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论文(优秀14篇)

时间:2023-11-05 14:29:54 作者:念青松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论文(优秀14篇)

优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勤奋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些优秀学生总结中的实用建议和心得体会,对我们提高学习效果和提升自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论文

关键词: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及沟通模式,体现出信息的快捷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网络的虚拟性、共享性和多元化交流方式,为大学生党员群体带来更多的信息与选择,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变革,才能够继续发挥教育与指导作用。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现状。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教育模式是以党课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进行,适当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见习等载体加深教育效果,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大,无法做到全程覆盖、无缝链接。加之传统党员教育以“填鸭式”为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使得对党员教育效果的评价,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公平性和合理性上存在不足。党员组织生活定期开展,通过书面或者交流的方式,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但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有失偏颇,而且教育资源存在陈旧性、理论化和空泛性特征,让部分大学生党员感觉晦涩难懂,产生厌烦情绪,这些都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办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进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公平性,为人们提供平等的交流机会、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不设防的信息环境,这些符合大学生党员的心理需求,但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的网络空间,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蜕变。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教育和沟通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教师不再是坐而论道,而是平等交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教师能够作到时时倾听和解答,真正为大学生党员教育拓宽了平台。党员教育在坚守课堂主阵地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使教育真正实现全程指导、全面覆盖、全员纳入和全时监督,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党员的教育资源一直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旧的内容较多,新的内容较少,比如优良传统教育、党性原则教育等,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但教育资料很多都是使用党史、军史以及其他相关史料,适当的学习历史是必要的,但要控制比例,不能将教育内容全用传统教育资源,这样会使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下降,必须要针对大学生党员身心发展特点,依托新媒体,使教育内容向新、实、全方向发展。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的新型媒体形式,具有时效性、自由性和共享性特征,依托此平台进行交流的大学生党员群体也会具有同样的特点。虽然,信息的即时性让他们第一时间接触到新的信息,只能靠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去鉴别,但能增强他们自我完善能力,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并不能带来永久的和平,网络空间也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学生党员也是其中的战士,必须要通过增强教育效果,提高他们应对复杂环境与局面的能力。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途径。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在保持传统的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主题活动的基础之上,及时利用blog、微博、论坛以及各大政府站资源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使教育形成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加强互动性交流,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党员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选择方式,通过特定的媒体平台,可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等方式的交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困惑。要针对大学生党员需求,建立专业的思想教育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要建立信息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党员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交流空间。

(三)利用实时性特征,开展组织生活。

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参与理论学习、讨论发言和在线互动,可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投票表决,体现出更大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网络新媒体可以成为大学生党员展现自我的平台,把对党的热情与感情及时发表到网络上,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参考文献:。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一)信息文化环境复杂多变。从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微文化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信息化时代,可想而知,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微文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和学习;另一方面大量信息的出现容易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的出现,会诱导大学生对一些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不高。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微博、微信的使用,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快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对一些东西的追求越来越急功近利,进而导致理想信念逐渐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与人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人生的阅历浅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对一些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产生深刻的见解,知识面较窄等等。

(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从客观的教育环境来看,在微时代的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并不是十分完善。例如,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他们实践能力的'锻炼;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所以很难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正确的教育。

(四)微文化带来娱乐化、功利化的信息。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网络的兴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微博、微信、微支付等等一系列微文化的兴起,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搜索率,很多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来于功利化、娱乐化。而且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这种微文化有时候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

(五)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处于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之中。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系列触碰道德底线的社会现象,例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被提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难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在微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展开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二)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监督,对网络进行管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获取资源和信息,而这些“微文化”的兴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弊端。所以,这需要相关部门对网络进行监管,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控制,引导大学生获取有益的信息,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是大学的教育方式仍然多数采用应试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从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体系。所以,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教育,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出发,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重视素质教育。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所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断地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文化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开展相关的教育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五)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的努力,仅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要三管齐下。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做好舆论导向,相关的政府部门要让大学生了解到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教师,包括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老师都肩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要对大学生进行微文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发展方向;从家庭来看,父母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各个相关群体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家庭乃至国家的希望,然而,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加强对信息传播和网络的监管,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在各高校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时,应当从法律的视角进行审视,尤其是在牵涉到大学上的重大利益时,学校应当及时的采纳学生的意见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定,对学生的申诉制度、听证制度等进行完善,从而促进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措施。

