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9 20:00:03 作者:MJ笔神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优秀1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

前生命如穿越千年,横贯时空,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智慧。而《论语》作为被誉为“万世师表”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启迪着后人。八佾篇第三章是《论语》中的一段重要文字,它提到了“礼之用”,深化了人们对礼节之道的理解。在读完这段文字后,我深有感触,仿佛回溯到孔子的时代,感受到他对人伦关系、社会互动和人性追求的思考和启发。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深入思考,我从中领悟到了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强调。在八佾篇第三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举言也,由是而及召也;非礼勿言。”这句话意味着举止言谈需要符合礼仪规范,不合乎礼的事情不应该说出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于言行一致的要求。孔子追求的并不只是嘴巴上说的好听,而是要实际地去践行。这也可以让我们想到孔子在《论语》中其他篇章中对于孝道的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本,是培养品德的基石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将孝道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孝道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亲情和人性关怀的表达方式。

其次,我注意到孔子对于社交与人际关系的看法。八佾篇第三章中提到:“进不入,以言不求也。”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主动去攀附,不以言辞来索取。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强调的人脉关系和利益交换有所不同。孔子更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对于别人的尊重,而不是通过取悦别人来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观点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以诚实、宽容、真诚的态度面对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可与信任。

最后,我认识到孔子对于人性追求的思考。在八佾篇第三章中,孔子说:“君子犹言不及德也。”这句话意味着君子言谈中的目的不在于显示自己的才学,而在于传递德行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明晰我们自己的追求,并将其体现在言行中。孔子的这种追求不仅在于自我修养,更在于将德行传递给他人,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追求,积极践行内在的德行并传递给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就。

总结起来,八佾篇第三章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人伦关系、社会互动和人性追求的重要论述。在这一章节中,我认识到了孔子对于孝道、社交与人际关系以及人性追求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视孔子的这些教诲,注重自我修养,尊重他人,追求德行,并通过言行来传递人性的关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成功。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其中八佾篇被认为是对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的重要讲解。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论语》八佾篇的心得,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个人体会。

《论语》八佾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朋友之交淡如水”再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八佾篇对人际交往提出了具体用处。这些道理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三、八佾篇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论语》八佾篇的研究,我感到它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同时处理好与不同人的关系。淡如水的交往方式和友情是值得珍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小人的交往方式,从而让人生之路更加平坦和快乐。

四、八佾篇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八佾篇中的道理常识化、应用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如何避免世俗的陷阱,都需要我们融入实际应用中去。我们需要学会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交往,如何平衡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让自己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五、结论。

总之,《论语》八佾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处世、待人接物的重要思考。这篇篇章的重要性在于其实践性质。只有真正践行“不患寡而患不均”之理念、实践“淡如水”的交往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长远目标。《论语》八佾篇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建立长远而且真诚的朋友关系才是最好的选择。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内容涉及到一个人的责任、情感、修养等方面,是一篇非常深刻的文章。我很喜欢这篇文章,读完后深有感触,因此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二、责任。

孔子曾在八佾篇中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所谓善,就是人们天生就具有为社会谋福利的本性。当一个人成长起来,就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我们身处于一个社会之中,应该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造福社会。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三、情感。

在八佾篇中,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我看来,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情感世界也构成了一道奇妙的风景线。无论是我们的家庭、朋友,还是我们的同事、上司、下属,我们都应该去珍惜、去维护。只有真正做到了成人之美,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四、修养。

八佾篇中提到了“孝悌忠信”等儒家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悌忠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为了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我们要孝顺父母;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关心同事,以友爱相处;在团队中,我们更需要忠诚、信任和诚实守信地对待自己的伙伴。只有通过这种修养,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职责所在,成就一番事业。

五、结语。

八佾篇是一篇充满生活哲学的文章,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意义。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忽略了责任、情感、修养这些重要的价值观,给个人的生活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阅读八佾篇,让我们深受感动,更进一步弘扬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让我们身负重任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造福社会。

