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4 05:08:54 作者:BW笔侠 最新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汇总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组内整理资料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课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搜集了一些交通工具发展的变化。下面请同学按交通发展演变的顺序整理组内的资料,并展示介绍给大家。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运输方式。

2)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发言,要戴上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头饰,扮演该种运输方式。

3)结合课前调查,组织好语言。

4)搜集相同资料的小组可以给在上边发言的同学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时,老师可相机提示一些我国相关交通工具的发展来补充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进行补漏工作。

设计意图:在总结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时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展示交通工具发展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前一活动基础上,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不再是小组合作和教师固定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培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能力,有助于学生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说课稿希望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予以指正。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做个聪明消费者》。《做个聪明消费者》是我根据鲁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消费与生活》的相关内容整合的一节课。

我选择了这一主题,旨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消费,做个聪明消费者。

我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在消费过程中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2、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做一个聪明消费者。

3、培养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提高消费技巧。

教学重点是: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培养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提高消费技巧。

我的整个设计分四步进行:一、激趣导入,学生自由购物;二、探讨购物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怎样购物;三、依据学到的消费技巧,学生二次购物;四、消费归来,汇报二次购物心得。下面我分步来说。

一、激趣导入,学生自由购物:

上课伊始,我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是不是特别喜欢自由购物?今天家长给钱了吗?那好,我们自由购物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请先读一读本次自由购物的注意事项。(出示购物注意事项)

购物注意事项:

一、购物场所:校门外垂柳街上的商店和学校后面的附近商店。

二、购物时间:20分钟

三、购物要求:自由购买,但购买后先不要撕毁包装。

指名学生读购物注意事项后,询问是否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确定没有问题后,请学生带上准备好的购物袋,20分钟自由购物开始。学生购物时,老师要留意学生所购的物品,购物的场所,购物时表现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探讨购物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怎样购物20分钟后,学生再次回到课堂上,我请学生把自己购买的物品摆在桌子上,给小组其他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会买这些东西,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借机再次了解学生的购物情况。学生交流完毕,我请了解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在班内说说购买物品的原因。根据平时我了解到的学生购物情况,我做了下面的预设:

1、看到同学买了,没有多想就跟着买了。

我会这样引导:跟着同学买的这些物品是自己必需的吗?肯定绝大部分不是,于是,我告诉学生:同学买什么,自己就跟着买什么,这样买来的不少物品都不是必需的,完全可以不买。像这种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是一种“跟风消费、攀比消费”现象,还是不要的好。

2、平时家长不让花钱,现在有钱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过了把购物瘾,没想为什么要买。

对这种情况,我这样引导:喜欢的东西都是必需的吗?肯定不是,是啊,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需要的。因此我们在购买物品时,一定要牢记“需要”原则,板书:需要,也就是买自己需要物品,而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想买什么买什么。购买不需要的物品是乱花不该花的钱,这是一种浪费,是一种错误的消费观念。

3、自己早就渴望买了,但家长不同意。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普遍,我做重点引导。是不是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有些物品,我们特别渴望得到,但是家长却不给我们买呢?请学生回忆平时自己想买什么,父母是怎么拒绝的。一般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家里有类似的,再买是一种浪费;

(2)一些小商店里的商品质量无保证;

(3)家里的收入不多,没有多余的钱;

说到这一点,教师板书“收入”,告诉学生,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理解家长,父母挣钱都不容易,消费要根据家庭的收入量入而出。此时进行小结:大家这样一讨论,我们明白了有些物品家长不给我们买,都有各种合理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父母,不能为此生父母的气,或者抱怨家长小气,不爱自己。接下来,教给学生购物学会看商标。我这样引导:刚才大家说到一些小商店里的商品质量没保证,是啊,我们在购买商品,特别是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看商标。商标齐全的食品质量有保证,否则食品质量可能就会有问题。大家知道怎样看商标吗?根据学生回答,我总结后出示:正规厂家的食品,有详细的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配方等说明,还要有食品安全标志“s”和注册商标“r”标志。购买食品的同学,赶快看看你买的食品是不是合格商品。平时学生都喜欢在一些小商贩那里买一些小食品,这些小食品很多都不合格,学生肯定能发现其中的不合格食品。于是,我请购买了商标不全的学生说说是在什么地方买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方消费?进而让学生明白:购买商品尽量到大的超市或购物中心,一是那里的商品有质量保证,二是商品齐全,节约购物时间。

板书:购物中心

如果购买了不合格或有问题的商品,你会怎么办?

