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2-12 19:06:02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的发布是为了推广和弘扬优秀的文学作品,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范本是如何展现出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

课程是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商务英语是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简称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不久的专业,所以要将商务英语创办成为课程观明确、课程目标清晰、课程结构完整、课程活动多样的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商务英语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重心,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两个基本点。以“一个重心,两个基本点”来进行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拟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建设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保障措施来阐述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of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部分院校仍选用多年前的教材,缺乏旅游界的前沿性知识,与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些脱节。其次,其开设的课程重点为导游证考证课程,如导游业务、全国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规等,而对于海外领队培养的相关课程非常少。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如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即使有实践课程,也大多受制于实践教学平台的滞后而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2.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广西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占41%,博士学位仅占2.5%;在教师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1%[1]。而在广西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更加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型”教师狭隘地界定为具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部分教师虽然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多高职院校也缺乏旅游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授课,学生对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认识不清。此外,由于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对国外旅游发展趋势与理论动向不了解,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2.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但实习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企业的选择问题,由于旅行社招聘实习生更多要求已获得导游证,学校出于安全问题,就长期实习而言,高职院校多选择酒店、景区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从事服务员、讲解员等工作,这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致。第二,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基础性操作岗位,其中在酒店实习表现得尤其明显,缺乏管理岗位的实习,而学生轮岗实习也很难实现,因而实习效果不佳。第三,目前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还不够深入,大多数的合作还仅限于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缺乏深入合作。

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1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增加。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行业仍将快速发展,并从基础物流、综合物流逐渐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物流企业除仓储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基础物流人才紧缺外,对具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国际物流、成本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国际型、全能型物流高级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目录。

1.2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为基层物流作业岗位,经过2~5年的基层作业,大部分学生将提升到基层物流管理岗位,经过5~或更长时间少数学生有可能提升到中层物流管理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层次可分为基层物流作业岗位、基层物流管理岗位、中层物流管理岗位三大类,能力需求依次提升。

1.3综合素质需求增强。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仓储与配送、运输、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仓储与配送、运输、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基层管理及物流服务等工作。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论文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广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约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191.3亿元,增长迅猛;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教育部统计,20广西高等院校共73所,其中高职院校共37所,占高等院校的50.7%,在这37所高职院校中,共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就目前而言,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礼仪的有效教学论文

1.1教学方式单调,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礼仪课程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要落实在安排教学环节时与学生的互动上的。只有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生能积极互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礼仪课程很多情况下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且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地被动地学,学习效果欠佳。

1.2考核模式传统,没有充分发挥过程考核的优势“公关礼仪课程的期末考核也只是以书面答卷为主,没有涉及礼仪实践环节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在无形之中会给学生一种暗示:公关礼仪课程只要记忆理论知识即可,日常的行为礼仪实践并不重要,这是与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相违背的,同时也不利于该课程的有效教学。”[1]这段文字点明了礼仪课程考核存在的一大问题:由于还是注重传统模式的期末考核,而没有充分发挥过程考核的优势,课程考核并没有反映出学生礼仪实践的水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要求,坚持以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学训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践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与产业对接,建设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按照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并依据产业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产业调研、旅游政策研讨等活动,不断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优质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为黑龙江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端旅游技能型人才。

决策、筹措专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中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三是借助商务厅行业主管部门优势,畅通了毕业生通向省内商贸旅游企业的渠道,探索实践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商贸旅游业高素质、实用性落地人才,提升学院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助推我省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与行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建新型教师团队。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人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一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

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三、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j也,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i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t纟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s?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at和考核标准;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试论就业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创新性思考论文

