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

时间:2023-06-25 07:12:28 作者:曹czj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一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本书作者:(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运用了写日记和写信的方法,还获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主人公鲍雷伊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课外读物是作家汉修先生写的。

最后学校组织了“小作家征文活动”鲍雷伊参加了,他的作文描写了自己和爸爸坐着卡车的感受、风景......这篇作文,鲍雷伊在小作家征文活动中入围了,可以和作家共进午餐,可惜作家不是鲍雷伊想的汉修先生,与此同时,鲍雷伊下决心要努力练写文章,长大当一名像汉修先生一样的大作家。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二

我最喜欢读的书《亲爱的汉修先生》,特别喜欢里面的鲍雷伊。他特别想见到汉修先生,每次给他写信,写作文,写日记,慢慢的就学会了写作。

他没有家,和妈妈住在大篷车里,爸爸想买一辆大卡车。但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大卡车,鲍蕾因他的午餐盒和爸妈离婚而苦恼,他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因为他爸爸妈妈才离婚的,为了防止别人偷他的午餐,和两个炸香菇丸子就做了一个防盗报警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他打开饭盒儿,闻了闻“哇,好香呀!”鲍雷的妈妈连忙,跑过来,问他有没有受伤。来到班上默默地等着。心想只要报警铃声一响,就跑到后面,抓住那个偷午饭的家伙。

爸妈离婚之后,他就没有一次开心,因为,土匪和爸爸走了,爸爸开车总会睡觉,所以要土匪陪他,路上就不会睡着了。后来鲍雷伊,转到别的学校去了,也有了一个真正的家,家的旁边有个加油站,晚上总会发出响声,每晚都吵的睡不着觉。过节的时候,他以为爸爸知道回来给他送礼物,每次门铃响了,他冲过去开门,却发现不是爸爸。这本书的结尾是裴瑞跟他去寄信给汉修先生,路过然后他树林去总要去看看还有没有蝴蝶,虽然有很少的三四只,但是他们多数都飞到北方去过夏天了,玩了一会儿他们回家了。

一辆没有拖过任何货柜的大卡车停在他家门前,“爸爸,”他开始拔腿就跑向爸爸,爸爸和土匪从驾驶室上跳下来,爸爸和孩子就面对面站着,互相看着对方,心里千言万语。最近在高速公路上,他有没有看到鞋子,很多啊,爸爸,我想问一下,跟以前的他不太一样,土匪朝他跑过来,快乐的摇着尾巴,鲍雷伊问,他是怎么找到土匪的?他每天都用无线对讲机寻找,他们,一起聊聊天,喝咖啡,就与他们告别,说把土匪留下来,没说他开车的时候必须有土匪,不然就没人跟他讲话了。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我觉的,写作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而是是日积月累,仔细观察,慢慢的思考,多多练笔,和一次次的修改才成功的!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三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教我们如何进行书面表达的一本书,全书一共125页,我现在已经读到了第52页。

看到现在,我发现这本书是一个名字叫做鲍雷伊的小男孩一直在给一位叫做“汉修先生”的作家写信的信函内容。这是因为在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给自己选择一个作家作为对象,进行写信求教,于是这个小男孩就选择了少儿图书作家“汉修先生”(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个少儿读物《狗儿快乐秘诀》的作者,鲍雷伊之前也曾经给他写信联系过。)。难能可贵的是,他和他的同学们不但给作家们写了信,并且一直坚持着,从不间断,这是我还有我的同学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鲍雷伊的爸爸妈妈很早就离婚了,鲍雷伊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想找一个人倾诉自己的心情,所以在信件的来往中,说话从不避讳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什么就说什么。我认为这应该也是写作所必须的条件(爸爸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平时练习习作的时候,就要抛开一切,把自己的心中所想,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在鲍雷伊和“汉修先生”越来越深入的信件来往中,他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他们信里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开始的时候,是“汉修先生”问问题,由鲍雷伊回答,到后来却是鲍雷伊进行提问,让“汉修先生”回答,“汉修先生”还给小男孩介绍了许多好的书籍,希望小男孩多看书,从书中学习如何进行写作。所以我们平时也要多读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积累知识,并从所看的书中学到写作的窍门。