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

近日阅读了《论语》,其中八佾篇第三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主要谈论人与礼的关系,对于我们如何以礼待人以及身心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我的理解中,这一章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将从内心的修养、以礼待人的原则、社会秩序、家庭价值观、国家民族的和谐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首先,内心的修养是以礼待人的基础。孔子在《论语》的八佾篇第三章中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知道身份和职责的界限,遵守自己的分内之事。只有心怀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做到以礼待人。此外,孔子还提到了自律和谦逊的原则:“子曰:‘君子不器。’”这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只有心胸开阔,不忘本心,才能以大义和深情待人。

其次,以礼待人的原则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论语》中提到的“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一句话表明了以礼待人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以礼待人不仅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只有每个人都能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益,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以礼待人的原则也在家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观。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为基,而仁爱为本。”这段话表明了孝悌与以礼待人的密切关系。以礼待人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更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和孝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成员能够以礼待人,互相尊重,才能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最后,以礼待人的原则对于国家民族的和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的存在和不同,能够促进和谐的共处。在建设一个和谐的国家民族时,我们需要尊重、欣赏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和习俗。只有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社会。

综上所述,八佾篇第三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以礼待人的重要教诲和启示。只有我们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内心的修养、在社会秩序中的体现、在家庭和谐中的实践以及在国家民族和谐的推动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和繁荣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倡导以礼待人的原则,为构建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集,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其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篇,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篇。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典礼上使用乐器的表现和道德规范,也着眼于人们的心态和情感,提出了一系列人生的价值和修养观念。

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曾强调“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提出了不看重人们地位或名望而关注他们的言谈和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他还认为,人们应该有敬畏之心,以及对时间和父母的尊重;同时在修身方面,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仁慈、正直、公正等品质,不断完善自我。

第三段:八佾篇的实践指导。

《论语八佾篇》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指导,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它告诉我们,要做到真诚、正直,应该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还要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重尊重他人,不要以身处高位而自大,做真正的君子。

第四段:八佾篇的现实意义。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我们可以从《论语八佾篇》中获得很多启示。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人们的角色和互动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变得更为谨慎和谦卑,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自己在与人接触时更能站稳脚跟。

第五段:结尾。

总之,《论语八佾篇》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遗产,让我们理解了人生中的一些重要道理和修养之道。通过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贯彻其中的思想,修身养性,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简短朴实的语句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可能还不能完全领悟孔子说的那些治国的大道理。但自从朱老师教了《论语》开始,我便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也慢慢喜欢上了《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学第一天,朱老师便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论语》。他站在黑板前眉飞色舞地讲着,而我们却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听他讲,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慢慢地,我们在朱老师的指点下有了全新的领悟,想想孔子老人家真的非常了不起,他对社会生活独具一格的想法,令我茅塞顿开、赞叹不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论语》中古人用的语言和我们现在不大一样,书中所写的句子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懂得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悟出许多哲理、道理。经常读《论语》,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做人、做事。《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好好琢磨!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教导我们要重视修身养性。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告诫我们要不断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不断地自我充实,才能够提高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水平。此外,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到:“君子以修身为本。”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不能修好自己,就无法做好他人。因此,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通过学习、探索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论语》中的言论深入浅出,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道德与修养的重要性。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发光发热,给予他人力量和希望。而在《学而篇》中,孔子则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使我明白了我们在待人接物中应该宽容、友善、善良。只有以道德为准绳,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论语》给了我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即友谊与教育的重要性。在《子贡篇》中,孔子说:“朋友之于人也,可以无所不通。”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交友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交友圈将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在《为政篇》中,孔子又说:“教民几利,循私几至。”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力量,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弥补私心的缺陷,使个人和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在《孝经》中,孔子说:“养不敬,何以别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父母养育之恩是无法言尽的,所以我们应该孝敬父母,用真心去照顾、敬爱和尊重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而《论语》的阅读重新唤醒了我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关爱。