为了使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有实习这一项目,以此来促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热门专业,不少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这一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不少外国友人选择来华旅游,因此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颇受欢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项目一般都是将学生安排在一些旅游企业里工作,进行专业的实习。实习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一种补充与提升,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与课堂不同的专业性,接触到一些新鲜的事物,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于眼下艰难的就业问题,学生在实习中会有更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理智地看待本专业的就业问题。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之前往往对实习抱有无比美好的想法。殊不知,实习并不如他们想象般美好。一旦开始实习,就意味着学生要走出大学这个象牙塔,走进社会这个大世界。与在校生活不一样,实习的时候可能会面对来自上司的刁难、同事的嘲讽等,实习生会觉得心力交瘁,无法适应。总体说来,这是学校方面的失职。在学生实习之前,校方就应该将实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实习的到来。我国某些高职院校对实习生的考评体系不完善。在学生怀着美好希望进入实习单位后,学校便撒手不管了。没有合理优质的实习考评制度,学生实习相对就会变得松懈,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影响,对学校的声誉也有危害。现在我们从学生身上来认识问题。在实习之前,学生可能很有积极性,每天精神饱满,但是由于缺乏对实习的正确认识,许多学生在步入实习岗位之后,发现实习的条件很艰苦或者是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进退两难。还有些学生认为实习无关紧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最为重要,对实习不屑一顾,遇到问题就逃避,随时处于抱怨中。同时,学生在实习生活中,由社会生活的被服务者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了为他人服务的服务人员,难免心里会有落差。学生必须在实习中恪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否则就会有相应的处罚。另外,一些只顾自己发展的旅游企业对实习生的安排不甚上心。实习生在不少企业眼里仅仅是免费的或者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便将实习的学生安排在缺少人员的工作岗位上,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忽略。这就让学生对实习彻底失去了希望,同时,在实习中,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该有的锻炼,反而受到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重管束,不少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应以学生利益为重,在学生实习前,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做好思想准备。另外,学校方面在给学生练习实习单位时应选择比较正规、在社会上口碑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还有,学校应对实习生采取合理的'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提高学生实习工作的质量。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教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将来的实习生活打下基础,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本身来说,在校学习理论期间就应该一直积极向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实习中,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在实际工作中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应该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教导,增加轮岗机会,逐步将学生培养起来。企业应正确看待实习生,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实习生一定的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只有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入手。我们应重视专业实习,将学生培养为真正的为社会服务的专业性人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旅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其行业动态、知识等更新较快。广西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设置的课程体系。就目前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三个方向,不同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然后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优化教材选择,尽量选择近2年质量较高的教材,掌握最新的前沿理论和资讯。第三,课程设置应多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本区域的发展,如针对出国游开设海外领队相关课程,针对广西主要客源国开设客源国概况课程。此外,当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掌握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举。对于部分重复的课程,相关任课老师可协商好避免重复讲授。此外,加大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把学生真正培养为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加大师资投入,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教师,提高进入学校的门槛,优化旅游管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增加高学历教师的比重。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第三,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如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将本校骨干教师送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还可以针对其行业实践薄弱的劣势,选送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增加行业经验与技能,丰富课堂教学。第四,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如利用假期参与茶艺师、调酒师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并考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3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应秉着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选择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如选择国内外知名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档次以及平台;部分优秀学生可由之前基础性操作岗位的实习提升至底层管理岗位,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由于旅游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如寒暑假和法定小长假等往往是游客出游的高峰期,旅游企业可在假期多为旅游管理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其更早的认识旅游行业。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与旅游企业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吸引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入校授课,传授最前沿的旅游资讯和发展方向,共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导游专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导游专业当前主要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等问题,提出要从改革与创新旅游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入手,加强导游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以供其他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借鉴。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自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开始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多人,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开始招生,每年约15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而不够“企业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虽然从总量上看,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实训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理论准备不足,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样本单一,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且可控性不强,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简单地给个成绩,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进步,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1.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锻炼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就必须多样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与旅游部门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

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

3.彭斐章主编.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受到重视,并不断进行着研究和探讨。根据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对“旺工淡学”的价值判断和结合海南省度假旅游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旺工淡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方向,在现代酒店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为酒店业培养更为合适的人才,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真正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

