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集合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2 22:12:30 作者:琉璃 高三数学集合教案(模板19篇)

高三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如果你正在为高三教案的制定而烦恼,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

高三数学教案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三数学教案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a、42b、30c、20d、12。

课后作业。

高三数学教案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高三数学教案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高三数学教案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高三数学教案

(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高三数学教案

§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3.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3.1(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

高三数学教案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概念抽象、符号术语多是集合单元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子集、真子集和集合相等的定义等等。这些概念、关系和表示方法,都可以作为求解集合问题的依据、出发点甚至是突破口。因此,要想学好集合的内容,就必须在准确地把握集合的概念,熟练地运用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

二、注意弄清集合元素的性质,学会运用元素分析法审视集合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集合可以看成是一些对象的全体,其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三性”: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应该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应该是互不相同的,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能算作一个。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次序关系的。

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等等都是从元素的角度予以定义的。因此,求解集合问题时,抓住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就相当于牵牛抓住了牛鼻子。

三、体会集合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解决集合问题的基本规律。

布鲁纳说过,掌握数学思想可使得数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领会数学思想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集合单元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内容,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正难则反的思想等等,显得十分活跃。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数学思想进行挖掘、提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集合的知识,驾驭集合问题的求解,而且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优化思维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空集的特殊性,防止由于忽视空集这一特殊情况导致的解题失误。

空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集合,它具备“空集虽空,但空有所为”的功能。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有无可能存在空集的情况,否则极易导致解题失误。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转变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中三年级,老师会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查找很多资料,这样就会把自己的数学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也叫题海战术,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并且初中数学的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知识。可是到了高中以后通过题海战术是能提高一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可是对于这个知识中的为什么就不能说出其所以然,就不能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创新。所以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做题就可以掌握其知识,而是要弄得其所以然才行,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发掘知识的内涵,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数学知识进行扩展,达到触类旁通。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学生本身更加主动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加的发现数学中的乐趣。

二、学会听课,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数学的学习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学生做到以下一些:

1、做好预习,提出问题,进行多次阅读课本,查阅相关资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力争在老师讲新课前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果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在老师讲课中去解决。

2、学会听课,在初中的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把一个知识点进行多次的讲解和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去掌握,可是到高中以后,老师对于一个知识点就不会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去掌握,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知识的讲解去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又如何用这个知识解答一些相关的疑惑,如果学生能明白的话就能在自己的知识下通过课后的练习去巩固这些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去扩展知识。

当然,对于自己在听课过程中一下子不能明白的知识,可以通过举手让老师再进行一次分析讲解,也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以备在课后去进一步弄明白;对于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解决的话,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请教老师解答,这样学习就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题技巧,可能这种方法你知道,另外的人不是很熟悉。那么就需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让大家掌握更多的技巧。也同样能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如果一节课都是老师讲的话,课堂气氛也是很闷的,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是很低的。

4、听好每一分钟,尤其是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束。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三、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课后的巩固,只是觉得在课堂上掌握一些知识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并且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而是有很多的内涵,如果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只是掌握这个知识的表面,于是在自己做练习时就不知道如何去解了,也不能运用这个知识的。

做练习是需要的,可是有些学生只是为了练习去做练习,而不是为了巩固这个知识,扩展这个知识去做练习,经常是做完这个练习后算做完了,这样跟初中的做题是没有区别的。其实,我们还应该把这个练习中使用到的知识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那些知识在运用,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同样能发现那个知识点是重点,也能发现难题是如何把相关知识串起来的。

四、学会看题、学会选做题。

高中的相关资料比初中更多,高考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所以高中的练习也特别多,有些学生买的资料也多,于是如何利用题目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展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成为学习的关键。我觉得题目要多看,多想,看资料中的解题方法,想方法中的为什么,这样就可以借鉴更多的方法。方法多了,可以也要消化。于是我们要会有选择的做题,达到事半功倍。我建议每天一小练,每周做一套完整的考题,看2~3套考题,从中去发现那些是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重点知识,那些是我们常用的解题方法以及使用什么方法能优化解题。

