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概率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22:08:21 作者:灵魂曲 最新概率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概率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加强集体合作意识,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引导——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思考,进行自主探索。

(2)活动——参与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方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

(3)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活动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学法。

(1)自主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转化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交流

借助合作交流。解除困惑,使自己的思路更明确,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

概率教学反思篇二

《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二课时,主要是利用列表法求两步实验事件概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既能加深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概率知识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情景是人的情感天性和思维源泉的激发器。创设好的教学情景,对于教材内容的宣贯引导和教学质量效果至关重要。本节课设计的情景紧紧围绕教材知识,从一开始创设的学生具有相同认知体验抛掷硬币、骰子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有了探究的欲望;同时问题先从学生已掌握的概率知识入手,这样可使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停靠点、思维的`激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为教者,给予学生的应是开启问题的钥匙。本节课充分体现“两多两少两自主”的教学模式,不掩盖数学思维的任何一个环节,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了空间。如当学生对如何判断新的概率问题类型产生争议时,我并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参与活动,自主的发现此概率问题是两步实验的结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始终。本节课从建构表格到应用建模,再到知识的巩固拓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并延伸至课外练习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真正体现“两多两少两自主”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引导教学法,使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探究-归纳-再探究-再归纳是能力螺旋式上升的普遍规律。适时总结是将学生的思维形式纳入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它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模型化与规范化,本节课就充分重视了对学生模型化思考方式的培养。如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两步实验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条理化的思维模式来构建表格,并使学生理解建模对列表的重要作用,在引例解决之后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引例的一般步骤,从而在实践应用和强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条理化、模型化的思维模式。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和建立概率模型求解数学问题的思想。

概率教学反思篇三

教材选择了两个事例,一是某旅游景点2008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游客情况,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二是某城市1999年——2007年的人口数量统计结果,要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5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量。

本节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教学效果也不错。在完成书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把三种统计图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从而会有选择地应用。

概率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概率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