在探索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就业导向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培养学生合格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根据酒店岗位职业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和酒店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对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入酒店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反复交替,旨在促使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酒店工作现场学习酒店岗位职业技能,对学生酒店职业能力的提升往前迈了一大步。因此在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竞争力,为酒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再次对海南省酒店业进行调研。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未来,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标志着国家对海南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度假酒店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类型,海南度假酒店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旅游酒店产品的类型,并引导和形成了中国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冬天的热带海岛和健康岛,海南的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休闲旅游在中国的迅速崛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海南酒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海南各星级酒店正是在这样的淡旺季接待量反差比较大的背景下在旅游度假旺季时间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最大。酒店的接待业务量会随着休闲度假的客源情况而发生变化。根据调研结果,酒店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为“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顺应了海南省休闲度假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合作酒店的客源接待业务量情况,将学生的三年学习过程采取了“1+0.5+0.5+1”(学习+实训+学习+顶岗实习)的“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0.5是第三学期学徒实习,也就是三亚酒店业每年十月份至春年之后长达四个月的度假旅游旺季时间,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习工作过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解决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最后的1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即每年十月份至第二年的五月底,此阶段也是学生实习的准员工制,不但解决了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同时根据第三学期学生实习的.表现情况选出优秀学生进行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而在学校学习的第一学年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和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此时的课程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酒店来校进行专项技能授课;第四学期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全面完善学生专业体系课程。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推动了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团队的提升,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在经过一届学生通过“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酒店反馈学生职业素养好、上手快、进步快、理解沟通能力强,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五星级酒店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实习期间就得到了职位的提升,赢得了社会和酒店较大程度的认可。

由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根据所在区域酒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是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文哲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笔者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国内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论述,看到了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的重视,但同时也看到了其拘囿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篱笆而难以逾越,进一步地提出了自己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各种人才,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各高职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型的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影响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的模糊界定。

一、旅游管理大类宏观论述。

纪培玲、路军针对旅游业高级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大而全”,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的设计,如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学,研,产”相结合的模式,中级管理服务型人才实行“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

钟志平在梳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国外旅游教育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实践的“双体系”教育体系,并从加强实验室建设,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等角度对“双体系”教育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论述,但相同的是对旅游行业企业及政府,学校因素没有涉及,没有看到其作用。

魏小安、厉新建在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注重项目化的教学措施,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引导意义,但单纯从学生、教学方式、课堂的改变等方面难以真正地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马勇、魏卫、邓念梅提出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

综上,我们发现诸多学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过程中都能重视实践的作用,都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实训室建设、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及师资等方面与实践挂钩,但相同的是都没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的外在因素的作用,究其根本,还限于就人才培养论人才培养,没有看到外在资源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钟先丽在梳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应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旅游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在论述中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对行业企业资源也缺乏过多的描述。

王琼、李云辉从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详细地从教师、学生和旅游专业技能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策略。

周义龙提出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专业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教师走向企业与人才引进学校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周艳春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入世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专业设置、教材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变化等多个层面构建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旅游管理大类的人才培养的宏观论述一样,对高职类旅游人才培养的论述也缺乏跳出学校从外面去看的视角,缺乏从外部环境入手去分析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因而相关的研究论述只能停留在学校内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而不是颠覆。另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第三方的评价,这个第三方最好是家长或社会,而上述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

吴丽慧、庄小丽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例,在传统的“5+1”高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3+1+1+1”的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郭艳萍以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赵建军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在跨省区招生背景下,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刍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的评价体系论文高职旅游概论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把实践和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教会学徒课本知识,也需要教会学徒实践方面的只是,但是目前在教育中,对高职教学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导向性不强,制度上的缺失导致教育的缺乏,让学徒制度没有保障,从而引起专业人才培养困难。

一、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

1.国外现代化学徒制的研究。纵观国际上的学徒发展,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一般有四种方式:首先就是美国的教育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合作的模式,课本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工作技巧相互结合,这种教育培养的方式可以针对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上手快,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并且把学徒、高职学校、企业的责任划分清楚,让他们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其次是英国的教育方式,是采用的学习—实践—学习的模式进行,主要方式就是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之后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之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后就是澳大利亚的教育方式,澳大利亚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之后企业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添加学习的内容,最终完成教学内容,已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还有一种就是瑞士的教学模式,也是合作的模式,但是和美国又有所不同,主要合作是学校、本行业、企业,相互配合已达到培养的目的,首先是企业提出需求人才的标准,之后本行业和学校针对这个标准来培养人才,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同时在企业进行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国内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随着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转变,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以及调整,以适应社会要求,包含有订单式以及工学交替的方式,虽然如此,在实际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作出调整以及改变。

具体如下:

2.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岗位的需要存在着不一致性。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要求,现在高职酒店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询问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上是中职和本科学科的一个压缩,讲解的方式也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讲解,对本专业的系统化的理念传授不够,也不是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侧重于技术的培养,但是综合能力培养不足,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还是和传统教学模式差不多,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行业的教育模式。