前言。

在不断完善教育法律制度、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渐增大,所以在学校对自身制度建设进行完善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求各高校对有利的社会法治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防止学校指定的校规校纪等冲突到国家的相关法律,从而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不足。

(一)缺乏畅通的大学生违纪处理救济渠道。

现有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在遭受某种侵害时,可以通过相关的救济渠道进行申诉。如向学校所在地的司法机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机构提出申诉,其中向司法机构提出诉讼属于司法救济,而后两种则是行政救济。在实际中,学生在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时,相关部门会考虑到某种利益因素,出现对学生的申诉进行敷衍和推诿的情况,直接影响了行政救济的实施效果,造成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及时的保障。

(二)没有清晰的划分大学生违纪处理权限。

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主要依靠学生处进行处理,而某些高校还会利用学生处来处理学生的申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关系不顺、人员构成重叠。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新《规定》得知,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负责人共同组成。其中学生处和教务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人员是学校的负责人。但只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成员之间往往存在重叠的现象,造成很难实现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能,尤其难以实现申诉委员会的监督职能l2l。

(三)缺乏保护大学生合法权利的力度。

对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考察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只有较少一部分提及了学生应当享受的权利,更多的是规定了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学校享有的管理权。制度的核心要素和内容就是义务、权利,在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制度中贯穿始终,义务和权利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被管理,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就是学生,所以对学校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应当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促进和谐制度的构建,实现良性运行管理制度的目标。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措施。

(一)对学生的申诉制度进行完善。

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相应的起诉权、申诉权,而其新《规定》中也对学生的`权利做出了规定,指出学生本人应当充分了解处分的结论,学生的保留意见和申诉等权利也允许拥有,而学校对于学生的申诉也应当进行认真的复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申诉制度这项救济措施具有法律效力,是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得以有效实施的。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对学生的深度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对每种决定的具体条件进行明确、对受理申诉的机关进行落实尤为重要,从而做出正确的变更决定、履行决定等。而且在执行的申诉制度的时候,学校应当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建立自身的申诉处理部门,从而为学生的申诉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对上级申诉处理部门的压力进行分担。

(二)对学生的听证制度进行规范。

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听证、违纪学生的听证都属于学生听证制度内容。从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听证角度来看,学校的职能应当是教育者,但是实际中学校往往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应用的权利过于忽视,造成制定后的制度与实际不适应,而且学生对其制度也不能够自发的遵循,甚至出现反感的情绪,在建立听证制度之后,学校相关的领导人可以及时的的采纳学生的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从处理学生违纪听证方面来看,公开的举行听证会,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听证,从而在听证的过程中发挥教育和监督的功能,在处分的时候采纳当事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意见和申辩,使学生在接受处罚之后能够自觉的对自身的错误进行改正。

(三)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在对学校内部管理规定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法律等进行及时的、科学的修订,在上位法的基础上坚持下位法,即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学生管理规定,遵循统一的宪法、规章、法律原则,以及公正和公平等原则,对学生应有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并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融入和落实到学校管理规定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救济渠道和违纪处理等方面的不足,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了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对申诉制度完善、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等具体措施,从而保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学建设,充分发挥其制度,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浅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论文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植和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用共产主义理想统一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应当看到,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是密不可分的。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只是把理论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拿文凭或考研提高考分,而不是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未能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这种社会生活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使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自然更容易受到侵蚀。

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困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首先,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将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当前,由于信息更加公开,传播更加快捷,发泄情感的方式更加直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容易捕捉,思想脉搏也更加容易把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加强,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提供了新的课题。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论文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树立人本教育管理理念。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和学生的平等地位。第二,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合适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创建网络管理交流平台。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创建网络管理交流平台。新媒体平台是实现校园管理者和学生互动沟通的有效渠道,为了宣传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必须创建科学的信息平台。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打造新媒体平台[3]。第二,应该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等,发挥平台的实用价值。第三,应该在平台上举办信息交流活动,采集各方的宝贵意见,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

3.3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再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新媒体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学生坚持自身的政治立场。第二,高校应该控制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态势,以核心价值观来引导舆情方向。

3.4形成班级日常管理平台。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构建新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应该形成班级日常管理平台。高校管理应该和班级日常管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应该选拔优秀教师、优秀班干部,对班级进行管理。第二,高校应该采用超链接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最新信息。第三,高校应该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发挥民主管理的实效性[4]。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与教育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促进高校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依靠新媒体技术,形成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4]王储平.分析“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02:48.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论文