引导学生懂得:购买了不合格商品,可以要求退货;发现商品有问题,可以要求修理或更换;如果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或直接拨打“12315”热线投诉,也就是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板书:维护权益

至此,这次购物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购物时还有一些技巧单单通过本次购物还不能体现出来,所以我又设计了下面的“老师做家长购物小调查”的环节。

出示第一个问题:请看第一个问题:

a。是b。不是

家长购买大件物品时,基本上都要多逛逛才买,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追问: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吗?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购物时要“货比三家”,在比较的过程中,挑选出价格适中,质量又好的商品。

板书:货比三家

请看下面两个问题:

(2)妈妈有没有在换季的时候给家人买过服装?

a。没有b。买过

(3)家长去超市购物,是不是经常买特价商品?

a。是b。不是

我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少妈妈要在换季的时候给家人买衣服?家长为什么时常买特价商品?这是因为换季时衣服会打折,很便宜,买特价商品比平时省钱。无论是在换季时买服装,还是在超市买特价商品,都是为了省钱,这是在花最少的钱,买满意的商品。因为家长挣钱都很不容易,花钱时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从而使学生懂得合理消费,不乱花钱,也就是花钱要精打细算。

板书:精打细算

让学生采访,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也许是他们没有买到自己特别需要的商品省下了钱,也许是为了攒些钱买自己特别渴望的商品,但不管哪种原因,这都是一种计划性的消费行为。因此,我马上对这些同学的做法进行表扬,并且小结:

从几个同学的回答中我听出来了,他们会有计划地花钱,而且懂得要学会留一些零钱,以备急需时用。

板书:有计划留急用

至此,基本的消费常识和技巧已经全部探讨完了,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回顾:

购买需要的物品,考虑家庭收入状况,购买商标齐全商品,到大的购物中心购物,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购物要学会货比三家,合理消费,不乱花钱,花钱要有计划,留点零钱备急用。

下面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依据学到的消费技巧,学生二次购物

二次购物。教师要特别留心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购物。我想,学生这次购物一定会谨慎很多。

四、汇报二次购物心得。

物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购物歌》

购物歌

购买商品讲究多,一起来唱购物歌,

想想父母咋挣钱,能省则省记心间,

不跟风,不攀比,“需要”原则放第一,

购物时,多比比,买后称心又如意,

要少去,小摊点,商标不全有危害,

大商场,货物全,保证质量省时间,

不慎买了假东西,维护权益别忘记,

花钱时,有计划,留点零钱不抓瞎。

牢牢记,购物歌,做个聪明消费者。

我这样结束我的这节课:同学们,让这首《购物歌》在我班唱响,愿它能成为我们今后消费的行为准则,愿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的设计,我摒弃了传统的在课堂上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自由购物,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尽管超过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限制,但学生确实学到了购物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消费技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谁知盘中餐》。

《谁知盘中餐》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的生活这样来》中的第一课。本课位于本单元的开篇,主要从学生每天的食物着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营养丰富的食物是农业生产带来的。从了解农民一年四季辛勤耕种水稻的过程中,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和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整体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本课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课程三维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要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2、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养成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3、知识:了解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地耕种水稻的过程,了解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目标出发,我把目标1拟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深入田间开展农田耕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调查、去体验、去感受农民耕种的艰辛,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达成学生对农民劳动辛苦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粮食,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

基于本校学生大多是出生在远离农业生产中的城市孩子,他们虽然每天享受着农民们为他们提供的粮食,但并不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农民为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因此,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单元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背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教育和生活结合得越紧密,教育效果才更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所获得的,对于心灵和品质的影响才长久和深远。本教材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中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从而激发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但学生对粮食怎样而来不清楚,缺乏劳动的体验,因此,帮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要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学习的重点。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需要,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的情境,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去得出结论。我把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两个版块。

活动一:“粮食怎样来”帮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农民的辛苦。

1、借助教材p35、36页的图片,图文并茂演示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图文中直观了解到水稻的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初步体会到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

