赛,最终获得第7名。

三年后在家门口举行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再创佳绩,国手以敲开39秒大关的优异成绩实现亚运会三连冠,创造了中国男子接力队的第一个辉煌期。

时隔20年,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激情上演。

广州亚运盛会的田径赛场,沉寂20年的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再度发威,陆斌、梁嘉鸿、苏炳添、劳义4位中国飞人奉献出38秒78的亚运会新纪录,击败老对手日本,赢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决战。

这场胜利,标志着中国男子接力队第二王朝的开启。

随着张培萌、苏炳添、谢震业等亚洲顶尖飞人的先后崛起,此后几年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队的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014年仁川亚运会,由陈世伟、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中国队,以37秒99的成绩再次打破亚洲纪录,并成功卫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的37秒99夺冠成绩排在当年的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牙买加、英国和美国队,即便放在任何一届奥运会上,这个成绩都可以获得奖牌。

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男子接力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奔跑中,逐渐从亚洲顶尖层面跃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5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四将在接力赛连续发力,他们先后两次跑出惊人成绩。

中国接力队先是在预赛以37秒92的成绩刷新我们自己保持的37秒99的亚洲纪录,当晚又以38秒01夺得世锦赛银牌,创造了亚洲队伍在世锦赛百米接力的历史最高名次。

更令人骄傲的是,这也是有史以来亚洲运动员在世界大赛该项目的历史最佳战绩。

客观的说,这段时间属于男子接力队的亚洲荣光,不仅仅来自于中国队,还有同样优秀的日本队。

五六年前,新星辈出的日本接力队也上升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支团队在2016年奥运会、2017年世锦赛、2019年世锦赛分别夺得银牌、铜牌、铜牌,并将原写在中国队名下的亚洲纪录提升到37秒43的惊人高度。

当然,苏炳添领衔的中国接力队,这期间仍然是中国田径队的主要亮点,他们仍然保持在世界一流强队之列,先后获得16年里约奥运会第4名、17年世锦赛第4名、19年世锦赛第6名。

和中国田径队其他径赛类项目比较,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闪光业绩。

日本接力队的崛起,意味着男子4x100米接力的中日斗法,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亚洲赛场,已经成为世锦赛乃至奥运会的一道风景线。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属于亚洲体坛新的荣耀和光彩。

当然,苏炳添和他的队友们,他们的最高目标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斗法,而是力争在世界更高赛场以干干净净的一流成绩击败强劲的对手,为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育赢得更高的荣誉。

半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上,他们在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跑出37秒79,又一次显示出这支团队的世界一流水平。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昨天的裁决,让中国男子接力队终于获得半年前就该属于自己的1枚奥运奖牌。

虽然这份荣誉来的有些迟,但终究是真实战胜了虚假。

祝贺中国男子接力队迈上新的台阶!他们今后必将带来更多的荣誉!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彭士禄院士年轻时的艰苦学习和学成归国后的赤诚报国之心,也深深地感动了当代大学生,点燃了他们向楷模学习,奋发向上的激情。

广东科技学院学生张嘉伟:“彭老勇于负重,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我国核事业,我真的备感幸福,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楷模众多的伟大国家。”

广东科技学院学生谢雯俞:“印象中有两句话是比较深刻的,一句是‘用日积月累去给祖国最好的承诺’,还有一句就是‘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去贡献我们的一切’,这两句激励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地去学习专业知识。”

延伸阅读: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院士。

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这是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于深海中牢牢筑起的第二道核盾牌!