2.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酒店管理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专业,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但是现在的教学中,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大三的实习,这是唯一在学习阶段可以把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一次机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的话,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很难得到提高。

1.建立健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育人机制。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方式和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教育大多是偏向于学校教育和职业性教育想结合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学校和企业结合一起来培养人才是一个教育的新的探索,学生教育需要有让学生有双重身份,让学生明白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的不同,以便更好地适应身份的转换,让这种方式最终构成一种畅销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徒制度的改革有制度上的保障,教育不是学校一方或者是企业一方的责任,需要共同来完成人才的培养,确定相应的方案,明确好双方的职责,进行分工合作,有目的的培养人才,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中,也可以运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也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比如:校企可以通过沟通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横向上可以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也可以组织企业文化走进校园等活动,促进交流学习的纵向发展,以此来促进其他在教育育人上的积极性,在教育上更加积极主动,加大投入,已达到企业发展的最大化。

2.高职酒店专业在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上的重新设计。现代出现的学徒制度保留了教育的高等性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性,是他们共同的产物,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工作的内容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确定出更加适合学员本身以及适应企业专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出具培养方案,让课程的结构和实际的要求相结合,让双方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学习的方式可以和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生职业需要进行分类,让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加适应职业的需求,例如服务性人才需要注重服务能力,技术性人才需要注重技术的教育,酒店管理人才需要注重管理才能的培养,具体可以通过校内定期的培训,校外实践,学徒教育以及到实习培训,一步步递增结合的培养方式完成。

4.建立运行的保障机制。学校教育也需要加强保障机制,需要把系统的领导和质量进行加强,可以把学校和企业协作的方式,来推动保障制度的实施,在实施上,可以把对老师的工作绩效纳入考核的范围,把教育方式的创新作为主要的保障,具体怎么操作是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来遵守,以及更好的进行责任划分,和学校合作的单位也应该针对技能要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让学生的权益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教学质量的监控一级考核制度,需要校企一起来制定,并且规定好各自的分工,已达到携手一起教育育人。实现共同发展。

三、结语。

改革的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出具相关的政策,教育部门针对专业特点制定相关的标准,学校依据标准制定好的实施方式才可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积累经验,通过经验的积累,让国家、行业、以及学校、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发挥积极作用,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3]李龙星,袁畅,胡袭琛,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4(24):164.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旅行社又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因此,在企业需求视角下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做精做强,为旅游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基于此,文章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工学交替;企业合作;特色子专业;责任意识;人才培养模式。

为应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现状,寻找更有利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推动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加深入,培养适应旅游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院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特对旅游公司进行了调研。

一、苏州地区旅游公司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吴江青年旅行社高级导游潘虹:我们的旅行社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就学会了用两条腿走路,以打造本区域特色旅游线路为主,以开拓东南亚线路为辅,所以,我们的旅行社效益一直蒸蒸日上。现在旅行社每年都要招新人。我们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有责任意识,踏实稳重,重能力,不在意毕业的院校;综合素质强,既能做导游、前台接待员,又能做业务和计调人员。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要加强与我们旅行社合作,我们旅行社里的高级导游、中层管理人员也要和学院里的专业教师多交流,互相学习;建议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同里文化旅游公司客户经理薛润:我们旅行社共有员工56人,这个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采用的对策是:充分挖掘古镇同里和周边景点的文化来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同时注重与酒店的对接。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要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两年的毕业生比较浮躁,就业期望值过高。面试时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被录用的关键是看沟通能力;招聘员工时持有双语导游证的毕业生更受欢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议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倡现场教学,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学习导游业务,以增强现场感和角色意识。苏州震泽文化旅游公司高级导游兼总经理:我们公司的人才观是“适应即人才”,每年都招20个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热情、友好、有亲和力、愿意帮助他人等。现在毕业生的不足在于责任意识不强,不懂得给自己树一面旗帜。面试时,能理解“不只为薪水而工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人将成为被录取的决定因素;招聘员工时最低是高职学历,旅游行业中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有针对性。

针对上述调研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工学交替”模式的再构建。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构建起了“工学交替”模式,且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方针。但通过以上调研,我们感受到在旅游公司看来,最好是能缩短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的磨合期。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旅游公司的实际情况,修改并构建科学的“工学交替”模式。