2、交流分享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课前组织学生到东城周屋农田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调查农民如何耕种水稻的过程(如选种、播种、插秧、施肥等),农民每天的劳动强度和每月的收入等。把课外活动引入到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粮食的是如何生产出来,最终成为饭桌上的米饭,更进一步了解到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深深地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3、演一演:插秧模仿秀。课件播放动画《锄禾》,在模拟情境中学生模仿农民耕作的姿势,直至有累的感觉,心里默记起始时间。再让他们谈谈感受。《课标》指出,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让这种内心体验式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本活动采取换位体验方式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活动二:“懂珍惜”帮助学生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节约粮食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懂,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节约,怎么节约。联系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现实生活存在的现象对症下药,才会使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认识。

首先,放影从学校饭堂中拍摄到学生浪费粮食的短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行为。再课件出示生活中挨饿的现象图及一些具体数字,让学生看一看,再引导学生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交流讨论。本环节主要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正能从心灵深处感悟到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要懂得珍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品德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应把教学重点从课内知识引向课外生活中。我采取要学生课后进行围绕“珍惜粮食”写公益广告,让学生能从思想识识内化为实际行为中,这才实现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感谢区教办给予的学习平台,谢谢!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1、教材分析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中的课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信及交通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信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通信的基本礼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了解通信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对于古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却比较生疏。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页,指导学生按照“选择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搜索整理---交流汇报”的步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接着我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发送给在坐的老师或同学”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的结束之际,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通信的演变历程,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汇报交流自己学习成果,通过电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即让学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信家族的不断更新,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又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一)、激趣导入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都使用过哪些通信技术,引起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感受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

课件出示: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网上探究,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资料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参观结束后,给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通信技术。由于本探究活动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忽略活动目的,我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带着目的进行网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内容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环节的网络资源,补充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己查阅,整理,分析,整合资料的综合能力,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网页中的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内容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自主探究结束之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的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通过网上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相信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现代通信与古代通信的不同,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应该是水到渠成,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通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利用网络亲自体验

由于内心体验才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环节我要求将本节课的收获通过网络中的电子信箱发送给别人。既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又使学生亲自体验了现代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将信件发送出去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渗透通信礼仪知识。

(四)、整体感知,课堂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再次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五)、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安排的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品德与社会与信息的整合,是一节网络教学的探索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容纳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的的共享特点使其互补学习,在活动中渗透了学科知识,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学生而努力着。

烽火台驿邮信鸽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科学技术电报

网络电话

本课板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一)教材分析

《交通工具话今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首师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行千里不是梦”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个板块——人们想走得更远。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整理资料,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聪明和智慧。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本单元内容由近及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

(二)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以及它们的一些变迁,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并进行思想教育。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搜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本课内容的部分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只是存在是否全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也要搜集比较全面的资料,以备交流时加以补充。四年级学生在整理和汇报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分组整理中进行提示和指导。学生们乐于表达自我,却缺乏耐心倾听,因此在汇报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讲、听并驾齐驱。在师生互动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创造之间的关系。

老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学生准备:进行课前调查,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资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机的融合,改变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学习者通过切身生活体验。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依此为依据,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懂得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奋斗。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2、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如火车、汽车,飞机,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根据查找的资料,探究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探究中使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交通发展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不是简单的通过一节可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展,因此我将此次活动设计从课堂到校外,又从校外到课堂,再延伸到校外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课前调查:通过上网、询问、看书等方式,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

2、“说一说”:通过学生汇报资料,使他们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3、“算一算”: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快捷程度,对比古今交通工具的变化。

4、“画一画”:通过自己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活动,使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广大教师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主要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进行材料搜集整理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中的人物可以日行千里?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到古人早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由于科学水平的落后只能将梦想寄托于神话之中。

2、通过唐朝给杨贵妃送荔枝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诚信是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假如失去诚信,最终受到伤害的会是谁呢?让我们在生活中调查,用事实来说话。

二、“假如没有诚信”交流会

1、孩子们展示自己课前收集、调查到的事例。

2、师补充一些视频新闻资料:安徽省阜阳市不合格奶粉带来的危害

3、引导学生看书中第10页和11页的插图,结合交流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三、分组讨论、思考

2、欣赏小品:《失去诚信之后》

3、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升华

和孩子们所担心的一样,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安全感,人与人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行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宝贵品质,他像金子一样宝贵,不,他比金子更宝贵,所以人们常说(板书课题:诚信是金),生齐读。

五、作业

收集古近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顾历史有关诚信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曾子杀猪就是其中之一。

二、欣赏故事,讨论明理

1、课件出示曾子杀猪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续编故事:

(4)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以后,她再给孩子许诺时会……

4、小结过度

三、阅读瞭望台、畅所欲言

1、学生自由阅读书中第13页“瞭望台”的内容。

2、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辩论:

(1)假如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处理?