直到这时,很多人才知道他——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彭士禄。

为了祖国核事业,他隐姓埋名数十年,49岁时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只能靠鼻饲提供营养。

2020年1月,他生前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中,字字铿锵地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

今年3月22日12时36分,彭士禄院士因病逝世。

近日,中宣部决定追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

“小乖乖”

彭士禄是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参与、见证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的全过程。他负责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他的一生经历起伏跌宕,为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个工作中被人称为“彭大胆”“彭拍板”的钢铁汉子,却是父亲的“小乖乖”。

彭士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次子,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1928年彭士禄的母亲蔡素萍英勇就义,1929年父亲彭湃在上海牺牲。这一年,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

作为彭湃的儿子,小小的彭士禄被国民党视为“斩草除根”的目标之一,成为国民党在全国悬赏搜捕的通缉犯。

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阴森恐怖的牢房里,饭里有虫子,身上有虱子,不仅如此,敌人还逼供让他承认自己的身世。

“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是彭士禄最早的人生记忆。唯一的一张与父亲和哥哥彭绛人的合影,对于他来说,弥足珍贵。照片上有彭湃亲手写的字:“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1950年,25岁的彭士禄第一次看到父亲彭湃的照片,内心百感交集。他默默地在照片背面写下了:“这是中国革命英勇的斗士!这是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是我的爸爸——彭湃同志!”

彭士禄说,“我不能给我爸丢脸,当不了革命家,但我能当专家,我要在核动力领域,做出名堂来。”所以,他用一生来践行他的诺言。

“彭老六”

工作上废寝忘食、敢于拍板、勇于承担的“彭大胆”,在生活中却是个老顽童。虽然童年过得颠沛坎坷,但他却一直是个乐观的人。

在家里,彭士禄有很多绰号,彭老乖、彭老帅、彭老六、老朋友……其中,“彭老六”的由来,与家庭成员的“地位排序”有关。

家里面,夫人永远是第一位,大家都必须听她的;女儿排第二,因为她是夫人的追随者,永远支持夫人;外孙女排第三;保姆排第四;女婿排第五;自己则排第六。

彭士禄调侃,“我在家最没地位,人人都可以管我。要规定我几点睡觉,要管我吃饭,不让抽烟喝酒。”因此,彭士禄经常一回家就问:“老五回来没有?”颇有点“难兄难弟”的意思。

“我小朋友回来没有?”彭士禄管外孙女叫“小朋友”,外孙女就叫他“老朋友”,都是玩笑称呼。年纪越大,越喜欢开玩笑。他的同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也说,“他就是一位爱笑的老人。”

“中国好爸爸”

年轻时的彭士禄一直忙于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退休后一家人一起生活得很幸福。

彭士禄95岁时,女儿彭洁专门给他颁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好爸爸”奖。当时制作门店的老板还说,这是他第一次制作这样的礼物。

女儿彭洁经常与父亲说说笑笑,还给他颁了一个“最帅老爸”奖。

晚年住院后,女儿常来医院看彭士禄,有时还带客人来。每次探视完了,他总是坐着轮椅坚持送客人到电梯口。等客人上了电梯后,他冲着人们挥手,有时还调皮地跟女儿说“seeyoutomorrow”,最后还来一个飞吻。这是他跟女儿之间特有的互动。

女儿彭洁说,“我觉得我父亲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觉。他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爸爸。”

“拓荒牛”

在彭士禄家中的橱窗内,摆放着他最爱的三件“宝贝”: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成功纪念盘、核电站核岛模型和拓荒牛雕塑。彭洁说,父亲最爱的是第三件。“很多同事说他像一头拓荒牛。这是他最好的人生写照。”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选派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1956年获得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正当他准备毕业回国时,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将彭士禄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彭士禄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彭士禄常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彭洁说,“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奋斗……他希望和核潜艇永远相伴,永远守卫海洋。”

2021年3月30日,在《英雄核潜艇》的歌声中,彭士禄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骨灰撒向大海,永远守护祖国的海洋。

从烈士的遗孤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他默默走完了为祖国“深潜”的一生。一辈子太短,短到他只为祖国做成了两件事;一辈子又太长,长到他把生命熔铸进新中国核事业基座上的磐石。

全国三八红旗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李桓英,1921年生,山西襄垣人,1978年至今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品学兼优的她被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来到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做防治性病等疾病的工作。

有了如此成绩的李桓英,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1958年,李桓英全家早已移居美国,但是只有她婉言谢绝了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瞒着家人回到了祖国。

1970年,由于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李桓英被下放江苏泰州麻风村工作,那是她第一次接触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大家可能对麻风病并不了解,不知道有多严重,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和其他组织,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本病潜伏期很长,难以早期诊断,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感觉麻木、肌无力等症状。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接触传播等。

她们用帐篷搭起手术室,竹片架成工作台。李桓英在简陋且艰苦的条件下悉心摸索,苦苦追求,工作起来不要命,她曾四次遇险,身上已是伤痕累累。研究到傍晚已成为常态,终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做法!

