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后感批改旁批(优秀5篇)

时间:2023-10-08 11:53:10 作者:梦幻泡 最新读后感批改旁批(优秀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批改旁批篇一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明白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明白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忙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明白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样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供给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可是人们能够进行不一样的想象。例如我们能够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能够进行不一样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可是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所以,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仅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经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可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本事,能超越因果,有本事为自我的行为负责。

读后感批改旁批篇二

黑格尔是一个保守的唯心主义者,对社会的构想基于理性和观念,主张让精神去管理存在,这无疑对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并无实质性的效果。故,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便直白地指出宗教的本质,“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蒸蒸日上,轰鸣的机器昼夜不息,工人们焚膏继晷地工作着。但就算如此,工人的劳动成果越丰硕,工人自己反而越贫穷,“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启蒙思想家们构想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苦难的环境下,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求助于彼岸世界,在彼岸世界中寻求幸福。而占有大量私有财产,处于社会的顶端的少部分资本家,为了削弱人民对于追求个人权利的意愿,将彼岸世界构筑的严严实实,营造出人们虚幻的幸福,“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彼岸世界亦是资产阶级的庇护所。

马克思之前的诸多哲学家,都未曾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过彻底的分析,拆不穿罩在外面的虚伪面纱,都只是诉诸于精神世界,试图在精神世界中构筑一个理想王国,而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异化的本质,他跳脱出了精神的窠臼,打破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社会和国家同一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怀着对此岸世界的热爱,开始了对此岸世界的唯物主义建构。“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地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任务。”

宗教世界的人的异化已经被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所击碎,那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由于财产的私人占有而导致的自我异化,成了哲学家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黑格尔认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君主立宪制,马克思则毫不留情的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甚至对现代各国来说,这种反对德国的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也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如果这些国家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的悲剧的旧制度,现在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着自己的喜剧……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必定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马克思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当时德国的旧制度的本质,批判了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为掩盖当时制度的虚伪性和诡辩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体现着马克思对于彻底坚持民主制度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仅将社会问题的解决转移到了物质生活的角度,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和进行社会革命所依靠的力量,以及如何调动这些力量。“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将哲学从唯心主义拉入了唯物主义的范畴,将实践引入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是哲学的一大转折。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德国思想界虽然活跃,但革命却远远迟滞与其他欧洲国家,精神领域的批判不能够代替现实的社会革命,这富有哲理的短短一行,便指出了黑格尔在面对社会实际诉诸于精神世界的无助。既然是要进行社会革命,谁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呢?在前文中,马克思已经说明,资产阶级所声称代表普遍的人的利益的虚伪性,掩盖了其不平等的实质,资产阶级肯定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而且,其所占有的大量私人财产而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是人异化的根源和要革命的对象,故,革命的生力军只可能是“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

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掌握群众”这一概念,一改往常人们所认为的“群众掌握理论”,揭示了在群体的环境中如何掌握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形成改造社会的力量的蹊径,也阐明了真正的理论是能够看到事物根本的理论,而非遮遮掩掩,具有虚伪性的学说,表明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是能够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的真正的、彻底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无形批判。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近代的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科学的、解放人类的学说终于来到了中国,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中弥漫着各式各样具有欺骗意义的学说,无政府主义、复辟思潮、资本主义思想的呼声不绝于耳,但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掌握资产阶级理论的精英对工人和农民仍然采取蔑视态度,使得辛亥革命后数年,民众仍然未被唤醒,“吃人的人”、“阿q”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仍然麻木地存在着,人血馒头的悲哀闹剧仍然在上演。

但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联盟的思想,解放人类的思想,经过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国情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工农武装联盟的学说,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展示出理论掌握群众的巨大力量。

百年虽过,真理却永不褪色,如今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随着国家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为我们戳破了彼岸世界的海市蜃楼,我们的此岸世界,在无数人民的努力下,花开正盛!

读后感批改旁批篇三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这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天散步的情况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面,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读后感批改旁批篇四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着。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着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一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所以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并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着。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确定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经过康德之桥。

读后感批改旁批篇五

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更何况写读后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种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

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大致围绕三点来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的开头就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能力。”人类理性的本性总是要究根究底,要一直追问到水落石出,不容再问,不可再追。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学,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后根据,以建立起绝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呢。对此,康德写道:“我所谓批判,并不是批评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想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对象,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出发点,批判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批判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显而易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是理想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说的理性的一切事业中最困难的事业——自我认识。

最后,怎么办。对此,康德提出,哲学应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它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误用;但这种对认识范围加以限制的消极作用马上就表现出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恰好留出了一个余地,将它交付给了实践的理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