(一)影视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国内影视教育的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影视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于影视教育来说,“互动性”是必不可少的,在互动媒体时代下,成长的我们更是深刻体会到新媒体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互动性”。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的灌输方式教育,体验新媒体时代互动带来的自主权。

如今,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与新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多数人依旧把影视教育只作为艺术教育来看,视野还是狭窄了。影视教育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相结合,是新式教育的范本,因此,我国高校对待影视教育的理念和态度有待改进,更新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实现从手段到内涵的全新变化。

(二)影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内大多高校在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缺少高敏感度,因而对新的教学模式、学科动态有些反应滞后。影视教育除了专业性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之外,大部分都是设置在文学院的框架之内,相对比较保守。影视教育实质上还是文学思维的教育。各院校教授的课程多以文学、戏剧、影视理论为主,观摩的影视作品也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来解读和评析。

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影视教育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加快步伐,很快就会被潮流抛弃。在以往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传统影视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作品的确很经典,但新鲜感缺失。

在国外,影视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影视创作基础理论、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的赏析及解读等常规理论内容,国外的影视教育还涉及与媒体、业界对接,经常进行行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甚至很多院校会邀请业内人士参与影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以使学生接受的影视教育能更好适应影视产业需求。由此可见,国外的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国内高校影视教育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

(三)师资专业性欠缺。中国的影视教育,师资多是由文学、戏剧等专业转行而来,因此,高校影视教育的师资良莠不齐,专业性欠缺,大多数老师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教学上,没有拓展性。大部分都是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半路出家”者,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缺乏相应的影视实践能力。所以说,高校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专业性和全面性,只有师资力量全面平衡的发展,影视教育的质量才能稳步提升。

如此看来,整改和转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影视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应该推陈出新并与时代接轨,利用新的平台、拓展新的`思路、传导新的理念。

(一)新理念的传导,加强院系之间的联合与互动。强化新理念的传导,让学生及教师挣脱传统的、固有的理论教学桎梏,颠覆传统的“电影是大,电视是小”的思想壁垒,加强微电影、创意短片、网络栏目、网络大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创作。让所想传递的信息迅速为受众所吸收,提升趣味性。这就需要将过去单一孤立的的分科教育模式发展为融合性较强、协作性较强的“互补式”教育模式。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影视教育的拓展,牢固本专业的基础,拓展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的影视教育部分,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从而加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互补和延伸,使课程实现最佳组合,在教学时应模糊专业界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增强实战理念,影视教育与多平台对接。影视教育不能仅限于自我陶醉,影视艺术本身应充分服务于受众,也应充分要求被教育者将影视教育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技术平台进行有效对接。不单单以被教育者为主体,而应站在受众的立场进行实战式教育,让被教育者适应更新的技术、接收更新的理念、做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影视教育不能只固化于课堂之上,而应更多地结合实践,理论讲解要相应减少,取之以录音室、演播厅及视频编辑机房的实战课程。让课堂不仅仅是课堂,也能够真正成为实践的基地。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行业与新媒体的融合拥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因此,高校影视教育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传统影视教育,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并应当在现有教学体制下,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创新和突破,从而使高校影视教育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2]王艳玲,王一博.“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j].电影评介,,(20):1-4.

[3]曹龙钰.关于高校影视教育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5,(06):119.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山东省自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危机干预四级体系的冲击。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自我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2]何欢宝.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

[4]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

解析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论文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着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以及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等问题。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理想上,政治淡化倾向明显,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教育普遍持冷漠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生活理想上,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在择偶理想上,标准世俗化。道德理想上,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等。有学者形象地把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概括为“怀疑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

(一)传播对象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强。

1、独立性和批判性强,但辨别能力薄弱。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重个体,轻社会;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易于接受,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容易沉迷;在认知上容易接受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与认知相偏离。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特点,再加上其与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朝夕相处,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2、接受新事物的适应力强,可塑性比较高。

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虽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会受到各类情况的干扰,但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只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握育人这个主线,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二)传播方式快速便捷,打破传统理念。

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学术底蕴作支撑,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上课时在学生面前讲不出马克思主义的“气势”。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时,除了按照教材作简单地讲解以外,常处于“失语”状态。再加上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过程在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权威保障的失落,在传统媒体中,如在报纸、电视、广播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听众一直扮演着“受众”的角色。因此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处于“统治者”的地位,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新媒体当中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打破了过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为设置的壁垒,扩大了人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海量信息所承载的.鱼龙混杂的“资讯轰炸”,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虽然监管部门也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制止,但碎片化的有害信息仍旧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传声筒”和“扩音器”,对不良信息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自身改革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再加上传统教育制度的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造成了诸多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质疑,这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参见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版.