最后,《论语》中强调了礼仪和敬畏之心。在《季氏篇》中,孔子提到:“字之得之也,乐之也。日日夜夜,无所不盛。”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他人的感受,并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到:“齐明盛服,非礼勿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他人怀有关心之心,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论语》中充满了智慧和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处世、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儒家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启示录。读书使人完善,读《论语》则使人更能明白如何正确地生活。希望这种智慧与启迪能够一直陪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学习了孔子“八佾”,主要是孔子为复“礼”而做的一些论述。孔子终身为天下和平而游说诸侯,希望通过复“周礼”而实现各阶层“守其序,司其职”,从而天下太平。但在弱肉强食的春秋纷争时代并不被统治者接受。这可以理解,那时代的诸侯趁周天子势微,都想借此机会强大自己,没人想做狼群中的羊,弱者意味着灭亡,强者才能生存。这时候孔子的“礼教强国”之路必然不合时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对于竞争日趋激烈时代而言,对于急于求成的各路诸侯而言,太过漫长。但他们并不否认这条路的可行性,所以诸侯对儒家一行敬重但不重用,他们更看重法、墨、兵、纵横家之类能快速帮其强国称霸的实战派。所以孔子终身比较落迫,也曾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狗”。

如此这般,孔家学说没用么?然而并非如此,虽然当时儒家不受待见,但我们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及其演化,包括现在!这是相当伟大的,世界上甚至把儒家与三大宗教相提并论可想,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近代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更是印证了儒家在世界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战乱年代不被接受有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人性的特点。孔子的理想化治理国家的手段是更多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但人性的基本需求是先物质后精神,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知道的自己百度)。所以,在物质需求有保证的时代下,儒家思想自然大行其道,首先它非常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君臣兄长父子”理念完美的规划了社会的层次与制度,保证了社会这个大熔炉有序安定,同时也为各阶层之间的规划好了发展路径,保证了社会有序和平稳定幸福的发展。所以,和平时代需要儒家思想!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存需要之外,呼唤精神满足与幸福感的提升。不可否认我们的物质条件较40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因为思想约束的不到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大家感慨、报怨的原因,因为不幸福。孔子克复“周礼”,其实是在克复一种和谐的社会准则和规范,或者讲是规则。礼只是行为规范和规则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经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是一个道理。做人要讲忠孝节义,做事要讲智信仁勇,人活一世,修身齐家,立已成人,服务社会……这些道理在我们前几十年一心注重经济建设的时代慢慢遗忘了,丢失了!更恐怖的我们差点永远失去它们,我们的孩子,80后的我们被社会教导理想是科学家、教师、工人,长大服务人民,那时候感觉人生很精彩,社会很精彩,前途很光明,我们的人民币上印的是农民与工人,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尊敬最羡慕的人,劳动最光荣,奉献最光荣!90后呢?他们被教导的是超女,网游,早恋,富二代、炫富……一切向人民币看齐,只不过这时的`人民币上已不再是农民与工人!

还好,中华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5千年历史的经验让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社会,保持着时刻反省与改进的好习惯,世界4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感恩社国,改革开放不到40年,我们完成了外国佬100年才能达到的小康水平。今日,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开始发掘自己的先进文化,重温传统优良思想,重塑中华之魂。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的政党,我们的小初高开始推行国学教育,我们的媒体开始宣传中华瑰宝,我们的社会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的加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与建设的服务当中。虽然现在我们的时代仍然金钱至上,虽然我们的青年仍然哈韩哈美,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代的趋势不容改变,国学的发扬必然不容改变。儒家“礼”是现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工具,做一个知礼,懂礼,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时代幸福者,我们愿意与孔子同行!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

论语心得体会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与乘田。

直到20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土,从事教育活动和古籍,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做出了重大奉献。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论语》心得体会

近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书《论语》。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动时,我把其中一些感动的句子画了下来。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老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于丹老师用《论语》来感受、解读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每一个读者看了之后,如沐春风,心灵获得了一次清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对人生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天地人之道”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深刻:“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能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让每个人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这是一种多么清亮的欢乐!“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的确,在竞争激烈的现在,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不仅遇事要拿的起放下,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在很多时候,很多事,自己想到了,却想等一会儿再做,“明日复明日”到头来着急、后悔。

“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只写了自己感悟深刻的两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用明亮的双眸的去世界万物的变迁,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许多人还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只是在付诸于行动的时候好像很难把握,有计划、有责任、有理想的人先将自己的人生座标定位好,然后按照座标一步步的付诸于行动,只可惜有时候付出的努力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理想的轨迹,需要调整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