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13:54:07 作者:笔砚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篇一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仕女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帛画到仕女画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这个题材承载了许多内容,既有“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也有反映时代审美风尚的功能。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透视时代精神对仕女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美”所承载的道德指向以及“美”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仕女画的源头

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从战国到西汉时期仕女画的发展。以战国帛画《蘷凤仕女图》和西汉帛画《利苍夫人行止图》为例,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技法、了解线条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图像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图像学方法将图像的内容、涵义及其时代文化氛围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2、仕女画的发展

通过对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图像的来源和功能。《女史箴图》本意有涉于政治,为配合张华《女史箴》所作插图;而《洛神赋图》则是文字与艺术的结合,将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浪漫史在绢素上显现出来。两画显示了顾恺之仕女画的功力造诣,其构图与笔法不仅很好地阐释了中国思想儒释道三大体系,也可见东晋人的潇洒风采。引导学生从绘画的功能性上升到绘画的精神性和创造性。

3、仕女画的成熟

通过对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赏析,引导学生去了解图像的象征意义。唐代是仕女画的黄金时代,反映了唐朝的气象宏阔、富丽堂皇。仕女画中仕女色彩艳丽、体态硕彦,其华丽丰满之美投映着大唐帝国的灿烂景色。通过赏析这一时期仕女画可以让学生领略大唐气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心中升腾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豪情。

周昉簪花仕女图

美具有超越功利的价值,仕女画本身的美感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就足够吸引和打动大家,学生中有热爱手工艺术的,能够结合唐代仕女画的装饰来设计发簪等手工艺品,也是将古代风尚进行现代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恰好说明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一个例证。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篇二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

2、介绍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赏析《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清资产主义财富积累的本质。

2、了解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

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2)图片展示:

总结:鲁滨逊是早期资本主义殖民者典型形象。他靠武力强占孤岛,并残杀原住民,霸占岛上资源,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

2、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充满着血腥和暴力,新兴的资产阶级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获取财富,壮大资本的力量。

阐释:i。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史是不光彩的,充满着杀戮和征服。

ii。强占殖民地和扩大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3、深层阅读

(1)鲁滨逊的成长经历:因性喜冒险,屡次出海;后贩卖黑奴,船遇险而落魄荒岛,独居小岛28年,建成栖身之所;通过让“星期五”学英语、信基督彻底教驯化野人;最后自己成为荒岛主人。

“思政”教育:资本家总是以冒险家的面目,远征殖民地;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手段;殖民者眼里的荒岛就是自己殖民的对象;剥夺语言和信仰是殖民者征服殖民地人民的惯用伎俩。

(2)《鲁滨逊漂流记》被经典化的原因:契合18世纪英国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开拓和进取的精神的资产阶级英雄;满足西方人的征服欲;美化殖民主义叙事。

(3)“思政”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精神,但它们代表了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客观、理性和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和意义。

4、课后反思

(1)鲁滨逊形象的正面意义:他不甘平庸无为的生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闯劲;性情乐观,不畏艰险,白手起家,体现自我奋斗的精神。

(2)“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应该具备鲁滨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学习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凭个人的努力获取成功。鲁滨逊的传奇经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那么《鲁滨逊漂流记》可成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励志书籍。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篇三

负责人:xxx

所在单位:xxx

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新的时代中,学习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时代要求,如何让学生更好更轻松的学习英语则成了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一个课题。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情有了兴趣就相当与一件事情成功了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促使他们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强大动力。让他们学习英语,不能让他们感到是一种负担,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乐趣,低年级的外语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培养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他们在玩中学,唱中学,画中学,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以谜语和歌曲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尽量采用小组活动,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升华兴趣。随着年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改变,外语教学也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充分发挥其***性和创造性。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就是通过实践来寻找适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并促进学生学习的游戏。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有兴趣很简单,但是要持续的对学习英语有兴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所以课堂游戏在不同的情况下要进行研究讨论而进行不同的设计。使游戏服务于课堂并对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一、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二、总体目标

借助游戏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堂,以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观察法等。

四、分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杨晓玲担任组长,组织成员吕姝斐、杨晓玲在5月20号之前制定好研究计划和方案。每个月成员要交阶段性总结或研究心得。

2、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针对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游戏。

3、按计划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将不同的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不同的年龄段应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的游戏,不同的专题要有适合这个课题的不同的方法并针对实践教学不断改进并找到存在的问题所在进行新的设计与实践。

4、及时进行教学心得体会交流,每周四进行碰头交流、研究课题进展。将各自优点进行互学,缺点则不断改正。一切为了学生。每个月25号前成员要交阶段性总结或研究心得。

5、记录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

6、分析处理资料,每个成员要有自己的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组则撰写成果总结报告。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展示,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使用不同的游戏。

二是相关材料汇编,主要以学生的课堂反映以及课后老师的及时总结反思组成。

三是实验经验文章(或论文)交流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xxx中央、xxx《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xxx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研项目申请书篇五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2、分析翠翠故事的意蕴;

3、分析“边城”的自然美与人情美。

二、思政育人目标

2、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前现代的生态景观——引导学生从生态角度看《边城》笔下的美景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田园牧歌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女孩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本真与善良,展现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和人性之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小说充满了独特的生态思想与智慧。

《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个世界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自然美。小说第二节开头写酉水沿岸的景色简直如诗如画:“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正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才孕育了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找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书写的自然之美。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才应该是我们人类生存中的正常状态。

2、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在绿水青山中长大,典型的自然之子形象。大自然赋予她的自然生命远比任何文化熏陶出来的生灵更为纯洁美好。沈从文以平实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大自然的灵性与生命意蕴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独特的美丽和清澈纯净的性格。

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欲被征服的关系,两者是能够和谐、融洽共处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这是沈从文透过《边城》想告诉读者的。教育学生对自然应该怀有崇敬之心,爱自然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3、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当代现实,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够幸免。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作家就已经在为这个问题感到隐隐的忧虑,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文明进程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有些地区的自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沈从文笔下的青山绿水在一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工业污染、过渡开发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也同样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属于走向生态文明的未来的,因为它是能够勇敢担当拯救世界、重建新文明责任的新文学,是复魅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文学。通过阅读《边城》,引导学生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

(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