1.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如今年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题旅游课程群”和“商务酒店课程群”,并根据具体的项目任务每年带领学生参与旅行社的实习,从大二开始就安排学生跟随旅行社导游带团2~4次,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实习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2.课程设置要侧重于“工”。专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立足社会之本,这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有近60%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应达到此标准,同时建议实践课程要尽量让学生到具体的旅游现场接受学习。3.考核要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考核内容不是知识的存储记忆,而应倡导学院的专业课教师与旅行社的业务骨干合作命题,实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考试;还可以从职业、行业协会建构起的题库中抽取,前提是以导游证的考核级别作为每学年的考试考核标准。

(二)要注重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的.探索。

1.争取旅行社资金、设备的支持。通常高职院校办学的投资与先进设备(包括视频设备、讲解设备等)的投入主要由旅游公司来承担,但目前我国部分旅游公司自身效益低下,所以,我们要主动走出去与知名旅游公司合作、交流,让其明白在旅游业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旅游公司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公司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从而争取他们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2.争取旅游公司技术力量的投入和旅游公司的岗位实习。为保证专业教学质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每学期我们要有计划地争取旅游公司的技术骨干、旅游行业专家来为学生上课,将旅游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另外,在实习安排时要尽量让学生到旅游公司的具体岗位上去,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职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旅游公司的“零距离”对接。

1.特色专业开设要有前瞻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下设多个子专业,如可以设置偏重于营销方向的旅游营销专业、偏重于景点介绍方向的旅游导游专业、偏重于酒店方向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等。所以,我们建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每1~2年调整一次,选择有前瞻性的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重点开设。这样就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始终与旅游市场同步,培养出受市场欢迎、需要和认可的优秀学生。

2.合理建构专业链。为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全面地满足现今旅游行业的需求,我们要与旅游公司合作进行调研,要慎重考虑开设一些新专业,如旅游酒店专业、旅游会展专业等细化专业。在形成自己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强专业链的合理建构,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从调研中可知,很多旅行公司要求大学生的不是专业如何出色,而更多在于个人品质方面,尤其是责任意识素养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下习得责任意识知识,形成责任意识。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责任意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实践能动性”上,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是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实践中,以结对、组团等有效形式,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在社团、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锻炼责任意识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以上是对部分旅行旅游公司调研而引发的一些思考。我们将根据调研的情况,在调整中求适应,在改革中求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校企联手,相信一定能为旅行市场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我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试论就业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创新性思考论文

翻转课堂教学法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笔者于参加了中国大学m00c网站,北京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的m00c,并顺利地通过了学习和考试,取得了该m00c课程优秀证书。在上半学期内,笔者对学校某个班级的一门课程进行了部分翻转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革新的教育模式:学生课下学习知识而课上运用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老师不再是在课堂上满堂灌,而是需要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能力。这种模式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案例,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更有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学生动手能力更强。甚至有专家提出,这种模式未来将成为大学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

教学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过程。传统课堂知识传递是在学校完成的,老师课堂上讲解多个知识点,但学生吸收内化的程度则因人而异,这就导致了学习效果差异特别大。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由先教后学变为了先学后教,课堂主要不是用来获取知识,而是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旅游行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行业,很多知识不光是要达到记忆和理解层次,而是要更进一步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非常适合翻转教学。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使用普遍,使得人们随时可以调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储存知识巳经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现在也正是旅游转型升级之时,旅游业变化迅猛,新的景点、新的模式层出不穷,想要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有以后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翻转课堂实验介绍。

笔者在大二的学生中选取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级,在开设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中,挑选了“旅行社产品设计”这一模块作为翻转教学的内容。

根据往年经验,由于本门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授老师也有很多实践经验,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较高,也有一定的参与程度,但学生是高职学生,一般高考成绩只有200~400分,基础不太好,学习习惯也不太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笔者录制了三个有关旅行社产品设计原则的视频,在课前传给学生,并告知接下来的四周翻转课堂中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根据不同要求,自行制作出一个旅行社产品。

在教学环境上,笔者安排学生在机房上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能联网的电脑。

三、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难题。

1.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学生。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跟上或者兴趣上喜欢这些挑战,我们也很难跟踪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况。

2.自主学习性不强。经过了十几年的被动学习,学生巳经习惯了被逼迫着去学习,让他变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而且如果学生真心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强迫他“自主学习”。