[2]参见刘静:论述我国新媒体的特征及社会影响力,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5期.

[3]参见李建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的调查报告

了解大学生对于自身理想与信念的看法,掌握大学生对就业奋斗的普遍认识。

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当代在校大学生,其一般状况为精神正常的各级普通学生。

安阳工学院。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方式,被调查者当即认真填完问卷,回收率好。

我不清楚,自己写吧。

把你们调查表内的东西大致说一下。

对于就业问题,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据表现,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就业压力陡然增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十年之内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无疑是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逐步转变。对于毕业后几年成就事业的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选择了四到六年或者七到十年。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成就事业的时间设置都不是特别短,具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观念与大学生和社会竞争环境之间的良性接触是分不开的,但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偏差现象,遏待调整。以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时树立正确的心态和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谈到什么因素对自己大学学习产生影响最大时,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坚定意志,百分之三十认为是周围环境,百分之十五认为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肯定了自我的主观意识对学业的绝对作用,但也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过于在意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及别人的看法,所以说,大学生还是存在一些不尽正确的观念的,解决这一问题不尽需要学生对自我能动作用的充分肯定,也需要学校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学生奋斗动力方面,百分之六十认为是来自个人对理想的追逐,百分之三十的认为是家人的期待,还有百分之十认为是社会逼迫。在这一项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追求个人理想与报答家人,其实二者是可以统一的,努力奋斗与报答家人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个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但认为是社会逼迫的则是一种亚健康的心态,它意味着一部分大学生消极被动地应对社会竞争压力,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如不转变,走向社会后极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总而言之,现代大学生关于理想与信念的状况总体向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学习心态与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健康向上的奋斗动力,这些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日益成熟、理性、稳健。这对社会发展及个人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些错误或不尽正确的观念,这部分人相对比例不大,绝对数量不小。他们需要自我调整及学校的积极引导。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特提出一下具体建议:

大学生演讲稿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问题。在20xx年参加“五四”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我们从事外事侨务工作的同志,由于工作对象大都是国际友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领导出访、领事保护等工作,如果我们某一同志的理想信念出现问题,精神上真的缺了钙,损坏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单位的形象,甚至会给国家形象和尊严抹黑。因此广大党员、机关的同志,要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带头提高认识,深入思考,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坚守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

永不动摇信仰,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强化科学理论武装。科学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真切理解其信仰追求,真实体会其理论关切,真心领悟其百姓情怀,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应对挑战。

永远牢记党性,牢固树立正确的党性立场,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共产党员的本质属性的内化,也是共产党员自律和自勉的统一。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清明、作风上清正,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永葆信念坚固、意志笃定、方向清晰。

永不触碰底线,明底线方能知敬畏。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有严格的自我约束,有明确的责任感,才会有担当,知进退,才会在“安全区域”内谨慎“驾驶”。要始终牢记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在思想上、言行上从严要求,带头遵纪守法,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自觉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做到不越“雷池”,不乱“章法”。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党性分析

大学生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履行党员义务。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搜集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党性分析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于xx年12月份成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真正接触这个组织和学习关于党的理论。通过几次院党员思想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加深了对党的了解。但更多的是意识到自身的党性不足,知道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不成熟。

经过不断反思,我觉得我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的重要思想学习不完整,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更别说用它们来指导自己实践了。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系统性,对党的知识掌握不牢。同时在专业学习上,还不能较全面地掌握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知识面过窄。

二、对党的崇高理想的坚定不够,当面对严重的腐败现象、社会问题时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虽然经过一次“红色经典中的理想主义”的深刻学习,坚定了对党的信心,但这期间我思考困惑过,这是我对党本质理解不够的表现。

三、“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和行动不够。作为班级团支书,有时会因为工作的繁琐而产生厌烦情绪,同学们的不理解而想放弃,不能够完全端正为同学们服务的态度。当看到周围的人的不文明,不积极行为时不能够主动出来制止或帮助,有时面对这种现象只是熟视无睹,不能够完成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有时会不知道作为一个党员或者党员应该在工作和学习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不断提高自己。