五、重视每一次测试,认真分析考试中丢分的原因,并对丢分的地方做出相关的措施。

数学的学习技巧有很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技巧,我自己根据自己读书时期的一些体会和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归纳出几点技巧与大家共勉。

一记内容提纲。

老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老师会将一堂课的线索脉络、重点难点等,简明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同时,教师会使之富有条理性和直观性。记下这些内容提纲,便于课后复习回顾,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对所学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清晰完整。

二记疑难问题。

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顾及每一位同学。相应的,一些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属于疑难问题,由于课堂上来不及思考成熟,记下疑难问题,可在课后继续加以思考和探究,加以理解和掌握,不致出现知识的断层、方法的缺陷。

三记思路方法。

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方法和分析思路也应及时记下,课后加以消化,若有疑惑,先作独立分析,因为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及时与老师商榷和探讨。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在这基础上,若能主动钻研,另辟蹊径,则更难能可贵。

四记归纳总结。

注意记下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同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后小结时,一方面是承上归纳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启下布置预习任务或点明后面所要学的内容,做好笔记可以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前作准备,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五记体会感受。

数学学习是智、情、意、行的综合。数学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体验过程,记下自己学习过程的感受,可以用来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譬如,一道运算很繁杂的习题,依靠坚强的意志获得解题成功后,可在旁边写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自勉的语句,用来激励自己。

六记错误反思。

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聪明人不犯或少犯相同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醒目地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同时也应注明错误成因,正确思路及方法,在反思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解决集合元素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集合中的元素要满足互异性,以免产生增根。

3、注意特殊集合——空集。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我们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而,在涉及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空集。

4、利用特殊工具——韦恩图和数轴。

集合的表示方法可分为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列举法一般表示有限集,描述法一般表示无限集,用于书写最终结果。在运算过程中,一般用数轴表示连续型元素的集合,用韦恩图表示离散型元素的集合。图形语言可以帮我们快捷而直观的找出答案,提高解题速度。

高三数学教案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一)引入:。

(1)情景1。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1.2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0.6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

幼儿数学集合教案

这学期,航航活泼开朗的性格赢得了许多老师、小朋友的喜欢,特别在画画、舞蹈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更是让大家忍不住驻足欣赏,如果航航在上课时能更投入,进步一定会越来越大。

爱模仿、好奇心强的你总喜欢围在老师的身边滔滔不绝地讲述你知道的故事,你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喜欢为集体做好事,还有良好的用餐习惯。升大班了,希望你午睡时能自觉入睡,这样才会更聪明更能干。

开学初的宝宝不爱参与集体游戏、不愿举手发言,让老师很着急。现在的宝宝不仅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还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故事,进步可真不小。继续努力吧!相信在新学期中,你的进步会更大。

佳忆年龄虽小,但很好强,各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你看到别人的不良行为能加以制止,还常常主动为大家服务,你上课时专注的神情、跳舞时优美的舞姿常常得到老师的称赞,升班了,希望佳忆继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

活泼开朗的阳阳,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科学探索、音乐、舞蹈等活动很感兴趣,你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同情、关心身边的小朋友,升入大班后,老师希望你在活动中能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有更突出的表现。

文静可爱的丁丁,上课能专心听讲,看到你神气的坐姿,做事时认真的模样,回答问题时自信的眼神,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升入大班后,如果能改掉用餐慢的不良习惯,你会更出色的。

数学集合教案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74。

(2)120的因数有()个。

分析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16。

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

(1)提问: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学生说说理由)。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读图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图中的各种信息。

5.观察图表,算法探究。

师: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列式。

6.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既……又……。

8+9-2=15(人)8-2+9=15(人)。

9-2+8=15(人)6+7+2=15(人)。

数学集合教案

一次函数有_____;正比例函数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2.函数y=(k2-1)x+3是一次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是()。

-1为任意实数.

3.若一次函数y=(1+2k)x+2k-1是正比例函数,则k=_______.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