3.学生水平不等。想做好的分层教学,师生比例就需要加大,或者班级结构需要改变,这个会对学校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

4.学生差距拉大。比较有自主性的学生,一般能独立、较快地完成当天布置的任务;比较拖拉的学生,课堂上无法完成任务,课后又没有自主性,不会继续学习,导致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来自自身的难题。

1.教学任务发放平台不固定。翻转课堂的开展一定要发放课前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上将做什么,多半还会有相应的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这就需要有翻转学习的平台系统的辅助,如可汗学院中对于学生学习进展、观看频次、暂停和回放的部分都有清晰记载,教师可以查看这些数据,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图表,清晰地了解课前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集中于哪些问题?落后者纠结于什么问题?如此,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策略,开展分组式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但是作为普通老师,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发放。

2.场地安排。翻转课堂中,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前,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可以在课中进行。课中往往需要模拟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并进行学习,如笔者实验的“旅行社产品设计”翻转课堂,就需要每位学生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在传统课堂中,只需要有多媒体投影室,而在翻转课堂中,就需要用到机房。还有些翻转课堂需要在实地进行,更需要解决场地问题。

3.技术欠缺。大部分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中,都包括了微课视频。制作微课视频需要专门的时间、精力和技术,特别是旅游类的微课视频,有的还要到现场实地拍摄,需要不菲的资金和高超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微课视频都牵涉到后期制作和剪辑,想要微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枯燥的平铺直述是不行的,要多种手段和技术相结合。我通常在一段微课中,运用文字、图片、视频,这需要用到powerpoint、camtasiastudio、goldwave、会声会影等多款软件,此外还可以使用ispring、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学习并能熟练操作。

4.身份转换不适应。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中老师说话的时间一定要比以前少很多。老师更多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订制游戏规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当于导演),而不是如何在课堂中“表演”。这对于不少老师来说需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四、解决思路。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提前说明。在实施翻转课堂前,要把翻转课堂的操作模式、目的、意义等向学生说明,在操作流程上,强调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掌握课前任务。

2.提高学生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人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3.设计好的课中任务。好的问题设计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将知识点的内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主的节奏和方式一步一步进行有序学习,达到教育目标。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以创设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以创设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创设开放性问题,弓i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创设新异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创设疑惑陷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以创设巳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我在“旅行社产品设计”这一模块的翻转课堂实验中,设计的课中任务包括:票选全班最想去的景点及线路、设计家庭自由行手册、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设计产品等,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并能完成。

4.发挥信息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作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于个性化学习来说如虎添翼。笔者在“旅行社产品设计”这一模块的翻转课堂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携程、去哪儿、蚂蜂窝等网站信息资源,按照不同的预算标准,再按照各自喜好的旅游目的地,做出不同的产品。

(二)提高自身素养。

1.转换身份。过去,学生是工业产品,他们以原料的姿态走在流水线上,课本是模具,承载了知识,而老师正是流水线上的机器。现在,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可能更像是在3d打印机上进行打印,自己想把自己打印成什么样子就努力的把自己打印成什么样子。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更多的把教学工作转移到设计教学上分析每个学生,设计各个环节从而更加透彻的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

老师根本上的价值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的人,而是使用翻转课堂一类的活化教学模式去带动学核心价值。

2.学习新的技能。无论是翻转课堂课前任务中微课视频需要的技术,还是翻转课堂课中任务的问题设计能力,都是需要老师积极学习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改变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希望通过笔者在高职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能够为其他层次、其他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伍欣。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试论就业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创新性思考论文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设计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查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最终目的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是否扎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其原因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思考,以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撰写理论性论文,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是确保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并不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否则便脱离了高职教育本身的办学宗旨。第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应该结合实际岗位情况,贴近旅游管理工作。但是,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很难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或者参与企业实习的时间过短,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关键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密切。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脱离其他教学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毕业设计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与其他教学环节在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脱节,进一步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效果。第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和诚实守信的态度。由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熟练掌握论文撰写技巧,有时毕业论文的要求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造成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大量抄袭其他学术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些问题都有悖于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长此以往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一)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要求布置毕业设计任务。