我从《亲爱的汉修先生》中学到了,写东西就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平时还要多看书,并且把读书与写作坚持下来,我们总会写出好的文章来的。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四

我今天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你们肯定会说速度这么快啊!一来这本书篇幅也不是很长;二来实在是因为它很吸引我。于是这晚我便迫不及待地用书中的方式——书信,写下这篇读后感。并承诺我还会再去品味这本书,并放进我的书架,供我的孩子读,也推荐给你们去读一读。

整本书形式很特别,用小主人公鲍雷伊的日记和他寄给作家汉修先生的信这种方式叙述故事。读着读着,我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是用你们的口吻在倾诉。倾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倾诉生活中的思考与烦恼。在倾诉中,各种各样的情绪都被一一化解,于是倾诉的过程就成了长大的过程。

男孩儿雷伊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状况不好,而慢慢学会了独处,学会了自立。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学会了如何结交朋友。在和作家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中,学会了观察、体验和感悟,学会了用日记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小男孩儿用书信和日记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他没有找到偷吃自己午餐的“小偷”,他没有看到爸爸妈妈的“第二次婚姻”,他没有得到作文比赛的第一名,他没有宽敞明亮的家……这一切的不完美直到这本书结束,都让我深深叹息。然而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急切地先来说说我初读这本书的感受。本书中的文字就是雷伊从二年级写到六年级的书信和日记,文字朴实,却真实感人。读完这些,我就感觉雷伊就在我身边,就像一个邻家小弟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男孩。他从二年级写到六年级,才达到了荣誉入围奖的程度。其间,雷伊在书信中用了很多署名——您的朋友、您最棒的读者、您最喜欢的读者、学生鲍雷伊、您的头号书迷、筋疲力尽的读者、您以前的朋友、还在生气的鲍雷伊、受够您的鲍雷伊……通过这些署名我就像看到一个天真率直的小男孩儿站在我的面前,是那么的真实。从这些署名也感受到雷伊内心的变化,看到他不断成长的足迹。

更多的我读到了爱。雷伊从一个小男孩儿成长起来了,他变得坚强自信,而这一切和他周围的人是密不可分的。默默指导他阅读、写作,一直未露面的汉修先生,不窥探他隐私的母亲,负责任的父亲,注意提醒他帮助他的校工法兰德林先生,理解学生的睿智的校长,把汉修新作第一个给他看的图书管理员,欣赏和鼓励他的女作家,他的好朋友培瑞······我看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了师生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甚至陌生人之间的爱。这些人让雷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通过和这些人的不断交往,雷伊也在不断成长。最让我感动的应属雷伊的妈妈。一个贫困的单身母亲、一个给予雷伊充足慈爱和尊重的母亲、一个平等、真诚与孩子交流的母亲。我实在也该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们的父母和其他老师去读一读。

就这样一本小书,蕴含了太多的力量,值得每一个角度的人去欣赏。我想如果我也像你们现在这么大,看到这本书我会很高兴,因为读书就像和雷伊聊天一样,他就在你身边,或许某些就是你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相信你们都会喜欢这本书,我也相信每一遍阅读都会让你有新体验、新感受。赶紧去读一读吧!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五

疾病,灾难,不幸,只要与我们沾上一点点边,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赤裸裸的恶意。而疾病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似乎更加深重的令人窒息。

我向来不喜欢去医院,能避免去的就不去,能拖着去的就拖着去,以至于一直想做个超声波洁牙的我现在牙齿还是黄黄的。但我并不反感医护人员,相反我对他们很尊敬,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以后的丈夫也能是位医护人员。然而令我真正恐惧的,是医院里人们绝望和无奈的心。