1、课件出示两个事例(图片加配音):

(1)身患重病的妈妈为了让远方的女儿能安心工作,告诉女儿自己很健康。

(2)医生和家人为了让一个意志比较脆弱的病人能坚强的活下去,对她隐瞒病情。

2、讨论不诚信和善意的谎言的区别,真确理解诚信的含义。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诚信是金》。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诚信是金》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的第二课,这是学生在学习前一课已经知道诚信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学习本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当前,在一些地方,人们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不讲诚信现象屡屡发生,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学校校园,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诚信这一涵义已有初步的认识,能辨别什么是对与错,但是在选择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容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回忆等,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荣辱观,自觉践行诚信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

【知识目标】

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其中……是教学难点。

【重点】

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难点】

能在生活中践行诚信观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活动教学法,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进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学法: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本节课我将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开课之初为同学们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他的妻子要出门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去,于是妻子便哄他说,回来杀猪给他吃。儿子信以为真,就不再闹了。妻子赶集回来,看见曾子要杀猪,连忙制止他。曾子却说:“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学着欺骗,不讲信用,将来怎么在世上立足呢?”最终,曾子还是把猪杀了。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和过渡,曾子为自己的儿子树立了榜样,教育儿子应该做到言而有信,诚信做人,否则就难以立足,可见在曾子看来,诚信真的非常重要。那诚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诚信是金》,一起来探究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一下子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我一共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1.哪个更重要

我将全班同学分为3个小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已经学生分别扮演年轻人、招聘负责人、记者等角色,将上面的问题以表演的形式续演出来。小组表演之后,进行表扬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表演我们可以看出青年人纵有才学,但是应聘被拒,这说明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得不到他人的,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无信不立。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年纪比较小,对于情境表演有很大兴趣,同时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切身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2.假如没有诚信

在学生对“人无信不立”的观点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失信行为是否只对自己造成伤害呢,这种行为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有没有影响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会请同学们课前收集社会生活及学校生活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可以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的人,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如市场上充斥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便民伞丢失、旅游时有的游客不按时回来等。

通过研讨,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者造成直接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发言,学生发言之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表扬并总结,我们可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不撒谎、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作业、借东西要及时还、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等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要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在学生牢固树立诚信光荣的道德观念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美德外化为行动,既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再通过要点总结,从而巩固了学生强烈的诚信意识,更加坚定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诚信行为。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目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认知。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或名人事迹,小组设计制作一份“诚信是金”的手抄报,下节课在班级里面进行交流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结合本课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注重直观系统,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谁知盘中餐》。

一、说教学重点的定位

《谁知盘中餐》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的生活这样来》中的第一课。本课位于本单元的开篇,主要从学生每天的食物着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营养丰富的食物是农业生产带来的。从了解农民一年四季辛勤耕种水稻的过程中,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和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整体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本课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课程三维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要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2、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养成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3、知识:了解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地耕种水稻的过程,了解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目标出发,我把目标1拟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深入田间开展农田耕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调查、去体验、去感受农民耕种的艰辛,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达成学生对农民劳动辛苦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粮食,爱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

基于本校学生大多是出生在远离农业生产中的城市孩子,他们虽然每天享受着农民们为他们提供的粮食,但并不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农民为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因此,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单元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幸福生活的背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教育和生活结合得越紧密,教育效果才更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所获得的,对于心灵和品质的影响才长久和深远。本教材让学生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中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从而激发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但学生对粮食怎样而来不清楚,缺乏劳动的体验,因此,帮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劳,懂得要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学习的重点。

三、说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与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需要,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的情境,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验、去得出结论。我把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两个版块。

活动一:“粮食怎样来”帮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农民的辛苦。

1、借助教材p35、36页的图片,图文并茂演示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图文中直观了解到水稻的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初步体会到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

