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的图画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春天教案及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10-05 22:42:37 作者:笔舞 2023年春天的图画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春天教案及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春天的图画教案篇一

1、为了环保,让幼儿懂得不能随意乱摘、乱坎树木。

2、我们要保护一草一木,使周围的空气更新鲜、更干净。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一、教师介绍植树节的日期及相关植树节的知识。

二、网上找些环保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图上的内容正确与否,可说一说原因。

三、观看环保的相关卡通视频。

四、唱一唱环保的歌曲。

五、带领幼儿到户外看一看绿色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空气。

六、请幼儿回家把环保歌曲唱给爸爸、妈妈或者身边的人听一听。

通过我们植树节的这次活动,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我们已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孩子的心中。而我们的家长们也通过和孩子的共同体验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的问题。

春天的图画教案篇二

1、根据作品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蝴蝶、小草、小花等和春天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引导幼儿在理解诗歌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鲜艳的色彩描画春天。

3、帮助幼儿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4、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围裙(上面贴有小花、小草、春姑娘)蝴蝶指偶

2、幼儿绘画工具、纸张

3、录音机、音乐磁带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教师: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花蝴蝶飞来了,让我们听着音乐跳起来吧。(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二、学习理解诗歌

1、教师随配乐有表情地朗诵一遍诗歌提问:春天的`朋友是谁?你听到诗歌里是怎么说的?(幼儿回答)

2、教师系上围裙,拿着蝴蝶指偶边朗诵诗歌,边进行表演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诵时语气

(1)我们小朋友见到朋友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4、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幼儿集体朗诵

(2)请个别幼儿上来朗诵

三、绘画《春天的朋友》

1、教师:春天还有许多朋友,你们想想,还会有谁呢?(幼儿讨论)小朋友又为春天找到许多好朋友,春天真高兴呀!老师想请你们把你们找到的朋友画下来。

2、幼儿绘画

3、请幼儿拿着自己画的春天,去找好朋友,告诉好朋友:我为春天找到了××、××。

四、仿编诗歌《春天的朋友》

1、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绘画的内容,进行诗歌的仿编

2、请仿编好的幼儿朗诵给大家听,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3、教师:春天的朋友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看看,还有谁可以做我们的朋友。

(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文学欣赏活动是一种陶冶情感、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活动形式,对于幼儿的要求比较高。散文运用生动美妙的语言、浅显易懂的句式为幼儿营造了一种优美、惬意的意境。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探求欲。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帮幼儿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情操。

春天的图画教案篇三

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排序规律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实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到处都渗透着数学知识,比如:在幼儿做操排队时,我经常问问幼儿:“谁排在第一,第二,第三……,”让幼儿形成了序数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结合春天的特点,我设计了主题《春天的朋友》的数学活动。

1、掌握7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2、感知物品排列的顺序与序数词的对应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能给打乱的数字按顺序排列。

1、7张自制反映春天景物特征的图片。

2、数字1——7的卡片若干。

3、春天花园图。

一、师幼舞蹈《春雨沙沙》,引出春天的7位朋友(师一一出示7幅春天景物图),并数一数。

二、教师出示1——7的数字宝宝给小朋友认读。并要求用数字说量词,如:7个苹果……

三、编号游戏。

1、7名幼儿拿着数字卡片按1——7的顺序排队,如:我是1,我排第一,我是2,我排第二.......