新闻里有太多太多的人因为贫穷而无力治病,别人的叹息声中有太多太多的意外事故导致人缠绵病榻,包括我的身边。年前堂姐的婆婆因为车祸摔伤了脑袋,几近鬼门关。医生说治疗希望不大,而且即使保住了命也很可能变成植物人。当时姐姐家四个小孩,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而且老两口身体健壮,仅靠自己一年里的收入就足够四个小孩和两个大人的开支。而姐姐和姐夫则在外地打拼,这两年运气不错,也谋划着自己开个小店了。然鹅上帝就从来没这么良善过。据我姐夫说,当时在抢救的半个月里,每一天的医药费都是以万计算的。说实话,当我听说了这个事情之后我的第一想法就是——放弃治疗。我特别理所当然的想到,如果放弃治疗那么家里就不会变穷了,四个孩子也可以正常上学,姐姐姐夫也可以继续回去开他们的店。我从没想到过那个老人,那个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老人,那个给我做过好喝的汤的老人,那个还有着生命的老人。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没钱治病的故事。于是我跟我的同伴们都互相信誓旦旦的说,如果自己不幸得了绝症那就去自杀,绝不拖累家人。如果爸爸妈妈得了绝症,那砸锅卖铁也要救他们。其实当时我身上有大概一万块(学费没交)如果我想的话我就完全有能力去帮他们“一天”。但我没有,连这个想法都没冒出来过。

十年,十年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很多。身高,样貌,性情,理想,都可能会改变。而对于我,十年改变的,是我那颗乐于助人的心。我真的发现自己没有小时候那么纯真坚定的信仰真善美了。小时候的我,七八岁帮老人冬天洗被子,提水,洗菜。甚至于当时村里有个老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我们当时一群的小伙伴问了奶奶说一种草可以医治它,于是我们便找了一堆过来。而且在奶奶卧床不起的那段日子里,我们轮流着去帮奶奶做家务。但现在,我连给个硬币都会顾虑他是不是真乞丐。

《变形记》中的格力高尔因为变成了大甲虫所以没办法工作,因此父亲开始厌恶他 母亲和妹妹也由最初的同情变成了对他的憎恶。而他却还天真的祈求着能够早日变回人形,早日接过家里的担子,早日回到那令他厌弃的岗位上。如果姐姐的婆婆愿意跟我说她在生病时的所思所想的话,我猜她的期望大抵和格力高尔期望的一样吧。但幸运的是,我姐姐她们并没有放弃她,现在也恢复了健康出院了。格力高尔的悲剧色彩在于,在他失去人形之后,没有人记得他曾为这个家做过什么,没有人在意他的功劳。他只是像一件废弃的工具,被人丢弃然后彻底地遗忘在角落里。

本来自然界险恶的生存条件就已然可怕的让人心颤,但来自人类社会的险恶却更让人遍体生凉。

我记不清我上过多少次的当,但我总以为人间处处是温暖。做一个可燃物,传递着星星点点的火花燎原去吧。让我们一同的火光,照亮这无边的黑暗。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六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先生写的,它荣获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叫鲍雷伊的男孩,他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给他们读了作家博德·汉修先生写的一本叫《狗儿快乐秘诀》的书,他很喜欢这本书,所以他主动给博德·汉修先生写信,和汉修先生通过书信联系起来。后来汉修先生建议他要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所以他开始写日记了。他每天都把自己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写在日记本里,遇到困难就给汉修先生写信诉说,寻求帮助,因此他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

书中说到:鲍雷伊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因此他失去了很多父爱,爸爸经常不守信用,屡次伤了鲍雷伊的心,但是,小鲍雷伊并不是自暴自弃,敌视自己的父母,而是试图从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从而自己的内心也变得释然了。

书中还说:鲍雷伊的午餐经常被偷,因此他发明了防盗警报器,把它安在午餐盒里,虽然没抓到小偷,但他还是说:“我很庆幸我不知道那个小偷是谁,因为我还得跟他(她)在同一所学校上课。”这足以看出小鲍雷伊在生活中逐渐成长,变得会宽容别人了。