认识到以上的不足之处之后我认真分析,找出我问题的原因在以下:

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境界是目前意识、知识比较欠缺的我难以达到的。同时,不能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看待问题,致使我有时看待问题过于偏激。而且,方法论明显不足,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我的无法作为。

面对要求的先进性和我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一、首先要认真学习我国历史和我党历史,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基础及其依据,树立对党的自豪感,将共产党的信念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

二、除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要加强外还有注重其他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能够给周围的人树立好的榜样,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影响帮助别人。

三、要向党的优秀人物学习,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共产党员,学习其思想,模仿其行为,不断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将理论用于实际的方法,使我成为一个会实干的人。

一、总体评价。

透过最近一段时刻的先进性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状况,我觉得自己在政治修养、理论修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组织纪律以及作风修养方面有了更新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照自己的过去,也发掘出了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段时刻的学习教育,使我在思想上更加成熟,政治头脑更加清醒。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十气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持续党的。

先进性教育。

读本,同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思想上不断提高,与党中央持续一致;使自己的世界观得到进一步的改造,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透过学习,我重温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深的明白和把握,自身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对照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对照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自己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检查,找到了差距,认识到了不足。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学习上还不够,个性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平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欠主动,不能把政治理论的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是就学习而学习,对政策理论的学习相对较少,总是在单位统一组织学习时,才被动认真学习一下。这就使理论的学习还不够系统,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到达应有的深度。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挤时刻学习不够,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的少,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明白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在创新精神上,对于党的要求还有差距。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用心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都缺少创新意识。创新就要联系实际,要始终有一种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尤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又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而对于自己专业和工作潜质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更是有着深远的好处。

3、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平时不太注意搞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在会上就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对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就是正因自己平时没有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识,对于自我的发展和同学关注不够。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有时不够讲究方法。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自己年轻,对事物内在规律把握得还不好,处理问题有时思考得还不够周到,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5、深入实际不够,解决实际问题少,与群众联系还不够密切。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发奋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也给其他人以工作死板,没有激情的感觉,对于工作的深入开展是有很大不足的。

经过党性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状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在思想上,有时候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认识事物,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

学习计划。

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思考,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思考。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好好地反思自我,对我本人来说是十分幸运的,我也必须会借这个机会,好好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三、今后的发奋方向。

针对上方提到的问题,我必须要以这次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依靠组织关怀和支部同学的帮忙,认真加以整改:

一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系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潜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工作动力。

二是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方式,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己的学习、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三是定期开展自我批评。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纠,自责不自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防微杜渐。

总之,透过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牢牢把握党员先进性的方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理论指导自己工作的实践。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争第一,创一流,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1、党员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这既是压力也动力。预备党员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在学习上、工作方面要有优异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认真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在各主面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而我们党员中人却没有做到,党员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部分党员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倾向。有些党员只顾管好自己,不能带动群众共同进步,把自己混同普通群众,带领学生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自我约束力差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铁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需要党员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时刻保持党员的自觉性,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部分同学把党员的身份抛在脑后,我行我素,认为只要不违反学校纪律,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导致党性修养、宗旨观念等方面出现问题。

3、对同学中不良现象视为不见,“老好人”现象严重思想作风软弱,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缺乏力度和紧迫感。有的党员对不良倾向不敢管,明则保身,不愿得罪人也不愿管,有的学生党员身在同学之中,但对于有违反纪律的现象不仅不去制止而且知情不报,“老好人”现象严重。对于不损团结的言行,同学们看到了,听到了,从内心深处讲,这些种种不符合发展主流的不和谐因素和不正常现象令人反感,但怕得罪人,怕损害同学间的关系的错误观念仍在作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是和自己没有利害冲突的事情还是少管为妙。说到底是“个人利益”在作怪,使党员不能挺身而出,旗帜鲜明的进行抵制和反对,所以说明党员忽视了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上缺乏力度。

4、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所下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些党员满足于现状,缺乏立足本业,开拓创新精神,只满足于本专业学习的要求,不求专和精,在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头绪多的时候,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推着走,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不到位,有的党员表率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思想政治水平、政治修养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水平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倒退。

自我问题。

1、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理论学习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不能坚持经常,持之以恒,有时紧有时松,政治觉悟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1)主动学习的意识弱,自觉性差。对理论学习没有摆在相应的高度,没有从一名党员应有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理论修养的高度出发,政治水平和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学习流于表面。满足于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满足于阅读著作和摘抄。