教师在组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岗位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包括旅行社导游岗位、酒店管理岗位等。例如,教师可以将“xx旅行社云南7日游综合服务设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任务书中要包含旅客出发的不同地点、旅客人员构成、旅行途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法律依据,学生以实际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云南7日旅游线路,针对联络、景点、导游等具体工作事宜制定详细服务方案,按照旅游管理部门的规范和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旅行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安排旅客入住酒店服务工作中,同样要求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服务方案,预先模拟旅客入住酒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以上毕业设计的学习任务明确,贴近就业实际,要求具体到位,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旅游管理工作脱节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要以仿真模式开展,除了服务对象是虚拟存在的,其他环节的学习任务必须以真实工作情境进行。例如,在以提供旅游服务的毕业设计中,关于旅客搭乘航班班次、酒店名称、房型价格、景点消费、游览时间、餐饮服务、旅游车辆保障、出发及到达时间等,都要求真实具体。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查询真实有效的资料作为依据和支撑,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旅游合同、线路安排、接待计划、费用开支等相关文档和表格,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一次旅游带团工作。由此,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防止毕业设计与旅游管理工作脱节等问题的出现。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毕业设计与实习一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作为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加强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结合。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投入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选择具有国际标准的企业,侧重于对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聘请企业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实习讲师,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由此,学生可以接受理念先进的实际工作指导,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工作训练,进一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为了能够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学生实习企业共同制定毕业设计方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以保证毕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资料收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撰写,能够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积极实行校企合作的“双指导”教师制度。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也是职业技能训练,更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将其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部分,而是要坚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明确毕业设计的功能,采取校企合作的“双指导”教师制度,使每个学生同时拥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多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校外导师的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经验较多,校内外导师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五)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方式,构建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毕业答辩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考核,聘请实习基地的校外导师作为答辩评委。毕业答辩不但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毕业答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毕业答辩作为学生展示自身能力水平的平台,学生可以尽情阐述自己设计的旅游服务内容,回答评委们提出的与实际岗位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按照校外评委的要求完成现场实践操作。评委们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深入拓展知识层面。由于校外评为具有丰富的旅游工作经验,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实践操作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路径提出若干思考建议,包括毕业设计选题要贴近实际工作、内容设计真实合理、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改革毕业答辩方式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创新意识。同时,毕业设计的改革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丽新,王建华.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18).

[2]刘丽娜,高荣林.谈高职高专教育毕业设计之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03).

[3]张学忱,高柏.大学生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09).

[4]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11).

[9]张红专,刘建湘.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4).

[10]贾玉云.中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比较分析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笔者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国内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论述,看到了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的重视,但同时也看到了其拘囿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篱笆而难以逾越,进一步地提出了自己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各种人才,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各高职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型的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影响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的模糊界定。

一、旅游管理大类宏观论述。

纪培玲、路军针对旅游业高级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大而全”,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的设计,如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学,研,产”相结合的模式,中级管理服务型人才实行“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

钟志平在梳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国外旅游教育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实践的“双体系”教育体系,并从加强实验室建设,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等角度对“双体系”教育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论述,但相同的是对旅游行业企业及政府,学校因素没有涉及,没有看到其作用。

魏小安、厉新建在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注重项目化的教学措施,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引导意义,但单纯从学生、教学方式、课堂的改变等方面难以真正地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马勇、魏卫、邓念梅提出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

综上,我们发现诸多学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过程中都能重视实践的作用,都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实训室建设、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及师资等方面与实践挂钩,但相同的是都没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的外在因素的作用,究其根本,还限于就人才培养论人才培养,没有看到外在资源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钟先丽在梳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应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旅游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在论述中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对行业企业资源也缺乏过多的描述。

王琼、李云辉从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详细地从教师、学生和旅游专业技能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策略。

周义龙提出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专业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教师走向企业与人才引进学校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周艳春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入世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专业设置、教材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变化等多个层面构建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旅游管理大类的人才培养的宏观论述一样,对高职类旅游人才培养的论述也缺乏跳出学校从外面去看的视角,缺乏从外部环境入手去分析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因而相关的研究论述只能停留在学校内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而不是颠覆。另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第三方的评价,这个第三方最好是家长或社会,而上述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

吴丽慧、庄小丽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例,在传统的“5+1”高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3+1+1+1”的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郭艳萍以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赵建军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在跨省区招生背景下,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