我们没有和作家通过书信联系起来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靠写日记来提高作文的水平,如果每天都写日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变成一位像汉修先生一样的大作家,即使不能,我们也会从中得到成长。

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勤动手动脑,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学会宽容别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篇七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看完《家》已经两天了,心中还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绿水。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还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么?是忘记吗?我沉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知谁对谁错,我只能去想我仍会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创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说的,有些激进,有些不妥,有些幼稚。它让我开始明白时代的意义,时代改变人的意义。但或许当初作者若给人指出一条道路了,我就没现在那么喜欢它了。

同为新时代的人,我是不喜欢觉慧的。甚至没有过多的好感。他是个什么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疯狂的。他试图改变一切,改变礼教,改变家庭,改变社会,但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带给我们什么了?星星之火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处,组成了大火,固然好。但是,其他地方不还是冰冷的么?若真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有远大的抱负,这点欠缺,也许就是所谓的幼稚吧。

觉慧另外让我深恶到痛恨的几个地方,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一个需要讴歌的人物,竟然也会忘记!竟然会为他的所谓的无知的事业而忘记一个为他甘愿也确实付出一切的人。鸣凤死后的第一句描写竟然是觉慧终于写完了,之后的那句他决定放弃她又是什么;他从不三思,当觉新饱含热泪说出你想过我的感受没有,我相信所有的读者此时都难以抑制心中的怜悯,我甚至以为他会打消出走的念头,谁知,他说:我不管这是什么?这是耍孩子气,觉新此时也不生气,反生歉意的泪光。唉这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当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可正如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新思想没有错。新思想的发展势必会遭到遏制,所以激进一些也未尝不可。但,以上两个片段,一个是深爱的人,一个是手足情深的兄长。难道,新思想就是抛弃一切吗?人们说忍耐到了极点就是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是惊人的。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忍耐,总是爆发,会长久么?我说不下去了。

文章里的主人公无疑是觉慧,他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许过于偏激,起的作用适得其反,而他自己却还茫然不知甚至以为成功~对于他,要说的太多,却不是主要的,没准后边还会谈及吧。但是,这里要做重点说明的是,我认为,他毁了鸣凤。换句话说,鸣凤爱上觉慧是个错误,是个宿命。也许我这个人不习惯走中间,反而爱去两边。爱去亲身体会最上层鱼最下层人的感受,尚且不说。我觉得我要是从《家》这部小说中找出一个最正面的人物,莫过于鸣凤了。她有什么?她什么都懂。这一点第二章就有体现:她坐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自己的宿命,哑然失笑。

说到苦笑,我还要岔开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过多的苦笑、凄然地笑、忧伤的笑,不知为何,总之我觉得有的地方真的难以这样抛弃自己本身意愿的笑,有些地方真的连哭都哭不出来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话说回来,正因为鸣凤懂得太多了,所以她会不自觉地瞎想,甚至想到死。但是聪颖而不是传统的她怎么会爱上偏激好动异想天开的觉慧呢?!也许这真是宿命吧。后文会提到,我有两三次看不下去。《家》我是一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鸣凤的死,我突然感觉到了奇妙的痛苦,这也是我读说有书以来第一次痛苦憋闷的看不下去的时候。当时仿佛大石压心口,抑郁、烦闷、焦躁使我真正无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当我再次拿起书时觉慧终于写完了一行厌恶的字现了出来。我很想再歇息一会儿,但强咬着牙看了下去。居然看到了觉慧的一丝毁意,紧接着他决定放弃她使我刚刚舒下的心又激动起来,咽下的吐沫呛在嗓子里。从此,我越来越看不懂觉慧了,也越来越厌恶他了。大家若有谁为觉慧而不平,不要说我,找鸣凤吧之后的半部小说,我是在行尸走肉的状态下看完的,瑞钰的死,老太爷的死,的确也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让我有时看不下去,但我都强忍了,鸣凤死后的那种惊天动地的痛却再也没有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