读书笔记。

缺乏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领会和把握;(3)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不强。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学习与现实工作相脱节。

2、遇事不敢坚持原则,对于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没有全面身体力行,有活动时怕这怕那,工作怕苦怕累,图轻闲,这些归根到底是个人主义在作怪。由于世界观改造的忽视和放松,党性锻炼和修养的忽视和放松,导致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们的关系错位,非界限模糊与颠倒。

3、宗旨观念树的不牢,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的意识不强,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情况少,有时态度生硬,应付。工作作风飘浮,中心意识树得不牢。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不怕苦怕累贪图安逸的思想,工作中虽然没有不作为、乱作为、责任心不强、不积极响应的问题,但做事瞻前顾后,对分配的工作满足于过得去,工作一般化,低标准,工作中缺乏与同学悉心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与其他党员联系少、配合少,只顾抓好自己的学习,常常独来独往,不擅于主动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只埋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个人发展。

个人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自律能力。充分认识理论学习对于党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学习的系统化和自觉性,坚持搞好自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和杜绝一切不良现象。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好、做好各项任务。另外,对自己所超过的路经常开展回头望,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3、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办事效率。工作中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进取。

4、树立集体观念和团结互助意识。从大学生活集体的大局观念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加强与其它党员同志的联系和配合,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本着“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祟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虽然作为一名学生党员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勤奋刻苦,争取优良的学习成绩。作为一名预备的党员的我在学习上表现还不尽人意,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学习好,对于一名党员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党对党员的考察并不只看一时一事的表现或某一方面的突出成绩。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更多地应该考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如党校培训班上,指导老师所说的那样,组织入党一次,思想入党一生。学生党员在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树立榜样的作用,带动周围的人,带动身边的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才能体现党的积极性和优越性。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应该为身边的同学老师,为学校、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地要求自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的调查报告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

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调整的探讨

1。充分利用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适当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的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倾向为己任,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如果说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理性主义,是为了消解宗教意义上的神祇、政治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以彰显人类的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确证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价值。那么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是要消解“理性主义”本身神圣的光环,即消解文化意义上的圣人圣言。在他们看来,“理性”本身已经异化为新的神祇,在理性的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丰富性与无限性的可能,甚至威胁人类存续本身。不论是人本主义将这种理性称作冷酷的、无人性的理性;还是生态主义声讨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进而对自然进行无休止掠夺,导致生态危机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不能否认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危机的思考。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消解一切神圣形象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对于神圣与崇高本身的追求。他们对崇高的否认也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甚至理想信念上的虚无主义。这既体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上,也体现在相对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意义缺失、崇高失落所导致的整体迷茫之中。

2。理清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对他们的超越。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将消解“理性主义”对人的异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理论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理论起点之一。但与它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一种抽象的`“理性”反对另一种抽象的“理性”,不是以具体性对抗普遍性、以独特性对抗统一性、以相对性对抗绝对性,而是将它们统一于人类不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实践辩证法来展现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世界、人与人类社会之间丰富的矛盾性,即“用‘现实的理性’(实践)去批判‘抽象的理性’(绝对精神),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这样,马克思主义至少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三个超越。

(1)近代西方社会思潮仍然用矫枉过正的态度来面对理性主义的神圣化与绝对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走进了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误区,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实践辩证法将两者加以统合,在批判它的同时,也看到这种绝对化与神圣化表征着人类对于终极价值孜孜不倦的追问,这不仅仅是人类理性的狂妄自大,也不仅仅是普遍对具体、集体对个体的吞噬;也同时是人类不断突破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期实现整体人类的“类生命”的永恒性所做的努力,也是人类追求生存的意义、人生之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看到“理性神圣化”对人本身的宰制,也看到了其蕴含的价值追求。

(2)马克思主义在消解了“抽象理性”的神圣性后,确立了“现实理性”———实践的重要意义。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时代性、历史性、生成性的过程,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理性及其确立的规则与规范也应具有上述特点。正如马克思将表征人类思想反思的哲学称作“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永恒的真理一样,人类在不断追求神圣与崇高的过程中,不断在确立时代性、历史性的真理,又不断对这一真理本身进行反思,达到人的进一步解放。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解“绝对”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相对的绝对”,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而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在抽象的反对绝对化时,脱离社会实践的生成性,必然导致在相对多重的价值选择中徘徊而无所适从。而这相对的绝对正是时代性的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