2、交流分享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课前组织学生到东城周屋农田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调查农民如何耕种水稻的过程(如选种、播种、插秧、施肥等),农民每天的劳动强度和每月的收入等。把课外活动引入到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粮食的是如何生产出来,最终成为饭桌上的米饭,更进一步了解到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深深地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3、演一演:插秧模仿秀。课件播放动画《锄禾》,在模拟情境中学生模仿农民耕作的姿势,直至有累的感觉,心里默记起始时间。再让他们谈谈感受。《课标》指出,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让这种内心体验式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本活动采取换位体验方式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活动二:“懂珍惜”帮助学生珍惜粮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节约粮食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懂,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节约,怎么节约。联系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现实生活存在的现象对症下药,才会使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认识。

首先,放影从学校饭堂中拍摄到学生浪费粮食的短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行为。再课件出示生活中挨饿的现象图及一些具体数字,让学生看一看,再引导学生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交流讨论。本环节主要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正能从心灵深处感悟到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要懂得珍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品德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应把教学重点从课内知识引向课外生活中。我采取要学生课后进行围绕“珍惜粮食”写公益广告,让学生能从思想识识内化为实际行为中,这才实现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感谢区教办给予的学习的平台,谢谢!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年级(2)班有54名学生,其中男生35人,女生19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这是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利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有困难,我不怕、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做聪明的消费者、公共生活讲道德、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在个人学习、集体生活、社区生活多个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册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五个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例: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例: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1、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2、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1、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的进步。

2、教师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对后进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用耐心教育,用恒心转化。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3.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我国分别建立了(五)个自治区。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旗)等。既有共同特征又有着各自独特之处的(56)个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形成了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3.2、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进步。

3.3、56个民族,56枝花,56族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举世瞩目的(文明)。

3.4、(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3.5、(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开创了(古典书法)的新风格。汉族的(绘画)(建筑)等艺术举世闻名。(唐装)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是我国古典(文学形式),从中涌现出许多艺术精品,流传至今,如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3.7、55个少数民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她们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3.8、少数民族既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也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机智幽默、不畏权贵的(阿凡提)形象,是(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彝族人民)创作的长诗《阿诗玛》;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

3.9、生活在云南的怒族同胞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你能举例说说吗?

3.10、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展望未来,56个民族将(万众一心),一起为我们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3.11、198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促进了新疆的(快速发展)。

3.12、摆放在西藏人民会堂前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古朴庄重。鼎身铸有56条夔龙,象征(祖国56个民族团结友爱,谁也离不开谁)。

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3.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核心是什么?3.16、西藏位于祖国的(西部)。首府拉萨被称作“日光城”。拉萨广场上著名的古代宫堡建筑布达拉宫被称作(世界屋脊上的明珠)。扎西德勒是藏族人表示(欢迎、祝福吉祥)的话,一般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3.17、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以(能骑)、(善射)和(身体强壮)而闻名。每年七八月份,牧民们都会聚集在草原上,参加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的意思是(游戏、娱乐)。(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乐器。

3.18、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南部),那里(旅游资源)丰富,以(壮族)为主的多种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壮族的(铜鼓舞)、(扁担舞)、(稻草舞)和(板鞋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传说中的壮族“歌仙”指的是刘三姐。

3.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部),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维吾尔族最讲究的主食为(抓饭)。(葡萄沟)是新疆葡萄的著名产地。(天山)好风光。

3.20、(回)族散布全国,主要与(汉族)杂居。宁夏回族自治区居住着(回)、(汉)、(蒙古)、(满)等民族,其中回族约占(三分之一)。回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多信(伊斯兰)教。回族人习惯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回族男子习惯戴(白帽或黑帽),最初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

3.21、“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在昆明市南部的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村),展现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

3.22、云南在我国的(西南部),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也因此,(云南)被称作少数民族之乡。(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与人们的(居住环境)、(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吊脚楼)、白族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傣族的(傣家竹楼、曼飞龙塔)。

3.23、傣族人民在四月中旬,以泼水、跳孔雀舞等方式庆祝自己的新年。彝族人民在农历六月廿四到廿六这三天,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弹起“大三弦”,欢度(火把节)。

3.24、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我国聚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3.25、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与水、火有关,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3.26、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州);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大部分地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