齐读数字1——7。

2、7名幼儿上黑板给春天的朋友按1——7的顺序编号,全班齐读数字1——7。

四、幼儿操作。

1、幼儿分组合作按1——7的顺序排列,(每组7人,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

2、展示结果,请2名幼儿上黑板给春天花园图(打乱数字顺序)按顺序排列。

3、师幼点评,纠正错误。

1、《纲要》中指出:数学活动应当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帮助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此次活动我自制精美的春天景物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情景图与游戏相结合,并渗透数学教育,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直观教学法,幼儿兴趣很浓。

2、编号游戏让幼儿在玩当中学到知识,如: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说:“我是1,我排第一,我是2,我排第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体现了愉快教学法。

3、利用分组合作和动手操作来突破重难点,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

4、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能一边数数一边用手指点数。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简练,表扬语言不够艺术。

2、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是用的时间过长。

3、提问的方式缺乏启发性,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没能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策略:

1、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修养。

2、设计的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并带有启发性,及时点拨,规范孩子的数学语言。

3、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个别差异,及时引导,处理好细节教育。

春天的图画教案篇四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 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能分析诗歌情节,培养想象力。

4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课件,三本书,绘画材料。

1 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2 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猜书里有什么?

3 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

4 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1)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

小池塘为什么笑?

(3)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 朗诵诗歌

(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4)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6 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

(1)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本活动采用挂图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最后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诗歌的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也便于幼儿的创编活动。

大班幼儿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经验的积累后,他们对于春天的季节特征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所以创编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并不大。同时幼儿眼中的春天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有自己的发现,更乐于自己去创造。

所以后来我给他们增加了自制小书的环节。引导幼儿运用简单、明了、形象的简笔画形式为诗歌画出了三幅各具特色的图,条理性更强,有效地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更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些自制小书也可为幼儿的复习活动提供材料,提高幼儿自主复习的能力。我们可将幼儿的诗歌创编也用这种图标的形式进行分类记录,把这本书作为幼儿对春天的观察记录、学习记录。

春天的图画教案篇五

1、活动开始,教师结合图片和声音导入活动,从视觉和听觉刺激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孩子们在用语言描述看到、听到的春天过程中也为后面理解诗歌、仿编诗歌奠定基础。

2、在引导孩子们理解诗歌环节中,教师采取了先整体欣赏——分段理解的方法,在分段理解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死教孩子,而是通过提问、观看图片、表演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景。特别是教师注重诗歌中细节以及词汇方面的理解,如引导孩子们通过动作表现“垂柳飘荡”。

3、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机智,在教学过程中能耐心等待幼儿,能智慧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垂柳换上嫩绿的春装”中,教师提问:春天还有什么也换上了嫩绿的春装?有一个孩子回答:小河。这时教师能及时追问:为什么你认为小河会换上嫩绿的'春装?孩子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适时给予提醒:春天到了,小河会有什么变化?从中孩子们思考: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水草变绿了,小河就像是换上了嫩绿的春装。

4、在仿编环节中,教师给予孩子们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在仿编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并引导孩子们朗诵仿编的诗歌,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仿编的乐趣。

1、导入环节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环节所用时间有点长,导致后面活动比较紧凑。

建议:活动中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

2、在引导孩子们朗诵环节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至少朗诵2——3次,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理解诗歌内容以及结构特点。

3、在第一次执教过程中,由于分析教材中只分析到了诗歌具有循环反复的结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只引导孩子蜜察、发现这一结构特点,漏掉了诗歌“问答”的结构特点,因此导致后面孩子们在仿编环节中不能正确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建议:

(1)重新分析教材,改为:《春天的秘密》是一首以“循环反复、问答的句式”为主的诗歌。

(2)教学活动中通过图谱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发现并了解诗歌:循环反复、问答两种结构特点。

(3)如果孩子们在发现结构特点时说:“诗歌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教师应追问:“哪里是一样的?”鼓励孩子们将反复的句式朗诵出来,加深了解。

(4)鼓励孩子们分组以问答的形式朗诵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结构特点。

4、教师示肥诵诗歌时每段之间注意可以有一定的停顿,使幼儿在倾听中能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段与段之间区别。

5、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了原来诗歌的前三段,但是发现孩子们对于“河水淅沥淅沥”不是很能理解,而且“小河里的冰融化了”与现在气候特征差异太大,因此建议再次重组教材,选取原教材中的第2、3、4段开展教学活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