(3)承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对反映时代精华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信仰,还要不断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让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也正是我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调整的探讨

1。高校两课教师应达到对辩证思维的理论自觉。教师本身应对马克思主义以矛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与否定性向度为导向,以超越性和解放性为价值旨趣的辩证思维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避免价值判断的单向度与相对主义。所谓价值判断的单向度,是指要么偏向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忽视社会现实本身,要么偏向与极端的功利主义而导致崇高的缺位。而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则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走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其次,辩证思维中这一否定批判精神并不是要我们一概地反对事物,而是对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前提性的批判,也就是确立这一价值观念的根基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对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虽然这种前提性批判一样会导致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一追根溯源的思考过程本身已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再次,这种批判不是对一种思想观念彻底的抛弃,而是我们常说的“扬弃”,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历史性价值,又要实现对其的超越。这就会使我们既不会盲从式地跟随短暂的、流行的价值风潮,也不会变成简单化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在不断澄明各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始终为反思保留空间,既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为人生、为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性提供前提。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真实内涵,还要避免将其庸俗化的理解为一种思维工具,而是要不仅将其理解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还视其为一种既包容通达又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的动摇往往是由“人的思维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结构”导致的,它体现为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化解这些矛盾,不单纯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之中,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想信念不可能在随遇而安的坐享其成中实现,其中的挫折与失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战胜挫折的智慧,还要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包容通达的人生态度,可以避免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偏执与迷茫;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赋予当代青年以勇于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促成理想信念变为现实。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性,要求被教育者必须对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内心确认,否则只是外在强加的规则,而不是理想信念本身。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在中西方教育史上被视作奠基人的两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反问,诱导学生找出自己思维的盲点与疏漏,却基本不为学生提供确定性的真理,而通过对话使学生自己探索真理之所在。而这种通过对话而不是宣称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的方法被其称作“助产术”。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并未将自己视为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平等地通过对话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学生自我反思的结果,而不是苏格拉底外在的给予,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称作为“助产士”,这种对话的方式也被哲学家称作辩证法的原初形态。而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理性信念的确立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内心确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思想观念的自我反思过程,也就是不自觉地在使用辩证的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一思想方法内化为自我思维方式的过程。

大学生对照检查理想信念

党的之后,的系列重要讲话,在许多场合谈到坚定理想信念,这对党的建设、领导干部修养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如,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句脍炙人口的精彩比喻,深刻揭示出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内在关联。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精神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能否融入学校教育,当代大学生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境遇,而且关系到未来命运。所以,当代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坚定理想信念。

二、融入学校教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经典研读、理论研讨、理论宣讲、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三,明确自身发展层次,科学规划自身发展目标。在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和提高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科学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地评判自己所属的发展层次,科学规划自身发展目标。

理想对人生具重要的意义,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求远大理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努力实现是人类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大学生讲理想信念心得体会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希望,大学生一直被寄予了厚望。而理想信念作为一个人前进的引擎和坚定的信念,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大学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和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生活的锤炼,我对理想信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在大学期间讲理想信念的心得体会。

首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源于理想信念的坚持。在逐渐成熟的大学时光里,我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且这些理想和信念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正是因为这些理想主义者的存在和坚持,我们社会才不断进步,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发展。因此,作为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以此引领我们的人生道路。

其次,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于它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在大学的选择和决策中,我始终以理想信念为指引。我会仔细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并且将自身的理想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例如,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以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信心为基础,选择了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在大学生涯中,我努力学习相关课程,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期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理想信念的坚持,使我不会迷失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着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第三,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自律的表现。大学生活丰富多样,诱惑和困扰也不少,例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然而,理想信念可以引导我们抵御诱惑的力量,保持自律和专注。在大学时代,我了解到,只有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想信念的追求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会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对学业的专注和热情。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律性,逐渐培养出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四,理想信念的坚持需要与人为善和奉献他人相结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理想信念离不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和彼此支持的整体,每个人都应该去关注和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大学时期,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人,更能加深我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和坚持。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我了解到每个人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出自己更大的热情和动力。

最后,理想信念的追求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大学期间,我明白了理想信念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和毅力。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守理想信念,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选择了信念的坚守,不论在学业还是在人生中面对任何困难和压力,我都会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总之,大学生讲理想信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坚持,用行动去诠释自己的理念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不断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