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 最苦与最乐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15:31:01 作者:念青松 2023年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 最苦与最乐教案(大全8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区分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些教案范文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一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二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谈收获,明责任。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三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最苦最乐

贫?失意?老、死?知足、安分、达观(不苦)现象

欠钱没还如释重负

负恩惠未报尽心安理得

责得罪人没赔礼责吃苦--真乐

任该做没做任(苦乐循环)本质

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未尽责任与最乐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五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六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习题。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七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篇八

《最苦与最乐》这一篇课文放在八年级很结合实际。首先是选在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的学生,对学校已经很熟悉了,学习任务也不是很重,总想做点什么事证明自己长大,证明自己比七年级刚进校园的学弟学妹们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这时候出现这样的一篇课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有责任,敢担当。

我上这一课,就是本着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这样的目的来上的。上课前,我们班有几个女同学因为头发不合标准,被批评了,正在教室里大叫,学校就像是地狱、监牢,一点自由都没有。我进到教室没有一开始就训话,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来上课,只是在拓展时,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开始讲了,学生不是说,学校是地狱,是监牢吗,那么我说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愉快的感觉,就是因为你们没有做到自己的责任。你们不快乐,你觉得是学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个学校一点规矩都没有的话,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干嘛就干嘛,明天他想干嘛就干嘛,学校还是学校吗?学生也都说,没错,规矩是要要的。那有规矩,学生为什么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呢,梁启超就告诉了我们,尽责任乐,未尽责任苦。你觉得苦,不正是因为你们没有尽到一个学生的责任嘛。

这一节课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在结合课文内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没有刻意而为的痕迹,学生就不会很反感。所以我觉得在处理导和学的关系时,也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想想学生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我常常会回想起当年我自己读初中时的一些想法,这些学生们的反感那时我们也有,理解一下学生,在以我们的经验来告诉学生,有些弯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问问老师们,其实我们也是尽责任教育好了学生最乐,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废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欢上这一课的感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