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 极地地区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10-08 21:38:42 作者:雨中梧 2023年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 极地地区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学生们对神秘的极地地区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有助于本节课的教学。所以特别选取了比较多的反映极地风光的图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极地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结合必修一里面的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呼吁学生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重视,并且也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对于极地地区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去了解最前沿的地理进展,比如极地地区资源的勘探开采,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光的研究等等,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该部分的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的难点集中在极地地区方位的判断,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该部分掌握的不够好,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与巩固。

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图知识和地球知识来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现学生读图能力的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能从图上判断出这幅图是属于南极图还是北极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情况:当有南北极海陆图时;当有南北极圈显示时;当有南北极点显示时。这部分不是太难,学生都能顺利掌握。然后我让学生先从南极图开始,先认识经线和纬线。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在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并用地球仪作直观显示,得出在南极点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显示同一纬线上的两个点,练习如何判断东西方向,在显示同一经线上的'两个点,练习如何判断南北方向。再显示既不在同一纬线也不在同一经线上的两个点,练习如何判断方向,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此时在加进判断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就好掌握了。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地带着学生边回忆过去的地图知识,边结合极地地区的特殊性来重新认识经纬度,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不会理解起来很困难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掌握: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了解: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认识: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15分钟)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教师解释: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开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西晋建立的时间、统一全国的时间、灭亡的时间?

2、内迁“五胡”的名称?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建立名族?

4、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自学检测(3分钟)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东晋d前秦

2、.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b东晋和宋c前秦和东晋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三)我的疑惑(2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1.动脑筋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

一、知识目标:

1.能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的范围,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洋。

2.知道两极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差异及代表动物。

3.能在图上找出我国的两个考察站,并能说明在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二、知识结构: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__________________三洲的陆地和岛屿;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_________以及周围的海洋.

2._______是南极的象征,________是北极的象征.

3.________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目前,已有____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______多年科学考察实验站.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___________,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加入.

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c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最好日期是()

a.3月21日左右b.6月22日左右c.9月23日左右d12月22日左右

3.有冰雪高原之称的是()

a.北极b.南极c.青藏高原d.帕米尔高原

4.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依次是()

a欧洲亚洲北美洲

b亚洲北美洲大洋州

c.欧洲北美洲亚洲

d.北美洲亚洲欧洲

二、综合题

1.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是_________岛,b是_______洲,d是________海峡,e是________洲,f是__________洲,g是______洋.

(2)c处石油资源丰富,该地属_________国家,f地是北极地区气候最温暖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比南极温暖

b.风力比南极大

c.降水比南极多

d矿产资源还未得到开发

2.读南极地区图回答:

(1)图中大洲名称

a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

e是__________,

我国两个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份,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极地区被成为白色沙漠的原因是。

(5)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三江源地区课后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本章是七年级第十单元的内容,其教学对象是初一级学生。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地理的思维和能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处于课堂自控能力培养阶段;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极地地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对这节内容的安排,分为三部分:冰雪覆盖的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丰富的资源)——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路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发散性较强,因此课前安排好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内容(如位置、气候、动物、科考站)进行搜索和整理,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图文并茂,知识点通过用地图来分析总结,体现出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来归纳知识的技能。并且,地图中的动态部分,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清晰的说明知识点,在新授课中应充分利用。本节地理语言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