有患者感激道:"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国际医学界。小编愿称之为"神",就是这样一个人,85岁高龄的李桓英依然矢志麻防工作。

李桓英说:无惧征程艰难多唯愿此生报祖国!

李桓英奶奶也是一位慈祥乐观的奶奶,有网友发出李桓英奶奶的节目的表情包,简直不要太可爱!

这是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站在前线与病魔做抗争,病魔终究会被击破,这份精神也会被新一代的年轻人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心得体会感想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以“工匠精神”来寻求发展与突破,党员干部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更当深入践行,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党员干部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干事创业、责任担当、信念追求各个方面,才能将自己磨炼成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学习工作中要做到一丝不苟,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要坚决摒弃“过得去就好”“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和“不拘小节”的思维陋习,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把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论是技艺精湛的“木工匠鼻祖”鲁班,还是试验万种药方提炼_的屠呦呦,都用实践证明:只有实干才是的出路。所以,党员干部要将“工匠精神”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大到在国家发展当中,都要处处体现出“工匠精神”。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岗位作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传承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做干一行、爱一行,为发展打开新局面、为百姓带来实惠。

党员干部要坚持理想信念,不搞形式主义,始终发扬“工匠精神”,保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一颗钉子钉到底的精神,真正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年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想

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下沂源县强家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从小家贫如洗,一天学堂没进过。

1947年参军,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负了十多处伤:淮海战役伤了腿,朝鲜战役没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仍然是战士!残后不愿寄生,立志以残躯再为国尽力,于是拼了命的锻炼自理能力,学会了装卸假肢,吃饭,穿衣和解便,还学会了认字,读书和写字。乡亲们信任俺,选俺干村支书,结果一干就是25年,小山庄起色不小。回顾残后几十年,总感一肚子话要说,总想写点什么,以述残疾人自强之志,谢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情,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巳有很久,我没有读到过能够如此让人为之动情的书了。每翻几页,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摘下来,一边擦一边读,连夜一气将它读完。

这是山东沂像县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手双脚、只有一只0.3视力的眼睛、一天学也没上过、凭顽强精神拼命自学、用嘴和双肘叼着抱粉笔的人,历时七年,蔽着汗、范粉血和情写成的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透过这部书,我深切感觉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无穷力t;感受到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生命极限时再创辉煌人生的勇气;也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革命战士无私无畏、爱国爱民的高贵品质。我为此书叫绝!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来说,这是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正像小说评论家蔡桂林所讲的:“它是一曲生命的绝响,是人生极限处向生存挑战最壮美的风景。其精神反撼力将大大超过《钥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叫《极限人生》,这个人叫朱彦夫,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白痴。

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的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在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满含热泪,动情的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己的事情。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

中央宣传部授予朱彦夫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又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始终保有对党的坚定信念,靠着对党无限的忠诚精神,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强不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美的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学习的“精神粮仓”。

首先,要学习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年代,他毅然选择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丧失四肢和左眼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自食其力、奋发进取;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辉煌的业绩,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发展教育,大搞农业开发,把一个穷山区村,变成全乡的。先进村。朱彦夫,一个四肢不全的人,却能够经受住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也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在任何时候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学习他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场战争中,他奋勇抗敌,最后阵地只留下他一个人。当昏迷几十天的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没有了四肢,没有了左眼,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做人生的强者,挑战人生的极限。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凭着对生命的热爱,他学会了生活自理;凭着对家乡有热爱,他奋发图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凭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学知识并写出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代表作。他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历程。

再次,学习他始终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的执着。他回到家乡后,那一天,全村8名党员齐刷刷地举起手,选举他为张家泉村党支书。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从那时起,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也就坚守了一个共产党的精神高地,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

“时代楷模朱彦夫”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精神食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