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登幽州台歌教案范文(13篇)

时间:2023-11-04 11:27:20 作者:紫衣梦 最热登幽州台歌教案范文(13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近年来获得优秀教学工作计划奖的范文,展示给大家共同学习和思考。

七年级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徐意淑。

登幽州台歌教案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图片、实物投影仪。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2、背诵默写古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范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提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通读,划分节奏。

三、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三、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五、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探究性学习。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七、背默过关。

登幽州台歌教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2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的判断。

acd.正确;

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们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郁闷。

答案:

(1)b。

(2)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讲授法(老师讲解创作背景、诗歌情感等内容)、朗读法(老师通过各式方式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合作探究法(学生四四一组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

(一)课堂导入(轻音乐)。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颁布招贤令。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何为界xxxxxx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古人招贤纳士如斯,然而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为何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陈子昂向武屡谏不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庐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文章大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初读课文,感知文章。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尤其是“幽”字的写法。

2.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结合老师范读的音准划分出诗歌的节奏。

(4)老师重点抽读四川话口音比较重的同学朗读,并抽查划分节奏的准确性。(朗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四川话朗读课文,应先充分肯定他,告知大家陈子昂是四川人,表扬后,再次强调其他诗文应用普通话朗读的重要性。)。

(5)对比四川话朗读和普通话朗读的情感区别。

(五)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意。

2.重点讲解“古人”、“来者”、“怆然”等关键词的意思。

3.随机抽点学生翻译课文,肯定优点,纠正文意。

4.分小组讨论五分钟。赏析每句话的作用以及情感,分析诗人形象,抽取小组代表分享。

5.有兴趣的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结合小组讨论情况将诗人所处情境用笔画出,并主动举手分享。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引导法品析法。

一、课堂导入。

用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导入课堂。

1、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二、整体感知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歌: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时间绵长。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天地:形容空间辽阔。

3、诗歌前三句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深入探究。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梳理结构。

六、主题概括。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现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七、背诵诗歌。

八、教学总结。

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问题探究,理解诗歌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精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

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板书设计。

前后。

(寂寞苦闷)。

悠悠怆然。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

一课时。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二、初步感知。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板书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登幽州台歌》教案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图片、实物投影仪。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